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00)
- 2023(2614)
- 2022(2245)
- 2021(2119)
- 2020(1894)
- 2019(4539)
- 2018(4348)
- 2017(7471)
- 2016(4449)
- 2015(4973)
- 2014(4737)
- 2013(4315)
- 2012(4033)
- 2011(3781)
- 2010(3930)
- 2009(3382)
- 2008(3367)
- 2007(3008)
- 2006(2738)
- 2005(2506)
- 学科
- 济(11954)
- 经济(11943)
- 管理(6583)
- 业(6173)
- 学(5415)
- 理论(5350)
- 教学(4931)
- 企(4788)
- 企业(4788)
- 教育(4596)
- 中国(4123)
- 方法(3761)
- 农(3625)
- 学法(3514)
- 教学法(3514)
- 关系(3208)
- 学理(3202)
- 学理论(3202)
- 数学(2994)
- 数学方法(2860)
- 地方(2842)
- 对外(2793)
- 研究(2675)
- 贸(2624)
- 贸易(2621)
- 易(2540)
- 经济关系(2514)
- 外经(2289)
- 对外经济(2267)
- 农业(2208)
- 机构
- 学院(54879)
- 大学(54837)
- 研究(24513)
- 科学(17504)
- 济(15847)
- 农(15729)
- 中国(15680)
- 经济(15354)
- 所(14227)
- 管理(14104)
- 研究所(13149)
- 京(12886)
- 农业(12304)
- 理学(11635)
- 业大(11615)
- 理学院(11415)
- 管理学(10844)
- 管理学院(10746)
- 技术(10547)
- 江(10387)
- 中心(9786)
- 院(9783)
- 省(9349)
- 范(8835)
- 师范(8684)
- 北京(8421)
- 教育(8298)
- 室(8223)
- 研究院(7893)
- 农业大学(7783)
共检索到92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慧 马英姿 杨波华 宋荣
湖南产皱边石杉茎尖经过表面消毒和内生菌灭菌后,接种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结果分离培养出一种与其共生的藻类,经超显微结构鉴定为椭圆小球藻。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椭圆小球藻聚积成团状;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椭圆小球藻细胞长7~12μm,宽4.5~8.0μm,椭圆小球藻的胞外多糖层明显分为两层,无性生殖时,原生质体直接分裂成4个似亲孢子,从母体中破壁而出。细胞内含有大量的淀粉核,色素体呈片状,占细胞较大部分;藻体内含叶绿素a 0.134 mg/g,叶绿素b 0.047 mg/g,类胡萝卜素0.057 mg/g,叶绿素a/b为2.855。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史云峰 禹利君 刘仲华 黄璜 胥锦桦 朱楠楠
以从皱边石杉中分离纯化出的99株内生真菌DNA为材料,优选出10条ISSR引物(UBC842、UBC848、UBC850、UBC856、UBC861、UBC864、UBC868、UBC873、UBC880、UBC887)的最适退火温度,并对其进行ISSR–PCR反应体系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建立皱边石杉内生真菌ISSR–PCR的优化反应体系,即25μL反应体系中,10×PCR Buffer(Mg2+浓度为2.0 mmol/L)2.5μL,dNTPs(10 mmol/L)0.6μL,引物(10 pmol/μL)2.0μL,Taq E(1 U/μL)1.5μL,DNA模板(10 ng/μL)3...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范铁芳 史云峰 杨培迪 禹利君 刘仲华
从皱边石杉中分离纯化内生菌J060918,以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发酵培养,得到发酵产物四草酸钾.通过对内生菌J060918发酵培养的孢子接种量、碳源、培养时间、pH值、培养温度各单因素对四草酸钾产出量的影响研究,得到相对优化试验结果,进行正交试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1 L马铃薯液体培养体系,添加15 g蔗相对最优化积累.
