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32)
2023(7701)
2022(6937)
2021(6289)
2020(5723)
2019(13329)
2018(13359)
2017(25269)
2016(14047)
2015(15950)
2014(16363)
2013(16223)
2012(15329)
2011(13877)
2010(14331)
2009(13357)
2008(13524)
2007(12521)
2006(10786)
2005(9712)
作者
(43568)
(36473)
(36310)
(34744)
(22895)
(17601)
(16790)
(14526)
(13635)
(13030)
(12347)
(12176)
(11632)
(11611)
(11519)
(11459)
(11458)
(10746)
(10626)
(10373)
(9253)
(9204)
(9054)
(8382)
(8314)
(8251)
(8085)
(8084)
(7519)
(7493)
学科
(56965)
经济(56899)
管理(36720)
(34005)
(27023)
企业(27023)
方法(26337)
数学(23108)
数学方法(22837)
(16506)
中国(15144)
(14860)
(14063)
(12700)
地方(11437)
业经(10631)
(10619)
贸易(10617)
农业(10286)
(10266)
理论(9826)
(9553)
银行(9518)
(9494)
(9158)
金融(9150)
(9099)
(8897)
(8609)
财务(8574)
机构
大学(204839)
学院(203512)
(79746)
经济(77828)
管理(73169)
研究(73023)
理学(62140)
理学院(61377)
管理学(60021)
管理学院(59644)
中国(54843)
科学(47231)
(44748)
(43718)
(39268)
(37909)
研究所(35688)
农业(34930)
业大(34708)
中心(33658)
(32455)
财经(29409)
北京(28330)
(27389)
师范(27030)
(26505)
(25707)
(25482)
经济学(24151)
技术(24011)
基金
项目(132111)
科学(101168)
研究(94353)
基金(92994)
(82726)
国家(82048)
科学基金(67627)
社会(56666)
社会科(53468)
社会科学(53446)
(52995)
基金项目(48791)
(44964)
教育(44181)
自然(44167)
自然科(43116)
自然科学(43093)
自然科学基金(42297)
编号(39573)
资助(38777)
成果(33578)
重点(30524)
(28982)
(28678)
课题(28120)
(26920)
计划(25708)
科研(25636)
创新(25219)
大学(24357)
期刊
(89578)
经济(89578)
研究(58630)
中国(44568)
(40157)
学报(39205)
科学(32421)
(31069)
大学(28329)
农业(26564)
学学(26546)
管理(25664)
教育(24929)
技术(18409)
(18080)
金融(18080)
(14725)
财经(14713)
业经(14707)
经济研究(14393)
(12635)
问题(12166)
(11865)
图书(10749)
统计(10287)
业大(10255)
(10155)
技术经济(10140)
理论(9823)
科技(9278)
共检索到3107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益军  苗楠  施亚婷  邓德祥  卞云龙  
在玉米自交系Mo17的杂交后代中,发现了一份玉米矮杆突变材料,该突变材料表现为节间缩短、植株严重矮化、簇生、花器官发育异常。该突变株与不同核背景玉米自交系(Mo17、B73、B77和W22)杂交衍生的后代群体中,出现了矮杆株与株高正常株两种类型,矮杆株数与株高正常株数的比例为1∶1。分离群体中株高正常的植株自交,后代株高均正常。鉴于突变表型是在F1出现,同时结合多年多点田间表型调查的数据,初步推断该矮杆性状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于玉米第2染色体上,为该基因的克隆工作奠定了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邱正高  杨华  袁亮  张亚勤  张采波  汤玲  荣廷昭  曹墨菊  
为了更好地利用矮秆突变体,对突变体dm676的形态特征、突变基因遗传规律、矮化机理、3个性状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进行了试验研究。从正常玉米自交系m676中发现一矮秆突变体dm676,与野生型相比,其株高降低了2/3,节间数减少且节间长度明显缩短;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属于隐性单基因遗传;外施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试验均不能使突变体dm676株高恢复到正常水平,表明该突变不属于iaa或Ga3缺乏性突变;石蜡切片结果显示突变体dm676的穗位下1节间表皮细胞明显缩短,且细胞排列较为紊乱,推测突变体节间长度缩短可能由于茎部细胞长度缩短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程红亮  陈甲法  丁俊强  吴建宇  
在玉米自交系4H8中发现一个叶色突变体,自然条件下,该突变体幼苗叶色呈淡绿色,生长明显缓慢,逐渐萎蔫死亡。利用出现淡绿色幼苗的自交系4H8杂合体以及其与绿色自交系40-6构建的一套分离群体对叶色淡绿色突变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发现4H8的淡绿色基因由1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初步命名为vl1(Virescent leaf 1),并用SSR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第1染色体的长臂上,位于SSR标记umc1323和umc1709之间,与二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1 cM和10.3 cM。该研究结果为今后该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石海春  陈立  李开兵  余学杰  袁继超  曲比伍合  柯永培  
