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55)
2023(12553)
2022(10900)
2021(10424)
2020(8813)
2019(20772)
2018(20346)
2017(37825)
2016(20666)
2015(23931)
2014(23589)
2013(23432)
2012(22400)
2011(20218)
2010(20191)
2009(18934)
2008(19081)
2007(16820)
2006(14676)
2005(13496)
作者
(59471)
(49973)
(49576)
(47669)
(31941)
(24295)
(22925)
(19447)
(19064)
(17711)
(17067)
(17047)
(16036)
(15802)
(15787)
(15523)
(15127)
(14608)
(14445)
(14378)
(12545)
(12190)
(12079)
(11506)
(11269)
(11184)
(11063)
(10976)
(10041)
(10041)
学科
(88611)
经济(88511)
管理(51247)
(49592)
方法(38988)
(37743)
企业(37743)
数学(34589)
数学方法(34202)
中国(28883)
(25396)
(20533)
(18878)
贸易(18868)
(18757)
(18368)
地方(18234)
业经(17795)
农业(16821)
(16442)
(14311)
银行(14281)
(14248)
金融(14245)
(13745)
(12965)
环境(12294)
理论(11854)
(11274)
财务(11245)
机构
大学(299018)
学院(292463)
(125836)
经济(123299)
研究(110091)
管理(106766)
理学(90975)
理学院(89786)
管理学(88153)
管理学院(87590)
中国(84788)
科学(66326)
(66110)
(56846)
(56559)
研究所(51419)
(51258)
中心(50703)
财经(44962)
(44059)
业大(42538)
北京(42413)
(41688)
师范(41303)
(40987)
农业(40396)
经济学(40168)
(39066)
经济学院(36296)
(34910)
基金
项目(192110)
科学(150241)
研究(140662)
基金(140260)
(123839)
国家(122531)
科学基金(102582)
社会(89670)
社会科(84790)
社会科学(84766)
基金项目(73530)
(71460)
自然(64506)
教育(64042)
自然科(62965)
自然科学(62944)
(62022)
自然科学基金(61828)
资助(57908)
编号(56524)
成果(47678)
重点(43844)
(43803)
(41869)
课题(39046)
(38850)
国家社会(38248)
教育部(37407)
科研(36926)
大学(36662)
期刊
(139286)
经济(139286)
研究(92036)
中国(63179)
学报(48799)
(46391)
科学(44595)
(44449)
管理(37741)
大学(36467)
学学(33612)
教育(33127)
农业(31759)
(27424)
金融(27424)
技术(24633)
经济研究(22774)
财经(22506)
业经(19808)
(19583)
问题(19023)
(18978)
(18198)
图书(17562)
国际(16413)
世界(16343)
(14934)
资源(14840)
技术经济(14508)
统计(14296)
共检索到4562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跃生  
当代中国三代直系家庭构成既有总体稳定的一面,也表现出城乡变动趋向具有差异的另一面。城乡三代直系家庭变动具有差异的原因在于,城市独生子女长大之后,特别是结婚、生育后,并没有改变对小家庭居住方式的偏好;而农村家庭独子增多,长大后外出非农就业成为主流,结婚、生育后与父母同居共爨"获益"较多,且矛盾冲突少于多子家庭,三代直系家庭比例因此提高。2010年城乡三代直系家庭户主构成均以中年和低龄老年人为主,此类家庭的养老功能有所削弱,2010年一半及以上的三代直系家庭没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婴幼儿在其中生活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向,中年和低龄老年人于这一家庭内帮助子代"抚幼",提升了其助子育幼的功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忠东  
文章基于1982~2015年人口普查和1%人口调查数据,计算了所有普查年5年跨县迁移量,从1982年到2010年再到2015年,人口总迁移量从2 863万升到1.46亿,再下降到1.32亿。其中,户籍迁入的永久迁移从2 420万下降到1 976万后,继续下降到1 432万;离开户籍县的临时迁移从443万增长到1.26亿,然后微降至1.18亿;临时性的务工迁移从不足200万增长到7 033万后,再下降至5 707万。文章发现,人口迁移已实现从计划性的永久迁移向市场性的临时迁移的转变,对市场转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人口迁移实现了从个人行为向家庭行为的转变。与2000年相比,2010年劳动力峰值受高校扩招影响,从5.9%上升到9.5%,已婚青壮年的迁移率比10年前大幅提高,并取代未婚青年人群成为迁移的主流。此外,由累积值计算的2010年儿童留守率高达62.8%,中青年妇女净留守率为21.7%,表明市场化后风险的提高迫使家庭居住分离以劳动力迁移的方式来分散风险。一旦克服风险约束后,回流增加较快。文章建议,政府在政策上营造宽松环境,以保障未来迁移向优质化、家庭化和长期稳定的方向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英  李睿  
中国在2015年小普查结束了传统纸质问卷调查方式,在数据采集手段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调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调查员利用手持终端设备(简称PDA)入户登记;二是住户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网络调查表。这两种调查方法是普查方法的一种全新尝试。本文通过分析总结2015年PDA入户登记和互联网填报方法应用的特点经验,为2020年人口普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数据采集的方法提供参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英  李睿  
中国在2015年小普查结束了传统纸质问卷调查方式,在数据采集手段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调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调查员利用手持终端设备(简称PDA)入户登记;二是住户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网络调查表。这两种调查方法是普查方法的一种全新尝试。本文通过分析总结2015年PDA入户登记和互联网填报方法应用的特点经验,为2020年人口普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数据采集的方法提供参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沈益民  
根据中共中央1980年第48号文件决定,为了给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作准备,于1980年7月在江苏省无锡市和无锡县进行了人口普查试点。试点目的,一是检验修订普查办法,二是取得组织实施普查工作的具体经验,三是为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培训一批骨干。大家知道,我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规模宏大的普查。第一,在十亿人口这样一个大国举行人口普查,在中外历史上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第二,调查项目包括人口的基本特征以及社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志刚  
