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32)
2023(2888)
2022(2433)
2021(2386)
2020(2007)
2019(4619)
2018(4633)
2017(8951)
2016(4972)
2015(5274)
2014(5030)
2013(4673)
2012(4380)
2011(3867)
2010(3784)
2009(3334)
2008(3203)
2007(2906)
2006(2332)
2005(2121)
作者
(11835)
(10053)
(9629)
(9472)
(6568)
(4687)
(4659)
(3913)
(3816)
(3595)
(3414)
(3399)
(3123)
(2982)
(2961)
(2959)
(2933)
(2890)
(2869)
(2840)
(2452)
(2417)
(2322)
(2298)
(2201)
(2191)
(2170)
(2071)
(2063)
(1978)
学科
(16500)
经济(16470)
(9700)
管理(9029)
中国(8130)
方法(7186)
(6655)
数学(6434)
数学方法(6359)
(5607)
企业(5607)
人口(5433)
农业(5018)
(4732)
金融(4731)
业经(4526)
(4318)
银行(4314)
(4188)
(4131)
地方(3566)
(3520)
产业(3046)
信息(2944)
(2748)
(2526)
贸易(2526)
总论(2496)
信息产业(2471)
(2457)
机构
大学(61029)
学院(57898)
(25699)
经济(25197)
研究(22275)
管理(21954)
理学(18699)
理学院(18445)
中国(18179)
管理学(18111)
管理学院(17980)
(13477)
(11863)
科学(11831)
中心(11669)
(11149)
研究所(10006)
(9917)
财经(9501)
(9412)
师范(9366)
经济学(8928)
(8768)
(8767)
北京(8624)
经济学院(8193)
师范大学(7856)
(7729)
业大(7684)
农业(7503)
基金
项目(41192)
研究(33107)
科学(32778)
基金(30318)
(25987)
国家(25701)
科学基金(21725)
社会(21654)
社会科(20415)
社会科学(20413)
基金项目(15732)
教育(15225)
(14483)
编号(14358)
(12981)
成果(12894)
自然(12153)
资助(12067)
自然科(11893)
自然科学(11892)
自然科学基金(11666)
(9925)
国家社会(9569)
重点(9111)
(9075)
课题(8985)
教育部(8877)
项目编号(8826)
(8514)
(8501)
期刊
(25184)
经济(25184)
研究(19572)
中国(13776)
(9000)
教育(8825)
(8466)
金融(8466)
(8228)
科学(7860)
学报(7693)
管理(6747)
大学(6278)
农业(5896)
学学(5520)
图书(5519)
财经(4358)
技术(4092)
世界(4009)
书馆(3949)
图书馆(3949)
经济研究(3837)
(3773)
问题(3609)
人口(3516)
业经(3511)
(3498)
理论(3309)
统计(3193)
情报(3052)
共检索到925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谦  
1意料之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后文简称"七普")的主要数据已经公布。应当说,这些数据中的绝大部分与多年来许多相关调查的结果并无二致,七普数据所呈现的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和变动趋势并未超出学者们已做出的判断。例如,人口总量增长趋缓、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人口城镇化稳步推进、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等。大部分七普数据可谓在"意料之中"。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真真  
文章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与此前人口普查或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结构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以往的特点,又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更多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长期居留,并且其性别结构更趋于平衡,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非农就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就业比重明显上升。从因"务工经商"而流动的年龄模式看,男女几乎同时加入流动行列。"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在城镇化进程中,相应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当考虑流动人口构成的变化及新特点。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焦晓云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和最先完成城镇化的国家,其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其他国家也先后出现过。为解决城市贫困和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英国政府由开始的被动应对到后来的主动作为,综合采取系列措施后较为妥善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其他国家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借鉴。英国城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阶段、实现高度城镇化阶段和城镇化发展与完善阶段。英国政府采取了废除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藩篱、主动参与城市规划和发展、通过立法改善居民生活、以"田园城市"理念同步解决城市和农村问题等措施,大大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英国的政策措施对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启迪: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积极高效的政府干预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条件、社会福利制度均等化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力发展教育是提升劳动者素质的治本之策。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宁光杰  段乐乐  
本文运用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广东和浙江两省数据,探讨户籍对流动人口创业选择和收入的影响。论文发现非农户籍、本省或本市户籍、地区进行户籍改革和户籍隐含的公共服务政策都显著提高了流动人口选择自我雇佣的概率。尽管非农户籍和本地户籍者愿意选择进入国有部门,但户籍对从事自我雇佣的影响更大。非农户籍、本省或本市户籍以及公共服务变量都能够提高自我雇佣流动人口的收入。用2014年数据和RUMIC2008—2009年面板数据进行的稳健性检验和影响机制检验支持了以上结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宇  
循环流动等非永久性人口迁移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及其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在我国还少有对有关文献的介绍和评论。本文就非永久性迁移的概念、在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地位及形成机制等方面回顾和评述了国外的有关文献 ,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作者在福建省对流动人口所作的若干调查 ,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重新审视了我国流动人口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宋艳姣  王丰龙  
