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08)
- 2023(8919)
- 2022(8093)
- 2021(7767)
- 2020(6570)
- 2019(14953)
- 2018(15059)
- 2017(29357)
- 2016(16103)
- 2015(18150)
- 2014(18081)
- 2013(17911)
- 2012(16322)
- 2011(14626)
- 2010(14250)
- 2009(12899)
- 2008(12287)
- 2007(10408)
- 2006(8889)
- 2005(7498)
- 学科
- 济(60002)
- 经济(59935)
- 管理(45192)
- 业(42258)
- 企(35507)
- 企业(35507)
- 方法(30152)
- 数学(26057)
- 数学方法(25764)
- 农(16321)
- 学(15075)
- 中国(14501)
- 财(14120)
- 业经(13479)
- 地方(12466)
- 农业(10784)
- 理论(10770)
- 贸(10709)
- 贸易(10705)
- 和(10581)
- 易(10380)
- 技术(9886)
- 环境(9821)
- 务(9373)
- 财务(9314)
- 财务管理(9297)
- 制(9288)
- 教育(8889)
- 企业财务(8793)
- 划(8651)
- 机构
- 大学(224583)
- 学院(222474)
- 管理(92555)
- 济(82689)
- 理学(81424)
- 经济(80772)
- 理学院(80525)
- 管理学(79129)
- 管理学院(78749)
- 研究(73157)
- 中国(52202)
- 科学(48687)
- 京(48282)
- 农(38920)
- 业大(37232)
- 所(37027)
- 财(35631)
- 研究所(34332)
- 中心(32601)
- 农业(30862)
- 江(30597)
- 北京(30201)
- 财经(29579)
- 范(29417)
- 师范(29114)
- 经(27007)
- 院(26933)
- 州(25295)
- 技术(23986)
- 师范大学(23672)
- 基金
- 项目(161810)
- 科学(126375)
- 研究(116956)
- 基金(116887)
- 家(102578)
- 国家(101735)
- 科学基金(87059)
- 社会(70973)
- 社会科(67126)
- 社会科学(67107)
- 省(63398)
- 基金项目(63361)
- 自然(58838)
- 自然科(57414)
- 自然科学(57401)
- 自然科学基金(56361)
- 划(53639)
- 教育(52902)
- 编号(48470)
- 资助(48036)
- 成果(38341)
- 重点(35819)
- 部(35055)
- 发(33859)
- 创(33474)
- 课题(32513)
- 科研(31456)
- 创新(31126)
- 项目编号(29933)
- 大学(29836)
共检索到3072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锦乾 李玉英 张海江 齐跃强
在实验室自然温度条件下,初步研究了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对狭冠网蝽 (Stephanitis anagustata Bu.sp.nov)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七星瓢虫成虫对狭冠网蝽若虫密度的功能反应属于Ⅱ型,可用Holling圆盘方程拟合;随着狭冠网蝽若虫密度的增大,七星瓢虫成虫的捕食量也逐渐增加,其最大捕食量为370.4头;在供试的狭冠网蝽若虫、云杉大蚜和杉针黄叶甲3种猎物中,七星瓢虫成虫对狭冠网蝽若虫均表现出较强的选择性;当七星瓢虫与狭冠网蝽的数量同比例增加时,七星瓢虫个体间的相互干扰系数为0.076 9; 当狭冠网蝽数量不变而七星瓢虫...
