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45)
- 2023(6117)
- 2022(5143)
- 2021(4758)
- 2020(4143)
- 2019(9323)
- 2018(8898)
- 2017(16301)
- 2016(9307)
- 2015(10372)
- 2014(10451)
- 2013(10305)
- 2012(9963)
- 2011(9282)
- 2010(9324)
- 2009(8732)
- 2008(8941)
- 2007(8124)
- 2006(7272)
- 2005(6753)
- 学科
- 济(38264)
- 经济(38192)
- 管理(24904)
- 业(23928)
- 企(20356)
- 企业(20356)
- 方法(17162)
- 数学(14425)
- 数学方法(14184)
- 学(12346)
- 农(9585)
- 中国(9554)
- 财(9399)
- 制(9370)
- 业经(8592)
- 贸(7814)
- 贸易(7809)
- 易(7574)
- 地方(7362)
- 融(6500)
- 金融(6497)
- 体(6483)
- 银(6344)
- 银行(6292)
- 农业(6182)
- 行(6091)
- 理论(6075)
- 和(5721)
- 划(5618)
- 环境(5546)
- 机构
- 大学(148197)
- 学院(144311)
- 研究(57276)
- 济(56144)
- 经济(55050)
- 管理(49227)
- 理学(42630)
- 理学院(41988)
- 管理学(40970)
- 管理学院(40709)
- 中国(40063)
- 科学(39500)
- 农(33987)
- 所(32109)
- 京(31590)
- 研究所(29898)
- 农业(27193)
- 业大(27145)
- 财(26598)
- 中心(23940)
- 江(22955)
- 财经(21221)
- 院(20854)
- 范(19729)
- 北京(19621)
- 师范(19387)
- 经(19345)
- 省(18879)
- 经济学(18286)
- 州(17652)
- 基金
- 项目(101701)
- 科学(77999)
- 基金(74453)
- 家(69470)
- 国家(68997)
- 研究(65604)
- 科学基金(56249)
- 社会(41367)
- 社会科(39185)
- 社会科学(39175)
- 省(38939)
- 自然(38882)
- 基金项目(38768)
- 自然科(38002)
- 自然科学(37982)
- 自然科学基金(37336)
- 划(34212)
- 资助(31285)
- 教育(29758)
- 重点(24204)
- 编号(23302)
- 部(22220)
- 计划(21586)
- 发(21058)
- 创(20406)
- 科研(20347)
- 成果(19880)
- 科技(19634)
- 创新(19359)
- 教育部(18068)
共检索到2138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益浩 王凯歌 张林雅 雷仲仁 罗宏伟 廉振民 周国启
【目的】研究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卵密度和幼虫密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其种内竞争的密度效应;明确三叶草斑潜蝇与美洲斑潜蝇(L.sativae)在不同1龄幼虫密度下,各自幼虫对食物资源的竞争能力,探索两种斑潜蝇之间的种间竞争取代机制。【方法】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用针刺死三叶草斑潜蝇多余的卵和幼虫,使其形成不同的卵密度梯度和1龄幼虫密度梯度,再继续培养。根据相关文献判定昆虫各种致死因子是否存在密度依存性的方法,令N1为该因子作用前的虫口数,N2为该因子作用后的虫口数。以lgN1为因变量,lgN2为自变量,求回归系数,再以lgN1为自变量,lgN2为因变量,求回归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肖婷 陈啸寅 庄义庆 潘以楼 杨敬辉