家庭户是我国人口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人们生活的微观环境,它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生育子女、养老事业、货币储蓄、商品消费、住房建设、迁移流动等各个方面,影响到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研究家庭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作为我国基本国情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深入研究,并应该针对它对人们行为和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跃生  
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在直系家庭生活的比例第一次降至50%以下,表明老年人与已婚子女同居共爨已不占多数,但城乡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存在差异。老年人独居、与已婚子女共同生活是目前两种并存的方式,表现出"传统"和"现代"居制交织的特征。但无论城乡,老年人独居均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老年人口中,高龄、丧偶和无生活自理能力者与已婚子女同住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不过独居也较2000年之前明显提升。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选择与养老保障方式有很大关系,并成为城乡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城乡老年人在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生活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其中农村老年群体对小家庭的提升作用明显。文章认为,老年人独居增多对社会养老服务建设和保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年人与子孙的亲情沟通不能忽视。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丁金宏  
80年代,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快、规模大。同期关于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学术探讨也成为热点。然而,过去这类研究常常受到数据的限制,或因资料来源不同而纠缠于概念,或因统计口径相殊而各执己见。以致到目前为止,对于中国市、镇、乡“三层楼”中各装多少人、城镇化的人口“流量”构成、区域分异状况如何等重要问题,学术界仍未有清晰、一致的答案。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  戈艳霞  
文章采用年龄移算方法进行队列对比对2010年的分性别分年龄人口的漏报或者重报进行了评估,发现:在0~9岁人口按1990年普查漏报率为底线的情况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年龄人口漏报率为0.75%,重报率为0.55%,合计误差率为1.30%。采用布拉斯逻辑特生命表系统对低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做出测度,2010年低龄人口的死亡漏报非常严重,漏报率超过60%,男性婴幼儿漏报更为严重;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也平均在5%以上,不分年龄达到20%。出生漏报和育龄妇女重报带来生育水平的失真,经过漏报回填,2010年生育水平应该在1.52以上。由此显示,在运用2010年普查数据时需要进行质量评估。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跃生  
1982年以来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乡已婚者在主要生命阶段的居住方式既有相同或相似表现,也有差异。2000年和2010年城市新婚者多组成独立生活单位,农村则为与父母同住比例最大。1982年和1990年,城乡初育妇女均以在核心家户生活为主导,至2000年城市20岁组初育妇女中的核心家户比例下降,25岁组依然以核心家户为主;2000年农村这两个年龄组初育妇女中的核心家户比例均较之前明显下降。在养育子女阶段,1982年和1990年不同年龄组多子女妇女中有较高比例的标准核心家户。城乡4个时期夫妇"空巢"峰值均在65岁组,有配偶老年夫妇独住峰值在75岁组及上下,老年夫妇健在时独住逐渐成为主要居住方式。城乡丧偶老年人的家户并未出现普遍"解体",与已婚子女同住仍是主要做法,但"解体"趋向逐渐增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跃生  
1982年以来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乡已婚者在主要生命阶段的居住方式既有相同或相似表现,也有差异。2000年和2010年城市新婚者多组成独立生活单位,农村则为与父母同住比例最大。1982年和1990年,城乡初育妇女均以在核心家户生活为主导,至2000年城市20岁组初育妇女中的核心家户比例下降,25岁组依然以核心家户为主;2000年农村这两个年龄组初育妇女中的核心家户比例均较之前明显下降。在养育子女阶段,1982年和1990年不同年龄组多子女妇女中有较高比例的标准核心家户。城乡4个时期夫妇"空巢"峰值均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劳昕  沈体雁  
文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对中国流动人口在地级市层面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化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仍然是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城市是跨省人口流动的主要吸引中心,吸引核心区逐渐由珠三角向北移动;从两次普查间人口流动分布的变化趋势看,绝大部分地级市的人口流动规模和强度有所增加,人口流动规模的空间分布态势基本不变,人口流动强度的空间分布则渐趋分散;跨省与省内流动人口相比,其分布较为集中,且大部分地级市仍以省内流动为主;人口流动强度与人口流动规模相比,受城市等级影响较小,空间分布较均匀,西北边疆(主要是新疆地区)城市人口流动规模较小而流动强度较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睿  
婚姻和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分析研究社会变迁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利用婚姻代际匹配法对2010年人口普查1‰样本的个体数据进行了加工处理,获得以家庭结构特征为单位的人口信息,从婚姻、家庭代际关系和民族等角度,对人口流动、民族关系和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等问题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当前人口变化的一些新态势和新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凌华  王卓  
构建多民族和谐共存的良好格局需要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族际居住隔离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文章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民族人口资料,以334个地级市和4个直辖市的聚居隔离指数为研究对象,使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中国20002010年族际居住隔离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族际居住隔离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稳定,中西部交界高冷偏僻地区的族际居住隔离度较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族际居住隔离度较低;局部地区的族际居住空间格局发生变化,新疆北部、黑龙江北部、福建南部与广东北部沿海地区的族际居住隔离增强,长江三角洲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