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04)
2023(8301)
2022(7282)
2021(6834)
2020(5974)
2019(13723)
2018(13365)
2017(25831)
2016(14528)
2015(16118)
2014(16306)
2013(16236)
2012(15455)
2011(13993)
2010(14049)
2009(13065)
2008(13240)
2007(12058)
2006(10229)
2005(9205)
作者
(45888)
(38762)
(38433)
(36997)
(24475)
(18941)
(17519)
(15071)
(14452)
(13772)
(13297)
(12998)
(12561)
(12451)
(12366)
(12193)
(12172)
(11364)
(11287)
(11162)
(9832)
(9509)
(9488)
(8726)
(8698)
(8657)
(8543)
(8534)
(8035)
(7856)
学科
(59435)
经济(59379)
(36355)
管理(35765)
方法(29655)
(28451)
企业(28451)
数学(26678)
数学方法(26372)
(16385)
(16048)
(15111)
中国(14273)
地方(13169)
业经(11223)
(11033)
(10809)
贸易(10805)
农业(10644)
(10397)
(9598)
财务(9579)
财务管理(9549)
企业财务(9063)
(9042)
银行(9010)
(8756)
金融(8754)
(8661)
(8561)
机构
大学(213337)
学院(211636)
(82731)
经济(80854)
研究(77740)
管理(75696)
理学(65345)
理学院(64455)
管理学(63043)
管理学院(62656)
中国(56292)
科学(52978)
(46567)
(46082)
(42452)
研究所(39269)
业大(38817)
(37313)
农业(36346)
中心(34931)
(32688)
财经(30134)
北京(29230)
(28616)
(28231)
师范(27890)
(27354)
经济学(25862)
(25826)
(25342)
基金
项目(146714)
科学(113350)
基金(106177)
研究(98670)
(96963)
国家(96280)
科学基金(79295)
社会(60561)
(57564)
社会科(57414)
社会科学(57393)
基金项目(56925)
自然(54734)
自然科(53435)
自然科学(53416)
自然科学基金(52455)
(49781)
教育(45455)
资助(43926)
编号(38156)
重点(34494)
(31912)
(31354)
成果(30690)
计划(30078)
(29487)
科研(29396)
创新(27784)
课题(27492)
科技(27114)
期刊
(87290)
经济(87290)
研究(57653)
学报(44182)
(40289)
中国(38145)
科学(38103)
大学(31861)
学学(30548)
(29604)
农业(26722)
管理(24820)
教育(18839)
(17374)
金融(17374)
技术(16670)
(15434)
财经(14917)
业经(14458)
经济研究(13997)
林业(13650)
(12791)
问题(12629)
(12237)
业大(11849)
科技(10901)
资源(10508)
统计(10264)
技术经济(10236)
(9349)
共检索到304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林英华  汪来发  卢萍  田晓堃  肖文发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a depth of 20 cm using a 3.0 m ? 3.0 m grid in 900 m 2(30.0 m ?30.0 m) plots for analysis of spatial patterns of soil in undisturbed area of China fir(Cunninghamia lanceolata) and Masson pine(Pinus massoniana) mixed forest in the Three Gorger Reservoir Areas.The invest...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田晓堃  王鹏程  汪来发  肖文发  李祖梅  林英华  
土壤水分含量是对地表生态过程有着重要影响的生态因子,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选取三峡库区典型植被类型杉木、马尾松混交林(A)和马尾松纯林(B),通过网格(3.00 m×3.00 m)取样,地统计学方法研究群落(30.00 m×30.00 m)0.00~20.00 cm土壤水分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两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不同,样地A和样地B土壤含水量的变异系数分别表现出弱和中等强度的变异性;(2)两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水分具有良好的半方差结构,半方差函数曲线可以用球状模型进行拟合。土壤水分的空间相关范围存在明显的差异,有效变程分别为51.00 m和12.37 m;...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凌云  喻荣岗  万佳蕾  徐爱珍  杨洁  
以南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纯林、枫香木荷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马尾松、枫香先锋树种成林后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差异,从土壤改良的角度,为南方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先锋树种选择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研究发现:(1)以马尾松纯林为对照,枫香木荷混交林根际、非根际土壤p H值和养分含量升高;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非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升高,非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降低;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2)以非根际土壤为对照,马尾松纯林、枫香木荷混交林根际土壤p H值降低,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以及微生物数量均增加。前者p H值和有机质的变化幅度更大,后者速效磷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幅度更大。此外,马尾松纯林根...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黄石德  
