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34)
2023(4741)
2022(3740)
2021(3289)
2020(2691)
2019(6096)
2018(5769)
2017(10411)
2016(5194)
2015(5520)
2014(5269)
2013(5376)
2012(5050)
2011(4542)
2010(4701)
2009(4367)
2008(4281)
2007(3980)
2006(3599)
2005(3416)
作者
(17202)
(14523)
(14406)
(13615)
(9380)
(6959)
(6450)
(5736)
(5495)
(5215)
(5025)
(4904)
(4736)
(4608)
(4549)
(4529)
(4442)
(4223)
(4155)
(4147)
(3737)
(3660)
(3592)
(3277)
(3277)
(3260)
(3226)
(3196)
(3120)
(2975)
学科
(23595)
经济(23574)
管理(20473)
(19306)
(16517)
企业(16517)
技术(11962)
方法(8398)
技术管理(6970)
数学(6930)
数学方法(6819)
中国(6548)
(6089)
环境(5585)
(5529)
业经(5138)
(4476)
(4455)
贸易(4450)
(4402)
农业(4352)
(4341)
地方(4041)
理论(4019)
关系(3849)
(3483)
金融(3482)
(3431)
(3274)
(3204)
机构
大学(79218)
学院(78396)
(32785)
经济(32121)
管理(29765)
研究(29738)
理学(25539)
理学院(25245)
管理学(24642)
管理学院(24500)
中国(21023)
科学(19099)
(17509)
(16714)
(15649)
研究所(14241)
业大(14028)
(13485)
农业(13214)
中心(13133)
(12765)
技术(11194)
北京(11184)
(10814)
(10413)
财经(10349)
(9984)
(9878)
师范(9843)
经济学(9697)
基金
项目(54494)
科学(42758)
基金(39286)
研究(37651)
(35944)
国家(35690)
科学基金(30128)
社会(24453)
社会科(23298)
社会科学(23288)
(22404)
基金项目(20561)
自然(19832)
自然科(19462)
自然科学(19456)
自然科学基金(19096)
(18421)
教育(16954)
资助(15293)
编号(13471)
(12940)
重点(12895)
(12389)
创新(12178)
(11465)
计划(10841)
(10821)
国家社会(10699)
成果(10363)
科技(10225)
期刊
(37174)
经济(37174)
研究(23795)
中国(20967)
学报(16048)
(15371)
科学(14164)
管理(13218)
大学(12107)
学学(11297)
技术(10792)
农业(10762)
教育(10505)
(10372)
(6612)
科技(6556)
技术经济(6387)
经济研究(6279)
(5916)
金融(5916)
业经(5430)
财经(5257)
业大(4743)
(4612)
(4449)
论坛(4449)
(4409)
(4369)
问题(4228)
农业大学(3953)
共检索到1256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建安  刘仲华  施兆鹏  王增盛  施玲  陈惠衡  
为了提高速溶绿茶品质,改善产品的溶解性能,研究了不同浸提次数对速溶绿茶主要滋味成分含量、茶汤色差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次浸提固形物的得率是第二次浸提的4~5倍,第一次浸提产品的茶汤色泽、感官品质,特别是溶解性方面均明显优于第二次浸提的.采用一次浸提技术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获得优质速溶绿茶产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龚志华  李丽  陈大海  童奇  邓克尼  肖文军  
以绿茶为原料,以传统工业化应用的茶叶浸提方法作对照,在获取绿茶无热浸提对茶叶品质成分的浸出得率可以达到传统水提浸出得率的基础上,通过茶水比与浸提时间的正交试验,从茶叶品质成分浸出得率、产品冷溶性方面,优化筛选了绿茶无热浸提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增大茶水比、延长浸提时间,绿茶无热浸提的品质成分得率完全可以达到传统浸提的效果.采用茶水比1∶90、1次浸提2.0h是绿茶无热浸提的最优技术参数,水浸出物、氨酸酸、茶多酚、儿茶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及咖啡碱的浸出量分别为传统浸提的1.03倍、1.26倍、1.05倍、1.06倍、1.09倍、1.04倍,同时,茶无热浸提液的感官品质及其加工品冷溶性较好.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常硕其  张亚莲  曾跃辉  傅海平  刘红艳  黄仲先  
在夏秋季节,通过采用对茶树遮荫处理、改进加工工艺、运用轻修剪调控夏、秋季茶叶产量比例等技术措施提高秋茶产量,实现夏秋茶增值增效.结果表明,遮荫可降低夏秋茶多酚含量,较对照最大降幅为20.56%,增加叶绿素含量,较对照最大增幅为50.93%,酚氨比值降低;长时间鲜叶摊放可提高夏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含量,氨基酸增幅可达11.80%;新工艺加工的秋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叶绿素含量增幅分别为9.15%、9.89%、8.84%和0.83%,夏秋茶感官品质得到提升.修剪调控可提高夏秋绿茶中的秋茶比例,使秋茶增加19.1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钟海雁  王承南  刘云  张余权  
