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35)
2023(14263)
2022(12313)
2021(11585)
2020(10171)
2019(23684)
2018(23335)
2017(45287)
2016(24325)
2015(27214)
2014(27022)
2013(26804)
2012(24860)
2011(22249)
2010(22019)
2009(20115)
2008(19914)
2007(17540)
2006(14897)
2005(13185)
作者
(70368)
(59004)
(58402)
(55806)
(37415)
(28605)
(26916)
(22991)
(22443)
(21105)
(19995)
(19860)
(18901)
(18465)
(18350)
(18209)
(17985)
(17449)
(17170)
(16997)
(14590)
(14430)
(14308)
(13628)
(13268)
(13197)
(13140)
(12985)
(12023)
(11713)
学科
(97106)
经济(96990)
管理(68523)
(65563)
(53821)
企业(53821)
方法(47262)
数学(41637)
数学方法(41041)
(26823)
(26346)
中国(23971)
(21802)
业经(19791)
地方(19359)
(17982)
农业(17739)
(17500)
贸易(17492)
(17382)
财务(17325)
财务管理(17285)
(16959)
企业财务(16393)
理论(15843)
(14467)
技术(14281)
(14224)
银行(14175)
(13899)
机构
大学(341009)
学院(337815)
(133871)
经济(130937)
管理(129917)
研究(114126)
理学(112506)
理学院(111196)
管理学(108979)
管理学院(108360)
中国(85697)
(72515)
科学(72330)
(62634)
(62268)
(58037)
业大(54259)
中心(53954)
研究所(52860)
(51403)
财经(49892)
农业(49359)
(45285)
北京(44882)
(44332)
师范(43768)
(41809)
经济学(40728)
(40551)
财经大学(37208)
基金
项目(233050)
科学(182935)
基金(170276)
研究(164520)
(150844)
国家(149602)
科学基金(127682)
社会(103093)
社会科(97612)
社会科学(97582)
(91259)
基金项目(90452)
自然(86081)
自然科(84132)
自然科学(84100)
自然科学基金(82616)
(77822)
教育(77005)
资助(70231)
编号(65784)
重点(52927)
成果(52925)
(51668)
(49205)
(48300)
科研(45936)
课题(45448)
创新(45173)
计划(44053)
教育部(43880)
期刊
(140623)
经济(140623)
研究(95058)
中国(66422)
学报(59287)
(54730)
科学(52812)
(51665)
管理(46783)
大学(44547)
学学(41872)
农业(36840)
教育(35795)
技术(30160)
(28252)
金融(28252)
财经(24614)
经济研究(22834)
业经(22591)
(21119)
(20824)
问题(19037)
(18065)
图书(16652)
统计(16242)
技术经济(16235)
科技(15394)
(15177)
资源(15100)
理论(15087)
共检索到4943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基于行为的目的—手段这一角度,可以更好地对人类行为中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进行区分。正是基于这一视角,我们可以从真实世界中抽象出"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它不仅可以将利他和利己统一起来,而且有助于理解社会秩序的扩展。一般地,需求层次越高、社会性越强,个体的通感能力越强,移情效应就越显著,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就越能关注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更倾向于遵循"为己利他"行为机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界定人类行为性质的流行标准主要有:基于行为后果的幸福快乐说、基于行为动机的本能冲动说、基于生命延续的自我保存说和基于普遍主义的抽象道义说。但所有这些学说根本上并不能提供一个有效区分利己和利他的标准:前三者着眼于人的动物性本能而最终将人的行为都归纳为利己的,从而构成了现代经济学泛经济人化分析的基础;后者则引入了一个先验的外部准则,但由于脱离了人类的经验基础而往往成为道德上的说教。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基本行为方式是互惠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互惠合作是"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得以形成和持续扩展的重要动力源。与此同时,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行为呈现出明显的亲社会性,这种亲社会性表现在追求互惠、公平和正义,遵循规范和社会合理性,并具有强烈的移情效应。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将人类基于动物性的本能目的和基于社会性的实现手段结合起来,它比"为己利己"、"为他利他"、"为他利己"等行为机理在真实世界中更为普遍和合理。而且,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我们还可以得出一系列的重要推论,从而有助于对人类的偏好和具体的行为方式进行更合理而可信的分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形成和施行是以合作剩余的存在这一社会基础为前提的,这也就是变和博弈的情形。正因为人类社会的互动中存在着合作剩余,产生了相互协作以做大共同利益这块蛋糕的动机,由此衍生出"为己利他"行为机理。而且,潜在的合作剩余越大,个体越倾向于采取合作的方式,从而"为己利他"行为机理越容易产生和扩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实施和扩展往往与互动频率有关,而个体之间的互动频率与他们所属群体有关,因此,"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扩展过程就呈现出明显的圈层轨迹。同时,社会互动既可以体现在个体之间,也可以体现在群体之间,因此,"为己利他"行为机理会沿着个体交往和群体交往这两个维度扩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由于互动的紧密程度、发散性以及追求、欲望的层级性,人类的行为实际上是以"己"的需要为根本的出发点的,作为个体的"小我"就是"己"的核心。当然,"己"会圈层扩展,从而形成不断膨胀的"大我"。从这点上讲,人性具有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而互惠的利他主义实际上能够更好地达到"己"的目的。因此,利他就是有效地"为己"的手段,而"为己利他"则是对真实世界中人类行为的合理抽象。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富强  
