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86)
- 2023(19597)
- 2022(16553)
- 2021(15501)
- 2020(13129)
- 2019(30535)
- 2018(30058)
- 2017(55606)
- 2016(30675)
- 2015(34913)
- 2014(34584)
- 2013(33456)
- 2012(30944)
- 2011(28042)
- 2010(28110)
- 2009(25665)
- 2008(24781)
- 2007(21537)
- 2006(19208)
- 2005(17337)
- 学科
- 济(134227)
- 经济(134096)
- 管理(78677)
- 业(73636)
- 企(58990)
- 企业(58990)
- 方法(56994)
- 数学(50370)
- 数学方法(49560)
- 中国(39747)
- 农(33305)
- 财(28949)
- 学(28640)
- 地方(27462)
- 业经(26766)
- 教育(23215)
- 贸(23034)
- 贸易(23016)
- 农业(22777)
- 理论(22449)
- 易(22308)
- 制(21464)
- 和(18361)
- 融(17982)
- 金融(17980)
- 环境(17918)
- 技术(17666)
- 银(17540)
- 银行(17489)
- 行(16800)
- 机构
- 大学(428578)
- 学院(421922)
- 济(176063)
- 经济(172567)
- 管理(155071)
- 研究(154327)
- 理学(133718)
- 理学院(132045)
- 管理学(129190)
- 管理学院(128383)
- 中国(112727)
- 京(93401)
- 科学(93343)
- 财(78347)
- 所(78085)
- 农(71443)
- 研究所(71069)
- 中心(69186)
- 江(63609)
- 范(62855)
- 业大(62423)
- 财经(62286)
- 师范(62216)
- 北京(59709)
- 经(56884)
- 农业(56055)
- 院(55855)
- 经济学(54949)
- 师范大学(50926)
- 州(49692)
- 基金
- 项目(283935)
- 科学(224858)
- 研究(207432)
- 基金(206060)
- 家(181727)
- 国家(180160)
- 科学基金(153263)
- 社会(131626)
- 社会科(124576)
- 社会科学(124546)
- 省(109684)
- 基金项目(106873)
- 教育(101425)
- 自然(99060)
- 自然科(96804)
- 自然科学(96776)
- 划(95071)
- 自然科学基金(95050)
- 资助(85989)
- 编号(83188)
- 成果(69576)
- 重点(65836)
- 部(64290)
- 发(62083)
- 课题(60496)
- 创(58853)
- 教育部(55493)
- 国家社会(54999)
- 创新(54905)
- 科研(54541)
- 期刊
- 济(191473)
- 经济(191473)
- 研究(133793)
- 中国(95509)
- 教育(68989)
- 学报(68813)
- 农(63472)
- 科学(63155)
- 财(60767)
- 管理(59044)
- 大学(53247)
- 学学(48697)
- 农业(43697)
- 技术(41327)
- 融(34767)
- 金融(34767)
- 经济研究(32469)
- 财经(31310)
- 业经(27613)
- 经(27243)
- 业(25532)
- 问题(24527)
- 统计(23294)
- 贸(21816)
- 图书(21077)
- 技术经济(20996)
- 世界(20633)
- 策(20469)
- 国际(19741)
- 版(19635)
共检索到6509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发昇
教育对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劳动力素质"节点"实现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劳动力素质已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以物化资本来衡量人的作用已暴露出了许多缺陷。本文尝试放弃一些生产函数模型的传统做法,提出以体现教育作用的劳动力素质作为增长要素的评价标准,这与将劳动力资本化的人力资本作为评价标准相比,必将是一种挑战,无疑对指导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劳动力素质 教育 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文兴 陈雅男
本文发展了一个动态经济增长模型,发现消费与收入之间的短期关系非常不同于长期关系。相对于其他消费理论分析框架而言,该模型具有明显包容性,并与Granger-Engle非经典时间序列方法成功实现了“对接”。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律、永久性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随机游走假说,以及曼昆的λ假说等消费理论或假说,也都可以在这一框架下得到解释,或者说上述理论流派或假说都属于特例。实证分析结论不但支持该理论框架,而且比较恰当地刻画出了我国转型经济中的重大政策和制度变迁的影响。将消费看成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一个来源,是解释消费与收入之间的短期非稳定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框架下也很容易认识到,从长期...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朱娅 周力 应瑞瑶
基于英克尔斯的"现代性量表",本研究利用2009年课题组对江苏省631位农村劳动力的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测度了农村劳动力的现代化素质,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现代化素质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1)沟通能力、主观意识、内在涵养、开放观念、公共权责、经营能力、生存能力等7个因子代表性地刻画了农村劳动力的现代化素质;(2)整体看来,仍在外群体的现代化素质较高,其次为已经回流群体,从未外出群体的现代化素质最低;(3)农村劳动力的现代化素质主要受到了劳动力迁移、人力资本和个人特征等因素的影响。长远看来,鼓励具备较高现代化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返乡建设现代农业,对于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而言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国璋 魏梅 冯等田
本文从鲍莫尔的"成本病"说起,建立了一个多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首先从理论上通过模型推导出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决定因素,然后利用协整方程解释了我国各产业间劳动力流动的机理和结构偏离问题。通过对我国1978-200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三次产业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的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会引起各产业就业份额减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提高会导致第一次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的降低和二、三次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上升。第三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的增长最快。资本劳动比的增长对就业份额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资本劳动比每增加1%,将会使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下降约0.44个百分点。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 弹性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金山 汪前元
厂商间的联系效应是FDI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东道国金融发展水平越高,联系效应就越明显,经济增长就越快。通过经验检验,本文没有发现中国金融发展与FDI的结合显著地促进了联系效应的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中国金融发展的低水平。因此,推进中国金融制度变迁,实现金融市场化与自由化,提升金融发展水平,是强化联系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
FDI 联系效应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建芳 龚六堂 张庆华
已有的关于人力资本的理论研究,要么强调了教育的作用,要么侧重于健康的影响。虽然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在度量人力资本的时候,采用了教育和健康两个指标,但是尚未有研究给出人力资本的具体构成形式。本文把教育和健康看作两种资本,人力资本由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按照Cobb-Douglas生产技术组合生成。关于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有两种理论,一种认为经济增长源于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另一种认为经济增长应该归功于人力资本存量。本文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在此模型中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和存量都会影响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中既有人力资本积累的功劳,也有人力资本存量的贡献。我们以这个内生模型为理论依据设定计量模型,利用19...
