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13)
- 2023(11326)
- 2022(9490)
- 2021(8645)
- 2020(7316)
- 2019(16120)
- 2018(15579)
- 2017(29311)
- 2016(15919)
- 2015(16923)
- 2014(15830)
- 2013(15601)
- 2012(14333)
- 2011(12913)
- 2010(12790)
- 2009(11684)
- 2008(11577)
- 2007(10251)
- 2006(8804)
- 2005(7920)
- 学科
- 济(59719)
- 经济(59646)
- 管理(45581)
- 业(44908)
- 企(37271)
- 企业(37271)
- 方法(25811)
- 数学(22427)
- 数学方法(22139)
- 中国(16630)
- 财(16470)
- 学(15998)
- 农(15293)
- 技术(14965)
- 业经(13116)
- 贸(12479)
- 贸易(12473)
- 易(12148)
- 制(12034)
- 技术管理(10693)
- 银(10672)
- 银行(10616)
- 融(10458)
- 金融(10457)
- 农业(10373)
- 地方(10253)
- 行(10140)
- 务(10047)
- 财务(10024)
- 财务管理(10001)
- 机构
- 大学(220348)
- 学院(217114)
- 济(88215)
- 经济(86591)
- 研究(82479)
- 管理(79162)
- 理学(69180)
- 理学院(68326)
- 管理学(66893)
- 管理学院(66509)
- 中国(59765)
- 科学(54250)
- 农(49289)
- 京(46441)
- 所(44033)
- 研究所(40691)
- 财(39864)
- 农业(39598)
- 业大(39353)
- 中心(35942)
- 江(32490)
- 财经(31787)
- 院(30253)
- 经(29257)
- 北京(28679)
- 经济学(27626)
- 范(26767)
- 师范(26244)
- 省(26139)
- 农业大学(25606)
- 基金
- 项目(156007)
- 科学(122241)
- 基金(115343)
- 家(106705)
- 国家(105865)
- 研究(103011)
- 科学基金(88263)
- 社会(67153)
- 社会科(63806)
- 社会科学(63785)
- 省(60687)
- 基金项目(60656)
- 自然(60590)
- 自然科(59313)
- 自然科学(59289)
- 自然科学基金(58291)
- 划(52697)
- 教育(46576)
- 资助(46545)
- 编号(36647)
- 重点(36361)
- 创(35376)
- 部(33718)
- 发(33390)
- 创新(33352)
- 计划(32667)
- 科研(31156)
- 业(29576)
- 国家社会(29101)
- 成果(28800)
共检索到3206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彬 颜天 周名江
报道了一株非PSP产毒的相关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affine,株AC-1)对甲壳类生物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的存活、生长及种群繁殖的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发现,该藻对黑褐新糠虾有急性致死作用,96 h LC50为5 000 cells.mL-1。研究该藻各组分:藻液、藻细胞重悬液、藻细胞培养过滤液、内容物对糠虾存活的影响时,发现只有藻液和藻细胞重悬液显著降低了糠虾存活率,过滤液和内容物也有影响,但不显著,表明相关亚历山大藻活体藻细胞的毒性最强。通过对糠虾63 d的慢性毒性实验研究,发现在密度为50 cells.mL-1藻液中,糠虾的繁殖就受到了不利...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梁忠秀 李健 李吉涛 谭志军 任海 刘德月
利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AOAC)所推荐的小鼠生物法(mouse bioassay,MBA),测定了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HK藻株)毒素粗提液的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毒性;采用浸浴方式,研究了该藻株对中国对虾的急性毒性;采用HE染色方法,分别对有毒藻浸浴处理和毒素粗提液注射处理后96 h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鳃和肝胰腺石蜡切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藻株麻痹性贝毒毒性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亚军 余新威 方力 刘其林 任斌 罗红宇
为考察营养成分以及培养基础液再利用对一株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和产毒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研究了氮(NaNO_3)、磷(NaH_2PO_4)、微量元素(FeCl_3、Na2EDTA、CuSO_4、Na_2MoO_4、ZnSO_4、CoCl_2、MnCl_2)、维生素(Vitamin B12、Vitamin H、Vitamin B1)、碳(NaHCO_3)的不同含量以及海水(培养基础液)利用方式(不循环与循环利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C4生长、毒素含量(μmol/L)与毒素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氮、磷浓度对C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解万翠 卞中园 杨锡洪 毛丹卉 章超桦