关键词:
七星瓢虫 狭冠网蝽 捕食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卢延 薛丽 周正堂 董金锦 高希武 宋敦伦
室内用生物测定方法评价了七星瓢虫的5个虫态对取食转(Bt+CpTI)双价基因棉(SGK321)和常规棉(石远321)棉蚜在不同密度下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方程模型。由模型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寻找效应均随棉蚜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捕食量除在成虫期N=80,240和二龄期N=80 3个密度差异显著小于常规棉外,其他密度都与常规棉无显著差异。与常规棉相比,1、3龄和成虫期的瓢虫对转基因棉上生长的蚜虫控制能力和最大捕食量要强于常规棉。就试验总体评价,转双价基因棉(Bt+CpTI)处理的棉蚜对七星瓢虫总体的捕食功能反应影响不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军辉 李鹏雷 郑卉娜 黄建 王竹红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六斑月瓢虫成虫、4龄幼虫、3龄幼虫对柑橘木虱5龄若虫的捕食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六斑月瓢虫3种虫态的捕食功能反应均能较好地拟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六斑月瓢虫成虫、4龄幼虫和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990、0.916和0.455;处理时间分别为0.002、0.001和0.003 d;对柑橘木虱的搜寻效应均随着柑橘木虱密度的升高而下降.在柑橘木虱密度一定的条件下,六斑月瓢虫的捕食率随自身密度的升高而下降,说明存在种内干扰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文胜 崔志新 杨长举
在室温下观察了六斑月瓢虫各虫态及不同温度下对萝卜蚜的捕食量,并对Holling-Ⅱ型和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模型分别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六斑月瓢虫的发现率和最大捕食量随龄期的增大而增大;成虫对萝卜蚜的平均处理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现率和最大捕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表明高温有利于六斑月瓢虫的捕食。
关键词:
六斑月瓢虫 萝卜蚜 功能反应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杜军利 武德功 黄保宏 黄伟东 王增霞
为明确捕食性天敌昆虫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豆科植物重大害虫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的猎食能力,本研究在人工气候箱中[温度(24±1)℃,湿度(70%±10%),14h光照∶10h黑暗(14hL∶10hD),针对不同生育阶段的异色瓢虫分别设置了7个豌豆修尾蚜的密度梯度进行捕食试验,分析了异色瓢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不同生育阶段的异色瓢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能力差别较大,异色瓢虫雌成虫和4龄幼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能力较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17.39和196.08头·日-1;处理蚜虫的时间较短,分别为0.004 6和0.005 1d。异色瓢虫各个生育阶段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均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不同生育阶段的异色瓢虫对豌豆修尾蚜的寻找效应随着蚜虫密度的升高而降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世泽 花保祯 许向利
测定了龟纹瓢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玉米蚜的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表明,其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型圆盘方程式,寻找效应与自身密度的关系可用Hassell数学模型描述。龟纹瓢虫对玉米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雌成虫日最大捕食量为87.3头,雄成虫为93.4头。龟纹瓢虫对猎物的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大而下降。模拟后的各方程经χ2检验,其理论值与观察值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龟纹瓢虫 玉米蚜 功能反应 寻找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安新城 郭强 蒋露 张文萍
运用普通生态学方法对埃及吹绵蚧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小红瓢虫的捕食功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小红瓢虫对埃及吹绵蚧的密度反应为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拟合后的瞬时攻击率为0.577,处理时间为0.019;通过Hassell模型拟合,小红瓢虫自身密度增加导致的干扰效应为0.434;根据汪世泽提出的功能反应新模型,拟合后估计的小红瓢虫最大捕食量为24.7头,最佳捕食密度为16.5头。综合分析小红瓢虫的捕食功能特性,认为不宜单用小红瓢虫防治埃及吹绵蚧。
关键词:
小红瓢虫 埃及吹绵蚧 捕食功能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邱良妙 刘新 占志雄
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和四斑月瓢虫对龙眼角颊木虱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其对相同虫态下的龙眼角颊木虱的捕食量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对不同虫态下猎物的日捕食量和寻找效率随虫龄的增加而降低,处置时间均延长;四斑月瓢虫对相同虫态和密度的龙眼角颊木虱的日捕食量和寻找效率大于龟纹瓢虫,而处置时间较短.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郝康陕 丁战武 万里 吴志权
在实验室条件下,龟纹瓢虫捕食日仁蚧若虫的功能反应,是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并随两者密度的增加,相互干扰越显著,捕食效应下降.分别按 Holling,Watt 模型模拟,理论模型为1/(Na)=1.177 1/N+0.966 0×10~(-3)(雌虫),1/(Na)=1.062(1/N)+2.059×10~(-3)(雄虫),A=0.449 0P~(-0.6965),E=0.507 3P~(-1.0226)。经卡平方测验,其理论值与实测值无统计学差异.
