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88)
- 2023(16504)
- 2022(14093)
- 2021(13304)
- 2020(11434)
- 2019(26686)
- 2018(25985)
- 2017(50132)
- 2016(27007)
- 2015(30714)
- 2014(30316)
- 2013(30151)
- 2012(28157)
- 2011(25388)
- 2010(25577)
- 2009(23825)
- 2008(23690)
- 2007(20737)
- 2006(17949)
- 2005(16092)
- 学科
- 济(114493)
- 经济(114370)
- 管理(75926)
- 业(73185)
- 企(59407)
- 企业(59407)
- 方法(54937)
- 数学(48608)
- 数学方法(47981)
- 中国(31842)
- 农(30560)
- 财(30247)
- 贸(25169)
- 贸易(25159)
- 易(24529)
- 业经(22762)
- 学(22243)
- 制(21307)
- 地方(20556)
- 农业(19956)
- 融(18905)
- 金融(18901)
- 银(18582)
- 银行(18541)
- 务(18215)
- 财务(18154)
- 财务管理(18112)
- 行(17742)
- 理论(17195)
- 企业财务(17177)
- 机构
- 大学(389330)
- 学院(385800)
- 济(167049)
- 经济(163922)
- 管理(149879)
- 研究(133309)
- 理学(129377)
- 理学院(127980)
- 管理学(125696)
- 管理学院(124976)
- 中国(102577)
- 京(81781)
- 科学(77942)
- 财(77526)
- 所(66477)
- 财经(61678)
- 中心(61336)
- 农(60975)
- 研究所(60305)
- 江(56606)
- 经(56239)
- 业大(53853)
- 经济学(52286)
- 北京(51701)
- 范(50859)
- 师范(50404)
- 农业(48010)
- 院(47713)
- 经济学院(47204)
- 财经大学(45886)
- 基金
- 项目(255529)
- 科学(203283)
- 基金(189240)
- 研究(187414)
- 家(164255)
- 国家(162964)
- 科学基金(140486)
- 社会(120787)
- 社会科(114676)
- 社会科学(114643)
- 基金项目(98595)
- 省(96440)
- 自然(90260)
- 自然科(88245)
- 自然科学(88214)
- 教育(87354)
- 自然科学基金(86704)
- 划(82813)
- 资助(79028)
- 编号(74959)
- 成果(62345)
- 部(58736)
- 重点(57898)
- 发(54543)
- 创(52704)
- 课题(52034)
- 教育部(50898)
- 国家社会(50879)
- 科研(49327)
- 创新(49315)
- 期刊
- 济(177458)
- 经济(177458)
- 研究(116110)
- 中国(72216)
- 财(59465)
- 学报(57383)
- 科学(54501)
- 农(54395)
- 管理(54140)
- 大学(44328)
- 学学(41435)
- 教育(40459)
- 融(38090)
- 金融(38090)
- 农业(37169)
- 技术(33469)
- 财经(30368)
- 经济研究(30221)
- 业经(27167)
- 经(26104)
- 问题(23572)
- 贸(23521)
- 国际(21707)
- 业(20717)
- 统计(20232)
- 世界(19275)
- 技术经济(19062)
- 策(18066)
- 版(17908)
- 理论(17617)
共检索到5752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爽 邹明洳
文章利用国内外人口生育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别国家、不同时期妇女一、二孩平均生育间隔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趋势,重点讨论了多年来中国育龄妇女一、二孩平均生育间隔的变迁及其主要特点。提出:一、二孩平均生育间隔在不同的社会具有某种共性,2年应是一、二孩平均"自然生育间隔"的下限表达。以往生育政策中对一、二孩生育间隔的限制性规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也取得了明显效果。随着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和自愿性延缓再生育现象的逐步出现,在"自然生育间隔"基础上社会干预生育间隔的政策作用空间正变得越来越小,为我们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提供了机会与条件。
关键词:
平均生育间隔 自然生育间隔 生育政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翠玲 刘鸿雁 王晓峰
文章利用121县人口监测系统大样本微观历时数据,分析了我国1970年以来二孩生育间隔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二孩生育间隔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前的长期稳定、1990~2005年间的持续上升和2006年至今的缓慢下降,这种历史变动与我国生育间隔规定呈明显动态关联。文章认为,我国生育间隔规定是针对"早、密、多"生育模式的政策调控,在当前群众主动推迟生育、城乡普遍晚婚晚育、低生育水平长时期持续的背景下,生育间隔规定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力和作用空间在减小,继续执行以"晚、稀、少"为导向的现行生育间隔规定的前提已不复存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70后人群的大间隔生育将是未来不可忽视的一种生育特点,对生育间隔的关注应从人口调控的政策导向逐渐过渡到健康导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章元 李锐 赵娜
