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73)
2023(5339)
2022(4454)
2021(4179)
2020(3500)
2019(7569)
2018(7592)
2017(13153)
2016(7850)
2015(8836)
2014(8995)
2013(8570)
2012(8025)
2011(7388)
2010(7474)
2009(6951)
2008(6875)
2007(6222)
2006(5632)
2005(5239)
作者
(25668)
(21709)
(21434)
(20389)
(13615)
(10585)
(9685)
(8449)
(8378)
(7717)
(7464)
(7264)
(7223)
(7162)
(6993)
(6581)
(6331)
(6322)
(6307)
(6235)
(5745)
(5414)
(5321)
(5027)
(4948)
(4795)
(4784)
(4749)
(4735)
(4526)
学科
(26553)
经济(26507)
管理(17377)
(14540)
(13301)
(11048)
企业(11048)
(9209)
中国(8894)
(7801)
方法(7690)
地方(7336)
理论(6605)
(6384)
(6217)
业经(6069)
数学(5958)
教育(5834)
数学方法(5819)
农业(5732)
(4986)
银行(4950)
(4929)
金融(4922)
(4830)
(4201)
(4001)
制度(3983)
教学(3952)
(3938)
机构
大学(110730)
学院(109257)
研究(46022)
(37285)
经济(36205)
管理(33650)
中国(32511)
科学(32029)
(29298)
理学(27731)
理学院(27287)
管理学(26489)
管理学院(26276)
(25791)
(25583)
研究所(23698)
农业(23198)
业大(21493)
中心(19978)
(19013)
(18280)
(17553)
(16785)
(16471)
师范(16154)
北京(15941)
技术(15770)
(14659)
农业大学(14550)
(13878)
基金
项目(73771)
科学(55099)
研究(51346)
基金(50211)
(47254)
国家(46865)
科学基金(36625)
(30647)
社会(29264)
社会科(27396)
社会科学(27390)
(26290)
基金项目(25466)
自然(24295)
教育(23828)
自然科(23705)
自然科学(23692)
自然科学基金(23211)
编号(20753)
资助(20441)
成果(18670)
重点(17879)
(16498)
课题(16446)
计划(15817)
(15113)
(15070)
科技(14875)
创新(14252)
科研(14216)
期刊
(47316)
经济(47316)
研究(32304)
中国(29550)
学报(28245)
(27707)
科学(21732)
大学(19519)
学学(18328)
教育(18228)
农业(17732)
(14858)
管理(13407)
(9847)
技术(9740)
(9067)
金融(9067)
业大(8310)
业经(7484)
(7390)
财经(7241)
图书(7230)
经济研究(7066)
农业大学(6790)
林业(6709)
(6394)
科技(6253)
问题(5945)
职业(5437)
书馆(5360)
共检索到1792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龙秀  张连全  王纯洁  廖攀  杨武云  刘登才  
通过LangdonD-染色体组代换系与节节麦杂交,形成未减数配子进行染色体自然加倍,得到了3个新的缺体-四体材料Syn-SAUN2BT2D、Syn-SAUN4BT4D和Syn-SAUN7AT7D。这些缺体-四体材料与中国春对应的缺体-四体不同,是一种新型的遗传工具材料。主要表现在:①对某一四体中的4条D染色体,2条来自节节麦,2条来自中国春;②用人工合成小麦途径获得,除了涉及相应四体的1对D染色体来自中国春外,其它遗传背景全部来自四倍体小麦和节节麦。本研究对这3个新的缺体-四体材料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观察表明:3个新的缺体-四体材料在细胞学上稳定,可作为新的工具材料,在小麦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松钱  曹小娟  王卫民  
对大鳞副泥鳅(PP)、二倍体泥鳅(DD)和四倍体泥鳅(TT)自交或杂交受精卵进行冷休克(冷休克条件为:受精后5min开始,利用2~3℃冰水冷休克处理30~35min),获得6种多倍体泥鳅后代(DD×PP-0,3n=74;DD×DD-0,3n=75;DD×TT-0,4n=100;TT×PP-0,5n=124;TT×DD-0,5n=125和TT×TT-0,6n=150。母本在前,父本在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对不同诱导组合不同时期倍性进行检测发现:1月龄,DD×PP-0三倍体诱导成功率为87.50%,DD×DD-0三倍体诱导成功率为53.85%,DD×TT-0四倍体诱导成功率为90.91%,TT×PP-0五倍体诱导成功率为84.96%,TT×DD-0五倍体诱导成功率为76.92%,TT×TT-0六倍体诱导成功率为12.50%。12月龄,各组合多倍体诱导成功率分别为91.43%(DD×PP-0,3n=74),60%(DD×DD-0,3n=75),85.19%(DD×TT-0,4n=100),87.50%(TT×PP-0,5n=124),83.33%(TT×DD-0,5n=125)和6.06%(TT×TT-0,6n=150)。12月龄各诱导组合多倍体倍性组成与1月龄相似,诱导成功率随诱导多倍体后代的倍性增加而降低。对不同诱导组合后代进行生长统计分析发现:不同诱导组合后代在生长早期差异不显著,生长后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以四倍体泥鳅为母本、大鳞副泥鳅为父本的诱导五倍体后代(TT×PP-0)12月龄时期全长和体质量值最大。同时,荧光受精细胞学观察证实冷休克处理通过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的释放获得三倍体型后代。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闫先喜  梁作勤  田纪春  