在未来气候变化中严重干旱事件将更加频发,这势必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施加重大影响。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仪测定木荷Schima superb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混交林的土壤呼吸,分析延长干旱及土壤重新获得降水后,土壤呼吸及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探讨土壤呼吸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机制,有助于弄清土壤呼吸对未来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机制。设计了4种不同的处理方式:①零降水去除凋落物(NPNL);②零降水保留凋落物(NPCL);③自然降水去除凋落物(CPNL);④自然降水保留凋落物(CPCL)。结果表明:在零降水条件下,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仅为8.6%,显著低于同期自然降水(...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小牛  李宏开  
本文从林木生长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入手,对马尾松枫香混交林与马尾松纯林进行了长期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生长优势明显,有利于维持地力和形成稳定的人工林群落。与对照相比,12年生混交林蓄积量提高13.9%-72.5%: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52.3%,全氮量增加24.1%,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增加13.7%.25.2%和26.8%;改善了林内小气候条件,提高了林地土壤肥力和蓄水保水能力。混交林增加了马尾松针叶内叶绿素的积累,其日平均净光合速率为7.72mgCO2·dm-2·h-1,高于对照的20.8%。营造马尾松枫香混交林以带行状和星状混交为宜;补植枫香是改造马尾松低产林的有效措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鹏   杨章旗   颜培栋   吴东山   
【目的】为探明马尾松和红锥混交林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和土壤养分变化特征,选择出适宜红水河小流域马尾松红锥混交模式,为红水河小流域混交林的营造及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红水河小流域马尾松红锥不同混交比例4∶1(M4H1)、6∶1(M6H1)、9∶1(M9H1)及马尾松纯林对照(10∶0,M10)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水土流失、持水特性和土壤养分观测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隶属度函数综合评价不同混交比例马尾松和红锥人工林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结果】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不同混交比例林地水土流失、持水特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均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其中,径流量和径流泥沙量随混交比例的增加呈“V”形变化,均在M9H1时最低;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有效持水量和渗透性均在M9H1时最大,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有所提高;而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混交密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M6H1林地土壤pH值、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最大,M9H1中全氮和全磷的含量最大,M4H1中全钾的含量最大,而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则在M4H1中最小,显著低于M6H1和M10密度类型。林地的径流量和径流泥沙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和持水特性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子分析将20个单项指标转换成4个综合指标,隶属函数法计算不同混交比例林地的综合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以M9H1密度类型最大,其次是M6H1密度类型。【结论】在对森林综合能力评价的过程中,不应该仅考虑单一方面的影响,而应综合考虑林分的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和土壤养分的综合功能,建议在马尾松和红锥混交林的同龄林种植过程中以9∶1的混交比例较为合适,其次为6∶1的混交比例,而应避免大面积营造马尾松纯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鹏  杨章旗  颜培栋  吴东山  
【目的】为探明马尾松和红锥混交林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和土壤养分变化特征,选择出适宜红水河小流域马尾松红锥混交模式,为红水河小流域混交林的营造及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红水河小流域马尾松红锥不同混交比例4∶1(M4H1)、6∶1(M6H1)、9∶1(M9H1)及马尾松纯林对照(10∶0,M10)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水土流失、持水特性和土壤养分观测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隶属度函数综合评价不同混交比例马尾松和红锥人工林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结果】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不同混交比例林地水土流失、持水特