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57)
- 2023(13014)
- 2022(11405)
- 2021(10531)
- 2020(8887)
- 2019(20682)
- 2018(20455)
- 2017(39812)
- 2016(21091)
- 2015(23667)
- 2014(23373)
- 2013(23426)
- 2012(21674)
- 2011(19632)
- 2010(19553)
- 2009(18027)
- 2008(17318)
- 2007(15309)
- 2006(13510)
- 2005(11408)
- 学科
- 济(91166)
- 经济(91065)
- 业(58643)
- 管理(57175)
- 企(44698)
- 企业(44698)
- 方法(42357)
- 数学(37353)
- 数学方法(36979)
- 农(34178)
- 农业(22870)
- 中国(22777)
- 地方(21559)
- 业经(21358)
- 财(21240)
- 学(18977)
- 制(15894)
- 贸(14733)
- 贸易(14723)
- 易(14206)
- 理论(13422)
- 环境(12922)
- 务(12713)
- 技术(12707)
- 财务(12648)
- 财务管理(12622)
- 和(12562)
- 融(12521)
- 金融(12518)
- 银(12283)
- 机构
- 大学(301233)
- 学院(299190)
- 管理(121377)
- 济(119247)
- 经济(116604)
- 理学(106147)
- 理学院(105008)
- 管理学(103208)
- 管理学院(102676)
- 研究(98855)
- 中国(72818)
- 京(63260)
- 科学(61567)
- 农(53932)
- 财(53756)
- 所(48620)
- 业大(47343)
- 中心(45753)
- 研究所(44373)
- 江(44187)
- 财经(43446)
- 农业(41061)
- 范(40438)
- 师范(40112)
- 经(39618)
- 北京(39395)
- 经济学(35601)
- 院(35576)
- 州(35543)
- 师范大学(32527)
- 基金
- 项目(210941)
- 科学(166420)
- 研究(155033)
- 基金(153919)
- 家(133192)
- 国家(132037)
- 科学基金(114143)
- 社会(98347)
- 社会科(93026)
- 社会科学(92999)
- 省(83950)
- 基金项目(82390)
- 自然(74058)
- 自然科(72322)
- 自然科学(72305)
- 自然科学基金(70982)
- 教育(70388)
- 划(68880)
- 编号(63340)
- 资助(62886)
- 成果(51088)
- 重点(46564)
- 部(46460)
- 发(44979)
- 创(43274)
- 课题(43142)
- 创新(40283)
- 科研(40186)
- 国家社会(40071)
- 教育部(40059)
- 期刊
- 济(131400)
- 经济(131400)
- 研究(87874)
- 中国(57075)
- 农(53591)
- 学报(49512)
- 科学(45301)
- 管理(41746)
- 财(38565)
- 大学(38099)
- 农业(36104)
- 学学(35777)
- 教育(32637)
- 融(26604)
- 金融(26604)
- 技术(24653)
- 业经(23963)
- 财经(20818)
- 经济研究(19617)
- 经(17579)
- 问题(17347)
- 业(16241)
- 图书(16097)
- 版(15293)
- 理论(15038)
- 科技(14702)
- 技术经济(14290)
- 实践(13913)
- 践(13913)
- 资源(13339)
共检索到4336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红 李霖 孙玉娜
源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村落的终结”被称为“新三农问题”之一,但这种社会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东部沿海的城中村。在中西部的一些传统村落里,由于农民工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传统村落的各个方面同样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同样体现着村落的终结趋势。陕西北部的白豹村就是这样的一个传统村落。
关键词:
村落终结 社会变迁 农民工 职业转变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侯东民 张占录
陕西省吴旗县是"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结合试点县"。研究吴旗的退耕、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对了解西部相关问题有一定典型意义。近年吴旗退耕、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的力度和方式方法均有很大进步。但如何稳定解决农民基本生活问题,仍未真正解决。与西部许多退耕区类似,减低当地人口压力是今后的必然选择。因此,利用城市化趋势,强化"东西部对口扶贫"机制中的对口劳务输出机制,加快西部贫困暨生态脆弱区的劳务输出,并依托户籍改革对其中符合条件者优先实现彻底转移,是今后国家西部生态战略、扶贫战略意义深远的抉择。
关键词:
退耕新政 生态移民 扶贫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项慧燕 何峰 周国华 邹明霞
从系统性和综合性视角来分析传统村落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不仅可以为农户可持续生计构建和减缓贫困提供决策支撑,而且有助于理解传统村落空心化和衰落的内在原因,并为激发传统村落内生发展动力提供科学决策。论文基于英国国际发展署提出的可持续生计框架,并结合传统村落作为活态遗产的特殊属性,从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结构与过程转变、生计结果5个方面构建了旅游开发背景下传统村落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永兴县板梁村、苏仙区坳上村和桂阳县阳山村4个典型传统村落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郴州传统村落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不同传统村落的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沙洲村处于较高水平,其余3个处于中等水平;(2)传统村落中参与旅游的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明显高于未参与旅游农户,参与旅游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