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76)
- 2023(15113)
- 2022(12527)
- 2021(11887)
- 2020(9641)
- 2019(21899)
- 2018(21138)
- 2017(39869)
- 2016(20982)
- 2015(23394)
- 2014(22830)
- 2013(22336)
- 2012(20324)
- 2011(18190)
- 2010(17403)
- 2009(15760)
- 2008(14657)
- 2007(12087)
- 2006(10313)
- 2005(8893)
- 学科
- 济(92137)
- 经济(92050)
- 管理(55917)
- 业(51567)
- 方法(41088)
- 企(40602)
- 企业(40602)
- 数学(36180)
- 数学方法(35769)
- 中国(26656)
- 农(26461)
- 地方(22156)
- 业经(20488)
- 财(20270)
- 农业(17916)
- 贸(17518)
- 贸易(17505)
- 易(17073)
- 学(14888)
- 制(14827)
- 环境(14354)
- 和(13605)
- 融(12682)
- 金融(12679)
- 银(12391)
- 银行(12372)
- 地方经济(12001)
- 技术(11962)
- 理论(11954)
- 行(11897)
- 机构
- 学院(282357)
- 大学(281296)
- 济(125565)
- 经济(123487)
- 管理(111016)
- 研究(98137)
- 理学(96997)
- 理学院(95935)
- 管理学(94449)
- 管理学院(93916)
- 中国(75166)
- 京(57859)
- 科学(57524)
- 财(53937)
- 所(46599)
- 中心(46036)
- 农(44611)
- 财经(43685)
- 研究所(42892)
- 经(40322)
- 江(40107)
- 经济学(39987)
- 业大(39945)
- 范(37422)
- 师范(37080)
- 院(36258)
- 经济学院(36223)
- 北京(35465)
- 农业(34734)
- 财经大学(32885)
- 基金
- 项目(204210)
- 科学(164150)
- 研究(151902)
- 基金(151695)
- 家(132177)
- 国家(131147)
- 科学基金(113726)
- 社会(100993)
- 社会科(95763)
- 社会科学(95742)
- 基金项目(80109)
- 省(79144)
- 自然(71319)
- 自然科(69699)
- 自然科学(69680)
- 教育(69201)
- 自然科学基金(68429)
- 划(66192)
- 资助(60407)
- 编号(59825)
- 成果(46595)
- 部(46581)
- 重点(46513)
- 发(45632)
- 国家社会(43403)
- 创(43203)
- 课题(41003)
- 创新(40547)
- 教育部(40472)
- 人文(39430)
- 期刊
- 济(129283)
- 经济(129283)
- 研究(80827)
- 中国(54846)
- 农(40531)
- 学报(39949)
- 管理(39887)
- 财(39743)
- 科学(39622)
- 大学(31665)
- 学学(30026)
- 农业(28896)
- 教育(28449)
- 技术(25210)
- 融(24287)
- 金融(24287)
- 经济研究(21926)
- 业经(21413)
- 财经(20823)
- 经(18089)
- 问题(17364)
- 业(16242)
- 贸(15225)
- 资源(14804)
- 世界(14190)
- 统计(13291)
- 技术经济(13230)
- 国际(12927)
- 版(12587)
- 科技(12447)
共检索到4073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姚成胜 杨一单 殷伟
本文以口粮自给率为评判标准,分析了2019年中国省域口粮安全水平的差异现状,进而提出了三大区域口粮绝对安全责任共担的角色定位和推进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口粮自给率分别为158.84%、66.46%和41.35%,其粮食安全责任共担的角色定位分别为维护国家口粮绝对安全的主体责任、维护口粮供求缺口不扩大的稳定责任以及维持必要口粮供给的底线责任。推进三大区域粮食安全责任共担的路径是:立足主产区因地制宜构建水稻和小麦产业带,推进重点区域耕地修复与治理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优质稻麦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加大政策扶持和经济补偿;促进产销平衡区经济发展,建设粮食物流体系以增强口粮带调入能力,推进林草资源综合利用,强化耕地“非粮化”监控;压实主销区口粮播种面积和自给底线,强化其对主产区的经济补偿,增加口粮储备和食物供给多样性。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口粮自给率 区域差异 责任共担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郑骏川 周世昕 李璨
[目的]测算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刻画其时空演变规律,为统筹协调全国粮食体系韧性发展提供决策建议。[方法]基于我国31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ArcGIS、莫兰指数等方法,对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总体水平、区域差异、时间演变、空间关联等特征进行深入剖析。[结果](1)从整体上看,我国粮食体系韧性水平稳步上升,绝大多数省份粮食体系抵抗风险的能力有所提升。(2)从区域差异来看,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体系韧性强弱为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内部差异正在加剧。四大经济区域粮食体系韧性强弱为中部>东北>东部>西部,四大区域的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部,其中东部地区的差异及贡献度均最大。(3)从时空演变来看,近10年除陕西由中度韧性下降为较低韧性水平外,其余省份粮食体系韧性总体“向好”演进。(4)从空间相关性来看,中国粮食体系韧性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当前表现为HL型集聚省份较少,HH型、LH型和LL型集聚省份分布较为均匀。[结论]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时空分异特征明显,要推动粮食主产区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上发挥更大作用、提升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率、促进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夯实西部欠发达地区粮食产能基础,以缩小区域间粮食体系韧性差距,切实增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贾帅帅 张旭辉
