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71)
- 2023(2998)
- 2022(2549)
- 2021(2431)
- 2020(2204)
- 2019(5015)
- 2018(4962)
- 2017(8868)
- 2016(4891)
- 2015(5251)
- 2014(5005)
- 2013(4647)
- 2012(4310)
- 2011(3706)
- 2010(3868)
- 2009(3592)
- 2008(3735)
- 2007(3550)
- 2006(3098)
- 2005(2875)
- 学科
- 济(15993)
- 经济(15983)
- 管理(9883)
- 业(9714)
- 企(8201)
- 企业(8201)
- 学(6043)
- 方法(6013)
- 数学(4971)
- 数学方法(4745)
- 农(4567)
- 中国(4367)
- 理论(3952)
- 财(3442)
- 制(3308)
- 关系(3188)
- 业经(3015)
- 教学(2965)
- 地方(2887)
- 贸(2761)
- 贸易(2758)
- 农业(2703)
- 易(2674)
- 经济关系(2540)
- 对外(2464)
- 银(2397)
- 银行(2378)
- 外经(2302)
- 对外经济(2291)
- 融(2277)
- 机构
- 大学(62716)
- 学院(62550)
- 研究(25925)
- 济(20581)
- 经济(19990)
- 管理(19206)
- 中国(18935)
- 科学(18862)
- 农(17820)
- 理学(16073)
- 理学院(15837)
- 管理学(15114)
- 所(15006)
- 管理学院(15000)
- 京(14906)
- 农业(14277)
- 研究所(13824)
- 业大(13423)
- 中心(11389)
- 江(10778)
- 省(9995)
- 财(9961)
- 院(9679)
- 北京(9584)
- 技术(9430)
- 农业大学(9149)
- 州(8326)
- 室(8232)
- 科学院(8207)
- 范(8059)
- 基金
- 项目(42925)
- 科学(31204)
- 基金(29055)
- 家(28083)
- 国家(27882)
- 研究(27663)
- 科学基金(21718)
- 省(17834)
- 自然(15461)
- 划(15171)
- 自然科(15142)
- 社会(15131)
- 自然科学(15128)
- 自然科学基金(14806)
- 基金项目(14604)
- 社会科(14261)
- 社会科学(14258)
- 资助(12846)
- 教育(12751)
- 编号(10779)
- 重点(10360)
- 计划(9999)
- 科技(9834)
- 发(9361)
- 成果(9338)
- 创(8674)
- 科研(8658)
- 部(8466)
- 课题(8451)
- 创新(8166)
共检索到1010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雯琦 金思成 刘智文 钱菁菁 朱程
【目的】为了明确在不施用化肥的情况下,豆科绿肥作物体内养分含量变化及其翻压还田后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紫云英、毛叶苕子、蚕豆、箭筈豌豆四种豆科绿肥的生长发育和绿肥氮、磷、钾养分含量,并分析了绿肥翻压还田后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绿肥在苗期与生育后期全氮、全磷和全钾养分含量变化趋势相似,生育后期的养分含量要显著高于苗期,干物质量达1800 kg·hm~(-2)以上,适宜翻压。在生育后期,毛叶苕子的全氮含量(3.34%)和全磷含量(0.29%)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绿肥,紫云英的全钾含量(3.58%)最高并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紫云英和毛叶苕子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相对较高,蚕豆和箭筈豌豆相对较低。四种豆科绿肥还田,对土壤pH值没有显著影响,对土壤的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作用,提升范围介于2.71%~29.50%。其中紫云英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上述指标与休耕相比分别提高了4.04%、3.40%、29.50%和8.22%。【结论】在不额外施用化肥时,种植紫云英有利于土壤肥力提升,为高效绿肥-作物种植体系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豆科绿肥 养分含量 土壤肥力 经济效益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春霞 丁华平 许木果 赵志平
【目的】探明卵叶山蚂蝗、距瓣豆、三尖叶猪屎豆、白花灰叶豆4种绿肥种子萌发的最佳温度和处理方式,缩短绿肥的出苗时间。【方法】通过研究不同温度、处理方式下卵叶山蚂蝗、距瓣豆、三尖叶猪屎豆、白花灰叶豆种子的发芽特征,分析温度、处理方式对4种绿肥发芽过程的影响,探索不同绿肥发芽的最佳温度和处理方式。【结果】4种绿肥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一致,均随处理水温的升高而提高。卵叶山蚂蝗的发芽势、发芽率随处理温度的提高一直上升,90℃处理最高;距瓣豆、白花灰叶豆则随处理温度的提高先上升后下降,75℃处理最高,三尖
关键词:
