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96)
- 2023(3853)
- 2022(3380)
- 2021(3312)
- 2020(2844)
- 2019(6388)
- 2018(6370)
- 2017(11675)
- 2016(6781)
- 2015(7927)
- 2014(7995)
- 2013(7885)
- 2012(7735)
- 2011(7031)
- 2010(7493)
- 2009(7240)
- 2008(7693)
- 2007(7549)
- 2006(6858)
- 2005(6345)
- 学科
- 济(27178)
- 经济(27139)
- 管理(21902)
- 业(19335)
- 企(17588)
- 企业(17588)
- 方法(12463)
- 数学(9446)
- 学(9170)
- 数学方法(9118)
- 中国(8956)
- 财(8752)
- 理论(8084)
- 制(6580)
- 农(6272)
- 务(6035)
- 财务(6010)
- 教育(6007)
- 财务管理(5990)
- 和(5769)
- 企业财务(5724)
- 业经(5680)
- 融(5354)
- 金融(5352)
- 银(5228)
- 银行(5219)
- 策(4967)
- 行(4950)
- 体(4556)
- 农业(4058)
- 机构
- 大学(109762)
- 学院(106485)
- 济(37352)
- 管理(36327)
- 经济(36280)
- 研究(36042)
- 理学(29768)
- 理学院(29368)
- 中国(28812)
- 管理学(28495)
- 管理学院(28306)
- 京(24642)
- 科学(23933)
- 财(21000)
- 所(19348)
- 江(17520)
- 研究所(17254)
- 范(16614)
- 师范(16476)
- 中心(16453)
- 北京(16014)
- 农(15997)
- 财经(15996)
- 州(14462)
- 经(14191)
- 业大(14131)
- 师范大学(13127)
- 农业(12477)
- 技术(12323)
- 院(12321)
- 基金
- 项目(60868)
- 科学(47191)
- 研究(45215)
- 基金(42785)
- 家(36997)
- 国家(36642)
- 科学基金(30888)
- 社会(27268)
- 社会科(25613)
- 社会科学(25601)
- 省(23336)
- 教育(22131)
- 基金项目(21215)
- 划(20195)
- 编号(19451)
- 自然(19413)
- 自然科(18977)
- 自然科学(18973)
- 资助(18926)
- 成果(18702)
- 自然科学基金(18602)
- 课题(13830)
- 重点(13764)
- 部(13253)
- 项目编号(12559)
- 发(11722)
- 创(11675)
- 大学(11663)
- 性(11613)
- 教育部(11442)
共检索到1754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方瑞
学界对马克思"历史科学"这一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内涵规定的解释,而缺乏对其方法论问题的深入分析。马克思在构建"历史科学"的过程中,通过区分历史研究的两个不同领域,将"历史科学"限定在"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的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依据这一限定,马克思一方面以"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作为其前提去充分占有材料,利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分析和整理经济事实,以此来确立"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另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界限的分析,在《资本论》中,以"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为我们辩证地叙述了"商品→货币→资本"的运动过程与价值转变为剩余价值的这一过程之间的内在关系,最终在"精确的研究方式"和"合理的表述方式"的探索中,实现了对"历史科学"方法论的构建。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论》 历史科学 方法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许瑞涛
在《资本论》当代阐释中,新辩证法学派援引黑格尔哲学将《资本论》阐释为一种“先验结构”,该路径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批判相左。秉持历史科学诉求,马克思在哲学与经济学的视差中进行《资本论》的理论建构,《资本论》整体因此呈现出“科学性”与“类先验性”的双重特征,这使得马克思的“科学逻辑”与黑格尔的“思辨逻辑”表现出立场上的差异与形式上的近似。可见,在《资本论》方法论阐释中,脱离历史唯物主义与去黑格尔主义两者皆不可取,我们需要站在马克思的理论立场上来考察“解释世界”的问题,继而从理论“旁观”视角切换至“行动”视角,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旨趣。
关键词:
《资本论》 科学思维 辩证思维 类先验性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赵磊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很多人知道《资本论》的结论,却不理解《资本论》的方法;很多"马克思主义"学者接受唯物的世界观,却不接受唯物的历史观。这个挑战引出了一个有关方法论的深刻提问:拒不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者,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吗?基于《资本论》中有关方法论的种种误读,笔者引申出四个方面的问题域:第一,"研究"和"叙述"的方法区别;第二,《资本论》的"基本研究方法";第三,《资本论》的方法论源头;第四,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不懂《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是"价值转型理论"和"劳动价值论"被误读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逻辑实证主义以及证伪主义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经济学虽然崇尚"实证"精神,但其唯心史观的方法论阻碍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者必然是唯物主义者,但唯物主义者未必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屈炳祥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从诞生到现在整整150周年。150年来,它一直以其强大的逻辑震撼力与理论说服力为世人所折服。它不仅被全世界劳动者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而且也越来越得到中外学术界和国家政要的普遍关注与青睐,至今仍然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世界人民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先生近年出版的《21世纪资本论》一书,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轰动,被誉为"21世纪新版的资本论","可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媲美"。