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83)
2023(4221)
2022(3560)
2021(3267)
2020(2774)
2019(6042)
2018(5801)
2017(10505)
2016(5446)
2015(5771)
2014(4926)
2013(4871)
2012(4427)
2011(4055)
2010(4216)
2009(4092)
2008(4083)
2007(3748)
2006(3368)
2005(3059)
作者
(15962)
(13687)
(13317)
(12397)
(8615)
(6588)
(5875)
(5109)
(5015)
(4925)
(4591)
(4565)
(4461)
(4273)
(4251)
(4119)
(4020)
(3986)
(3919)
(3792)
(3375)
(3325)
(3287)
(3063)
(3042)
(3039)
(2968)
(2964)
(2888)
(2705)
学科
(20577)
经济(20563)
管理(18427)
(17700)
(16355)
企业(16355)
技术(10410)
技术管理(8588)
中国(6363)
方法(5977)
(5476)
地方(5184)
业经(4967)
数学(4571)
数学方法(4452)
(4451)
(4364)
(4329)
理论(4027)
(3896)
银行(3875)
(3763)
(3758)
金融(3756)
关系(3574)
(3471)
贸易(3466)
(3324)
(3074)
地方经济(2974)
机构
大学(72153)
学院(71354)
研究(28739)
(28732)
经济(28161)
管理(25759)
理学(21901)
理学院(21582)
管理学(21138)
管理学院(20972)
中国(20470)
科学(18331)
(15991)
(15328)
(14732)
研究所(13986)
(13137)
(12312)
中心(12119)
业大(11851)
农业(11507)
(10824)
(10061)
财经(9872)
北京(9830)
(9582)
(9030)
技术(8965)
(8940)
师范(8908)
基金
项目(49760)
科学(38983)
基金(35488)
研究(34435)
(32529)
国家(32275)
科学基金(27106)
社会(22252)
社会科(21158)
社会科学(21151)
(20687)
基金项目(18378)
自然(17562)
自然科(17250)
自然科学(17239)
自然科学基金(16931)
(16902)
教育(15109)
(13843)
资助(13494)
创新(13209)
编号(12131)
重点(11731)
(11220)
成果(10153)
(10122)
(10064)
计划(10019)
(10004)
课题(9670)
期刊
(32914)
经济(32914)
研究(22873)
中国(18865)
学报(15308)
(13532)
科学(13049)
管理(12842)
大学(11184)
(10442)
学学(10419)
教育(9459)
农业(8826)
技术(6903)
(6588)
金融(6588)
经济研究(5989)
科技(5971)
(5487)
业经(5025)
财经(4994)
(4418)
业大(4365)
技术经济(4265)
(4011)
(3814)
农业大学(3703)
问题(3685)
图书(3521)
(3494)
共检索到1163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旺姣  邹东霞  黄乃秀  吴耀军  覃世杰  蒋晓萍  
【目的】通过研究八角炭疽病病原菌,为防治八角炭疽病提供病原学基础。【方法】对采自广西玉林、崇左、河池、百色、防城港等市八角炭疽病样本,进行单孢分离,致病性测定,采用形态学特征结合病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微管蛋白(TUB2)、肌动蛋白(ACT)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菌株在PDA培养基25℃暗培养7 d后,菌落呈圆形,灰白色至灰黑色,分生孢子无色单细胞,圆柱状,顶端钝圆,基部平截,光滑,大小为(17.09±1.11)μm×(5.26±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友联  刘永翔  刘作易  
为弄清导致柑橘、西柚、葡萄、枇杷、芒果、香蕉和杨桃等常见水果采收后腐烂的炭疽病病原,采用单胞分离法,从具有病斑或腐烂的果实上分离得到21株炭疽菌属真菌,通过显微形态特征和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柑橘和西柚采后炭疽病的病原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葡萄、枇杷、芒果、香蕉和杨桃采后炭疽病的病原分别为葡萄炭疽菌(C.viniferum)、荷花炭疽菌(C.nymphaeae)、亚洲炭疽菌(C.asianum)、香蕉炭疽菌(C.musae)和暹罗炭疽菌(C.siamense)。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叶云峰  胡凤云  付岗  刘威  蒋妮  刘丽辉  林伟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石平  陈小均  刘作易  
为了探明八角金盘灰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便于对其进行有效防治,以从云南、重庆和贵州等地收集的灰斑病标样为研究材料,通过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系统学分析的方法,进行病原菌的鉴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防治药剂室内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八角金盘灰斑病的病原菌为中央叶点霉;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0%多抗霉素粉剂等3种杀菌剂对该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1.9298、2.1805和6.0194 mg/L;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对该菌的抑制效果较差,其EC50分别为103.2997和161.1234 mg/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敬辉  陈宏州  肖婷  吴祥  吉沐祥  庄义庆  
为探明草莓炭疽病病原及不同杀菌剂对草莓炭疽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对分离自江苏省句容市的一株草莓炭疽病病原进行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分子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该病原为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咪鲜胺、氟硅唑、丙环唑、氟环唑、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烯唑醇、吡唑醚菌酯、己唑醇、腈菌唑、多菌灵和啶酰菌胺对草莓炭疽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0544、0.4220、0.6831、0.7112、0.8083、1.2652、1.3560、1.9176、2.2559、7.5834、14.3522和16.8140μG·m l-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成楠  王亚南  胡同乐  王树桐  周宗山  曹克强  
【目的】鉴定辽宁省部分地区疑似炭疽病的蓝莓病株的病原,为蓝莓病害的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辽宁省兴城市和庄河市的疑似炭疽病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从所分离获得的两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LNSW1和B-Cg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两个代表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代表菌株LNSW1和B-Cg1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5.1软件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进行基于病原菌rDNA-ITS基因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相...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良庆  朱立武  衡伟  叶振风  刘刚  史苏湘  