而且还有助于农户理解有关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政策制度,增加农户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农户的文化自信;(3)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较匮乏,农户生计策略多样性不足,农户参与旅游意愿不高,政府和旅游企业旅游带动作用较弱等是阻碍郴州传统村落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关键因素,应通过优化农户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质量与结构,鼓励农户积极参与旅游,加强政府和企业引领带动作用等来提升传统村落旅游地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水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魏峰群 马文硕 杨蕾洁
乡村振兴过程中,全面系统地认知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对其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估,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面对类型多样且动态演化的传统村落,传统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已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现实,因此构建一个更具弹性的评估模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论文从功能空间、景观意象和人文精神3个逻辑层面重新认知活态化价值的构成、关联及特征,据此构建出包括资源价值、要素延续、活化条件、功能适应、活化影响、发展潜能的多维评估框架,形成由3种类型和50项指标所构成的弹性评估模型,并以陕北地区5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案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具有多元性、交融性、动态性、脆弱性和适应性5个显著特征;(2)维度分析,运用多维弹性评估模型对传统村落展开评价,评价结果基本符合陕北地区的现实情况,且在不同评价维度上呈现出明显的结果差异,突显了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自身价值特征;(3)综合分析,陕北地区5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水平分值处于42.42~83.60区间内,平均为62.55分,活态化价值较高及以上的传统村落占比为39%左右,活态化价值一般及以下的传统村落占比61%左右,由此可见,陕北地区仍存在很多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发展水平不足的问题。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多维弹性评估模型兼具普适性和典型性的特点,适用于类型多样的传统村落,适应现阶段乡村振兴和遗产保护的现实需求。研究通过探索从单维静态评价向多维动态评估的技术提升,可进一步丰富和推动传统村落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葛文光 李录堂 李焱超
文章通过对陕西省吴旗、志丹两县实施退耕还林现状的深入调查,分析了退耕还林取得的成就,指出从退耕还林总体规划、苗木选择、造林技术、后期管理、补助粮款、林权证发放以及后续产业的发展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从制定规划、宣传政策、建立管护体系、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建立基本农田制、改变领导作风等方面,提出了退耕还林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成就 问题 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倪建伟
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全球资源紧缺与环境问题凸显的国际背景以及中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下,正在也必将继续面临的重要发展问题。本文在分析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以浙江省横蓬村为例,研究了村域工业发展历程与现状,对其1980~2005年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与分析,并提出了继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村域工业 可持续发展 产业集群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飞强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拆迁是一个复杂的难题。引发拆迁困难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物质补偿标准的原因,非物质补偿也会影响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个案村的实证研究表明,村民对非物质补偿的诉求,包括两个主要方面:拆迁安置能够保障自身的长远生活;拆迁后的安置能够维系或重组原有的村落共同体。因而,在村落的拆迁过程中,要考虑如何为村民长远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要尊重村落共同体结构和社会网络。
关键词:
非物质补偿 拆迁 村落共同体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韩国明 钟守松
社会关联定义了一个村庄的性质和结构,对在其中开展生产、生活和娱乐活动的村民行为提供了现实的制度约束,深刻地影响了村民的行为选择。移民村落由于其历史形成的特殊性,因而具有独特的社会关联形态,从而在合作行为的展开和农民合作社的生成选择上也有其相应的特点。本文以西北地区的一个移民村落M村为例,分析了该村落社区记忆、经济分化的特点,研究M村社会关联与农民合作行动的关系,解释M村农民合作社的路径选择以及合作社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
关键词:
移民村落 社会关联 合作行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旭斌 李雪娇