豆科绿肥 处理温度 处理方式 发芽特征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韩素芬 陈景荣 谢文娟
从51种豆科树种(含羞草亚科5属,蝶形花亚科18属)根瘤中分离获得的66个菌株与4种豆科植物(刺槐、合欢、大豆、豌豆)进行接种试验,幼苗经50d培养,刺槐、合欢、大豆、豌豆的结瘤率分别为100%、87.9%,69.7%、25.8%。其中有12个菌株可同时在这4种豆科植物上结瘤,29个菌株可同时在刺槐、合欢和大豆上结瘤,4个可同时在刺槐、合欢和豌豆上结瘤,说明豆科树种根瘤菌具有较广泛的共生寄主范围。各菌株与不同豆科植物的亲合力、结瘤特性和固氮能力有较明显差异。观察还进一步证实根瘤的形状和颜色是由寄主植物决定的。
关键词:
豆科树种根瘤菌,豆科植物,接种试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韩素芬
调查观察了48属122种豆科树种的结瘤情况,其中82种结瘤。采用VincentJM分离方法[1],从根瘤中分离获得了123个根瘤菌株的纯培养,各菌株的菌落特性和生长速度差异明显.经回接和交叉接种试验进一步确定它们为豆科树种根瘤菌。
关键词:
豆科树种,根瘤菌,结瘤,共生固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润富 牛海山 孔倩 刘强
微斑块不仅是草地退化程度的重要表征,也是实施草地管理的主要信息库。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共存物种差异如何影响微斑块上植物碳氮元素有待研究。本研究分别测定了单生(只有一个物种)和混生(两种植物共存)微斑块上植物全株的碳氮含量,还测定了植物全株~(15)N同位素丰度(atom%~(15)N),以期分析共存物种多样性是否会引起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差异。结果表明:1)豆科植物全碳(TC)(F=8.121,P <0.01)、全氮(TN)(F=45.001,P <0.01)和atom%~(15)N (F=6.460,P <0.01)种间差异均极显著,共存的非豆科植物物种差异对豆科植物TC (F=0.708,P>0.05)、TN (F=0.131,P> 0.05)、atom%~(15)N (F=0.271,P> 0.05)均无影响。2)非豆科植物TC (F=6.883,P <0.01)、TN(F=9.791,P <0.01)和atom%~(15)N (F=5.067,P <0.01)种间差异均极显著,且非豆科植物TN对共存豆科植物的响应存在物种特异性(F=3.840,P <0.05)。3)与单生状态相比,混生微斑块上豆科植物TC、TN、atom%~(15)N变化均不显著(P> 0.05);非豆科植物atom%~(15)N极显著降低(P <0.01),TN极显著升高(P <0.01)。豆科植物TC、TN和atom%~(15)N较稳定,未受到共存非豆科植物物种的显著影响;与豆科植物共存于微斑块后,非豆科植物TN升高极显著。研究结果认为豆科植物固氮能力主要取决于物种类别且与共存非豆科植物无关;混生微斑块上非豆科植物会因氮转移而获益;物种共存对微斑块上植物全株碳氮元素的影响具有物种特异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强 周道玮 张慧
以中国北方9种豆科饲草为试验材料,在7月15日至8月25日间5个播期下,检测了9种豆科饲草越冬前形态和生理特征及越冬率。结果表明,播期延后显著降低越冬前各豆科饲草株高、叶片数量、根颈直径、主根长度、地上和根生物量、根系可溶性糖和总氮含量,增加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比值。与播期7月15日相比,7月25日、8月5日、8月15日、8月25日播期下,豆科饲草平均越冬率分别降低了35%、56%、91%和96%。由于越冬前根系生物量分配及根系可溶性糖和氮素含量更高,龙牧801苜蓿(Melilotoides ruthenicus×Medicago sativa‘Longmu No.801’)、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和兴安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的越冬性能明显优于其他豆科饲草。基于本研究结果和草地管理实践,建议松嫩平原天然割草地在8月5日前后进行豆科补播;从越冬性能考虑,龙牧801苜蓿、扁蓿豆、沙打旺和兴安胡枝子是补播优选植物;为促进补播豆科植物建植,建议将补播当年草地割草时间从传统的8月中旬适当提前。
关键词:
豆科植物 抗寒性 北方草地 补播 播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晓梅 黄朝 蒋靖怡 聂迎利 汤松
[目的]探究中美两国在大豆生产土壤管理、肥料使用、水资源利用、种子选育、病虫害防治和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现状。[方法]利用SCI—Expanded数据库,对2016—2023年间中美大豆生产技术领域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重点关注“六字”“六字”(土、肥、水、种、保、工)技术领域研究的发文态势、技术关联与集成、热点方向。[结果](1)2016年来,中国在大豆生产技术领域的SCI发文量逐年增长,美国相对稳定。中国在大豆品种改良和种质资源利用研究最活跃;美国突出在病虫害管理、土壤和水资源利用方面。(2)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与种子选择和育种关系密切;美国的研究更综合,种子选择和育种与病虫害防治关系最为活跃,技术间共线关系较多展现出更为广泛的交叉研究特性。