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71)
- 2023(9918)
- 2022(7706)
- 2021(6690)
- 2020(5415)
- 2019(11883)
- 2018(11834)
- 2017(22589)
- 2016(12033)
- 2015(13658)
- 2014(13847)
- 2013(13404)
- 2012(12384)
- 2011(11414)
- 2010(11678)
- 2009(10954)
- 2008(10729)
- 2007(9707)
- 2006(9258)
- 2005(8762)
- 学科
- 济(76696)
- 经济(76644)
- 管理(34638)
- 业(32342)
- 企(25805)
- 企业(25805)
- 地方(23512)
- 方法(20234)
- 中国(19217)
- 数学(17239)
- 数学方法(17080)
- 农(16965)
- 业经(16476)
- 地方经济(14948)
- 学(13212)
- 农业(11869)
- 制(11312)
- 发(10511)
- 财(10394)
- 环境(9777)
- 贸(9747)
- 贸易(9736)
- 策(9514)
- 融(9417)
- 金融(9416)
- 易(9312)
- 产业(9186)
- 银(9166)
- 银行(9159)
- 行(8894)
- 机构
- 学院(181945)
- 大学(179788)
- 济(86650)
- 经济(85011)
- 研究(68798)
- 管理(66253)
- 理学(55903)
- 理学院(55243)
- 管理学(54372)
- 管理学院(54004)
- 中国(51251)
- 科学(39261)
- 京(37759)
- 财(36531)
- 所(34725)
- 研究所(31174)
- 中心(29288)
- 财经(28782)
- 江(28726)
- 经济学(27620)
- 农(27066)
- 经(25875)
- 院(24810)
- 范(24459)
- 经济学院(24372)
- 师范(24271)
- 北京(24046)
- 业大(23069)
- 州(22936)
- 财经大学(20934)
- 基金
- 项目(114673)
- 科学(90686)
- 研究(85392)
- 基金(82761)
- 家(71699)
- 国家(71151)
- 科学基金(60785)
- 社会(57243)
- 社会科(54329)
- 社会科学(54314)
- 省(44936)
- 基金项目(42558)
- 教育(37941)
- 划(37081)
- 自然(36378)
- 自然科(35462)
- 自然科学(35454)
- 自然科学基金(34803)
- 编号(33926)
- 资助(33246)
- 发(27843)
- 成果(27744)
- 重点(26565)
- 课题(24815)
- 部(24532)
- 国家社会(24225)
- 创(23370)
- 发展(23163)
- 展(22815)
- 创新(21987)
共检索到2934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发曾
三化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最高境界,是中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四化同步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选择。如何在四化同步发展的框架下,走好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面临的重大战略选择。全方位融入信息化元素,坚持走好"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佳战略选择。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白世强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建设既是对国家加快中原崛起战略的细化和落实,是对东部乃至国际要素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的响应,也是国家培育中部地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要支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吴一平 陈素云 孙德中
基于中原经济区发展状况,应创造经济增长极,加速工业化进程以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而农业地位突出又要求该区域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粮食、耕地为代价,不能加大城乡差距,因此必须考虑"三化"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路径应立足于农业资源禀赋,通过资产要素向小城镇聚集,产生增长极带动农村发展;通过农村发展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加速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创造的设备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依托产业形成村镇增长极,产业向高效农业集聚;推进土地整治和流转,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循序渐进城镇化,保障农户土地权益;整合各类资金,破解资金瓶颈。
[期刊] 征信
[作者]
金虎斌
中原经济区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要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但通过分析发现,1981~2010年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反而降低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并没有带来就业结构的转变。因此,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必须集中资源促进农业现代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要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徐君
本文将影响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分为三大类,分别为7个内部动力因素,6个外部动力因素和2个耦合动力因素。在分析各个动力因素对中原经济区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模型、外部动力机制模型和耦合动力机制模型。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因素 动力机制 模型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武龙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是河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产业带动"三化"协调发展,以就业保障新型城镇化真正实现,是"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目前河南省的产业基础不能真正满足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结合中央对中原经济区的定位、"三化"协调发展原理和中原经济区特点,分析支撑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产业应满足五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然后,分析指出纺织、化工等传统工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制造业都不能为河南"三化"协调提供足够的产业支撑,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产业机遇可能是农业的新工业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一平 陈素云 孙德中
【目的】探寻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路径,研究该路径中的关键问题。【方法】运用灰色系统GM(1,N)模型,分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驱动因素和影响因素。【结果】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驱动指数为负值,城镇化驱动指数最低,工业化驱动指数最高。【结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路径应以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并同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在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过程中应加强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协同;保持适当的土地流转速度,合理分配收益;循序渐进城镇化,保障农户权益;整合各类资金,破解资金瓶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龚迎春 冯娟 罗静
