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28)
- 2023(4587)
- 2022(3886)
- 2021(3613)
- 2020(3098)
- 2019(6709)
- 2018(6504)
- 2017(11427)
- 2016(6227)
- 2015(6536)
- 2014(5630)
- 2013(5665)
- 2012(5220)
- 2011(4795)
- 2010(4933)
- 2009(4739)
- 2008(4733)
- 2007(4370)
- 2006(3841)
- 2005(3480)
- 学科
- 济(19884)
- 经济(19867)
- 管理(18881)
- 业(18162)
- 企(16744)
- 企业(16744)
- 技术(10543)
- 技术管理(8653)
- 学(7281)
- 中国(6282)
- 方法(6237)
- 业经(4990)
- 数学(4747)
- 农(4691)
- 数学方法(4631)
- 财(4608)
- 制(4592)
- 理论(4155)
- 地方(3972)
- 银(3947)
- 银行(3896)
- 行(3780)
- 融(3655)
- 金融(3652)
- 贸(3595)
- 贸易(3590)
- 关系(3545)
- 易(3471)
- 划(3037)
- 体(3015)
- 机构
- 大学(83955)
- 学院(82925)
- 研究(35059)
- 济(29402)
- 经济(28708)
- 管理(26871)
- 科学(25353)
- 农(24140)
- 中国(24008)
- 理学(22931)
- 理学院(22542)
- 管理学(21822)
- 管理学院(21645)
- 所(20111)
- 农业(19231)
- 京(18827)
- 业大(18549)
- 研究所(18525)
- 中心(14734)
- 省(14312)
- 江(14160)
- 财(13477)
- 院(12993)
- 农业大学(12552)
- 技术(11939)
- 北京(11687)
- 室(11632)
- 科学院(11386)
- 业(11020)
- 州(10995)
- 基金
- 项目(60035)
- 科学(44949)
- 基金(41797)
- 家(40130)
- 国家(39833)
- 研究(37130)
- 科学基金(32097)
- 省(25666)
- 自然(22633)
- 社会(22365)
- 自然科(22176)
- 自然科学(22160)
- 自然科学基金(21768)
- 基金项目(21635)
- 社会科(21180)
- 社会科学(21172)
- 划(21011)
- 资助(16622)
- 教育(16367)
- 创(15827)
- 创新(15147)
- 科技(14357)
- 重点(14318)
- 计划(14141)
- 发(13199)
- 业(12576)
- 编号(12418)
- 科研(11917)
- 部(11372)
- 新(11200)
共检索到131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德西 张鸿 何忠全 骆永亮 向运佳 冉咪
【目的】探究引起大蒜叶枯的一种新病原菌种类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为生产上大蒜叶枯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方法获得病原菌菌株,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致病性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菌丝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病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依据菌株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引起大蒜叶枯的一种新病原菌为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该病菌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为玉米培养基,最佳碳源为D-果糖,最佳氮源为酵母浸粉,适宜pH为7.0。菌丝生长对质量浓度分别为2400 mg/L的72%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700 mg/L的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330 mg/L的500 g/L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30 mg/L的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300 mg/L的45%咪鲜胺微乳剂和600 mg/L的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均极为敏感;唑醚·代森联、苯甲·嘧菌酯、代森锌、甲霜·锰锌和丙森锌对该病菌菌丝EC_(50)分别为0.0053、0.1792、0.5162、3.0539和4.2175 mg/L。【结论】球毛壳菌是引起大蒜叶枯的新病原真菌,可侵染大蒜叶片,造成叶片枯黄,定名为大蒜球毛壳型叶枯病;测定出该病原菌对6种供试杀菌剂高度敏感,唑醚·代森联、苯甲·嘧菌酯和代森锌对该病原菌毒力高,可作为生产上防治大蒜球毛壳型叶枯病害的药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静 李晶 张雨溪
[目的]分离纯化陕西周至地区杏树流胶病病原菌,筛选对其菌丝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的杀菌剂,为其田间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集陕西周至地区杏树流胶病发病枝条,表面消毒后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纯化、培养病原菌,并进行回接试验,对能引起相同病症的病原菌菌株进行菌落形态和孢子形态观察,并利用ITS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后采用MEGA软件通过邻接法(Neighbor-joining)建立系统发育树,鉴定致病菌株的分类地位。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该病原菌对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6%靓果安水剂和2%溃腐灵水剂3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陕西周至地区杏树流胶病病原菌分离物(编号为SXZZ)培养初期为白色,随后逐渐变为黑色;菌丝无色有隔;分生孢子无色单孢纺锤形。对该病原菌的ITS序列进行Blast比对后发现,其与葡萄座腔菌的同源性高达99%;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确定陕西周至杏树流胶病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a dothidea)。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对甲基硫菌灵非常敏感,1μg/mL甲基硫菌灵即可明显抑制其菌丝生长,EC_(50)为2.831 5μg/mL;但其对靓果安和溃腐灵不敏感,二者在最低质量浓度分别为86.7和20.83μg/mL时,才能抑制其菌丝生长,且二者的EC_(50)非常高。[结论]陕西周至地区杏树流胶病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该菌株对甲基硫菌灵极其敏感,但对靓果安和溃腐灵不敏感。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兴浪 丁戈野 张秋实 侯金亮 刘智明 陈中元 向建国 肖调义 李军华