关键词:
教育 健康 内生增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贺秋硕
文章将劳动力的流动性引进新古典增长模型,对于一个拥有一定资本密度的小型开放经济体而言,当它低于稳态时,劳动力的迁出会加快收入收敛的速度,但同时会对整体资本投资产生抑制作用;在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时,这种抑制作用会超过其正面作用,从而劳动力流动会减缓收入收敛的速度;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劳动力流动性的提高,正面作用最终会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劳动力的无限自由流动会最终导致收入收敛于稳态。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劳动力流动性 收入收敛 迁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代盛 石建昌
人口因素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口政策是政策制定者极为关心的决策因素之一。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1953年到2005年全国(台湾省、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除外)相关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Eviews软件,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刻画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人口红利 劳动力增长 经济价值 模型设定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永齐
基于劳动力由R&D企业转向其他企业或建立新企业从而引致技术扩散,而新企业的建立势必涉及到融资这一事实,本文认为金融市场效率变动在促进劳动力流动进而引起技术扩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模型分析和数据检验指出:融资效率的提高将增强资本的可获得性,会促进R&D企业内部人力资本学习水平上升,进而提高人力资本由R&D企业流出转而建立自己的企业。从而加速技术扩散。这意味着融资效率的提高使得R&D投资产生的技术扩散效应同时增加了R&D企业和非R&D企业的产出,即增加整个社会的边际产出。围绕这些问题,本文针对技术扩散效应将放大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问题展开了一定层次的论证。
关键词:
技术扩散 融资效率 经济增长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波 吴丽丽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情况下,劳动力年龄的人口规模、质量及其储蓄水平对未来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将人口特征变量引入对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强化直接影响是保障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
人口特征 抚养比 经济增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微微 胡小平
本文以"复杂人"为假设条件,将非经济预期因素纳入托达罗模型,基于"经济预期"和"非经济预期"两个维度试图构建一个更加贴近现实的劳动力转移理论框架,并利用四川省、重庆市和贵州省的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估计方法,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收入预期、择偶意愿、子女教育意愿、技能获取意愿、职业多样化选择意愿、职业晋升意愿及城市融入意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交际意愿、职业稳定意愿和未来创业意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弱。为了进一步探析各个动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采用均方差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确定和排序,分析结果发现:非经济预期已演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驱动力,情感预期已超越经济预期,成为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首要因素,经济预期与职业预期并列第二位,发展预期位列第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微微 胡小平
本文以"复杂人"为假设条件,将非经济预期因素纳入托达罗模型,基于"经济预期"和"非经济预期"两个维度试图构建一个更加贴近现实的劳动力转移理论框架,并利用四川省、重庆市和贵州省的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估计方法,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收入预期、择偶意愿、子女教育意愿、技能获取意愿、职业多样化选择意愿、职业晋升意愿及城市融入意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交际意愿、职业稳定意愿和未来创业意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弱。为了进一步探析各个动因对农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立威 景峰
根据2003—2011年9年间我国31个省份互联网普及率和人均实际GDP的数据,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基础上,建立了个体时点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互联网扩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在2007年以后逐渐显著;互联网普及率每提高10%,人均实际GDP提高大约1.38%;由于各地工业化水平等发展基础的差异,互联网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通过建立滞后效应模型发现,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的滞后作用在第5年达到最大。
关键词:
互联网 互联网扩散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明阳 冯玉广
劳动力素质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小的研究一直在社会学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以Tsallis广义熵为目标函数,用最大熵方法测算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范丽霞 李谷成 蔡根女 冯中朝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优势发挥殆尽后,到底是什么因素支撑了中国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这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命题。本文在利用全国和湖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所形成的村域微观数据的基础上,试图来回答这一问题,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本文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中国农村所进行的工业化、非农化选择了一条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本地化企业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了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就业结构转换和产业结构调整支撑了中国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增长的关键是劳动力从农业到非农部门的再配置与自由化。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农村工业化 劳动力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劳动力转移驱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再检验——基于华东地区的实证分析
金融发展水平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研究—基于统计数据的经验检验
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测算的一个奇异结果
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检验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基于31个城市18个行业的劳动力要素流动检验
劳动力流动、资本转移和生产率增长——对中国工业“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检验
城镇农村劳动力“吸纳”与区域经济增长实证检验——基于1990—2006年省际所有制变革视角探析
“机器换人”时代低技能劳动力何去何从?——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检验
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研究
我国劳动力流动抑制代际传承的理论逻辑与经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