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36)
- 2023(18035)
- 2022(15432)
- 2021(14469)
- 2020(12006)
- 2019(27493)
- 2018(26951)
- 2017(51459)
- 2016(27869)
- 2015(30873)
- 2014(30692)
- 2013(30788)
- 2012(28515)
- 2011(26029)
- 2010(25745)
- 2009(23767)
- 2008(22954)
- 2007(19961)
- 2006(17587)
- 2005(15771)
- 学科
- 济(127477)
- 经济(127347)
- 管理(75715)
- 业(72122)
- 企(57273)
- 企业(57273)
- 方法(52400)
- 数学(46057)
- 数学方法(45626)
- 中国(32869)
- 农(31437)
- 学(28262)
- 地方(27784)
- 财(27685)
- 业经(25506)
- 贸(23192)
- 贸易(23179)
- 易(22490)
- 农业(21643)
- 制(21010)
- 环境(18610)
- 和(17779)
- 银(17772)
- 融(17707)
- 金融(17705)
- 银行(17694)
- 行(16976)
- 技术(16789)
- 理论(16612)
- 地方经济(16404)
- 机构
- 大学(404951)
- 学院(400485)
- 济(171599)
- 经济(168365)
- 管理(152835)
- 研究(147489)
- 理学(132701)
- 理学院(131081)
- 管理学(128822)
- 管理学院(128109)
- 中国(108410)
- 科学(92149)
- 京(86810)
- 所(76001)
- 财(74632)
- 农(73607)
- 研究所(69881)
- 中心(64246)
- 业大(63685)
- 财经(60305)
- 农业(58163)
- 江(56828)
- 经(55080)
- 北京(55059)
- 经济学(53363)
- 院(52983)
- 范(51897)
- 师范(51274)
- 经济学院(47957)
- 州(45717)
- 基金
- 项目(277215)
- 科学(216710)
- 基金(203067)
- 研究(195037)
- 家(181243)
- 国家(179830)
- 科学基金(151626)
- 社会(125525)
- 社会科(119075)
- 社会科学(119043)
- 基金项目(107429)
- 省(105257)
- 自然(99592)
- 自然科(97288)
- 自然科学(97257)
- 自然科学基金(95552)
- 划(90390)
- 教育(87761)
- 资助(83768)
- 编号(75822)
- 重点(62849)
- 部(61527)
- 成果(61123)
- 发(60008)
- 创(57089)
- 创新(53524)
- 科研(53515)
- 国家社会(53039)
- 课题(52670)
- 教育部(52098)
- 期刊
- 济(186922)
- 经济(186922)
- 研究(120708)
- 中国(75044)
- 学报(72622)
- 农(66498)
- 科学(64607)
- 管理(55936)
- 财(55042)
- 大学(53509)
- 学学(50927)
- 农业(45731)
- 教育(37138)
- 融(34131)
- 金融(34131)
- 经济研究(31952)
- 技术(31475)
- 财经(30326)
- 业经(27644)
- 经(26186)
- 业(24737)
- 问题(24519)
- 贸(20557)
- 技术经济(20024)
- 科技(19724)
- 版(19470)
- 世界(19109)
- 业大(18578)
- 国际(18345)
- 图书(17979)
共检索到5913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潘文卿 李子奈
本文通过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技术,从最终产品对总产品生产的影响角度分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增长极对中国内陆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区域间的后向关联系数的测度表明,三大增长极对中国内陆地区的外溢效应只有10.9%,而且主要集中在对中部地区的外溢效应上,对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的外溢效应则十分有限。从三大增长极最终产品生产的实际影响力看,也呈现同样的特征。就三大增长极对内陆地区外溢效应的比较来看,长三角最大,其次分别是珠三角与环渤海;对东北与西北地区的影响,环渤海最大,而珠三角对西南地区的影响力居三者之首。产业层面的分析揭示出对中国内陆外溢性影响排在前5位的产业在三大增长极中表现出较高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柳 江静
中国FDI分布极不平衡,沿海地区占大多数,内陆地区占很少部分。本文利用1992-2005年的数据实证研究表明,中国沿海FDI跨区域的溢出效应显著促进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文章的政策含义在于,继续深化和加大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同时也是促进内陆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永龙 陈忠暖 刘文卿 马雅倩 刘松 张兴菊
区位理论指向下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总体呈现沿海优于内陆地区的空间格局.西部大开发以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经济促进格局内部区域间差异收敛.内陆地区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有助于丰富经济增长的空间区位理论.因此,选择贵阳市作为研究个案解析内陆地区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具体是,以驱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为基准,筛选出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旅游总收入、外贸出口等10项指标,运用熵值法测度2000年~2017年不同层级指标的信息熵、冗余度和权重值,分析贵阳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投资、消费和出口均促进了经济增长且有强有弱,具体是投资>消费>出口.投资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是驱动经济增长的次要动力.出口(外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微弱,与沿海地区出口驱动经济增长影响强趋异;2)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细分指标对经济增长影响有强有弱且呈现阶段性特征.投资类指标中,实际利用外资、房地产项目投资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旅游总收入是消费类指标中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不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趋异的原因是投资倾向所致.第二、三产业是产业投资的重要方向且第三产业投资额度占比最大;4)快速的经济增长增加了经济总量,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扩大了内部需求与外部需求,带动了旅游业井喷式发展,助推旅游成为消费类指标中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城市居民人均消费能力,促进社会零售总量不断增长且成为了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祥建 李永盛 赵晓雷
贸易的发展需要通道,通道的建设也会带动贸易增长,中欧班列是新时代联通亚欧大陆的实体纽带,为中西部内陆地区扩大贸易进出口和深化对外开放提供了新机遇。文章采用PSMDID方法,以2008-2017年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欧班列开通对内陆地区贸易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中欧班列显著促进了内陆地区的贸易增长,对开通地区的贸易增长影响更大,并且这种增长效应呈现出先高后低再高的阶段性动态特征。(2)中欧班列的开通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外资和内资吸引力,促进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为中西部地区的贸易进出口增长提供内生动力。(3)进一步对区位异质性分析后发现,内陆自由贸易区、货源地节点和运输通道的贸易水平受中欧班列的影响更大,中欧班列强化了内陆自由贸易区的资源要素汇聚功能,放大了货源地节点的"虹吸效应"和运输通道的"辐射效应"。因此,在把握中欧班列开通带来的贸易便利化同时,应优化中欧班列的运输线路布局,建立地区货源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内陆自由贸易区的对外开放枢纽作用和中欧班列的辐射带动效应。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祝尔娟 臧学英