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均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其中,径流量和径流泥沙量随混交比例的增加呈“V”形变化,均在M9H1时最低;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有效持水量和渗透性均在M9H1时最大,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有所提高;而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混交密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M6H1林地土壤pH值、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最大,M9H1中全氮和全磷的含量最大,M4H1中全钾的含量最大,而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则在M4H1中最小,显著低于M6H1和M10密度类型。林地的径流量和径流泥沙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和持水特性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子分析将20个单项指标转换成4个综合指标,隶属函数法计算不同混交比例林地的综合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以M9H1密度类型最大,其次是M6H1密度类型。【结论】在对森林综合能力评价的过程中,不应该仅考虑单一方面的影响,而应综合考虑林分的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和土壤养分的综合功能,建议在马尾松和红锥混交林的同龄林种植过程中以9∶1的混交比例较为合适,其次为6∶1的混交比例,而应避免大面积营造马尾松纯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谢锦升  林瑞余  黄荣珍  陈银秀  杨玉盛  
在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的基础上 ,对长汀河田严重退化土地上恢复的马尾松 -灌木群落的能量格局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乔灌木混交林乔木层地上部分各器官干重热值均大于相应对照的 ,而地下部分的则低于相应对照的 ,群落各层次的干重热值大小为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苔藓层。乔灌木混交林群落的能量现存量达 2 5 890 0 8kJ·m- 2 ,是对照群落的 15 6 1倍。对照的群落仅由乔木层和草本层组成 ,植被盖度极低 ,光能转化效率很小 ,群落内昼夜温差大、土壤干旱 ,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乔灌木混交林群落能量年存留量、年归还量、年净固定量分别达 2 70 92 0 3、5 82 5 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段文标  冯静  陈立新  
在小兴安岭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林隙及其周围郁闭林分内,通过网格法布点,于2010年7—9月使用TDR200测定中、小林隙I III层的土壤含水量。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基本特征及同一林隙各样点土壤含水量的差异性,利用surfer 8.0软件进行克立格空间局部插值,并绘制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图,分析林隙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小林隙I III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呈中等程度变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含水量的斑块连接度增大。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林隙中心和近中心区域,并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面积扩大并向中心靠拢...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唐雪娅   徐明   文春玉   聂坤   杨雪   张健  
【目的】细根在土壤养分、水分和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变异特征对于表征不同生境中植物地下生长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黔中地区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林型细根性状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1)马尾松纯林与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细根性状具有显著差异(P <0.01),其中根组织密度、根长密度、根体积密度、根生物量密度均表现为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2)两种森林类型中各细根性状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且细根性状的变程大小基本上表现为:马尾松纯林>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3)普通Kriging插值细根性状的空间分布图表明,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细根空间分布较马尾松纯林空间异质性强,且高值区较多;4)不同土壤因子对细根性状各指标空间变异的影响存在差异;根长密度、根体积密度、根生物量密度的空间变异在马尾松纯林的主要解释因子为AK,而在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的主要解释因子则为TP和pH值。【结论】两种森林类型的细根性状指标及细根性状空间分布格局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差异反映了在混交林中根系获取资源的策略与竞争的优势,因此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马尾松与阔叶树种的混交生态效益评估提供参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歆宇  谭伟  杨深钧  余昆隆  