为害虫三叶斑潜蝇的检疫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对三叶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Burgess)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虫期之间的过冷却点和冰点差异显著,其中7日蛹的过冷却点和冰点最低,并随着蛹期的延长,过冷却点有降低的趋势。幼虫、老熟幼虫、1日蛹、7日蛹和成虫的过冷却点分别为-14.21、-16.74、-18.76、-21.97和-21.31℃,冰点分别为-12.06、-14.55、-17.07、-21.05和-20.03℃。同一虫期个体间的过冷却点虽然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均服从正态分布。
关键词:
三叶斑潜蝇 过冷却点 冰点 频次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文伟 罗雁婕 王淑芬 何成兴 尹可锁 郭志祥 浦恩堂
用药膜法(成虫)、浸叶法(幼虫)分别测定了南美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实验种群及田间种群对Avermectin类农药的敏感性,并在1998年至2002年对昆明市官渡区南美斑潜蝇和元谋县美洲斑潜蝇田间种群进行了敏感性监测。结果表明,Avermectin类农药对斑潜蝇同一种群的成虫和幼虫的毒力不同,幼虫比成虫更为敏感;在云南省南美斑潜蝇的4个田间种群中,最为敏感的是云南省曲靖市蚕豆南美斑潜蝇种群,最具有耐药性的是昆明市北郊云南省农科院园艺所温室蔬菜南美斑潜蝇种群;1998年至2002年的田间监测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田间种群对1.8%爱福丁乳油的敏感性呈波形曲线变化,其中2000年官渡及元谋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予州 王莉萍 陆亚娟 郑福山 陆自强
【目的】通过对美洲斑潜蝇β-tubulin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不同寄主种群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情况。【方法】对中国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 5个寄主种群以及6个地理种群的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gene)进行测序,运用软件DNAStar和MEGA对美洲斑潜蝇不同地理种群及寄主种群的β-tubulin基因序列的遗传分歧及相似性进行分析,并建立系统发生树。【结果】DNAStar和MEGA两种软件对美洲斑潜蝇不同寄主种群以及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关系的分析可得到相似的结果。在美洲斑潜蝇寄主种群和地理种群序列变异分析中,共发现8个变异位点,序列长度比较保守...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建全 吕增印 陈家骅 黄居昌 季清娥 何榕宾
结果表明,长尾潜蝇茧蜂对高龄幼虫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以2龄、3龄幼虫作为寄主时,混合接蜂的长尾潜蝇茧蜂的寄生率显著高于切割潜蝇茧蜂;以1龄幼虫作为寄主,切割潜蝇茧蜂的寄生率显著高于长尾潜蝇茧蜂.与其单独接蜂相比,长尾潜蝇茧蜂寄生率没有变化,而切割潜蝇茧蜂寄生率明显下降.温度对2种寄生蜂的寄生有显著影响,在25、30℃下长尾潜蝇茧蜂的寄生率明显高于切割潜蝇茧蜂,在20或35℃条件下这2种蜂的寄生率没有差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居昌 吕增印 陈家骅 季清娥 杨建全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寄主龄期和温度对布氏潜蝇茧蜂和长尾潜蝇茧蜂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两种寄生蜂对3,4日龄橘小实蝇幼虫为寄主混合寄生后,长尾潜蝇茧蜂的出蜂率明显高于布氏潜蝇茧蜂,以2日龄做寄主时,结果则相反;混合寄生与单独寄生相比,长尾潜蝇茧蜂的出蜂率没有差异,布氏潜蝇茧蜂出蜂率显著下降.在25,35℃条件下,混合寄生的结果是长尾潜蝇茧蜂出蜂率显著高于布氏潜蝇茧蜂,在15℃条件下,两者的出蜂率差异不显著.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佳 陈家骅 杨建全