本文根据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城市居民身份认同度越强,其消费水平越高;随着对市民身份认同度的提升,流动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明显增强。在控制收入等一系列因素后,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由农民角色转变为城市居民时,其月均消费水平提高4.99%。为解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采用倾向值匹配法(PSM)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前述结论具有一致稳健性。因此,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对促进我国流动人口消费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昕东  李翔  
本文采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半参数Cox回归对我国流动人口的生育间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不仅人口流动会延迟女性的生育时间,而且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女性的婚育间隔、第一次生育间隔均有显著的延迟效应。第二,结婚年龄越大,婚后越有可能选择尽早生育,且不同初婚时间对生育间隔的影响差异明显。同时,参加医疗保险对婚育间隔存在显著的缩短效应,而参加生育保险对生育间隔存在显著的延迟效应。越有经济实力以及在工作中担任重要职位的女性越有可能扩大生育间隔。而随着婚育间隔的扩大,第一次生育间隔反而会缩短。第三,初育子女的性别对第一次生育间隔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即若初次生育为女性,则第一次生育间隔会缩短。第四,放开生育政策虽无法促使女性缩短婚育间隔,但会明显缩短第一次生育间隔。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世军  潘妍  伏玉林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了全民创业浪潮,对于我国日益庞大的流动人口而言,其创业面对诸多挑战,其中具有中国情境的"关系"是流动人口创业选择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基于沪、汉、蓉等7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高学历还是低学历人群,其创业概率普遍不高,而具有中等学历的人群创业概率却最高,是流动人口创业的主力军;后者不仅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还具有较好的社会关系,尤其是作为弱关系的"与本地人关系"的边际影响要超过"与亲友关系"强关系影响。最后从社会融入、创业培训、关系发挥等角度提出了促进流动人口创业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丁  郭志刚  
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系列数据中的总和生育率与六普数据相比明显偏高,尤其是一孩总和生育率偏高。文章分析发现,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样本中妇女的生育事件与其流动时间存在紧密关联,而且样本的生育率存在越接近调查时点其水平越高的特征。作者综合研判认为,监测样本过多收集近期生育案例是导致监测生育率偏高并出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为避免年龄组中各种偏差效应在计算总和生育率时被叠加放大,文章汇总了该样本流动妇女按出生队列的平均子女数,并与六普相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该样本1970年以前各出生队列所拥有的子女数与六普结果几乎一样,而且流动妇女各队列的终身子女数与全国情况一样不断减少。1970年后队列的平均子女数已降到1.6个,更年轻流动妇女队列的子女数也处于减少趋势中。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边卫红  郝毅  田园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系列的危机救助和刺激性政策、大幅度的金融监管改革,拯救市场及机构于水火之中。这些举措的目的是避免金融危机重现。2018年,即危机爆发十年后,金融市场呈现出的发展态势似乎出人意料:虽然去杠杆进程不断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海雯  黄健元  王欢  
以2010年江苏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主要依据,从流动人口规模、结构和空间聚集三个主要方面对江苏省流动人口特征与趋势进行研究:江苏省流动人口增长逐渐缓慢,预计于2020年将稳定在2000万人左右;流动人口结构老化、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加剧,文化结构转变缓慢,职业结构依产业结构调整而改变,居住时间上具有长期化倾向;流动人口以聚集在苏南地区为主,但具有空间分布均衡化的趋势;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江苏人口、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庆五  
由公安部组织实施于1991年完成的中国50乡镇流动人口调查,是目前国内唯一从流出地进行的一次调查,详细反映了调查点流动人口的数量、性别、年龄、职业、文化、婚姻状况、流动时间、在外从事职业、经济收入、居住状况等基本情况,为从流出地研究流动人口获得了一批数据资料。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朱宝树  崔传义  陈友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皓  
文章以七普公报数据为基础,描述了中国人口流动更趋活跃、绝对规模陡增的新特点。整体而言,中国人口流动仍表现为以近距离流动为主、以省内流动为主、以"乡—城"流动为主、以(向)东部地区(流动)为主的相对稳定模式,反映了人口流向引导机制、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匹配关系等的稳定性。文章指出,七普数据存在人口普查误差率与流动人口重登率之谜;在技术上存在传统抽样调查技术对流动人口调查的适用性问题;在现实中存在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现象严重、人口流向引导机制的资本化、政策引导力的弱化、落户意愿地点在政策目标与流动人口现实选择之间的错位、乡城流动为主的模式对乡村振兴计划的阻碍等问题。迫切需要构建以居住地为基础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从人的角度加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深化改革与完善经常性登记制度;并加强专门针对流动人口的抽样调查方法研究,以及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和户籍迁移人口的相关基础研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林瑶鹏  林柳琳  高琦  刘帷韬  
实现流动人口高质量就业和收入增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利用2011—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根据双向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会阻碍流动人口创业,这种抑制作用是因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增加了流动人口的“非创业”就业收入,缩小了流动人口“创业”与“非创业”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进一步检验发现,城市文化多样性可能会削弱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收入效应,从而强化其对流动人口创业行为的阻碍作用。这表明,以普惠发展做大经济蛋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不仅需要优化数字普惠金融对流动人口创业的支持作用、扩大流动人口“非创业”增收渠道,还要促进城市内部融合以降低文化排斥的消极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