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63)
2023(8212)
2022(6816)
2021(5852)
2020(4891)
2019(10819)
2018(10541)
2017(20476)
2016(10452)
2015(11837)
2014(12085)
2013(12441)
2012(11928)
2011(10908)
2010(11142)
2009(10405)
2008(9987)
2007(9024)
2006(8453)
2005(7904)
作者
(32823)
(27845)
(27564)
(26688)
(17674)
(13004)
(12463)
(10745)
(10366)
(9891)
(9886)
(9108)
(9100)
(8996)
(8981)
(8661)
(8265)
(8031)
(7997)
(7391)
(7209)
(6783)
(6747)
(6381)
(6321)
(6224)
(6073)
(5742)
(5592)
(5356)
学科
(76758)
经济(76716)
(32140)
管理(30734)
(23733)
企业(23733)
方法(23127)
地方(21221)
数学(20335)
数学方法(20211)
中国(16939)
(16396)
地方经济(15204)
业经(14781)
技术(13501)
(12837)
农业(12523)
产业(12302)
(9706)
(9237)
环境(8961)
(8705)
贸易(8696)
经济学(8307)
(8299)
(8074)
(7962)
金融(7962)
(7849)
(7787)
机构
学院(168326)
大学(166486)
(88368)
经济(87015)
研究(65183)
管理(62423)
理学(53156)
理学院(52547)
管理学(51795)
管理学院(51470)
中国(47247)
科学(36850)
(35052)
(34810)
(33363)
研究所(30123)
经济学(29335)
财经(27901)
中心(27688)
(26455)
经济学院(26125)
(25750)
(25218)
(23215)
业大(22285)
北京(22217)
(21010)
师范(20823)
财经大学(20330)
(20212)
基金
项目(107999)
科学(85933)
研究(79103)
基金(78828)
(68809)
国家(68334)
科学基金(58307)
社会(54265)
社会科(51818)
社会科学(51808)
(42266)
基金项目(40905)
自然(34796)
(34445)
教育(34146)
自然科(33982)
自然科学(33977)
自然科学基金(33377)
资助(32301)
编号(29314)
(26822)
重点(24946)
(24003)
国家社会(23620)
成果(23074)
(23013)
发展(22394)
(22092)
创新(21766)
课题(21318)
期刊
(106352)
经济(106352)
研究(55667)
中国(35490)
管理(26365)
(25974)
(23692)
科学(23613)
学报(23010)
经济研究(18458)
技术(18303)
大学(17845)
学学(17302)
农业(16099)
财经(15180)
业经(14688)
问题(13958)
(13912)
金融(13912)
(13549)
技术经济(12489)
教育(11761)
(10280)
统计(9976)
世界(9763)
(9151)
国际(9024)
经济问题(9003)
(8760)
科技(8483)
共检索到2681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雷原  韩伟  
技术要素是否真正成为经济增长最大贡献者,及如何最大程度发挥与其他要素的协同作用等,是我国在技术研究热潮中需要冷静、深刻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构建三大产业技术选择和劳动力产业间分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并用1991-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估计,分析认为:产业结构错位指数背离锁定值1的发展趋势,与对人均产出貌似合理的推动作用扭曲了技术选择对产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我国现阶段实现产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在扭转劳动力产业布局和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上。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蒲艳萍  吴永球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与显性就业之间总体上的不相关根本原因在于一产中大量隐性失业的存在,这些集中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对我国就业压力起到了一个蓄水池的作用。由于中国剩余劳动力具有极为典型的产业间分布特征,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同于托达罗模型的、以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为基本分析框架的模型。之后,我们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验数据对我们的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岳龙华  
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研究了中国劳动力产业转移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变动趋势。实证结果发现,1991—2008年劳动力产业转移对GDP增长率的年均贡献达到20%以上,第三产业是未来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的主要渠道,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柏培文  
本文旨在考察中国三大产业的劳动力配置扭曲状况,以及劳动力不同层次的无扭曲配置对社会产出的影响。通过理论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第一产业配置的劳动力数量超过无扭曲状态的劳动力数量,第三产业也大多如此,而第二产业配置的劳动力明显低于无扭曲状态,但其配置扭曲占比总体呈下降态势。各产业扭曲配置劳动力主要是由部门内部配置扭曲和部门工资差异所致,其中内部扭曲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从全部产出看,消除全部扭曲、消除工资差异扭曲和消除内部配置扭曲均导致社会总产出高于原产出,并且伴随资本变化的劳动力调整不仅能够带来产出进一步提高,还可以弥补劳动资源再配置潜力不足的缺陷。消除工资差异扭曲、消除内部配置扭曲、消除...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于刃刚  
我国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研究和探讨实行不同经济体制国家劳动力产业布局结构演进的特点,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我国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发展的轨迹和规律是不无裨益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许保利  
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分布及生产率分析许保利一我们整理10个国家1975-1982年劳动力的变化情况(见表1),从中可以看到,劳动力的产业分布具有如下特点:1.分布情况。在经济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劳动力比重最大,其中美国的比重最高.达65%以上,意大利的比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焦音学  柏培文  