关键词:
皱边石杉内生菌 四草酸钾 发酵条件优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龙正海 严小军 张煜炯 罗方
以分离自竹黄菌天然子座的LBR-SB6菌株为出发菌株,通过对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的研究,确定了该菌株为曲霉菌属Aspergillus sp.以改良查氏培养基为基础,对LBR-SB6液态发酵碳氮源等条件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乳糖、麦芽糖和玉米浆、亚硝酸钠分别是菌株生长和产色素的最佳碳源和氮源,1.0%竹汁对菌株生物量和色素生成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终确定了LBR-SB6菌株液态发酵培养的最佳条件为:乳糖2%,亚硝酸钠0.2%,玉米浆0.1%(以干物质计),1.0%竹汁,磷酸氢二钾0.1%,硫酸镁0.025%,氯化钾0.5%,硫酸亚铁0.001%;最适温度25~28℃,摇床转速150~200 r...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雪 马海田
剪切9日龄三黄肉鸡鸡胚肝组织,胰酶消化分离肝细胞,用改良的M199培养液进行培养。结果显示,分离的肝细胞即时存活率为93.7%±2.6%;过碘酸席夫试剂染色后,胞质中布满粉红色糖原颗粒;肝细胞活力和白蛋白分泌功能在第3天达到最高水平,这是体外研究禽类肝脏功能和代谢的最佳时机。
关键词:
鸡胚肝细胞 原代培养 形态 功能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焦淑华 林丽华 李宝江 张淑红
以欧李3号、4号品种为试材,初步建立了茎尖组织培养的快繁体系。结果表明:欧李对激素反应比较敏感。分化基本培养基采用MS优于B5和W h ite。在MS+0.25mg.L-1BA+0.1mg.L-1IAA的分化培养基上,萌发速度快,成苗率高。增殖培养时,增殖系数随BA浓度增大而提高;欧李3号在MS+0.5mg.L-1BA+0.075mg.L-1NAA的培养基上,增殖系数为5.43;欧李4号在MS+0.4mg.L-1BA+0.05mg.L-1NAA的培养基上,增殖系数为4.56,增殖效果较好。壮苗培养时,欧李3号适宜的培养基为改良MS+0.075mg.L-1NAA,欧李4号适宜的培养基为改良MS+...
关键词:
欧李 茎尖 组织培养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戴颖 穆亮亮 黄旭雄
探究了一株新分离的雨生红球藻的适宜生长条件。以藻细胞密度为响应值,通过单因子试验方法,获得该株雨生红球藻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培养温度和接种密度分别为105 μmol/(m~(2)·s)、21℃和 7.5×10~(4) cells/mL。然后采用响应曲面法(RSM)耦合Box-Behnken设计,建立了预测雨生红球藻细胞密度的二次多项式方程,培养光照强度、温度和接种密度及其二项式对雨生红球藻细胞培养密度有着显著影响。各因素影响强弱的顺序为:接种密度>光照强度>培养温度。响应曲面法获得雨生红球藻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光照强度120 μmol/(m~(2)·s),温度20℃,接种密度9.25×10~(4 )cells/mL,在此组合条件下雨生红球藻细胞密度可达45.08 ×10~(4)cells/mL,比单因素实验得到的最高藻细胞密度高出6.9%。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健 茅云翔 孔凡娜 高珍 郭盛华
2009年4月下旬~6月上旬,青岛部分内湾发生漂浮绿藻暴发性生长。本文系统调查了绿潮藻华发生的区域,以青岛湾为观测点估测了生物量,其高峰期生物量可达138 t。通过对漂浮绿藻的外观形态和显微结构观察,鉴定漂浮绿藻的样本为长石莼Ulva linza,但飘浮绿藻样本与固着生长的长石莼在形态结构上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叶片宽大、细胞壁加厚。为确定其物种,作者克隆了漂浮绿藻的18S-28S rDNA转录间隔区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5S rDNA串联重复间隔区序列(5S rDNA Spacer Region,5SS),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确定漂浮绿藻样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锡津 田国忠 黄钦才
将患有丛枝病的泡桐组培苗进行温度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用来脱除病原MLO。结果表明,在45℃下,病茎段24—48小时内脱水枯死;在40℃下3周内病苗黄化枯萎;但在30℃和25℃处理的茎段萌发新枝条仍表现典型丛枝症状。而在35℃下处理的茎段,1周后,新生长茎叶外观恢复正常,继续处理至80天,植株仍能正常生长。组织经DAPI染色后荧光显微镜检查显示出在35-40℃下处理的病苗体内MLO4周之内的变化和降解情况。分别剪取35℃下处理29、33、55和80天的组培苗0.5cm的茎尖,转入MS培养基或改良的MS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长成的组培苗一直生长正常。荧光显微镜和电镜检察结果均显示病原MLO已被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吉玲 王伟科 程俊文 陆娜 闫静 亢学平 袁卫东