应用化学杂交剂Sc205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特征观察结果显示,经处理的小麦植株变矮,植株及麦穗呈现浅绿色,穗子呈爆裂状,花药不开裂,呈现雄性不育株的形态特征,这些特征可做为估算小麦群体化学杀雄效果即绝对不育率的依据。经Sc2053处理的小麦雄性不育有无花粉和花粉败育两种类型。无花粉型是在小孢子刚形成时即发生败育,从而产生无花粉的空壳型花药。花粉败育型是小孢子只发育到单核花粉,二胞花粉或不正常三胞花粉,或者只有花粉壁而无原生质体。无论何种情况,均未观察到花粉囊壁发育的异常现象。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董迎辉  杨爱国  刘志鸿  周丽青  
用Bouin氏液固定、连续石蜡切片方法,对6-二甲基氨基嘌呤(简称6-DMAP)抑制第二极体诱导栉孔扇贝三倍体在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细胞学变化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在授精后25min,以60mg/L的6-DMAP处理栉孔扇贝受精卵15min,有效地破坏了纺锤体结构的形成,抑制了第2次减数分裂进程,致使受精卵内形成两种核相:一种是1个大的二倍性雌核和1个雄核;另一种是两个单倍性的雌核和1个雄核。不论形成几个雌原核,它们都能与雄原核相互靠近,在卵轴中央核膜逐渐发生融合,形成合子核,三倍体的合子核在卵内所占体积明显较二倍体的大。继而,合子核经过DNA复制,最后凝缩成染色体,发生有丝分裂,其过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杜方勇  杨爱国  刘志鸿  周丽青  王清印  
分别在受精后15和30mjn,用60 mg·L~(-1)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处理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受精卵诱导异源三倍体,持续处理5~25min。采用二氨基苯基吲哚(DAPI)染色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对处理前后受精卵的染色体行为变化进行了研究,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检测胚胎倍性。结果表明,无论抑制第一极体或是第二极体释放均能获得正常发育的异源三倍体胚胎;抑制第一极体释放,产生异源三倍体、非整倍体,延长处理时间能获得五倍体;抑制第二极体释放,产生异源三倍体;6-DMAP使染色体运动终止,处理前后,核相无变化,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核相泡状化增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凤珍  李彦  陈利平  安玉麟  敦惠霞  
本文对栽培密度不同的三个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的小孢子和花粉发育进行了细胞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花粉母细胞时期.稀植小麦的小孢子发育略快于密植的.即当稀植小麦花粉母细胞开始减数分裂、药壁绒毡层开始解体时.密植小麦花粉母细胞刚形成.药壁完整;(2)到二、四分体时期、稀植小麦花粉母细胞发育加快.当其90%形成二、四分体时,密植小麦花粉母细胞才有50%将分裂成二分体.仅部分形成了二分体;(3)当小孢子发育到单核靠边期.稀植的主穗和分蘖穗发育越来越快.并有分蘖穗赶上主穗的趋势;而密植的分蘖穗发育减慢以至停止.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郑思乡  王春桃  晏春耕  崔国贤  程尧楚  李宗道  
在离体培养条件下,芝麻(l3OehmerianiveaL。)经秋水仙素处理,再经不定芽诱导和继代培养后,获得的变异株染色体数目出现多样性,其中包括四倍体、三倍体、二倍体和多种非整倍体细胞。以四倍体和三倍体水平的植株为母本与二倍体栽培品种杂交,对杂交后代进行倍性观察,发现染色体数目变化在12-84之间。不同植株甚至同一植株染色体数目也不一致。从251个杂交后代中获得的三倍体细胞所占比例超过50%的植株有35个。还对多倍体水平的植株进行了有丝分裂观察,发现三极分裂、不均等分裂和落后染色体等异常有丝分裂现象。其次,还观测了气孔、花粉粒,同样发现多样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严兴洪  何亮华  黄健  宋武林  马平  有贺佑胜  
为了阐明雌雄异体紫菜减数分裂的发生时期,对坛紫菜生活史的各阶段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用卡诺固定液(无水酒精∶冰醋酸=3∶1)分别固定室内培养的坛紫菜各生活阶段的活体材料,在明亮处放置数日使细胞褪色至白色。然后,先用铁矾苏木精染液对固定材料进行染色处理,再进行压片、显微观察和拍照记录。观察结果表明,精子囊细胞、叶状体营养细胞和2个细胞的壳孢子萌发体中的核相是单倍的,染色体数N=5;果孢子、丝状体细胞、膨大细胞和壳孢子的核相是双倍的,染色体数2N=10。精子囊细胞、果孢子和丝状体细胞的分裂是有丝分裂。在壳孢子萌发的第1次细胞分裂过程中,观察到了减数分裂的细线期、偶线期、双线期、终变期、中期和后期等;壳...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吴莹莹  柳学周  王清印  马爱军  包振民  
采用人工授精和组织切片技术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受精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大菱鲆成熟卵处于第二次成熟分裂的中期。精子入卵后,卵子被激动,第二次成熟分裂继续进行,同时发生皮层反应;受精后15 min出现精子星光;受精后20 min雄原核早于雌原核形成,然后两性原核逐渐靠拢;受精后30 min两原核相互靠拢,结合线清晰;受精后40 min两原核结合线逐渐消失联合成合子核,之后合子核核膜消失;受精后50 min合子核处于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受精后60 min第一次卵裂完成。[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55-56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发棣  陈佩度  房伟民  李鸿渐  