【目的】明确近年来严重危害砀山梨的炭疽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致病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方法】对6个取自不同梨品种上的病果、病叶样本分别进行发病组织培养、单孢分离纯化,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并结合其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采用常用杀菌剂分别对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进行处理,观测其化学抑制效果。【结果】从不同病斑上分离出了6个纯化菌株,其形态特征相同,且与已报道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p.)形态特征相似;用上述纯培养菌株接种于健康果实和叶片上,又引起与田间原标本相同的病害症状;通过病原菌rDNA-ITS克隆测序、BLASTn...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雄  王琳莹  肖千文  蒲光兰  何汶椿  
为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核桃炭疽病病害防治提供依据,对该地区发病叶片、果实和枝干分别进行发病组织培养、分离纯化,通过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观察和rDNA-ITS序列测定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室内测定25种杀菌剂配方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病原菌经分离纯化后得到的9个菌株,根据各菌株在PDA平板正反面的不同形态分为2类,分别选择1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P51和P57作后续鉴定。2个菌株接种果实和叶片后发病率均为100%,病原重分离均得到接种的病原,其形态特征均与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真菌相似;将2个菌株...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海英  张明会  刘志恒  于海滨  王东来  
于辽宁省抚顺市栽培的草莓品种的茎上分离得到一种炭疽病菌。针对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及其有性形态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等研究。结果表明:该炭疽病菌属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该病原菌在PSA和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PSA培养基最适于病菌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25℃,适宜pH值为4~6;光照可促进产孢,而全黑暗有抑制作用;对碳源的利用,果糖最好,纤维素最差;对氮源的利用,蛋白胨最好,尿素最差;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低于5℃不能萌发;萌发最适pH值为5~7,高于10不萌发,光照对孢子萌发无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凡  范鸿雁  罗霓  陶挺燕  
对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炭疽病果组织进行分离、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初步鉴定为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0~30℃和25~30℃,适宜pH值分别为7~9和6~10。供试的9种碳源中以葡萄糖和蔗糖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以蔗糖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供试的9种氮源中,以蛋白胨和酵母浸膏最有利于菌丝生长,以酵母浸膏最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完全黑暗与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萌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荣  王素芳  崔静秋  孙广宇  
【目的】确定引起中国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学鉴定、rDNA ITS区序列分析、rDNA ITS区特异引物CaInt2/ITS4扩增。【结果】自陕西、河南11个地点采集192份样本,经鉴定引起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的病原菌有2种,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和尖孢炭疽菌(C.acutatum J.H.Simmonds)。两种病原菌的区别主要在于分生孢子形态、菌落颜色、对引物CaInt2的特异性等。【结论】首次证实了中国苹果炭疽病可由尖孢炭疽菌(C.acutatum)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郑伟  王彬  彭丽娟  李兴忠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振玲  金航  张金渝  张智慧  杨美权  杨维泽  
对栽培滇龙胆炭疽病的病害症状、病菌形态、病菌培养性状、致病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症状的2种滇龙胆炭疽病分别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的2个种(分化型)侵染所致,2种胶孢炭疽菌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及附着孢形状等方面有差异,且有性阶段的子囊、子囊孢子也有一定差异。病菌有性阶段为小丛壳菌属(Glomerella Spauldinget Schrenk)。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宋慧云  段志豪  毛子翎  孙思  王军  单体江  
[目的]为分离和鉴定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菌,筛选出适宜的防治药剂。[方法]本研究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菌,通过针刺回接法确定其致病菌,进一步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进行鉴定,最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不同的杀菌剂对红楠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根据EC_(50)值的大小选出抑制效果最好的杀菌剂。[结果]分离并鉴定引起红楠炭疽病的病原为Colletotrichum sp.;不同杀菌剂对红楠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明显不同,其中98.4%多菌灵的抑菌效果最好,不同供试浓度对红楠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此外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也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EC_(50)值分别为(19.74±1.79)、(55.92±5.34)μg/mL。[结论]首次确定引起红楠炭疽病的病原为Colletotrichum sp.,并筛选出抑制活性较好的杀菌剂,分别为98.4%多菌灵、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邓先琼  郭立中  张天晓  
采用实地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对布朗李炭疽病在湖南的分布、危害、症状特点等进行了研究。根据布朗李炭疽病病原菌形态、培养特性和致病性 ,鉴定其有性世代为Glomerellacingulata ,无性世代为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药效试验表明 ,抑制病菌菌丝生长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有湘研植病灵WP、70 %甲基硫菌灵WP、5 0 %多菌灵WP、扑菌特WP、4 0 %菌克星WP、5 0 %退菌特WP、6 0 %炭必灵WP、70 %红杀WP以及 1∶1∶10 0波尔多液 ;抑制孢子萌发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有 70 %代森锰锌WP、扑菌持WP、70 %甲基硫菌灵W...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