为获知近江牡蛎对有毒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滤食以及蓄积PSP毒素的规律性,本实验采用细胞毒性为(93.42±2.55)×10-6MU/个的微小亚历山大藻投喂近江牡蛎,以无毒扁藻投喂作对照,首先研究了0.5×103~3.0×103个/mL 6个不同浓度的毒藻对近江牡蛎滤食的影响,然后投喂浓度为1.5×103个/mL的毒藻,分别研究15 h短期蓄积和5 d长期蓄积对近江牡蛎体内毒素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在0.5×103~1.5×103个/mL毒藻浓度范围内牡蛎清滤率较高,超过1.5×103个/mL时牡蛎清滤率显著下降(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卞中园 杨锡洪 解万翠 章超桦 李翥 杨亚东
为研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规律,采用不同初始密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进行培养,综合采用显微镜计数、小鼠生物检测(MBA)、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HPLC-FLD)等方法分析微小亚历山大藻在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的生长和产毒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密度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通过静止期的时间缩短,到达最大生长密度的时间提前,但是生长的最大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率却呈下降趋势,增值模型反应的情况与观测结果相一致,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加,依赖于初始种群密度的参数(a)减少,环境容量(K)减少,种群瞬时增殖速度(r)下降。4种不同初始密度(0.05×104、0.10×104、0.15×104...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伟 程波 蒋瑞东 任书男 祁生旺 李云章 查斯图
【目的】研究中药催情散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为催情散在奶牛持久黄体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制备1 g/mL(以生药计)的催情散药液,选取6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其中5个急性毒性试验组分别按20 000,16 000,12 800,10 240和8 192 mg/kg剂量一次性灌服催情散药液,对照组灌服等体积自来水,连续观察7 d,记录中毒症状和死亡数并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另取20只小鼠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2组,给药组于12 h内分3次给小鼠灌胃1 g/mL催情散药液,每次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巧红 苑丽东 田晓清 马丽艳 周宏农 樊成奇 杨宪时 杨桥 张晓玲
产毒赤潮藻与其共生菌的互作关系是揭示麻痹性贝毒(PSP)产生机制的关键,而其共培养菌群的分离及其多样性解析是开展此研究的必要前提。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是典型产PSP赤潮原因甲藻,为揭示其共培养菌群的物种多样性信息,本文通过免培养海洋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东海塔玛亚历山大藻(At3#)共培养菌群的种类、丰度及多样性信息。结果表明,其共培养菌群共有87个种与已有数据库匹配,此外尚有5%的未知种。其包含57个属,其中优势菌属5个,分别为rhodobActerAceAe、mArinobActer、methyloPhAgA、nitrAtireductor及P...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玲玲 班晓敏 张皓博 张海彬
[目的]本文旨在为制定烟曲霉震颤素C在饲料中的安全限量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本试验通过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烟曲霉震颤素C对小鼠的一般毒性。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烟曲霉震颤素C对小鼠的经口急性毒性LD50;经口灌胃法对小鼠连续给药90 D,分别在7、30、60和90 D称量体质量,对小鼠的行为、体质量、饮食状况进行观察并检测生理和生化指标。[结果]烟曲霉震颤素C对小鼠的LD50为71.37 mg·kg-1,95%可信限为64.13~79.38 mg·kg-1。死亡小鼠出现大脑不成形,肝脏质脆、肿大和胃肠膨胀等毒性反应,中剂量组毒性反应稍弱于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无明显毒性。[结论]烟曲霉震颤素C...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大菊 周诗其 叶冬青 黄继荪 杨玉芬
博落回对小鼠经口急性毒性和对大鼠腹腔注射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博落回生物碱硫酸盐对昆明系小鼠的急性毒性为;水溶液LD_(50)=900 mg·kg~(-1),水混悬液LD_(50)=1043 mg·kg~(-1),均属低毒级。博落回注射液对Wistar大鼠亚慢性毒作用的靶器官主要为肝,长时间或大剂量接毒引起肝细胞变性、增生,使雄性动物肝/体比明显增高,而血清谷-丙转氨酶下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大菊 周诗其 陈品
将九灵胃康胶囊的生药粉给昆明种小鼠以 10 .0 0、7.6 9、5 .92、4 .5 5、3.5 0、2 .6 9、2 .0 7g/kg剂量 1次灌胃 ,试验结果用Bliss法计算 ,得LD50 为 4 .37g/kg(3.74~ 5 .0 9g/kg) ;九灵胃康粉以 2 .10、1.0 5、0 .5 2 5g/kg给Wistar大鼠连续饲喂 10周 ,停药恢复观察 2周 ,结果显示 ,各组动物在给药期和恢复期均存活 ,无一死亡 ,大剂量组少数动物在给药期出现轻度腹泻 ,其他各组动物在给药期和恢复期的饮食、体重、外观特征、行为活动、粪便性状均正常 ,血液学检查、血液生化指标检测、主要脏器重...