对原产中国的3个药用菊品种——杭白菊、滁菊、怀菊的核型及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杭白菊2n=4x=36=2M+18m+16sm(2SAT),减数分裂中期Ⅰ(MⅠ)平均每个花粉母细胞(PMC)有0.20Ⅰ+17.70Ⅱ+0.10Ⅳ;滁菊2n=6x=54=24m(2SAT)+22sm+6st+2t,在MⅠ平均每个PMC有0.44Ⅰ+26.66Ⅱ+0.06Ⅳ;怀菊2n=6x+1=55=6M+26m+12sm+2st+9t,在MⅠ平均每个PMC有1.12Ⅰ+26.67Ⅱ+0.09Ⅳ。3个药用菊均为异源多倍体,但某些染色体可能存在易位或倒位等结构变异。药用菊品种比观赏菊品种更接近菊属野生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杜敏霞  刘湘萍  
为了揭示洋葱雄性不育小孢子败育的时期和方式,试验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洋葱雄性不育材料0127A 及可育材料0127B 的小孢子发育过程和各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发现,雄性不育材料0127A 的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单胞花粉粒时期,小孢子的细胞质被降解成空壳,染色浅,缺乏营养物质而败育。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潘英  李琪  于瑞海  王如才  
运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栉孔扇贝正常卵子与雌核发育卵子在受精和成熟分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尽管紫外线照射没有影响受精卵的成熟分裂以及雌性、雄性原核的形成,但使雌核卵的发育速度出现明显的滞缓。在第1次卵裂中期,雌核发育卵子中的雄性原核没有像雌性原核那样形成染色体,而是浓缩为一染色质小体(DCB),游离在细胞质中,不参与核分裂。胞质分裂结束时,DCB位于2个卵裂球之一的细胞质内或在赤道板处被分割成两部分。实验结果首次提供了栉孔扇贝雌核发育的细胞学证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罗琴  杨在君  彭正松  魏淑红  廖明莉  
为了解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选用了100条ISSR引物对11份人工合成小麦和3个普通小麦材料(TP、HTS-1、CS)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了42条引物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有24条引物对供试材料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42条引物共扩增出了273个条带,每条引物扩增出的条带数是3~12,平均每条为6.5,同时检测到在14份小麦试材中有170(占62.3%)个等位变异位点,引物等位变异数为1~11,平均每个位点出现4.5个等位变异。42条引物扩增产物的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499~0.879,平均为0.767,多数引物扩增的多态性信息量在0.800左右。14份材料间的遗...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董迎辉  杨爱国  刘志鸿  任建峰  周丽青  李赟  
采用Bouin氏液固定、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在光镜下对栉孔扇贝正常发育和6DMAP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卵在受精和第一、二次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正常发育卵内的雌、雄原核能融合为合子核,而雌核发育卵内的精核、雌核变化相当复杂。精核至少存在两种状态:(1)精核只在刚入卵时发生轻微膨胀,以后保持固缩状态,不膨大形成雄原核;(2)在第二次成熟分裂之后,精核再次去浓缩膨胀,但其体积并未达到正常雄原核的大小。在第一、第二次卵裂过程中,此精核不参与核分裂,以致密的染色质体(DCB)存在于两组分开的母本染色体之间,卵裂结束时滞留于两卵裂球的分裂沟上或进入其一的细胞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虹  陈耀锋  王睿辉  任惠莉  李春莲  韩德俊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由小麦“千斤早”和“小偃22”幼胚离体培养产生的体细胞胚性无性系继代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以及胚性无性系和非胚性无性系的结构差异。结果发现,小麦“千斤早”和“小偃22”的幼胚体细胞胚性无性系的微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体细胞之间的组织形式上,胚性无性系发生能力强的小麦具有较好的细胞组织形式,胚性无性系发生能力弱的小麦其体细胞组织形式也较差。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体细胞胚性无性系在组织结构上趋于无序化,且这种无序化的进程也受到小麦基因型的影响:对于耐离体培养小麦,在经历多次继代后,组织的有序化程度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对于胚性无性系产生频率低的小麦,不仅其早期培养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