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76)
2023(8557)
2022(7218)
2021(6423)
2020(5036)
2019(11584)
2018(11300)
2017(20521)
2016(11344)
2015(12528)
2014(12634)
2013(12537)
2012(12377)
2011(11566)
2010(11990)
2009(10820)
2008(10980)
2007(9757)
2006(9181)
2005(8782)
作者
(35211)
(29523)
(29338)
(27701)
(18989)
(14068)
(13119)
(11419)
(11244)
(10888)
(10370)
(9996)
(9973)
(9573)
(9476)
(9091)
(8652)
(8603)
(8595)
(8430)
(7694)
(7436)
(7227)
(6967)
(6695)
(6634)
(6564)
(6527)
(6096)
(5929)
学科
(54554)
经济(54495)
管理(28366)
(27348)
地方(20163)
(19669)
企业(19669)
中国(19539)
(16640)
方法(14715)
业经(13525)
(12346)
数学(11889)
数学方法(11697)
农业(11664)
地方经济(11376)
(10852)
(10475)
金融(10474)
(10118)
银行(10096)
(9962)
环境(9780)
(9455)
(9290)
贸易(9277)
(8859)
(8716)
(8461)
技术(8251)
机构
学院(167291)
大学(167068)
研究(68785)
(67816)
经济(66323)
管理(57873)
中国(51595)
理学(47962)
理学院(47215)
管理学(46293)
管理学院(45975)
科学(43224)
(38298)
(36504)
研究所(32968)
(32290)
(31293)
中心(29659)
(28741)
(26836)
师范(26569)
农业(24897)
北京(24871)
(24724)
业大(24484)
财经(23439)
(22854)
(22122)
师范大学(21628)
(21078)
基金
项目(106217)
科学(83485)
研究(79400)
基金(74477)
(66016)
国家(65397)
科学基金(54292)
社会(49729)
社会科(47035)
社会科学(47024)
(42887)
基金项目(38708)
(36674)
教育(35784)
自然(33299)
自然科(32497)
自然科学(32486)
编号(31966)
自然科学基金(31874)
(29834)
资助(29698)
成果(27633)
重点(25212)
课题(24374)
发展(24003)
(23539)
(22756)
(22373)
创新(21002)
国家社会(20384)
期刊
(88074)
经济(88074)
研究(56711)
中国(44403)
(31660)
学报(27903)
科学(27260)
教育(25525)
管理(23958)
(22041)
农业(21584)
大学(20822)
学学(19220)
(19094)
金融(19094)
业经(15415)
技术(15163)
经济研究(13532)
财经(11620)
(11547)
问题(11472)
(10140)
图书(9401)
科技(8915)
世界(8813)
资源(8791)
(8775)
(8629)
论坛(8629)
(8521)
共检索到2825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侯淑芳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是指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适应、配合得当。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漆向东  
在我国,如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协调发展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三化"协调中,工业化是核心,城镇化是引擎,农业现代化具有基础地位。"三化"协调的标准可归结为:一是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呈同一方向变动,结构水平应尽可能保持一致,二者偏差应限制在合理范围内;二是工农业发展平衡,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至合理范围;三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缩小至合理范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马文  
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三个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 "三个文明"是相互作用和相互配合的有机统一体。用求真务实的精神 不断促进三者的协调发展,是社科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孙久文  史文杰  胡俊彦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区域协调发展应坚持统筹协调、轴带引领、群区耦合、开放合作的基本思路,以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为战略指导、以国土空间体系为空间引领、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为发展动能、以区域政策体系为长久保障,以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志强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不仅是由"三个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的,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本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多重因素的必然要求。"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直接关系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范柏乃  张维维  贺建军  
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涵来看,协调发展既应强调协调,也应强调发展,是协调和发展的综合体。已有文献中,有学者用离差系数来测度协调发展水平,事实上,离差系数只能测度一组数据的离散趋势,也就是说只能测度协调水平,而无法描述系统间的发展度,离差系数在测度协调发展水平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不可否认,离差系数在测度协调度时有着先天的优势,在离差系数上加权发展度效应,则可以更加科学的测度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姜太碧  
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包括:城乡制度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要素统筹和城乡制度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和自上自下混合型。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桑锦龙  
促进教育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政策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但有关"教育协调发展"内涵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教育协调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其实质是实现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是指教育发展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促进教育协调发展是我国教育普及化水平日益提高后迫切需要面对的课题,判断教育发展协调状况的主要依据是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状况,支撑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是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教育结构,实现教育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就是把握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重点和节奏。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于源  黄征学  
区域协调发展是"十三五"规划五大理念中"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降低区域冲突、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手段。目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以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为重点,努力缩小区域差距,使全社会成员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区域间差距保持在适度范围内。适度的区域差距是指区域间的差距不至于因差距过小而损害经济效率,又不至于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吕小宁   曹东勃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以先秦“物质元素与精神元素”的激烈辩驳、近代以来“物质优先与精神优先”的救国探索和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科学理论为思想材料,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协同推进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逐步探索生发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治国方略。无论客观条件发生何种变化,“高水平”“螺旋式”“赋能型”始终作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核心要义贯穿其中。立足现实,当前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仍然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特征,面对数字化转型的革新任务,亟待形成新的理论总结等诸多时代挑战。展望未来,面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应当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深化人文经济研究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开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篇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进辉  王殿安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全球发展潮流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此,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总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晶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种与经济结构相匹配的流动状态,其中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专业细分与产业分工、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是构成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耦合机制的外部框架。从产业内部分工、就业弹性、劳动参与率三个经济学视角研究区域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调整与协调发展,其具体指向专业的目标与布局、方向与层次、规模与数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任君庆  
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是新《职业教育法》的新规定,落实该项规定具有重要意义。类型教育、体系构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三个维度阐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各有侧重,类型教育维度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要全面把握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同为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三个核心理念;体系构建视维度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需要在“体系内部”和“体系之间”两个方面着力;经济社会发展维度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需要重点关注服务现代产业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技能社会建设等三个方面。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波  
从跨行政区整体区域发展战略看,京津冀城乡协调发展包括各自内部城乡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外部联系两层含义。京津冀地区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城乡收入与消费差距依然较大,城乡人口流动单一趋势较为明显,城乡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优化京津冀地区城乡关系实现统筹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应立足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处理好城市和农村、发达和落后这两对突出矛盾,解决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加快区域协调步伐,着重做好构建多中心城镇网络、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和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三项工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