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溢美之辞。相对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皮凯蒂先生的书只不过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屈炳祥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从诞生到现在整整150周年。150年来,它一直以其强大的逻辑震撼力与理论说服力为世人所折服。它不仅被全世界劳动者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而且也越来越得到中外学术界和国家政要的普遍关注与青睐,至今仍然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世界人民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先生近年出版的《21世纪资本论》一书,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轰动,被誉为"21世纪新版的资本论","可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媲美"。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溢美之辞。相对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皮凯蒂先生的书只不过是高山下的一?黄土;而《资本论》是亘古以来的一座思想高峰,一部具有醒世价值的历史圣典。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许光伟
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核心的出发点,在于将其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版"和21世纪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工作体系中"方法论规范"与"理论规范"的辩证结合关系及其一般推进机理,并将其引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规范的针对性研究中。依据《资本论》的工作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具体化在"方法论品性"和"理论品格"层面进行深入精细的研究。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原则上可以构造为"革命性+本土性+具象性"的品性结构;相应的,具有四种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谢家新
在柄谷行人的《资本论》解读中,马克思通过一种康德式的“跨越性批判”才得以发现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忽视的价值形态。引人注目的是,他将价值形态凸显为理解《资本论》的根本立脚点,甚至断言《资本论》“所有的秘密都在于价值形态”。进而,柄谷行人借助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索绪尔、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学思想,试图以价值形态的“非对称性”为中心,“直接”论证剩余价值来源的秘密以及一种“跨越性的抵抗运动”得以可能的契机。但这种“直接”的论证方法,导致他重蹈马克思所批判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方法论的覆辙。与这种“直接”的形而上学方法截然不同,马克思强调一种“迂回”的价值形态辩证法,即价值形态必然经由一系列中介运动才能揭示诸具体环节秘密的辩证方法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卫兴华
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适用于一切社会制度的普遍规律,但这个规律是通过各社会的特殊规律变化表现出来的。《资本论》中讲历史唯物主义,重在阐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核心思想是要揭示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资本论》中所应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总体性和根本性的方法,此外,马克思还讲到其他较具体的方法,如"抽象力"方法,无论自然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都需要应用抽象方法。讲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或《资本论》的方法,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其所论述的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关系,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方法论问题。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俊明
《资本论》终篇完整地再现了客观对象总体的社会表象,完整地体现了终篇与起点、第三卷、全书的紧密联系,使全书臻于完整而结束。在终篇,批判与创新紧密联系,通过全方位地批判庸俗的"三位一体公式"并溯及"斯密教条"的错误,而涉及资本运动的社会表象,并由此创造性地将客观对象的内在规定与其外化表现联系起来,阐明资本运动内在规定的颠倒表现,使全书的基本理论臻于完成。终篇还具有丰厚而巨大的历史感,它以逻辑的方式反映了特定对象"发展过程的完成结果"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
《资本论》终篇 完整性 创新性 历史性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龙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逻辑与历史是否要严格一致,在此意义上讨论该问题,是对马克思《资本论》叙述方法的误读。《资本论》的叙述方法是以体系辩证法为主,参照了历史。主张清算“逻辑与历史相一致”问题,旨在澄清《资本论》的叙述方法与所谓的“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原则无关,并非反对这种方法本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排斥剩余价值规律、以国家为逻辑起点等都与将《资本论》的叙述方法简单地理解为“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有关。这种理解,事实上妨碍了将《资本论》的基本原理运用于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现实的解释力。考虑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方面要廓清关于“逻辑与历史相一致”问题争论的迷失,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遵循《资本论》奠定的基本方法论原则的基础上,接纳包括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原则在内的具体方法论作为补充。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干强