研究目标:三大产业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增长、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研究方法:基于新古典内生增长理论构建理论模型,采用GMM方法实证分析,并通过收入分解方法延伸讨论劳动收入份额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增长呈"U"形和拟线性趋势,与城乡收入差距为线性和拟线性趋势。第一产业需要增加资本投入,第二、三产业需要提高劳动收入。城乡内部及总体收入差距主要源于第二、三产业,提升劳动收入水平普遍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但资本收入水平提升仅有助于西部地区收入差距缩小。研究创新:从产业内、产业间和总体三个层面完成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收入差距影响的考察。研究价值:从劳—资收入分配视角为转型阶段地区和产业差异化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持。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黄文彬  王曦  
本文将政府土地管制融入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探讨土地管制如何通过房价影响劳动力流动,进而引发城市间劳动力配置效率变化,最终影响经济增长。经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中国272个城市间的劳动力配置效率得到了改善,并带来每年约1.64%的劳均产出增长;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后,土地利用管制对房价的边际影响大于土地供给与用途配置管制。政策模拟表明,一线(四线)城市的土地管制强度放松(增强),有助于劳动力配置改善与经济增长;土地利用管制的经济效应最强,其次是土地用途配置管制,最后是土地供给管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赵慧  刘德鑫  张家来  
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庞大的劳动力失业数量仍居高不下。本文从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就业的基本关系出发,在分析影响我国就业弹性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经济增长与扩大劳动力就业之间关系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涛  
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区域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和重大政治问题。如何选择适当的路径以保持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劳动力这一既平凡却又非常重要的基本生产要素的视角,提出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实际,从确保劳动力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规范劳动力科学流动三个方面阐述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提出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元福  
以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为研究目标,通过提出一种可以被称为"主动型产业承接与发展"的分析思路,分析了增长极体系的构建问题;并说明了以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动力资源配置为突破口来实现上述目标的理论逻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乃华  
本文基于收入法核算的分省GDP数据,从GDP内部构成、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等维度切入,考察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7年间,我国整体劳动收入占比先微幅上升然后大幅下降,直接原因在于受营业盈余占GDP比重上升的挤占,深层原因则与我国以招商引资形式进行的地区竞争弱化了劳动者对企业所有者的博弈力量相关;三次产业收入占比分别呈现在徘徊中上升、先上升继而下降、基本保持稳定演变特征;东部地区劳动收入占比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省际之间劳动收入占比的差距日趋缩小。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我国进一步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基于岭回归的模型和实证分析创新性地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总体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改革为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而城市服务业则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正规工业部门和建筑业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促进作用,但相对较弱。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得第三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选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建伟  
2010年以来我国劳动力供求格局已从总量基本平衡转向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不断下降。预计我国人口规模在2022年达到峰值,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经济活动人口和劳动力供给规模将持续下降。我国技术进步具有很强的内在规律性,未来劳动生产率还将保持提升幅度逐年递减的平缓上升走势。未来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呈逐年下调走势,预计将从2019年的6.2%逐步下调到2025年的5.4%、2035年的3.9%和2050年的0.2%。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需要及早调整生育政策、就业政策,尽快落实延迟退休年龄制度,加快农业发展模式转换,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自主创新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幅度。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余官胜  
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存在是决定国际贸易能否促进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的实证研究却忽视了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基于国外文献的度量方法构建劳动力市场刚性和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度量指标,并利用面板数据门槛效应模型研究当劳动力市场刚性存在差异时贸易增长对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低于门槛值时,贸易增长能加速产业间劳动力转移;而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高于门槛值时,贸易增长则会阻碍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由此得出结论,欲使中国的贸易增长起到促进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效果,必须先在劳动力市场领域进行改革,消除劳动力市场刚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