研究了阿里山潜蝇茧蜂与长尾潜蝇茧蜂的种间竞争.结果表明:长尾潜蝇茧蜂不能识别被阿里山潜蝇茧蜂寄生过的寄主幼虫.寄主供阿里山潜蝇茧蜂寄生后再供长尾潜蝇茧蜂寄生,会造成寄主幼虫及蛹的大量死亡,在存活下来的寄主羽化出来的寄生蜂中阿里山潜蝇茧蜂占多数,总的羽化率(75.95%)比阿里山潜蝇茧蜂或长尾潜蝇茧蜂单独寄生时的羽化率(63.43%或62.25%)都高.寄主供阿里山潜蝇茧蜂寄生后间隔不同时间再供长尾潜蝇茧蜂寄生,各处理间长尾潜蝇茧蜂的羽化率无显著差异;时间间隔为132 h时,寄生蜂总的羽化率最高,为86.63%.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进添 宾淑英 凌远方 刘展眉
通过药效试验对农保乐、农哈哈杀虫素、杀虫单、毒死蜱、功夫、灭扫利和万灵轮用在大田中防治香瓜上美洲斑潜蝇的效果和对天敌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农保乐、农哈哈杀虫素、毒死蜱、功夫、灭扫利和万灵轮用处理的平均校正防治效果分别是90.89%、89.85%、84.95%、84.35%、73.76%和56.78%,防治收益分别为4306.40、4271.10、3783.80、3722.20、2294.60和1346.20元/hm2。同时,农保乐和农哈哈杀虫素对美洲斑潜蝇主要寄生天敌釉姬小蜂Chrysocharissp.、新釉姬小蜂Neochrysocharissp.和潜蝇茧蜂Opiussp.较安全。
关键词:
美洲斑潜蝇 化学防治 评价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绍勤 邓望喜 张求东 崔琪
在室内和田间研究了美洲斑潜蝇对10个黄瓜品种的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该虫对黄瓜品种的选择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叶片单位面积上取食点和产卵数的不同,而孵化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在各品种间无差异。美洲斑潜蝇对津春4号黄瓜品种的选择性最强,对津杂4号的选择性最弱。经显微测量和电镜扫描可知,黄瓜叶片表皮毛的密度和长度与美洲斑潜蝇对其选择性强弱呈负相关,津杂4号叶片表皮毛的密度和平均长度分别是津春4号的2倍和3倍,表明黄瓜叶片表面物理性状特别是表皮毛的密度和长度在美洲斑潜蝇对各品种的选择性方面起主要作用。
关键词:
美洲斑潜蝇 黄瓜品种 寄主选择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进添 宾淑英 曾玲 梁广文
用功夫对美洲斑潜蝇 3龄幼虫进行抗性品系 (Cy -R)筛选 ,经 5 0代选育 ,抗性指数提高到 4 9.14倍。筛选前的LC50 值为 0 .0 15 2 g/L ,筛选后的LC50 值为 0 .2 5 0 6 g/L。敏感品系选育试验表明 ,经 10代筛选 ,抗性指数由筛选前的 5 .0 0倍降低至 1.0 0倍。对功夫产生抗性的品系对灭扫利和速灭杀丁有交互抗性 ,而对杀虫单、毒死蜱、害极灭无交互抗性 ,其抗性倍数分别为 6 .30倍、4 .0 7倍、1.4 1倍、1.35倍和 1.0 5倍
关键词:
美洲斑潜蝇 功夫 抗性选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成卫宁 李修炼 仵均祥 李建军 李怡萍
从生活史、生活习性、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繁殖特征及种内竞争、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测报技 术、综合治理技术等方面综述了美洲斑潜蝇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美洲斑潜蝇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研究进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东凯 张林雅 邢振龙 雷仲仁
【目的】克隆与鉴定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基因,并对其序列特征、表达情况、系统发育及蛋白功能进行研究,为深入研究美洲斑潜蝇嗅觉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PCR技术克隆美洲斑潜蝇OBP13编码区全长,用DNAMAN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用BLAST进行同源性比较,并使用MEGA6.0构建进化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通过实时定量PCR对OBP13在美洲斑潜蝇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进行原核表达及蛋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进添 凌远方 冯夏 宾淑英