对 95%乙醇和己烷构成的混合溶剂的特性、茶油对混合溶剂的混溶性质及混合溶剂对油茶枯饼的浸出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95%乙醇和己烷的体积比在 7∶30~ 4∶6范围内 ,两者均可混溶。茶油对混合溶剂的混溶温度有提高的趋势 ,混合溶剂对茶油的最大溶解度在 1 4 0 %左右。当 95%乙醇和己烷的体积比为 5∶5,浸出温度为 58℃ ,料液比为 2∶1 ,浸出时间为 5h时 ,对残油和油茶皂素的提取较合适 ;残油和油茶皂素的得率分别为 3 6%和7 0 %。表 6参 7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为克服 SDE法分析茶叶香气成分的局限性 ,采用顶空吸附法对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进行了跟踪分析 .结果表明 ,速溶绿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逐步损失 ,其中提取工艺和浓缩工艺损失较严重 ,但不同香气类型和组分的损失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干燥工艺后香气组分数的损失较总量损失严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为减少香气提取方法对茶叶香气组分的影响 ,采用减压蒸馏萃取法对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从原料至浓缩工艺香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香气总量损失了 89.84% ,香气组分损失了6 4.15 % ,经干燥工艺后香气总量和某些香气组分有所增加 .与绿茶初制工艺不同 ,在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没有检测到新形成的香气组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余泽恩  丁仕华  梁青青  刘帆  李兆鹏  王衍成  郝若诗  黄业伟  
【目的】"陕茶1号"是陕西省首个无性系茶树新品种,探索不同冲泡条件下绿茶"陕茶1号"中主要品质成分的溶出规律,为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消费者科学饮茶以及茶艺理论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绿茶"陕茶1号"为研究对象,依据茶叶日常冲泡习惯和水温(℃)、冲泡时间(min)和茶水比(g/mL)3个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应用HPLC法检测并分析咖啡因、主要儿茶素(EGCG、ECG和EC)以及茶氨酸和谷氨酸等品质成分的溶出规律。【结果】水温为70℃、时间为2 min时,茶氨酸和谷氨酸的溶出率即超过20%,咖啡因的溶出率接近10%,EC的溶出率为6%左右,而酯型儿茶素的溶出率很低(不到2%)。水温为93.5℃、时间为10 min时,茶氨酸和谷氨酸的溶出率超过3/4,咖啡因与EC的溶出率约35%,酯型儿茶素的溶出率仍较低(仅溶出约1/6)。【结论】相同条件下不同品质成分溶出速率的顺序为:氨基酸>咖啡因>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对咖啡因、酯型儿茶素和主要氨基酸溶出率的影响因素排序为:时间>水温>茶水比,对EC溶出率影响的大小依次为:水温>时间>茶水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施玲  陈惠衡  李适  
通过对云南、广西、湖南等地的绿茶原料与其提取物进行感官评价和儿茶素组成、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分析,研究了绿茶原料与茶叶提取物之间的关系.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绿茶速溶茶以中小叶种绿茶原料的适制性较好,但制率低于大叶种原料26.75%.大叶种原料的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总量分别高出小叶种的40.27%和39.71%,适合生产高含量儿茶素的速溶茶和儿茶素提取物.以云南和广西大叶种绿茶为原料,通过三个不同的拼配方案提制速溶绿茶,可利用茶叶原料的互补性,在保持较稳定和较好品质的前提下将制率提高10.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跃斌  蔡利娅  罗理勇  王伟  邓克尼  
对龙井、乌牛早、迎霜、萍云11号、福鼎大毫、湘妃翠、茗丰、碧香早等8个茶树品种名优绿茶,采用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其品质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春季以茗丰、萍云11号、迎霜、福鼎大毫名优绿茶品质最好,夏季以湘妃翠、萍云11号、茗丰名优绿茶品质较好.生化成分测定结果表明,春季以福鼎大毫、萍云11号、迎霜、茗丰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2.83%,2.84%,2.67%,2.66%;儿茶素比值以湘妃翠最低1.477.夏季以湘妃翠、萍云11号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82%,1.81%;儿茶素比值以湘妃翠最低2.199;脂溶性色素测定结果还表明,春茶色泽物质组成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翔  刘东娜  龚雪蛟  李兰英  尧渝  黄藩  汪闵  罗凡  