文章运用来自中国10个省份3 0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考察了父母的生育行为对于子女义务教育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家庭的永久性收入与父母更多更密集地生育行为之间成倒U形关系,更多更密集地生育会显著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辍学数量,并且女孩更多地承受了这些行为对于义务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靳永爱 陈杭 李芷琪
文章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使用生存分析方法,研究女性流动与生育间隔的关系。以女性的流动时间和婚育时间构建女性婚育历程,探究不同的流动时点选择对初婚初育间隔和一二孩生育间隔的影响。结果显示,流动会延长初婚初育间隔和一二孩生育间隔。但是,进一步考虑流动时间后发现,流动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生育受到流动影响最大的是初婚初育间隔和一二孩生育间隔内发生过流动的女性,间隔内流动对生育间隔有直接的延长作用。但是,对于非间隔内流动的女性,流动不会推迟生育。初婚前流动和初育后流动的女性其初婚初育间隔反而小于户籍人口,二孩生育后才流动的女性其一二孩生育间隔也小于户籍人口。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李长洪 林志帆
本文以“一孩半”政策为例,研究放松生育限制会如何影响男女性别比。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中国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下,“一孩半”政策能降低男女性别比;并且“重男轻女”观念越重,由于对首胎性别失衡的缓解幅度大于二胎性别失衡的恶化幅度,“一孩半”政策缓解男女性别失衡的作用越明显。最后,基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利用城乡、区域、政策时间三个维度差异进行的三重差分估计结果支持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论。
关键词:
放松生育限制 “一孩半”政策 性别失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志刚 李剑钊
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数据本质上是分层结构性质的,其中包括妇女个人数据和村级数据两个层次,比较适合采用分层模型分析。本文应用分层线性模型分析了这一原始数据,考察宏观的社会经济环境及计划生育氛围与微观的妇女个人特征如何共同影响二孩生育间隔。
关键词:
二孩生育间隔 分层线性模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巫锡炜
由于常规生存模型假定删截和事件发生相互独立,导致研究者常常忽略删截案例中可能还包含经历事件的风险为零的"长期存活者"。忽略这一总体异质性会导致有偏的参数估计。文章介绍并应用分割总体生存模型来探究初婚初育史对中国育龄妇女的二孩生育间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个体特征和所处文化背景特性的情况下,对于有可能生育二孩的妇女,初婚年龄的推迟、初育为女孩的情况都将导致二孩生育间隔的缩短;所属初育队列越晚、初育孩子健康、初育后哺乳时间越长、间隔期内人工流产次数越多则都会显著延长二孩生育间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婉鑫 杨小军 杨雪燕
在全面二孩政策的背景下,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倾向得分匹配等计量方法,探讨祖辈照料、正式照料两类儿童照料安排对中国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类儿童照料方式均对生育意愿产生显著影响但发生作用的方向不同:祖辈照料可以显著提升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而正式照料则对生育意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地级市人均幼儿园数量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削弱了正式照料对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效应,而地级市平均托育费用则发挥了负向调节作用,增强了正式照料对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基于此,认为加大托育服务供给,降低托育服务费用,为育龄女性提供普惠可及的婴幼儿照料支持是提升二孩生育意愿的有效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梁中堂,谭克俭
从1985年年中开始,山西省翼城县开始试行在晚婚晚育和延长二孩生育间隔的基础上允许农民生育2个孩子的办法。本文以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其他有关数据资料为依据,采用历史的和地区的对比方法,对山西省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政策试点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翼城县农村实行农民生2个孩子,总的人口控制效果比普遍提倡只生1个孩子还要好。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韦艳 张力