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被并称为中国东部沿海"南中北"三大"增长极",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担负着开放"窗口"、经济引擎、辐射带动和改革示范等重要使命。本文从分析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的形成背景入手,揭示了这三大增长极在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三大增长极的功能作用发挥状况的比较和发展中新问题的剖析,揭示了深圳和浦东已进入增长极发展的成熟阶段,其极化效应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已开始显现,而滨海新区正处于增长极形成的初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根据时代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以及增长极多年发展的成功经验,笔者提出了以创新为动力,突破发展瓶颈;抓好技术、产业...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国中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内陆地区要从开拓思想、创新思维、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实施有效人才战略等方面入手,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缩短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实现内陆地区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关键词:
内陆地区 经济发展 思路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苗林栋 潘文卿
以中国三大增长极(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及其9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各省市的2007年投入产出表,对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中国三大增长极的两产处于非对称性共生状态的第一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存度要大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存度;三大增长极两业的共生特征存在一定差异,环渤海地区两业的共生状况最为良好,而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情况不尽理想。
关键词:
增长极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共生关系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西荣
内陆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策略刘西荣一、内陆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和特征1.所有制结构调整同沿海省区相比,目前内陆省区所有制结构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十分明显。这些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1)国有经济比重仍然过大。(2)城乡集体经济产权关系模糊。(3)非公有经...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邓水兰
加快浅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势在必行邓水兰“六五”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东部地区通过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在经济上获得迅速发展,西部地区也积极通过“沿边开放”、“资源开放”战略来谋求发展,使我国中部浅内陆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泊溪
文章论述了加快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与政治意义,分析了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利弊条件,提出了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文章认为内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应当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服务于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提高自身的工业化水平,根本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小康。为了在90年代中加快内陆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央应改变地区倾斜政策;要全方位推动改革开放;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要制定与实施倾斜性产业政策与功能性政策相结合的中性化区域政策,以及支持内陆经济发展的政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寒飞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渐拉大,严重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均衡发展。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问题。文章从我国经济在区域分布上的特点入手,深入分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阐明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经济建设策略,并提出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重点发展的产业建议。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发展现状 生态西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健 邢珺 章彦姗
重庆作为内陆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以五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契机扩大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通过构建并运用包含3个目标层、6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对重庆经济开放度进行比较,发现重庆在西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对推动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进行了创新探索,为内陆地区加快开放发展提供了经验启示。
关键词:
内陆开放 指标体系 主成分分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枭吟
目前,郑州、西安等拥有国家层面临空经济区的内陆节点城市都已经获批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些城市面临着如何实现临空经济与自贸区联动发展、共同促进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的新挑战。"自贸区+临空经济"模式正在发展成为我国内陆自贸区联外带内、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实践中的难点。通过梳理临空经济理论及自贸区实践模式,文章总结了临空经济的内涵、形成演化机理、临空产业集聚机制及其对内陆地区的经济升级带动作用,评析了我国自贸区现状、功能及实践发展模式。结论认为,临空经济与自贸区共同具有开放型经济和枢纽型经济的特征,构成了两者联动发展的基础。自贸区与临空经济相结合能够整合全球资源,形成一个价值巨大的世界联结点,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内陆地区新兴经济形态发展。
关键词:
自贸区 临空经济 内陆地区 自由贸易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周子浩 古恒宇 沈体雁
本文以中国地级市单位的经济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从沿海-内陆城市的分析维度,探讨人口迁入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迁入人口受到迁入地区就业率影响最大,其次为薪资所得、产业结构等经济、社会因素,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将吸引越多的人口迁入。这些迁入人口虽可能给予沿海地区强大的经济动力,但同时也使地方公共品出现拥挤效应,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
迁入人口 沿海城市 就业率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葛孚桥
再构的意义:由学术争论引起的现实思考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理论界在充分肯定这一点的同时,对地区经济关系的发展状况却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目前,中国横向经济联系已开始突破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