【目的】为研究茶树黄化新品种加工绿茶品质组分特性。【方法】以四川茶树黄化新品系为研究对象,福鼎大白为对照,对3个不同品系加工绿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儿茶素组分、游离氨基酸组分及香气化合物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茶树黄化新品系金凤系列均适宜制作绿茶(酚氨比均小于8),且绿茶品质组分与对照间存在明显差异。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除金凤2号外,咖啡碱含量均低于对照;与对照相比,儿茶素总量则有高有低。金凤1号的优势儿茶素为C(6.58%),金凤2号的为EGC(3.14%)和EC(1.13%),金凤3号中EGCG含量最高(10.12%),茶树黄化品系EGCG含量均高于对照。游离氨基酸则以鲜味氨基酸(γ-氨基丁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茶氨酸和天冬酰胺)为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金凤2号(2.53%)>金凤3号(2.02%)>福鼎大白(2.11%)>金凤1号(1.97%)。黄化品系中香气化合物大于1%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其中新植二烯、丁酸-反-2-己烯酯、己酸-顺-3-己烯酯、β-紫罗酮、α-松油醇和δ-杜松烯是黄化品系与福鼎大白区别的重要香气物质。【结论】初步探讨了茶树黄化品系的主要品质组分,为茶树黄化新品种选育及品质研究和加工工艺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步城  程孝  宁静  廖丹  朱旗  
采用丙酮∶石油醚(体积比3∶2)混合提取液直接浸提绿茶中的脂溶性色素,用石油醚∶丙酮(体积比3∶1)溶剂系统层析展开,使用CAMAG高效薄层扫描仪在450和700 nm双波长扫描脂溶性色素,结果表明,直接浸提脂溶性色素方法简便,稳定;丙酮与石油醚混合的溶剂展开系统分离清晰色素斑点13个,根据其最大吸收峰波长和Rf值确定各斑点分别为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脱镁叶绿素酸酯a,b,脱镁叶绿素a,b,玉米黄素,紫黄质,叶绿素酸酯a,叶绿素a,叶绿素酸酯b,叶绿素b.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安凤平  刘燕  宋江良  宋洪波  
以纯净水为溶剂进行低温浸提白茶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浸提温度有利于提高白茶中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的提取率,但温度过高提取率反而下降,较高的浸提温度是导致茶汤褐变的主要原因;减小固液比和延长浸提时间可提高提取率.影响白茶中有效成分提取率的主次因素为固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优化的低温浸提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55,浸提时间30 min,浸提温度5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姜昊  
对用相同鲜叶加工成8种名优绿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名茶间差异较大。未经揉捻的名茶茶多酚含量高于经过揉捻的名茶;扁形茶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高于其它名茶。叶绿素分析表明,各名茶间Chla、Pya的差异较大,其次是Chlb,而Cdb、Cda、Pyb的差异较小。凡经揉捻的名茶Chla的含量低于未经揉捻的名茶(龙井制法的扁形茶例外),而Pya的含量则相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邱安冬  武世华  陈玉琼  余志  张德  倪德江  
采用来自湖北宣恩的鄂茶10号嫩芽材料,按照不同的做形方式(烘条、理条、滚条、搓条)和理条叶含水量(含水量40%、37%、33%、30%)加工成干茶,采用感官评价和理化测定对茶叶的外形和主要成分进行分析,探究不同做形方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从而得出条形名优绿茶的最适做形方式。结果显示,不同做形方式影响茶叶形状品质,理条与搓条做形评分都显著高于烘条和滚条做形处理,不同做形方式对干茶和茶汤色泽影响显著。综合各项因素,理条做形外形条索紧结优美,综合品质最好。随着理条叶含水量的降低,茶叶条索变得紧直,香气浓度提高,但干茶和叶底绿色度和润度明显下降,色泽变暗;叶绿素总量和叶绿素a含量显著下降,氨基酸含量增加,茶多酚、可溶性糖和叶绿素b含量变化不明显。综合感官评价和理化指标分析,理条做形以理条后叶子含水量在33%~37%为宜。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萧力争  刘仲华  胡祥文  龚志华  肖文军  
以优质绿茶为原料,进行为期12个月的贮藏试验,研究贮藏温度对优质绿茶品质劣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5,0,4℃及室温下贮藏10个月后,优质绿茶的物理性状、品质成分含量、感官品质都有下降或劣变.茶汤明暗度表征量L,茶汤透光率T640值逐渐下降,茶汤红绿色度表征度a,茶汤黄蓝色度表征度b值逐渐上升且增幅较大;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儿茶素、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下降,含水量上升,感官品质下降,不同温度间差异显著.贮藏温度越低,优质绿茶的品质成分保留量越多,感官品质保持得越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