(3)中国大豆生产技术领域发文热词侧重于分子和基因层面探究大豆生物学特性,美国注重农业实践、水资源管理、气候变化适应性和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大豆生产管理。(4)中国发文方向侧重于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间作与生态农业实践,而美国则关注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性、基因表达与生物固氮、土壤管理与保育农业、病虫害管理以及除草剂抗性与杂草管理。[结论]未来,中美合作可深化大豆品种改良、优化病虫害防控、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限制,推动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姚鹏伟 张达斌 王峥 曹群虎 鱼昌为 李婧 曹卫东 高亚军
【目的】研究不同豆科绿肥品种养分累积规律及其盛花期翻压后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筛选出最佳的绿肥品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了夏季裸地休闲(对照)以及种植大豆、长武怀豆、绿豆4个处理,分析了3种豆科绿肥干物质和养分累积动态,比较了其盛花期的养分还田量,并对3种豆科绿肥翻压后后茬小麦养分吸收量和籽粒产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1)长武怀豆和大豆干物质和养分累积相对较快,翻压前两者干物质和养分累积量明显高于绿豆。2)与对照相比,种植并翻压长武怀豆和大豆能显著提高小麦地上部N、P、K吸收量和籽粒产量。3)种植并翻压绿豆的后茬小麦基本苗和返青期总茎数明显降低,因而最终导致绿豆...
关键词:
豆科绿肥 冬小麦 产量 干物质 养分累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勇杰 张刁亮 李越 彭建辰 胡发龙 殷文 柴强 樊志龙
【目的】明确不同施氮量下玉米生长及产量对间作豆科绿肥的响应,为构建干旱灌区基于绿肥的玉米氮肥节约型生产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玉米间作箭筈豌豆(M|V)和单作玉米(SM)2种种植模式,副区设5个施氮水平:地方推荐施氮量N360(360 kg·hm~(-2))、减量25%施氮N270(270 kg·hm~(-2))、减量50%施氮N180(180 kg·hm~(-2))、减量75%施氮N90(90 kg·hm~(-2))、不施氮N0。对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叶日积(LAD)、光能利用率、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间作绿肥能够提高减量施氮(N270、N180、N90、N0)条件下玉米出苗后75—150 d的LAI,并增加其全生育期LAD和光能利用率。在N270、N180、N90、N0下,M|V较SM玉米75—150 d LAI、全生育期总LAD、光能利用率平均显著提高了9.8%、8.2%、4.6%。在M||V中,N270与N360的玉米出苗后75—150 d LAI、全生育期总LAD、光能利用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显著高于其他施氮水平;在SM中,玉米出苗后75—150 d的LAI、全生育期总LAD、光能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间作绿肥显著提高了N270、N180、N90、N0条件下玉米出苗后90—150 d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同一氮肥减量条件(N270、N180、N90、N0)下,M|V较SM的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平均显著提高了4.6%。在玉米出苗后75—130 d,M|V较SM的玉米群体生长率显著提高了5.9%。M|V较同一减量施氮(N270、N180、N90、N0)条件下的SM玉米籽粒产量平均显著提高了8.5%。在M|V中,N270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N360。M|V较SM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平均显著提高6.0%和6.3%。拟合曲线结果表明,间作绿肥可以使玉米在施氮量261.4 kg·hm~(-2)时获得最高产量14 876.4 kg·hm~(-2),而单作玉米获得最高产量14 012.5 kg·hm~(-2)时的最佳施氮量为348.6 kg·hm~(-2)。减量施氮对绿肥鲜草产量和绿肥氮素积累量的影响显著,M|V N270较M||V N360、M||V N90、M|V N0的绿肥鲜草产量分别显著高了3.8%、4.6%、9.7%,较M|VN90和M|VN0之间的绿肥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了5.3%和11.9%。间作绿肥主要通过提高玉米的干物质积累总量,进而增加减量施氮条件下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使间作玉米在氮肥减量下能够获得较高水平的籽粒产量。【结论】间作豆科绿肥可使氮肥减量25%的玉米获得高于地方推荐施氮量单作玉米的产量水平,可作为试区以及相似生态区域玉米化学氮肥减量的推荐生产模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殷爱华 金辉 韩正敏 韩素芬