从湖南省醴陵市某大口黑鲈工厂化养殖场患烂身病大口黑鲈体表溃疡处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MS315509,经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该分离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人工感染结果显示,MS315509对大口黑鲈鱼苗的半数致死剂量为5.47×10~(7 )cfu/mL;MS315509携带细胞兴奋性肠毒素基因(alt)、细胞毒性肠毒素基因(act)和黏附素基因(aha1) 3种毒力基因。采用12种抗生素与12种中草药对菌株MS315509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MS315509对庆大霉素和头孢拉定等抗生素和石榴皮、苏木和五倍子等中草药高度敏感,对四环素、头孢唑啉、卡那霉素、苯唑西林、恩诺沙星、青霉素、强力霉素、链霉素抗生素和黄连、艾叶和熟地黄等中草药耐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兴浪 丁戈野 张秋实 侯金亮 刘智明 陈中元 向建国 肖调义 李军华
从湖南省醴陵市某大口黑鲈工厂化养殖场患烂身病大口黑鲈体表溃疡处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MS315509,经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该分离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人工感染结果显示,MS315509对大口黑鲈鱼苗的半数致死剂量为5.47×10~(7 )cfu/mL;MS315509携带细胞兴奋性肠毒素基因(alt)、细胞毒性肠毒素基因(act)和黏附素基因(aha1) 3种毒力基因。采用12种抗生素与12种中草药对菌株MS315509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MS315509对庆大霉素和头孢拉定等抗生素和石榴皮、苏木和五倍子等中草药高度敏感,对四环素、头孢唑啉、卡那霉素、苯唑西林、恩诺沙星、青霉素、强力霉素、链霉素抗生素和黄连、艾叶和熟地黄等中草药耐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晓凤 刘苗 周倩 杨华
2021年春季,从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正清制药青风藤基地和湖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分别采集青风藤叶枯病病叶,利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并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借助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系统学分析,明确青风藤叶枯病病原为交链隔孢(Alternaria alternata)。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5种药剂(95%苯醚甲环唑、98%咪鲜胺、96%己唑醇、96.5%丙硫菌唑、98%嘧菌酯)进行筛选,结果显示95%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最好,EC_(50)为0.043 6 mg/L;98%嘧菌酯抑菌效果最差,EC_(50)值为8.447 3 mg/L。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晓凤 刘苗 周倩 杨华
2021年春季,从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正清制药青风藤基地和湖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分别采集青风藤叶枯病病叶,利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并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借助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系统学分析,明确青风藤叶枯病病原为交链隔孢(Alternaria alternata)。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5种药剂(95%苯醚甲环唑、98%咪鲜胺、96%己唑醇、96.5%丙硫菌唑、98%嘧菌酯)进行筛选,结果显示95%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最好,EC_(50)为0.043 6 mg/L;98%嘧菌酯抑菌效果最差,EC_(50)值为8.447 3 mg/L。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桓桥 商宝娣 赵凤 周贤君 张效平 李小义 孔杰 杨星 陶莎
为探明昆明裂腹鱼(Schizothorax grahami)患"溃疡病"的致病原理,本研究在无菌条件下从患病昆明裂腹鱼体表溃烂处、肝脏与肾脏组织中分离、纯化病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DNA、dnaJ、cpn60等基因的序列分析进行细菌种类鉴定,通过回归感染确定其致病性,并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自患病昆明裂腹鱼分离纯化获得形态大小均一的细菌菌落,随机选取肾脏分离细菌(BL61C)作为试验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菌株BL61C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健康昆明裂腹鱼回归感染BL61C后的发病特征与自然病例一致,并从组织中再次分离到同种致病菌,表明维氏气单胞菌BL61C是引起本次昆明裂腹鱼溃疡病的致病菌,半数致死浓度(LC_(50))为5.09×10~7 CFU/mL;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大观霉素、阿奇霉素、氧氟沙星、氯霉素、氟苯尼考、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和头孢噻肟等8种药物敏感,对克拉霉素、制霉菌素、四环素等20种药物耐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冬静 赵永强 张成玲 孙厚俊 徐振 谢逸萍