关键词:
龟纹瓢虫 芦苇日仁蚧 功能反应 生物防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保宏 邹运鼎 毕守东 巫厚长 刘俊
运用功能法评价了乐斯本、速扑杀和阿维菌素对捕食性瓢虫集团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杀虫剂对5种捕食性瓢虫功能反应模型基本结构没有影响,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只是改变了模型的各项参数;3种药剂处理后5种捕食性瓢虫的控虫能力、寻找效应都显著低于对照。不同杀虫剂造成的5种捕食性瓢虫的死亡率(Dt)和捕食功能减退率(FDt)各不相同,且按乐斯本、阿维菌素、速扑杀顺序减小;5种捕食性瓢虫都对乐斯本相对较为敏感(Dt平均值为74.64%),对速扑杀相对较不敏感(Dt平均值为30.00%左右),阿维菌素居中。速扑杀是一种对捕食性瓢虫致死作用和捕食功能影响较小,而安全性相对较高的药剂。
关键词:
杀虫剂 捕食性瓢虫 捕食功能 梅园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南俊科 宋丽文 左彤彤 杨丽元 王悦 孙守慧
为明确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 Brauer)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的捕食作用,为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提供多种天敌资源。本试验利用室内观察法结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拟合方法,研究了丽草蛉3龄幼虫、异色瓢虫4龄幼虫和成虫对美国白蛾卵和幼虫捕食行为、捕食能力和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对美国白蛾卵的捕食能力,以异色瓢虫4龄幼虫日均捕食量最大[(82.2±14.4)粒·d-1],丽草蛉3龄幼虫次之[(76.2±17.7)粒·d-1],而异色瓢虫成虫的日均捕食量[(61.0±4.9)粒·d-1]显著小于4龄幼虫;但对于美国白蛾1龄和2龄幼虫,异色瓢虫成虫和丽草蛉3龄幼虫的日均捕食量都显著高于异色瓢虫4龄幼虫(p<0.05)。丽草蛉3龄幼虫、异色瓢虫4龄幼虫和成虫对美国白蛾1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通过方程得到异色瓢虫成虫对美国白蛾1龄幼虫理论最大捕食量达49.47头·d-1,高于丽草蛉3龄幼虫和异色瓢虫4龄幼虫的理论日均最大捕食量。对于美国白蛾卵块,异色瓢虫4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而对于美国白蛾1~2龄幼虫,异色瓢虫成虫和草蛉3龄幼虫捕食效果更好,本研究可为美国白蛾捕食性天敌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宇航 程英 金剑雪 李文红 李凤良
七星瓢虫是蚜虫等害虫的重要天敌之一。为温室蔬菜蚜虫的生物防治提供技术支持,采用室内塑料箱饲养结合田间释放的方法研究七星瓢虫规模化生产与释放应用技术。结果表明:将七星瓢虫放入豆蚜繁殖的塑料箱一起扩繁,这样一体化扩繁技术更接近田间七星瓢虫和蚜虫的生长与捕食关系,增加七星瓢虫生长空间的同时降低了其幼虫期自相残杀现象和成虫对卵粒的取食;饲养过程中不需要每天更换和添加蚜虫,大大减少了劳动力,整个生产流程简便易行,可规模化饲养。以1∶40(卵∶蚜虫)及1∶80(幼虫∶蚜虫)的瓢蚜比释放到黄瓜棚内,10 d后七星瓢虫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甦 谭晓玲 徐红星 张帆
【目的】明确多种捕食性天敌田间混合释放后的种群动态,探索瓢虫种间干扰的行为学基础和在生态位上的竞争关系。【方法】在田间农业生态系统中混合释放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及多异瓢虫,对种群发展动态连续监测;在室内对3种瓢虫的1龄幼虫对卵及4龄幼虫之间互残现象进行观察;对自然生境中3种瓢虫的猎物资源进行确认和资源等级划分,并计算各瓢虫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系数。【结果】3种捕食性瓢虫在混合种群释放后个体数量均线性上升,异色瓢虫的上升速率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各瓢虫均倾向于取食异种瓢虫的卵和幼虫,其中异色瓢虫攻击取食卵的能力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异色瓢虫4龄幼虫在互残后的存活数量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且伤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爽 王甦 刘佰明 周长青 张帆
【目的】评估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卵、若虫及伪蛹的搜寻、控害潜能,观察分析其捕食行为。【方法】在室内设置不同密度的烟粉虱卵、若虫及成虫供大草蛉高龄幼虫取食,统计大草蛉3龄幼虫在不同猎物密度下的净取食和取食比例,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观察大草蛉3龄幼虫的取食行为的若干独立行为事件,系统描述其行为事件内容,分析研究各行为发生频次及持续时间占总捕食过程的比例。【结果】大草蛉3龄幼虫对烟粉虱卵、若虫及伪蛹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同时拟合Holling Ⅱ及Ⅲ型方程。在室内条件下,大草蛉3龄幼虫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其瞬间攻击率随烟粉虱虫龄的增...
关键词:
大草蛉 烟粉虱 功能反应 捕食行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虎威 宁格 李正跃 张立敏 陈斌
为探明素乔球螋(Timomenus lugens Bormans)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控制效能,室内测定了其成虫对亚洲玉米螟2、3龄幼虫和蛹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素乔球螋对亚洲玉米螟2龄幼虫、3龄幼虫和蛹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捕食功能反应II型,拟合获得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分别为Na=0.9970N1+0.010469N、Na=0.82669N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