基于2001—2010年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省各地级市"三化"发展的数据,采用熵权法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进而分析其时序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看,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提高趋势。从空间格局上看,"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的中部地区较高、南北地域略低的特征,且其与各个地域"三化"各自的发展水平的接近度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根据地域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判断"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更应注重探测"三化"各自发展水平的接近度。
关键词:
“三化”协调发展 时空特征 中原经济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梅士建
"三化"协调发展有其客观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从中原经济区现实状况与发展目标出发,走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最终标志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新型工业化 农业现代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鹏岩 杨丹 李二玲 李颜颜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结构、发展能力、生活水平、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产出等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测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模型为研究方法,对中原经济区2003—2013年人口与土地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呈不协调趋势。除周口市人口城镇化指数(0.113)与土地城镇化指数(0.094)差距较小外,其余城市均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其中郑州市、信阳市、宿州市、泰安市二者的指数值差距较大;(2)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发展与耦合度由轻度不协调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鹏岩 杨丹 李二玲 李颜颜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结构、发展能力、生活水平、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产出等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测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模型为研究方法,对中原经济区2003—2013年人口与土地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呈不协调趋势。除周口市人口城镇化指数(0.113)与土地城镇化指数(0.094)差距较小外,其余城市均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其中郑州市、信阳市、宿州市、泰安市二者的指数值差距较大;(2)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发展与耦合度由轻度不协调类土地滞后型向勉强调和协调类土地滞后型阶段转变;(3)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对比类型始终表现为土地滞后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韩峰 李二玲
统筹协调的城乡发展格局是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分析城乡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相关省份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对中原经济区各地市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显示:(1)中原经济区城乡协调发展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块状"分布格局,北方城乡协调水平总体好于南方;(2)不同因子对地级市层次城乡协调发展影响程度与各地级市之间按各主因子的差异程度不具备一致性;(3)县域经济发展是推动城乡系统向高水平城乡协调关系演进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
城乡协调发展 评价 中原经济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徐君
针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问题——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简称为"三化")的协调发展,建立了相应的"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18个主要城市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8个城市整体的"三化"发展程度较低;省会郑州与其他城市的差距不明显,其核心城市地位不突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太蓉 钟博星 唐倩 张喆 任娇娇 郭跃
在测度重庆三峡库区各区县"新四化"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度指数、协调度指数和相对发展指数,从库区整体和区县两个空间尺度以及2000、2005、2010和2015年4个时间节点对库区的"新四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新四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整体上提升均比较明显,但"新四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高值都集中在主城及周边区县。(2)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整体尺度的"新四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比较有限,相对发展指数处于"新四化"发展同步于生态环境状态。县域尺度的协调度指数平均值介于0.549~0.818,且库腹区县的波动幅度大于库尾区县;相对发展指数平均值介于0.461~1.174,其波动规律与协调度指数相反,即库尾区县的波动幅度大于库腹区县。(3)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协调度指数和相对发展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圈层扩散现象,基本形成了库尾高水平和库腹低水平的片状集聚区。(4)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新四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阶段和类型都经历了从低层次型向高层次型的蜕变过程。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中国农业银行青岛市分行课题组 张晓男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青岛市作为东部沿海城市,近年来随着"四化同步"的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活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课题以农业银行青岛市分行为例,对城市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探析,提出对策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