关键词:
九灵胃康 急性毒性 亚慢性毒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晓丽 章超桦 解万翠 杨锡洪 秦小明
为了研究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oxins,PSP)的来源和检测,对实验室分离培养的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链状亚历山大藻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接种对数生长期藻细胞,培养8d内就能达到最高细胞密度(2.4×104cells/mL)左右,再以0.05mol/L的醋酸超声波破碎藻细胞提取粗毒素,结合小白鼠生物检测法,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本株藻主要含有C1/2、GTX4、GTX5和NEO,浓度分别为GTX5(0.8275)>GTX4(0.3392)>C2(0.2526)>NEO(0.1266)>C1(0.0455)(单位:μmol/L),毒素粗提液经过S...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闫志强 陈春林 付文贵 郑华 翟少钦
依据《兽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汇编》中"兽药急性毒性试验指导原则"和"兽药30天和90天喂养试验指导原则",研究中药女黄颗粒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药物组以16、4、1、0.5 g/kg的剂量一次性灌服女黄颗粒药液,观察7 d并记录小鼠的表现及死亡情况,测定女黄颗粒的半数致死量(LD_(50));以90 g/kg的剂量灌服女黄颗粒药液,观察14d并记录小鼠的反应及死亡情况,测定女黄颗粒的最大给药剂量;药物组以18、6、2 g/kg的剂量连续灌服女黄颗粒药液30 d,期间观察大鼠的临床表现和体质量变化,试验结束时检测其血液学、血液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指标,确定其亚慢性毒性。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中,女黄颗粒各剂量组均未发现小鼠死亡,无法测出女黄颗粒的LD_(50);最大给药量试验期间,小鼠临床表现正常,未发现死亡,女黄颗粒的最大给药量为90 g/kg;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间,大鼠精神状态良好,血液学、血液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发现病变。可见,女黄颗粒毒性评价为实际无毒,临床用药安全性较高。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若男 田晓清 陆亚男 樊成奇 张静 杨桥 张晓玲
藻菌关系是揭示赤潮生消与防控、赤潮毒素产生机制的关键,而产毒甲藻共附生菌群多样性及可培养菌株的获得是解析藻菌关系的前提。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是全球性典型赤潮甲藻,其产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危害巨大,但目前对其共附生菌群尚缺乏系统性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首次解析了产毒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4共附生菌群的物种种类及相对丰度信息;分离获得可培养菌株并对筛选获得的产毒细菌新种Z1-D的毒素合成基因sxt A1进行了基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mtk-4共附生菌群包括85个OTU,其中包括10门、20纲、40目、59科及87属。其6个优势属包括Phycisphaeraceae科未知属(11. 8%)、Muricauda属(10. 3%)、腐螺旋菌科未鉴定属(9. 1%)、Hyphomonadaceae科未鉴定属(8. 9%)、Haliea属(5. 7%)及红细菌科未鉴定属(5. 1%)。amtk-4共附生菌群中未鉴定属比例高达53. 4%。藻生长稳定期所分离获得的可培养细菌数量及种类最多。5株细菌中菌株Z1-D及Z1-4经分子鉴定分别为亚硫酸杆菌属(Sulfitobacter)及Mesorhizobium属新种。其中Z1-D发酵代谢产物含微量石房蛤毒素(STX),其基因片段orf-01498与蓝藻sxt A1基因高度同源,与产毒蓝藻间可能存在着基因共同进化。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缪宇平 袁骐 周宏农 陈海峰 邵盛男
微小亚历山大藻是产生麻痹性贝毒的主要生物之一。产毒藻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所产生的毒素总量有差异,因此研究环境因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与产毒的综合影响,找到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毒的适宜条件,对麻痹性贝毒在赤潮中是否造成贝类蓄毒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设计了一个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研究温度、盐度、营养盐、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生长与产毒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生长最佳条件为温度25℃,盐度30,培养基中氮含量为基础f/2培养液配方中氮磷含量的2倍,光照强度10000 lx。最佳产毒条件除了氮磷含量为基础f/2培养液配方中氮磷含量的3倍外...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唐莹莹 乔玉宝 蒋志伟 张静 张若男 田晓清 马丽艳 张晓玲 陆亚男 樊成奇 杨桥
有害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HABs)是全球性的严重海洋生态灾害及重大环境热点问题,其产生的赤潮毒素经食物链传递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是已知贝类毒素中分布最广、毒性最强、对人类威胁最严重的贝毒,但PSP来源问题仍悬而未决。藻菌相互作用关系是揭示PSP产生机制的关键,为揭示产PSP典型赤潮甲藻——东海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 LZ1706)的共附生菌群多样性信息,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了LZ1706的共附生菌群种类及相对丰度,同时对其可培养共附生菌株进行了选择性分离及其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链状亚历山大藻(LZ1706)共附生菌群包括6门,10纲,19目,25科及34属。其中优势门4个,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3. 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7. 5%)、蓝藻门(Cyanobacteria,16. 8%)及螺旋菌门(Spirochaetae,1. 5%);优势属5个,包括Cryomorphaceae科未知属(22. 9%)、Cyanobacteria纲未知属(16. 8%)、红细菌科(Rhodobacteraceae)未知属(7. 9%)、糖螺菌属(Saccharospirillum,14. 7%)及Maricaulis属(5. 6%),其未知属种群比例高达50. 6%。分离获得的12株可培养菌株中LZ-27及LZ-7分别为Ponticoccus属与Pseudooceanicola属潜在的新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