中国生育率在过去30年持续下降至较低水平,围绕下降的主要动因及其政策涵义的争论热烈。文章以"农村二孩"试点之一的翼城为案例,重新梳理和检视了在已有研究中较为忽视的翼城试点出台的背景和政策实施细则,并从多个方面考察了翼城生育政策对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的影响。与已有研究对翼城试点的认识不同,政策文献回顾表明:"农村二孩"生育政策只是在初婚时间、生育子女数和生育间隔方面做出一些技术性"调整"以缓解国情与民情的矛盾,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实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初衷。多维度数据分析交叉印证了在实施限制性的生育政策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变量不能解释生育率的下降,翼城现有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更多是政策干预的结果,是政策促成的外生性转变,而非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低生育意愿的内生性转变。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丹 尹优平
本文利用ACD模型和UHF-GARCH模型对交易间隔和信息传导关系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支持了Easley和O'Hara的观点,即较长的交易间隔是由于信息缺乏所致,文章还发现股价的波动性和交易间隔正相关,并受其它微观变量如买卖价差等的影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彭争呈 邹红 宋泽
生育政策调整与女性就业的关系是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利用单独二孩政策的外生冲击,评估单独二孩政策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实证检验生育多孩与女性就业的关系。本文研究发现:(1)单独二孩政策使单独夫妇生育二孩的概率显著增加2.3%,但政策效应主要集中于34~39岁和高学历女性群体。(2)单独二孩政策并未显著降低政策目标女性的劳动参与,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也不存在年龄和学历上的异质性。(3)相比于非独生子女夫妇,单独夫妇与父母公婆同住的比例明显更高,这可能是政策未显著降低单独女性劳动参与的原因。此外,幼儿园等公共照护资源供给与祖辈同住存在互补效应,因而也能抵消生育对女性就业的负向冲击。本文的研究表明,生育二孩并不必然抑制女性劳动参与。但要实现女性生育与就业的协调,需要有可替代的家庭和公共儿童照护资源做支撑。
关键词:
生育 女性就业 单独二孩政策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邱幼云
本文实证分析了不同个体资本的育龄夫妻生育意愿的年代差异及内在机制,并检验了成本与效用假说的中国适用性。在二孩生育政策实施后的六年多时间,生育意愿的演变趋势与国家统计数据显示一致,即呈现弱化之势;但不同年代以及个体资本育龄夫妻的生育意愿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影响的年代差异较大,而文化资本影响的年代差异较小;生育子女的内在机制由经济资本而非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决定;在我国,经济资本的影响机制与成本与效用假说一致,而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却与其相悖。最后,本文对研究发现进行了相应讨论并指出了今后需要研究的课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菊华
文章在分析了单独二孩政策下流动人口的二孩生育意愿后发现,不足15%的流动人口、约22%的单独人群明确表示要生育二孩。单独(尤其是丈夫为独生子)、已育一女的人二孩生育意愿分别强于双独和双非、已育一子的人;若丈夫为独生子且育有一女,则二孩生育意愿高于其他人群。由此可得出两点初步结论:一是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意愿已成为一种"新常态",政策调整虽可能释放出一定的生育潜能,但难以使生育意愿出现较强反弹;二是对男孩的需求依旧是刚性的,这会使生育数量意愿具有不确定性,进而使中国的生育率不会像韩国或日本那样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健 靳永爱 吴林峰
文章基于2016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性别偏好对家庭二孩生育计划的影响,重点探讨夫妻性别偏好一致性及类型对家庭二孩生育计划类型和二孩性别期望的影响。结果发现:夫妻在性别偏好上一致的比例(59%)略高于不一致的比例(41%);儿女双全偏好是主要的偏好类型,其次是无偏好,纯男或纯女孩偏好的比例相对较低。性别偏好一致的夫妻更可能在二孩生育计划上达成一致的意见,也更可能对二孩性别表现出一致的期望。夫妻性别偏好不一致不一定会降低家庭生育二孩的可能性,因为即使偏好不一致,夫妻中任意一方存在性别偏好都会显著提高家庭有二孩生育计划的可能性。一致有二孩生育计划的夫妻中,对二孩性别的期望与丈夫的而非妻子的性别偏好更吻合。
关键词:
性别偏好 二孩生育计划 二孩性别期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