本文对粮食、谷物与口粮等三个层次自给率的定义和适用范围进行了界定,并结合我国粮食、谷物与口粮自给率的变动趋势考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调整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研究认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在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和国际贸易环境改善的形势下,适度进口国外粮食既符合我国的经济利益、又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改善是在要素投入与政策支持之下取得的,粮食安全问题不容松懈,渐进式改革、增量调整与增强科技支撑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自给率 粮食安全 口粮安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明智 裴源生 李旭东
由于统计口径与计算方法的不同,粮食自给率的计算结果往往差异较大,得出的中国粮食安全的结论也大相径庭,从而引起国内各界的广泛争议。为了准确分析当前中国的粮食安全情势,避免误判对相关决策造成误导,有必要对粮食的统计口径和自给率计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选用三种粮食自给率计算方法—定额统计法、流向统计法和消费统计法,测算中国2000-2016年的粮食、谷物和口粮自给率,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定额统计法计算结果容易造成失真,流向统计法与消费统计法计算结果较为准确;(2)谷物和口粮自给率更能反映中国实际的粮食供需情况;(3)中国谷物自给率在98%以上,口粮自给率高于100%。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会造成耕地被侵占、粮食需求激增等严重问题,口粮生产仍然不能放松,建议未来调整农业结构,稳定小麦、稻米生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一单 姚成胜 高云鹏 刘伟芳
【目的】从消费和需求两个角度探讨口粮安全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敛散性,以期为各区域更好地承担口粮安全责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口粮自给率作为衡量口粮安全的标准,基于消费统计法测量2000—2020年中国省域口粮自给率,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考察全国及四大区域口粮自给率相对差异的大小、来源及演变态势,进一步应用Kernel密度估计及空间收敛分析其绝对差异分布的动态演进过程及空间敛散性特征。【结果】(1)2000—2020年全国口粮自给率呈三阶段上升,四大区域口粮自给率上升程度差异明显,上升程度总体呈现中部>东北>东部>西部的变化特征。(2)研究期内,东部及东北地区口粮自给率区域内差异显著扩大,中、西部地区略微扩大;区域间差异对全国口粮自给率区域差异的贡献率均值高达47.92%,远高于区域内差异20.38%的贡献率和超变密度31.71%的贡献率。(3)与西部地区不同,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口粮自给率在分布形态和极化趋势上相似,表明研究期内三大区域内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存在高低两极分化现象。(4)空间溢出效应情境下,全国和四大区域口粮自给率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口粮生产的各影响因素对区域口粮自给率条件收敛起着决定作用。【结论】中国整体口粮的绝对安全掩盖了区域口粮的不安全,但是未来口粮安全区域差异有缩小的可能。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罗光强 邱溆
中国粮食安全责任分解与评价问题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行动的最基本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在定义中国粮食安全责任概念的基础上利用周期理论分析中国粮食安全责任的分解技术,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研究并设计中国粮食安全责任绩效评价方法。实证分析表明,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具有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战略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责任分解 绩效评价 周期理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夏晓平 李秉龙 隋艳颖
中国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全面地了解全国各地区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全国各地区自2003年-2007年以来的畜牧业生产结构及其比较优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畜牧业发展不平衡,生产结构的区域化特征明显。通过对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后发现,各地区生产结构及其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其社会经济状况、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更深层次的解释是由于市场分割、各地区消费习惯差异以及生产者和政府目标收益的不一致引发的区域之间对其自身优势利用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由于造成畜牧业生产结构区域差异的原因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种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晶