对18种豆科树种的染色体计数结果表明,豆科树种的染色体数目与其结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不结瘤的10种树种除望江南染色体数是26条外,其余9种树种的染色体数目都为2n=2x=28,都能被7整除,其中包括苏木亚科的槐叶决明、伞房决明、双荚决明、毛决明、黄槐决明、铁刀木、任豆、皂荚和蝶形花亚科中的国槐;而结瘤的8种树种,其中含羞草亚科的合欢、银荆、肯氏相思、马占相思,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6;蝶形花亚科的马蹄针为2n=2x=18,紫穗槐为2n=2x=40,刺槐、木豆均为2n=2x=22,它们的染色体数目都不是7的倍数。
关键词:
豆科 染色体数目 结瘤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寰 张井勇 王玉民 赵丽梅
豆科作物曾被认为是难于利用杂种优势的物种。木豆、苜蓿和大豆杂交种的问世,为豆科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开辟了道路。本文从应用技术研究层面,较为详细地叙述了这3种作物在不育系和杂交种选育,杂交种种子生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豆科作物普遍存在杂种优势,杂交种开发的关键是找到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高异交率基因型。数量充足的传粉昆虫和适于制种的环境条件亦非常重要。
关键词:
豆科 木豆 苜蓿 大豆 杂交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姜笑梅 周崟 张立非
本文对我国豆科植物的3亚科、19属、26种木材导管的附物纹孔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除3属4种木材的导管无附物纹孔外,其余均有。附物纹孔的有无及其形态、分布特征是区分豆科各属、种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外,14种木材切片用5%次氯酸钠溶液处理后,大部分附物减小,以至消失。又对其中一种木材的超薄切片进行透射电镜研究表明,附物和次生壁的电子密度不同,说明两者的化学成分不同。还对附物的形成、生理功能、与瘤状物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附物纹孔 附物 豆科植物木材 导管 电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景荣 韩素芬
华东地区51个豆科树种(含羞草亚科5属,蝶形花亚科18属)根瘤中分离获得的66个菌株经形态、生理生化、抗逆性等性状测定,对42个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除92782菌株外,65个菌株在075的相似水平上可划分为6个菌群。根据菌株的生长速度,6个菌群可以分为快生和慢生两个类群,但两类群的某些性状与目前根瘤菌分类系统中的分属辨别特征不完全符合,如部分菌株能利用其淀粉。聚类分析结果还表明,菌群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表型特征,与寄主的种类、来源没有相关性。66个菌株在形态、生理生化、抗逆性以及交叉结瘤试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表明了豆科树种根瘤菌的多样性。
关键词:
华东地区,豆科树种根瘤菌,多样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邓方立 许涵 陈洁 林明献 李意德
[目的]分析海南典型热带山地雨林分布区域尖峰岭60 hm~2大样地内豆科树种对邻体树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机制。[方法]利用尖峰岭60 hm~2大样地的2012年和2018年2次调查数据,对样地内7种豆科树木的邻体非豆科树木的多度、丰富度和存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次调查期间,7种豆科树木的邻体多度和丰富度无显著变化。与非豆科树木相比,软荚红豆(Ormosia semicastrata Hance)、猴耳环(Archidendron clypearia (Jack) I.C.Nielsen)和亮叶猴耳环(A. lucidum (Benth.) Nielsen)具有较高的邻体多度和丰富度,而肥荚红豆(O. fordiana Oliv.)、木荚红豆(O. xylocarpa Chun ex L. Chen)、长脐红豆(O. blansae Drake)和薄叶猴耳环(A. utile Chun et How)具有较低的邻体多度和丰富度。软荚红豆、肥荚红豆和猴耳环具有较高的邻体树木的存活率,而长脐红豆、薄叶猴耳环、亮叶猴耳环和木荚红豆具有较低的邻体树木的存活率;7种豆科树木对邻体多度、丰富度的影响与其叶片氮含量和固氮能力无显著相关关系,但邻体距离为4 m的豆科树木邻体存活率与叶片氮含量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总体上,不同豆科树木对邻体的影响不尽相同,软荚红豆更倾向于对邻体产生有利作用,薄叶猴耳环和木荚红豆对邻体产生抑制作用,而其它4种豆科树木对邻体的多度、丰富度和存活率的影响不一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