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68)
- 2023(2856)
- 2022(2426)
- 2021(2329)
- 2020(2127)
- 2019(5165)
- 2018(5037)
- 2017(9119)
- 2016(4924)
- 2015(5560)
- 2014(5367)
- 2013(5526)
- 2012(4829)
- 2011(4363)
- 2010(4538)
- 2009(4381)
- 2008(4672)
- 2007(4468)
- 2006(4227)
- 2005(4072)
- 学科
- 管理(23978)
- 业(17771)
- 企(17409)
- 企业(17409)
- 济(16256)
- 经济(16240)
- 财(8161)
- 务(6143)
- 财务(6114)
- 财务管理(6097)
- 方法(6012)
- 企业财务(5775)
- 制(4975)
- 中国(4691)
- 策(4636)
- 理论(4560)
- 划(4320)
- 人事(4174)
- 人事管理(4173)
- 业经(4075)
- 经营(4060)
- 数学(4034)
- 数学方法(3939)
- 银(3828)
- 银行(3826)
- 决策(3719)
- 计划(3673)
- 学(3606)
- 行(3493)
- 农(3438)
- 机构
- 大学(64580)
- 学院(62752)
- 管理(27155)
- 济(22866)
- 经济(22107)
- 理学(20802)
- 研究(20653)
- 理学院(20529)
- 管理学(20238)
- 管理学院(20048)
- 中国(19277)
- 京(15137)
- 财(14642)
- 江(11863)
- 科学(11715)
- 所(10715)
- 中心(10263)
- 北京(9848)
- 财经(9773)
- 州(9505)
- 研究所(9303)
- 农(8827)
- 经(8820)
- 省(8543)
- 范(8244)
- 师范(8170)
- 公司(8087)
- 业大(7584)
- 院(7240)
- 技术(7231)
- 基金
- 项目(34428)
- 科学(26509)
- 研究(26123)
- 基金(24379)
- 家(20986)
- 国家(20796)
- 科学基金(17804)
- 社会(15470)
- 社会科(14598)
- 社会科学(14592)
- 省(12954)
- 教育(12448)
- 基金项目(12287)
- 自然(11519)
- 自然科(11245)
- 自然科学(11243)
- 划(11065)
- 自然科学基金(11038)
- 编号(11024)
- 资助(10487)
- 成果(10037)
- 课题(7920)
- 重点(7671)
- 部(7509)
- 项目编号(7111)
- 性(6834)
- 创(6775)
- 大学(6739)
- 科研(6642)
- 教育部(6553)
共检索到118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郝志景
熟悉抗战史者,对"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宜昌大撤退应不陌生。1938年秋,武汉沦陷。中国经济和工业最为发达的半壁江山,至此几乎全部落入敌手。大后方缺少现代工业基础,工业企业待迁战略物资大多集中宜昌,形势危急。。此时民生公司挺身而出,抢运大批战略物资和民众,成功完成大撤退,民族工业的生命最终得以保存。经此一役,民生公司损失惨重,甚至牺牲员工一百多名。而这一切的指挥者,就是近代中国航运业巨子卢作孚。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吴永胜
毛泽东主席在回顾我国民族工商业发展时曾说过,我国实业界有4个人是不能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骞。卢作孚(1893~1952),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德海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当历史的车轮已进入改革开放后20来年的时间里,沉闷已久的中国教育学界空前活跃了起来。人们借助于新时期吹拂的和煦东风和落下的阵阵时雨,使得教育学术事业有如一株逢春的枯木,阳气上升、生机勃发,出现了一些青枝绿叶,呈现出一些从未有过的动人景色。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因缘际会,把握时机,顺势而为,振作精神,解放思想,对民国时期一些沉默已久、寂然无声,而又在社会上曾素负盛名、广有影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方健 徐阳
卢作孚和他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一样,早年也曾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启蒙思想家学术思想的影响,追求光明。他曾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积极投身于反对清政府的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后,他再次投身于四川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的传播者和倡导者。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奠定了他的人生观。他认为:社会改革之道,不外推广教育以开民智,振兴实业以苏民困。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主张结合志同道合之士,埋头苦干,发展实业,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2013年4月·The Economist一份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显示,在世界各地,有7500万年轻人正在找工作;世界银行调查发现新兴市场上未从事经济活动的年轻人数量高达2亿6200万。这意味着无业青年的数量几乎跟美国人口数量(3亿1100万)一样多。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张志学