【目的】研究马尾松混交林林分结构与生产功能之间的耦合关系,旨在探讨合理的马尾松混交林类型、混交比例及林分结构,为维持群落结构稳定和提高森林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黎平县德顺乡的马尾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典型马尾松×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共12块样地的立地因子和林木因子进行调查,并选择3块马尾松纯林样地作为对照,根据获取的调查数据,对平均胸径、平均高、郁闭度、混交度等9种林分结构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利用降维后的主成分因子建立林分结构与功能的耦合关系模型,对混交林林分生产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影响林分生产功能的结构指标主要为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枝下高、林分密度指数以及混交比例。15个样地的生产功能评价值可以分成5个等级,当前马尾松纯林(第Ⅰ类)的生产功能指数最高。混交林中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第Ⅱ类)生产功能最佳,以1∶2或2∶1均较适宜,密度在730~950株/hm~2之间,混交度为0.3~0.4,郁闭度0.6左右,大小比为0.48~0.49;马尾松×阔叶混交林以2∶1比较适宜,其中马尾松×米槠(1∶1)、马尾松×梾木(1∶1)、马尾松×木荷(2∶1)等都需要调整密度和组成比例。【结论】混交比例不恰当和林分密度偏大是影响马尾松混交林生产功能的两个关键因素,密度和混交比例不适宜的林分都需要进行调整,以提高混交林的生产功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飞  陈永瑞  
利用面积为21370m2的天然小流域,研究了人工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内K、P、Ca、Mg、Zn、Cu、Fe、Mn8种矿质元素1993~1995年间积累、留存、淋溶、归还、吸收等养分的迁移、循环过程。通过分析矿质元素伴随天然降雨的输入与地表径流的输出,得出该生态系统养分收支状况在总体上处于盈余状态;并且有较高的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昌雄  陈平留  肖才生  林元泰  
From the analysis and simulated study on the stand structures of present the multi\|stories mixed uneven\|aged Pinus massoniana planted forests in Fujian, the correlationships between stand diameter distribution structure,stand stock distribution structure, tree height and DBH were obtained. Sev...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胡万银  
在华北山地典型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中选择研究样地,应用地统计学理论,定量分析林分土壤表层含水量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以白桦和山杨为优势树种的阔叶混交林,不同空间样点间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不大。土壤表层含水量在较小尺度范围(13.10 m)空间异质性明显,空间自相关因素所占比重较大(71.9%)。空间格局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金池  黄清麟  马志波  黄如楚  郑群瑞  
【目的】揭示半天然马尾松阔叶混交林特别是其中天然更新阔叶林木的树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为该类型林分的经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福建省永安市岭头村半天然马尾松阔叶混交林中设置1块50 m×160 m样地,将样地划分为80个10 m×10 m样方,对样方乔木层和灌木层进行每木调查,在样地内设置128个2 m×2 m草本层小样方进行草本植物调查。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将乔木层划分为第Ⅰ亚层(受光层)和第Ⅱ亚层(非受光层),运用重要值及常用生物多样性指标分析乔木层(包括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和灌木层的树种组成与多样性。【结果】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47、109和56;乔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分别为293、053和026;乔木层密度为2 686株·hm-2,其中灌木树种仅有9种,密度为28株·hm-2,总重要值为158%;乔木层所有树种中,重要值排前5位的为马尾松(3787%)、杉木(1685%)、拟赤杨(1040%)、檫木(701%)和木荷(491%);最大受光面的高度为126 m;第Ⅰ亚层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分别为23、180、040和047,第Ⅰ亚层所有树种中,重要值排前5位的为马尾松(5549%)、拟赤杨(1338%)、檫木(1069%)、杉木(904%)和丝栗栲(200%);第Ⅱ亚层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分别为45、317、077和023,重要值排前5位的为杉木(3884%)、拟赤杨(1073%)、木荷(921%)、赛山梅(829%)和丝栗栲(426%);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分别为444、065和008,层内林木密度高达9 651株·hm-2,其中灌木树种的密度仅为3 143株·hm-2、重要值仅占2823%,层内所有树种中,重要值排前5位的为杉木(1547%)、赛山梅(1110%)、细枝柃(784%)、丝栗栲(575%)和拟赤杨(561%);草本层中草本植物株数占比为3790%。【结论】半天然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已形成多树种混交的复层异龄林结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均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人工马尾松是乔木层的优势种,天然更新的阔叶树以拟赤杨、檫木、木荷和赛山梅等为主,层内阔叶树的树种组成与多样性已接近相近年龄的人促阔叶林。第Ⅰ、Ⅱ亚层物种丰富度分别为23和45,第Ⅰ亚层中马尾松占据绝对优势,第Ⅱ亚层中杉木的重要值最大。灌木层内大多为乔木幼树,草本层中草本植物较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