积极发掘新的玉米矮秆资源并进行研究和利用,有利于玉米矮化育种。对比研究了矮秆突变体K125d和同源自交系K211之间的形态差异,通过与7个不同株高自交系配制正反交F_1,回交B_1、B_2和自交F_2群体,分析突变体K125d矮秆性状的遗传模式,其矮秆基因定位用BSA-SSR标记法。结果表明,与K211相比,K125d的生育期极显著增长,株高极显著降低;叶片重叠密集,叶数和叶宽极显著增加,叶片夹角极显著降低。所有群体在2个不同生态点试验结果一致,正反交F_1均为高秆;7个B_1群体和F_2群体株高分离比例分别符合1∶1和3∶1;除K123d外,6个B_2群体均为高秆,表明突变体K125d的株高由1对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d125。以(K125d×K236)F_2为定位群体,将基因d125定位于1号染色体SSR标记umc2569和umc1278之间,其距离为6.6,5.1 cM。以br2基因模型GRMZM2G315375克隆d125发现,d125在模型第1 651个碱基处有一个9 bp片段插入,在第6 438碱基处有一个232 bp片段缺失,缺失导致移码突变,造成功能位点缺失可能是导致转运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丽  石海春  赵长云  余学杰  柯永培  
发掘新的玉米矮秆资源,并研究其遗传特性,可为玉米矮化育种提供新的物质基础。以自然突变获得的矮秆突变体K718d和野生型K718为材料,比较表型差异和对外源激素的敏感性;K718d与5个高秆自交系组配正反交F_1、BC_1、BC_2和F_2群体,分析矮秆性状的遗传模式,通过BSA-SSR标记法定位矮秆基因,用等位杂交法鉴定基因的等位性。结果表明,与K718相比,K718d株高、穗位高、节间数和节间长度分别降低48.23%,75.57%,30.83%和65.92%,穗长缩短28.57%,产量降低36.44%,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突变体K718d对GA_3和IAA均不敏感。2个生态点试验结果,正反交F_1均为高秆;BC_1和F_(2 )群体高矮秆植株分离比例分别符合1∶1和3∶1,BC_(2 )群体为高秆,表明K718d株高由1对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将矮秆基因d718定位于1号染色体SSR标记umc2569和umc1278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0,2.5 cM,是一个br1等位基因。该结果为d718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歆  于恒秀  唐丁  黄健  龚志云  程祝宽  
【目的】分析该研究组已发现的一个显性矮秆水稻突变体的遗传组成及背景。【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粳稻品种武香粳9号,产生T-DNA插入群体。在筛选和鉴定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矮秆突变体。利用PCR扩增、Southern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突变体后代进行鉴定及遗传分析。【结果】突变体自交后代群体中出现矮秆和正常株高两种类型,分离比为3﹕1,符合一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并且矮秆性状的表现与T-DNA插入共分离。利用籼稻品种龙特甫与其纯合矮秆植株进行杂交,杂交F2代的矮秆株与正常株的比例同样呈3:1分离,符合一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规律。利用SSR等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的第...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婷婷  翟立红  苏旭  冯静  李娟  高友军  陶勇生  张祖新  郑用琏  
【目的】利用Mutator(Mu)诱变群体获得、验证叶色白化突变体的Mu因子插入位点;解析玉米叶色变异相关基因及其代谢网络。【方法】以含有活性MuDR转座子的W22∷Mu为父本,与玉米自交系综31(Z31)杂交产生的M2和M3家系群体为材料,经表型性状的遗传分析和Mu插入位点的分离获得白化突变体,经生物信息学方法解析白化突变体产生的相关基因,同时构建产生白化突变代谢网络。【结果】对870个M2家系的16000余单株和M3种植的36个家系近700单株进行考察,获得了遗传稳定的白化突变体41株。经Mu-TAIL-PCR分析获得35条Mu因子插入序列;对靶位点序列分析,获得的14个靶位点可能与叶绿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瑶晴  孙晓靖  连玉杰  陈慧  孙华越  张雪海  汤继华  陈晓阳  
为了挖掘雄性不育种质资源,鉴定雄性育性基因,为玉米雄性不育化制种提供基础材料。以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x50为试验材料,研究突变体雄性不育表型,构建x50与自交系Mo17的F_1和F_2群体,确定突变体x50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模式。以F_2群体为材料,应用图位克隆技术定位雄性育性基因X50,通过基因等位性测验确定候选基因。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雄性不育突变体x50花药不能从颖壳露出,花药体积较小且萎蔫,无成熟花粉粒形成。F_1群体植株均表现为雄性可育,F_2群体植株出现雄性育性分离,可育植株与不育植株分离比例符合3∶1,说明突变体x50不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图位克隆方法将雄性育性基因X50定位于玉米第2染色体分子标记2-4901与2-4963之间,物理区间为237.42~241.39 Mb。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分析发现,区间存在玉米雄性不育基因ZmMs33。以ms33纯合突变体ms33-6029和ms33-6052分别与x50杂合型+/x50杂交,杂交后代可育植株与不育植株分离比例符合1∶1,表明x50是ZmMs33基因一个等位突变体。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x50的鉴定为玉米杂交种子生产和ZmMs33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种质材料。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武全  曹本高  员海燕  