采用3龄浸叶法在1996~1997年对广东省不同的用药水平地区植株上美洲斑潜蝇种群对毒死蜱、功夫、杀虫单及害极灭敏感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以英德九龙地区作物上美洲斑潜蝇种群对药剂毒死蜱、功夫、杀虫单及害极灭最敏感,而惠州福田地区植株上美洲斑潜蝇种群对上述药剂相对较耐药。2年来不同地区的美洲斑潜蝇种群对害极灭、毒死蜱、杀虫单、功夫的敏感性变化不大,1997年10月惠州福田地区种群对上述药剂的抗性指数分别为1.08、1.55、1.63和5。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功夫在惠州福田地区处于低抗水平。
关键词:
美洲斑潜蝇 抗药性 监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成卫宁 李修炼 仵均祥 李建军 谢芳芹
以单位叶面积取食点数、虫道数等为选择性指标,在室内和田间就美洲斑潜蝇对3种作物15个品种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对同种作物不同品种的选择性差异显著,其中对黄瓜品种夏丰1号,番茄品种L-402和菜豆品种地豆王2号选择性较强,对黄瓜品种西农58,番茄品种毛粉802和茸粉的多毛株型以及菜豆品种95-33架豆王选择性较弱;对不同作物的选择性差异亦显著,在苗期选择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菜豆>番茄(除多毛株型外)>黄瓜>番茄多毛株型,在成株期由强到弱依次为菜豆>黄瓜>番茄。
关键词:
美洲斑潜蝇 寄主植物 选择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起恺 邢振龙 吴圣勇 徐瑞瑞 雷仲仁
【目的】研究重大入侵害虫三叶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对快速冷驯化和长时冷驯化的响应以及3个地理种群(湖北省武汉市、海南省海口市和安徽省安庆市)的耐寒性,为明确该虫在我国高纬度地区定殖的潜在可能性提供参考。【方法】将海南三叶斑潜蝇种群蛹和成虫在-12、-14、-16、-18、-20、-22和-24℃低温暴露30 min,选择存活率为15%—30%的温度为识别温度。设置5℃为快速冷驯化的驯化温度,12℃为长时冷驯化的驯化温度,将三叶斑潜蝇蛹和成虫置于5℃下1—6 h或置于12℃下1—6 d,再置于识别温度下30 min检测存活率,未驯化的蛹和成虫也置于识别温度下30 min作为对照,比较其冷驯化后低温存活率的差异。另外,设置5个靶标温度,分别为0、-5、-10、-15和-20℃,将3个地理种群的三叶斑潜蝇蛹在靶标温度下冷暴露2 h,比较其存活率差异。最后,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对3个地理种群蛹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进行测定。【结果】三叶斑潜蝇蛹和成虫暴露于-20℃下30 min后,其存活率分别为15.0%、19.6%、21.0%(介于15%—30%),因此将-20℃确定为三叶斑潜蝇的冷驯化识别温度。短时间的5℃低温暴露提高了三叶斑潜蝇蛹和成虫的耐寒性,成虫对快速冷驯化的响应更加积极。1 h和2 h的冷驯化效果最好,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其驯化效果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在6 d内,不同时长的12℃低温暴露均会提高三叶斑潜蝇蛹和成虫的耐寒性且经历不同时长冷驯化后其耐寒性差异较小。在5、0、-5℃的低温暴露下,海南种群与安徽、湖北种群蛹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在-10、-15、-20℃的低温暴露下,海南种群蛹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安徽和湖北种群。安徽(-22.19℃)和湖北(-22.19℃)种群蛹的过冷却点显著低于海南种群(-21.06℃)。【结论】三叶斑潜蝇的耐寒性可以通过快速冷驯化或长时冷驯化获得增强,这可能是三叶斑潜蝇逐步向我国高纬度地区扩散的原因之一。湖北和安徽种群表现出的耐寒性较海南种群强。研究结果有助于预测三叶斑潜蝇在我国的越冬分布区域,指导其监测预警及防控。
关键词:
三叶斑潜蝇 冷驯化 过冷却点 耐寒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