由大蒜叶枯病菌引起的大蒜叶枯病是徐淮地区大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拟通过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室内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筛选,为大蒜安全生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生长的最适碳源为D-木糖,氮源为硝酸钾,p H值为5~12时均生长较好,菌落直径7.55~9.15 cm,菌丝对光暗条件不敏感,但在黑暗环境下菌落直径最大,为7.30 cm,菌丝致死温度为57℃、5 min,最适温度为22℃,菌落直径为7.78 cm。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显示,5种杀菌剂对大蒜叶枯病菌的毒力差异显著,其中96%苯醚甲环唑Ec50最低,...
关键词:
大蒜叶枯病菌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娜 乔兴华 张嘉 周慧珍 王武 胡军华
为明确脆红李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抑菌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采用孢子喷洒法和针刺接种法测试其致病性,并进行24种杀菌剂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从脆红李叶斑病病叶分离得到4株形态一致的真菌菌株,代表菌株LY12的菌落呈圆形,菌丝白色至浅黄色;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多为椭圆形;采用ITS、TUB2和LSU 3段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LY12与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聚为一支。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LY12为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致病力测试发现,该病原菌可以侵染川渝地区青脆李、半边红、青萘、金脆李和脆红李的叶片、枝条和果实,其中叶片受害最为严重;也可侵染尤力克柠檬、爱媛38杂柑、塔罗科血橙3个柑橘品种的叶片和果实。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4种杀菌剂中,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8% 唑醚·啶酰菌胺悬浮剂、25% 嘧菌酯悬浮剂、75% 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等11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病原菌对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最敏感,EC_(50)为0.153 1 μg/mL。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娜 乔兴华 张嘉 周慧珍 王武 胡军华
为明确脆红李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抑菌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采用孢子喷洒法和针刺接种法测试其致病性,并进行24种杀菌剂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从脆红李叶斑病病叶分离得到4株形态一致的真菌菌株,代表菌株LY12的菌落呈圆形,菌丝白色至浅黄色;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多为椭圆形;采用ITS、TUB2和LSU 3段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LY12与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聚为一支。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LY12为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致病力测试发现,该病原菌可以侵染川渝地区青脆李、半边红、青萘、金脆李和脆红李的叶片、枝条和果实,其中叶片受害最为严重;也可侵染尤力克柠檬、爱媛38杂柑、塔罗科血橙3个柑橘品种的叶片和果实。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4种杀菌剂中,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8% 唑醚·啶酰菌胺悬浮剂、25% 嘧菌酯悬浮剂、75% 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等11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病原菌对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最敏感,EC_(50)为0.153 1 μg/m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宁平 黄艳花 黄微 邢政杰 陈婵 王小欣
【目的】明确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探究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活性,为防治大田喜树叶斑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常规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特征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常见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中草药园的喜树叶斑病上分离到一株真菌,菌株命名为XS-1,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引起喜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国内首次报道,将该病害命名为喜树棒孢霉叶斑病。