【目的】研究玉米矮秆突变体的激素敏感性,从代谢水平解释它的矮化机理。【方法】以玉米矮秆突变体(掖478改良系的突变体)和3个野生型自交系(掖478、齐319、PH4CV)为材料,采用不同同质量浓度(50,100,150,200mg/L)赤霉素和生长素于苗期进行喷施处理,喷施后10,20,30d测定幼苗株高,分析该突变体的激素敏感性。【结果】100mg/L赤霉素和100mg/L生长素为最适激素质量浓度,处理后30d赤霉素和生长素对突变体株高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在激素最适质量浓度、最佳观测时间下,赤霉素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立静  哈丽旦  张素梅  徐春花  刘保申  
Dt基因是玉米显性矮秆基因,被定位于玉米的第10条染色体长臂,目前报道的显性矮秆基因只有D8(Mpl1)和D9,它们分别位于染色体1的长臂和染色体5的短臂;Dt矮秆突变体属于赤霉素敏感型,含有D8,D9基因的材料对赤霉素不敏感;Dt基因与D8,D9基因的等位性分析表明,Dt与D8,D9为非等位基因,进一步证明了Dt基因是一个新发现的玉米显性矮秆基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邱正高  杨华  祁志云  袁亮  柯剑鸿  张亚勤  
利用航空诱变处理糯玉米自交系S147,获得矮秆突变体,并对其株高、叶片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矮秆突变在整个生育期的不同发育阶段与对照的株高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并且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株高的差异逐渐加大;航空诱变还影响突变体叶片的发育进程,但成株期总叶片数保持不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祖秀  汤泽生  
叶色黄化突变属于叶绿素突变。对大麦叶绿素缺乏突变体的研究及遗传控制分析,国外已有不少报道。但在国内,除李玉湘等对大麦叶绿体突变体中叶绿素蛋白质复合体进行过一些研究外,尚未见对大麦叶绿体突变体遗传控制的研究报道。笔者用30KR_(60)Coγ射线处理早熟三号大麦干种子,在M_2代分离群体中获得叶色浅黄突变体。突变体的早期世代有少量绿苗分离的现象,现已无分离,能稳定遗传。 叶绿体有自己的遗传物质(ct DNA)。但叶绿体中许多重要的蛋白质是由细胞核基因编码的。故叶绿体是受细胞核基因和质体基因(ct DNA)的双重遗传控制。核基因突变或质基因突变都可能产生叶绿素缺乏突变体。本文对突变体进行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琨  刘志勇  单晓菲  刘文杰  梅发博  屈高扬  范伟强  冯辉  
在自日本武藏野种苗公司引进的青梗菜杂交种华冠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再生DH系中,发现了一个能稳定遗传的黄化突变体,命名为pylm。与正常的青梗菜相比,pylm外型细弱,植株通体黄化,且下胚轴异常伸长。在幼苗7周大时,对突变体和对照材料的光合色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突变体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及总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了62%、75%、58%和66%。对突变体和对照材料光合作用参数的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低于对照。对突变体叶片中的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兰  李智  郑杏梅  蔡英钦  罗敏  聂益勇  
为了挖掘和克隆更多控制株高与分蘖的基因应用于水稻育种,利用多分蘖普通野生稻矮秆突变体与少分蘖高秆南特号组配杂交组合F1并构建分离群体F2;并且对该群体的株高与有效分蘖数进行性状遗传分析以及基因型检测,利用IciMapping V3.0对株高与分蘖数进行QTL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两亲本的株高与分蘖数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且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利用平均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345对分子标记对两亲本普通野生稻矮秆突变体与南特号进行多态性筛选,共筛出194对差异明显的多态标记,多态率为56.23%;利用122对基因型清晰的多态标记对571株F2分离群体进行连锁分析,共获得33个与株高相关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坡  谷守芹  刘丽华  牛安莉  吴敏  董金皋  
【目的】建立高效的玉米大斑病菌REMI遗传转化体系,进而利用该技术创制突变体,为克隆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奠定基础。【方法】摸索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菌龄、酶系统及酶解条件、原生质体收集方式、转化子最适潮霉素B筛选浓度以及转化使用的质粒,建立该病菌高效的REMI转化体系;利用PCR技术对潮霉素B抗性转化子进行筛选并对部分突变体进行分析。【结果】培养20 h的幼嫩菌丝,用浓度分别达到1.25%的Lyallzyme、Snailase和Drislase 3种酶混和液酶解4 h、离心速度为3 000 r/min时原生质体产量最大;当潮霉素B浓度为50μg·mL-1时,野生型菌株的分生孢子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