道德原则和人类理性间是共同演化的:人类理性意味着通过合作追求长远利益,从而衍生出"为己利他"行为机理;人类理性的提升,则进一步促进"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扩展,最终衍生出基于互惠合作的道德原则。因此,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我们就为理解社会道德原则提供了理性分析的微观行为基础。同时,由于个体理性的差异性,"为己利他"行为机理被施行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同的,从而呈现出不同水平的合作形态和道德状态。因此,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我们不仅可以解释和预测广泛存在的合作和利他现象,而且可以解释那些合作失败现象和自私行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戚海峰  费鸿萍  郑玉香  
目前消费者在面对公益广告时,态度与行为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本文从态度-行为差异视角分析利己/利他导向的公益广告诉求对个体亲社会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自我控制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利己导向的广告诉求对个体态度的影响要弱于利他导向的广告诉求,但对于个体行为倾向的影响却强于利他导向的广告;利他导向广告诉求背景下被试的自我控制水平明显弱于利己导向的广告诉求背景下的被试,但是自我控制对个体亲社会性消费的态度与行为未产生显著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未得到证实,表明公益广告在激发个体自觉性方面未能产生理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富强  
"经济人"分析范式在理性概念的使用上存在明显的逻辑悖论:基于行为功利主义的定义以及由此展开的行为分析,实质上使用的是有限理性,而在理性模型的构建和宏观经济的分析上实际使用的却是完全理性。正是由于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理性内涵存在如此的不一致,现代主流经济学对短期的行为评价和长期的现象预测之间就出现了断裂。而且,现代主流经济学试图用"无形的手"将两者沟通起来,却一直无法说明"无形的手"是如何运作的。相反,基于长期利益的实现程度和"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实施程度这一视域,可以更好地区别有限理性和完全理性这两个概念,可以更好地认识现实生活中各种行为的理性程度,从而理解社会中不同程度的合作现象。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牛贺  
本文沿着有限理性的理论进路,通过规范内化对利他行为做出一个解释。以往的理论通过规范提供的外在奖惩解释利他行为,但无法解释在外在奖惩不存在的情况下出现的纯利他行为。本文认为,这些利他行为可以通过规范内化来解释,而后者则是有限理性的一个自然结果。为了阐明规范内化如何产生,本文给出了一个形式化的复制者动态,其结果表明,在考虑有限理性的前提下,社会交往越复杂,人类处理复杂性的认知能力越有限,规范内化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针对复制者动态模型的局限,本文还运用基于行为主体建模对规范内化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当人类理性计算能力相对于社会生活的复杂程度越小,规范内化出现的可能性越大,该结果与之前分析结论一致。本文的分析结果再次支持了Herbert Simon对利他行为的解释,即利他行为是人类有限理性的结果,虽然利他行为自身减少个体适应性,但由于它是规范内化所产生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利他行为因为规范内化所具有的适应性而留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牛贺  
本文沿着有限理性的理论进路,通过规范内化对利他行为做出一个解释。以往的理论通过规范提供的外在奖惩解释利他行为,但无法解释在外在奖惩不存在的情况下出现的纯利他行为。本文认为,这些利他行为可以通过规范内化来解释,而后者则是有限理性的一个自然结果。为了阐明规范内化如何产生,本文给出了一个形式化的复制者动态,其结果表明,在考虑有限理性的前提下,社会交往越复杂,人类处理复杂性的认知能力越有限,规范内化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针对复制者动态模型的局限,本文还运用基于行为主体建模对规范内化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当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富强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以早期还原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仅仅反映了动物性的本能需求而忽视了人类的社会性;因此,它不仅无法揭示"无形的手"来自何处以及如何运作,也无法根本上理解"囚徒困境"与现实相悖的现象。相反"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则以新近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将人类基于动物性的本能目的和基于社会性的实现手段结合起来;因此,它可以更好地挖掘"无形的手"是如何运作而实现社会协调,从而是比经济人假设更合理、有效的人性抽象。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石清  乌家培  
利他主义经济学的研究非常繁杂,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本文提出利他行为的方向性问题,分析了基因决定论的局限,综合研究了基因选择、个体选择以及群体选择对人类个体利他行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利他性研究的一个综合性理论。在解决利他行为方向性问题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利他行为实质上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从而提出了社会理性概念,扩展了利他主义经济学的研究。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亚维  魏清  张莉  
标准的独裁者实验中的支出额可以测量利他行为,本文通过设计独裁者实验的不同条件,考察利他行为的可持续性以及初始所得的公平性、信息的公开性和支出配套的激励因素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个体初始所得的公平性对利他捐赠的影响不确定,公开信息和给予支出配套的激励会提高捐赠水平,并对初始所得处于均值以上的优势不平等者有良好的正向捐赠激励,但对初始所得处于均值以下的劣势不平等者有反向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