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2种杀菌剂对菌株XS-1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_(50)为0.0980 mg/L,其次是20%戊菌唑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抑霉唑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其EC_(50)分别为0.3737、0.4557、0.4878、0.5746和0.5956 mg/L。【结论】经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分子鉴定,确定引起喜树叶斑病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 cassiicola);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20%戊菌唑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抑霉唑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喜树棒孢霉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喜树棒孢霉叶斑病田间防治参考用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秦虎强 陈芳颖 付鼎程 高小宁 黄丽丽 韩青梅 康振生 熊鑫 张凤娇
【目的】比较陕西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ium)对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以及不同杀菌剂田间防效,为油菜菌核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FAO推荐的菌落直径法,在室内测定油菜菌核病菌对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并根据室内敏感性测定结果,选择对油菜菌核病菌敏感性强的7种药剂的商品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陕西汉中地区的油菜菌核病菌对咪酰胺、腐霉利、异菌脲、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戊唑醇及菌核净的敏感性较强,其抑制中浓度(EC50)为0.073 3~0.409 0μg/mL,其次为乙霉威与丙环唑,其EC50分别为0.679 1和2.236 7μg/mL,对上述9种药...
关键词:
油菜 菌核病菌 杀菌剂 敏感性 防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颖 黄东梅 倪迪安 张志国 白露 范敏 刘翔 秦巧平
[目的]分离纯化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萱草种质资源圃中疑似萱草叶枯病的病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筛选对分离病原菌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杀菌剂,为萱草叶枯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萱草种质资源圃中疑似萱草叶枯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并进行回接试验验证。对分离病原菌进行菌落形态和显微形态观察,并进行rDNA-ITS序列分析,采用MEGA 7.0软件中Neighbor-joining法构建其系统进化树,鉴定其分类地位。利用带毒平板法测定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疑似萱草叶枯病病叶中分离得到病原菌YK1,其菌落呈雪白色放射状,分子孢子为卵圆形或近椭圆形,呈麦穗状,孢子壁为黑色,内容物透明,孢子大小约为(3.63~7.27)μm×(3.63~7.27)μm,孢子壁约为1.82μm。PCR扩增获得YK1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在Limonomyces属菌种大类中YK1与秆褐霉菌(Limonomyces culmigenus)聚在同一分支上。3种低毒杀菌剂对YK1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YK1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有效中浓度(EC_(50))为0.114 7 mg/L。[结论]本次萱草叶枯病病原菌为秆褐霉菌(Limonomyces culmigenus),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一光 林羽 陈方永 杨小平
为了查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大面积杨梅枝条枯死的主要原因,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枯死的杨梅枝条进行病原分离,获得1种主要真菌分离物HN01。根据分离物的培养性状、孢子大小,结合显微镜检测和分子生物学ITs序列测定,该菌株被鉴定为聚多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ydowiana)。对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证明聚多拟盘多毛孢是导致杨梅枝条枯死的病原菌。筛选4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的防效较好,EC50值为1.21mg/L。
关键词:
杨梅 拟盘多毛孢 ITs序列 室内毒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一光 林羽 陈方永 杨小平
为了查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大面积杨梅枝条枯死的主要原因,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枯死的杨梅枝条进行病原分离,获得1种主要真菌分离物HN?01。根据分离物的培养性状、孢子大小,结合显微镜检测和分子生物学ITs序列测定,该菌株被鉴定为聚多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ydowiana)。对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证明聚多拟盘多毛孢是导致杨梅枝条枯死的病原菌。筛选4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的防效较好,EC50值为1.21 mg/L。
关键词:
杨梅 拟盘多毛孢 ITs序列 室内毒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