【目的】对浙江地区采集的野生桑黄菌株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并探讨其培养特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桑黄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对野生桑黄菌株(编号SA-1)进行鉴定;基于ITS1-5.8S-ITS2序列,对菌株SA-1和桑黄孔菌属的桑树桑黄、高山桑黄、锦带花桑黄、杨树桑黄、环区桑黄、小孔忍冬桑黄、暴马桑黄共8个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分析;设置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温度和pH开展单因素试验,分析各培养因子对桑黄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并运用L_9(3~4)正交试验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根据菌株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将野生菌株SA-1鉴定为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e sanghuang),但其与桑黄孔菌属中其他6个菌株的遗传距离较远。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桑树桑黄和菌株SA-1聚为一类(bootstrap=100%),其他6个菌株聚为另一类。单因素试验确定SA-1菌丝生长的适宜培养温度为27.5℃,最适pH为7.0,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无机盐为KH_2PO_4;经正交试验得到最适培养条件为可溶性淀粉20 g/L,蛋白胨4 g/L,KH_2PO_4 1 g/L,培养温度30℃。【结论】确定浙江地区采集的野生桑黄菌株为桑树桑黄(S.sanghuang),并初步筛选出了该菌株的适宜培养条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寒霜 赵俊丽 李伟明 付书平 王书生
以河北省两个名优地方品种安国大蒜和永年大蒜为试材,用Ms,B5作基本培养基,研究了大蒜茎尖繁殖脱毒快繁技术。结果表明,最佳诱导培养基为B5+0.1 mg/L NAA+3 mg/L 6_BA,但是,激素、营养物质的添加数量以及培养时期不同品种间有差异;剥离大蒜茎尖带一定数量的鳞片为好,其不仅可提高脱毒苗成活率,而且有利于扩大茎尖繁殖系数。无毒蒜大田扩繁的播种时间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且品种间差异较大。
关键词:
大蒜 茎尖培养 脱毒 快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萍 马朝宏 颜谦 丁海兵
为提高马铃薯茎尖剥离脱毒培养过程中的成苗率,对马铃薯茎尖诱导培养基的pH值、糖和琼脂浓度对黄化苗发生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pH值及琼脂的使用浓度对预防黄化苗的发生有显著作用,当它们分别在6.0~6.5和7 g/L时,黄化苗发生率最低。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虹 洪霓 王国平
对梨树茎尖培养的方法和在培养过程中诱导分化、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各个环节中激素种类和浓度、不同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茎尖培养成活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并概述了茎尖培养在梨病毒脱除中的应用现状 ,提出了存在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梨 茎尖培养 病毒 脱除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碧珠 曾明星 赵时端 王家福 赖钟雄
选用不同品种的“建莲”地下茎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再生研究 .结果表明 :对“建莲”地下茎茎尖培养 ,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 ;筛选出了适合于“建莲”地下茎茎尖离体培养的分化培养基 ,即 MS+2 mg·L- 1 ZT+0 .5 mg· L- 1 GA3;增殖培养基为 MS+3 mg· L- 1 BA+0 .5 mg· L- 1 NAA;生根培养基为 MS+0 .5 mg· L- 1 BA+0 .1 mg· L- 1 IBA+1 .0 mg· L- 1 NAA,并对已生根的试管芽苗进行了成功的移栽
关键词:
建莲 茎尖培养 离体培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望望 文晓鹏 乔光
以‘红灯’樱桃为材料,对微茎尖培养最适条件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在解剖显微镜下,取1.0~1.5 mm的茎尖在MS附加0.3 mg/L TDZ和0.1 mg/L IBA的培养基上成活率较高,培养30 d后成活率达78.3%;在相同培养基上继代培养50 d后,增殖系数达3.9,试管苗高8.9 mm,长势较好。
关键词:
甜樱桃 微茎尖 离体培养 脱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