维护和坚持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理应在经济研究和实践中确立唯一科学的唯物史观指导思想。唯物史观在《资本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唯物史观经济学原理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后者主要体现在两个基本方面:经济发展方面,揭示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经济运行方面,揭示出社会经济运动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基本环节之间存在辩证关系。《资本论》阐述的所有经济学原理都渗透唯物史观,为了便于由点带面、全面系统地理解体现唯物史观经济学原理,从《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提炼出如下要点并作简要阐述:新经济系统是在与原有经济系统内部关系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社会历史时代的更替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商品中包含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商品流通可以与多种生产方式结合但是终将消亡,经济的社会形态存在多层面并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相应的表现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社会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地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社会再生产必须保证消耗掉的不变资本得到补偿;再生产同时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物质循环规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全部社会的基础,经济关系中的个人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人类真正的自由王国只能建立在共产主义必然王国的基础上,科学经济理论应反映现实经济的辩证运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付文军
马克思作为对人类社会有着至深影响的革命家和科学家,已离开世间整整140年了。时至今日,我们谈论和研究马克思,都要回到《资本论》这一马克思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中去。因为《资本论》实现了对“历史科学”的具体呈现和人类文明的科学书写,它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资本论》直面人们的“感性对象性活动”而深刻洞察到了历史的发展状况,通过对“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全面剖解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基本逻辑。不仅如此,《资本论》还充分表露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他始终以“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为立脚点而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性批判,并由此提出了摧毁资本机制的颠覆性、革命性方案。《资本论》充分践行了马克思“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革命宣言。《资本论》是宝贵经典,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批判认知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推进都需要从中汲取理论营养,它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过的仍对当代世界发展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论》 历史科学 社会革命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征
我今年已八十八岁了,虽然也做过一些行政工作,但一辈子主要是当教师。围绕着《资本论》,学习、研究、讲授、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直至运用、创新和发展。我的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大都是围绕着《资本论》转,可算是同《资本论》结了一辈子不解之缘。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择其要者,聊志鸿泥。我祖籍江苏省泰县,祖父是秀才,父亲是中医。四岁读书,白天上小学,晚上读古书,到十岁时就读完了四书、诗经、左传、楚辞、古文观止等儒家经典。进中学后不久,因日寇入侵,学校停办,辍学在家。其间还做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杨
从2018年10月到2019年1月,日本著名理论家不破哲三在日本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前卫》上连续4期刊载文章,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未来社会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不破哲三发表的《〈资本论〉中的未来社会论》作为日本共产党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了理论智慧。不破哲三在厘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界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了未来社会的样态和特征,体现出日本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研究的鲜明风格,树立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一面独特的旗帜。当然,不破哲三发表的《〈资本论〉中的未来社会论》也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不破哲三 资本论 未来社会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许光伟
《资本论》文本的一个突出的特质是表达行动内涵。《资本论》中的行动理论在意蕴与模式上和标准的社会学理论相比,特质规定是丰富的阶级实践工作内涵。这种研究具象出"实践态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之类似但内涵逻辑殊异的是哈贝马斯努力建构的"交往行动的理论"。后者和经济学上的新制度主义理论废墟相类似,其带来了哲学上的"科斯问题":试图从行动图型上抹掉"生产关系—交往关系"的构造。这是对行动与理论统一关系的严重背离。在具体理论构建上:哈贝马斯的问题还在于过多强调了交往和其他行为模式的差别,而较少注意它们的结合和统一;与之相反,通过运用"整体范畴",各种行为模式在《资本论》中艺术地结成一体。因此,是否追循"行动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