卢作孚(1893年4月14日~1952年2月8日),原名卢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合川人,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作为中国近代一位杰出的企业家,卢作孚"实业报国,使命担当"的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继承发扬。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任家乐 姚乐野
学术界对卢作孚先生的经济与教育思想的研究一直较为活跃,但有关他的图书馆学论述与实践的研究却是空白。纵观卢作孚先生一生的教育活动,图书馆在他倡导的新的集团生活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和兴办新式学校,创办期刊并立的另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卢作孚先生创办了多种类型的图书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图书馆活动,取得了卓越成就。研究卢作孚先生的图书馆学论述与实践,对于研究民国时期四川图书馆事业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卢作孚 北碚图书馆 民生公司 巡回书库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洪成 辛然
现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卢作孚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探讨深深植根于中国现实问题,并贯穿于嘉陵江乡村建设实验和民生公司建设的始终,在具体丰富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深化。卢作孚希望借助教育,进行社会改革,进而实现国家现代化。他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社会论思想:教育目的涵括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教育与社会之间互相依存且彼此促进,以及教育在乡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等。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洪成 郭丽平
卢作孚早年是位真诚的"教育救国论"者,从事教师、记者等职业推广新教育、新文化。1921~1925年初,卢作孚在西南地区进行两次新教育改革实验,两次实验都开展得风生水起,却又都因军阀混战而夭折。早期教育活动没有实现他的教育救国梦,却开创了西南民众教育之先声,也为其日后的教育活动积累了重要经验。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陈永智
1992年8月18日,美国各大报均刊登了美国王安电脑公司董事长理查德·米勒在马萨诸塞州洛维尔市该公司的总部宣布:"由于连年亏损和欠债过多,美国王安电脑公司申请说破产保护……"。至此,曾经拥有二十亿美元资产,称雄于世界电脑界四十年的电脑巨星陨落了。美籍华人王安曾经在短短的十几年里,把一个仅有一间店面,一个员工的"王安实验室",发展为一个拥有31500职工,年销售额30亿美元的世界型的经济巨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马科岩
地方社会的城市化使新一代的地方政治阶层继传统的显贵人物之后应运而生,这是城市里向自愿性服务过渡的标志。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肖俊洪
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就必须先对这个中心的主体——学生——进行全面研究,否则,"中心"便极有可能偏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简笙簧
1940年5月日军对重庆进行大轰炸,引发四川粮价的高涨,8月1日卢作孚奉命成立全国粮食管理局,以解决四川粮食问题。卢作孚首先面对的是如何将原先自由买卖的粮食市场,纳入全国粮食管理局建立的管理机制,但蒋介石不愿放手让卢作孚来处理川粮问题,反而处处掣肘。对四川粮食管理处处强势主导,最后又放弃川粮管理,直把四川推入高粮价的境地。本文梳理了这一历史过程。
关键词:
卢作孚 抗日战争 重庆粮价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谢文庆 黄书光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开始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艰难转型,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西方教育在中国水土不服、"南橘北枳"问题日益凸显,教育本土化成为百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追求。雷沛鸿的"融入式办学"和卢作孚的"互摄式办学"是民国时期教育本土化的两个颇具特色的经典案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洁 贾莹 温铁军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地方精英卢作孚在内陆山区的重庆北碚开展了逾20年的乡村建设实践。其秉持以民生为核心的“乡村现代化”理念,走出了一条兼具现代性与本土性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被誉为“北碚模式”。本文从北碚的城镇规划、产业建设、人的现代化建设、城乡治理四个方面对其历史经验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北碚模式跳出了大城市发展逻辑,以民生为核心,具有强烈的在地化特点,通过乡土社会与外来现代理念的融合创新,形成了在落后山区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城镇建设典范。其经验充分地内在于中国百年乡村建设探索的历史进程之中,对当下相关工作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关键词:
城镇化建设 城乡融合 北碚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