传统村落的景观生成与变迁是时空语境下景观发生、发展、演变的整合过程,是群落自然地理景观和人类聚落文化相互作用的体现。通过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对湖湘传统村落景观的生成特性、生成机制及发展变迁等进行论述。研究得出:(1)自然环境、地理物候与社会生活场景生成了湖湘村落的景观空间结构与艺术风貌。(2)景观的生成与变迁受自然地理空间、产业经济、审美伦理与文化传承的影响,同时受“兴、生、觉”的生成机制的影响。(3)国家政策驱动、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与民族文化延承的内外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促进村落景观发展变迁的动因,应遵循景观生成的基本逻辑,对传统村落景观进行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立国 刘沛林
运用理论分析、目标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保存度和接纳度两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函数。在此基础上,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整体处于中度保护,且内部文化传承状态差异明显;(2)三项准则层的发展状态也有较大差异,保存度和承接度传承较好,而认同度传承较弱;(3)18项指标内部差异较大,建筑原真度和传承较好,而游客认同度等3项指标则传承较弱;(4)案例研究初步证明了构建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窦银娣 谢双喜 李伯华
传统村落核心价值的挖掘对村落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针对传统通用的单维价值评价标准挖掘性不强、地域性较弱等特点,运用因子分析法,从价值特色、保护管理、现状条件三个目标层出发,以多维价值评价方法为切入点,结合已有指标体系融入地域性指标因子,构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传统村落多维价值可以从传统产业经营价值、人居环境风貌价值、资源开发潜力价值和历史遗产纪念价值等四个维度进行评价;从四个维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传统村落内部发展现状差异明显,不同村落不同维度的价值发展状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结合村落现存核心价值和村落发展现状,可将传统村落划分为四种保护类型的村落,并提出针对性策略,为传统村落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多维价值 实证研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胜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实行,使得铁板一块的农村社会开始分化。农村居民的职业分化和收入差异化,不仅是村落社会分化的重要体现,而且推动着村落社会新的分层体系的形成。本文通过对东南沿海一个普通村落的解剖,在一个特定村落社区里揭示了改革开发后农民分化的变迁过程。案例研究表明,在农村居民职业分化和收入差异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一个以职业为基础、财产为主要标志的农村社会分层标准正成为村落社会分层的基准;在沿海地区,农村社会分化的进程正在不断加速推进,新的社会阶层体系正在形成。
关键词:
村落社区 职业分化 收入差异 社会阶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晓华 吴仕嫱 黎想
揭示多功能发展特征、划定多功能协同发展类型是传统村落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现实需要,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以黟县44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指标综合法及耦合协调模型,科学测度传统村落多功能发展水平及协同状态,并基于此进一步划分传统村落类型,针对性提出传统村落多功能发展引导策略。结果表明:(1)黟县传统村落多功能发展村际差异显著,优势功能和短板功能并存,多功能系统内部协同水平较低,大部分村落多功能协同水平处于过渡协调及失调衰退状态;(2)依据传统村落多功能协同状态,黟县传统村落可划分为协调发展类、过渡协调类及失调衰退类三个主类,进而根据村落优势和短板功能进一步划分出综合发展型、生活居住型、田园观光型、特色产业型及功能衰微型五个亚型;(3)需对不同类型传统村落进行差异化引导,即全面提升协调发展类村落发展品质及区域联动水平,促进过渡协调类村落特色化发展,引导失调衰退类村落精明收缩和适应性转型。研究强调需针对传统村落多功能协同发展状态,差异化引导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咪 芮旸 王成新 姬宇 李雅楠
以吴越文化区内国家首批公布的241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法,利用Arc GIS 10.2等软件探究吴越文化区内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吴越地区传统村落分布南多北少、西多东少,呈集聚分布,传统村落的高密度集聚区与热点区分布相似:(1)西部的皖南山区和西南部的浙南山地地区为高密度集聚区,其中黄山市歙县、黟县,丽水市松阳县及上饶市婺源县均为二阶热点区;(2)在文化亚区尺度上,新安文化亚区密度最大,越文化亚区分布数量最多;在聚落景观区尺度上,传统村落集中于皖南古徽州聚落景观区、浙中丘陵盆地聚落景观区和浙南中山聚落景观区;(3)地形、中心城市影响以及历史文化因素为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3个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媛 张瑾 沈世伟
从传统村落原住民的视角切入探讨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营造,有助于理解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的本源。以江西省婺源县篁岭古村为案例,将景观意象五要素理论运用于传统村落的研究中,借助文本分析工具明确篁岭古村旅游景观客体与意象结构,据此设计调查问卷,前往实地开展调研,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原住民对传统村落旅游景观客体的关注主要聚焦于原生村落景观;(2)案例地原住民对传统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整体感知水平较高;(3)相较于没有参与旅游发展的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居民对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整体感知水平更高、旅游支持意愿和旅游参与意愿更强,但对社区的情感强度却更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