基于粮食需求供给指数构建人粮关系分级评价标准,从全国、分省尺度定量评价了1949-2007年中国人粮关系演变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建立粮食生产变化模型,对主产区近年粮食生产变化的原因和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国家层面上1949—2007年,中国人粮关系趋于改善,目前人粮关系处于低水平的紧平衡状态;②省域层面上1980—2005年,粮食盈余省份增多,粮食亏缺省份减少,人粮关系趋于改善,但粮食主产区供应能力尚不稳定;③近15年粮食主产区单产提高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增产起决定作用,播面减少对粮食增产的压力较大,提高主产区粮食供给要在稳定播面的基础上提高单产。
关键词:
人口 粮食 区域差异 粮食安全 中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蒲明 魏君英
为了明确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分担粮食安全的责任。文章在分析三大粮食产区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基于客观数据的主观评价方法,通过构建耕地资源利用与开发潜力指数,从耕地平均质量、耕地利用程度和耕地利用效率三个维度对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耕地生产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将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分担粮食安全责任的潜力分为三个档次:很有潜力、有一定潜力和没有潜力。分析结果认为,生产潜力不同,分担粮食安全的责任也应有所区别。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蒋团标 罗琳
本文对中国2007—2019年财政支农的支出空间分布与效率差异进行分析,发现财政支农的"量"与"效率"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运用系统GMM模型分析财政支农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财政支农规模效率提高粮食安全度的能力比财政支农纯技术效率高;在政策短视性影响下,财政支农规模提高粮食安全度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第二,财政支农规模高不一定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财政支农规模只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第三,粮食主销区应加大财政支农规模,粮食产销平衡区则需在保证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财政支农效率。因此,制定财政支农政策应因地制宜,实现精准施策;政府应转变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方式并提升资金管理效率;各地区应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以技术创新替代劳动要素投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范秋梅 蔡运龙
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及"耕地压力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模型对辽宁省1997—2007年间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应用灰色系统GM(1.1)预测模型对未来15年耕地压力变化进行了预测,据此提出了耕地利用和保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工业大发展以来,特别是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虽然占用了一些耕地,但耕地压力指数不仅没有加剧,反而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耕地生产力在不断提高。科技进步以及生态建设的完善是未来减轻耕地压力、保障耕地、人口和粮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罗光强
本文采用行为经济学的系统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战略的实现行为及相互关系。笔者认为,提出国家实施积极的粮食安全责任战略必须大力营造粮食安全责任的良好社会行为环境,努力发挥政府行为的主体性和主导性,充分利用市场行为的有效性和基础性,不断提高粮食安全责任的农户行为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推进粮食产区粮食安全责任行动战略。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显戈
近期随着进口粮食的增加,粮食自给率问题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但因为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的差异,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因而往往引起政策界和学界的争议,使得中国粮食自给率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本文在界定食物、粮食和谷物概念的基础上,明确自给率的计算方式,分析世界上代表性国家的粮食自给率、变动状况及其原因,以期为理解中国粮食的自给率提供一个更全面的参照系,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关键词:
粮食 谷物 食物 自给率 国际比较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胡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万江
中国实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政策以来,农业转型向纵深发展,粮食生产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并经历了"V"形变化轨迹。本文构建一个粮食产量增量贡献率分析式,从时间、空间和品种三维角度综合分析粮食产量增量变化,结果表明粮食产量持续增长泛力,三种区域布局变化的交集位于沿海地区并出现粮食减产过速,关键是稻谷这种高产品种下降过快,这将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持续性并将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潜在性隐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