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60)
- 2023(8261)
- 2022(6482)
- 2021(6198)
- 2020(5015)
- 2019(11514)
- 2018(11526)
- 2017(22045)
- 2016(11701)
- 2015(13753)
- 2014(13652)
- 2013(13206)
- 2012(11689)
- 2011(10624)
- 2010(10520)
- 2009(9709)
- 2008(9748)
- 2007(8455)
- 2006(7638)
- 2005(7317)
- 学科
- 济(52157)
- 经济(52105)
- 业(31046)
- 管理(30394)
- 企(23644)
- 企业(23644)
- 中国(20064)
- 方法(19809)
- 数学(17347)
- 数学方法(17235)
- 农(16083)
- 业经(12447)
- 贸(12298)
- 贸易(12288)
- 易(12064)
- 财(11220)
- 制(10587)
- 农业(10454)
- 银(9092)
- 银行(9086)
- 行(8780)
- 发(8772)
- 融(8731)
- 金融(8730)
- 地方(8462)
- 学(8354)
- 理论(8119)
- 体(8023)
- 策(7310)
- 发展(7215)
- 机构
- 大学(167361)
- 学院(166494)
- 济(78392)
- 经济(77173)
- 研究(61329)
- 管理(60525)
- 理学(51471)
- 理学院(50922)
- 管理学(50237)
- 管理学院(49939)
- 中国(48710)
- 京(36256)
- 财(34183)
- 科学(33322)
- 所(30076)
- 财经(27520)
- 研究所(27324)
- 中心(26475)
- 经济学(26377)
- 经(25368)
- 农(23938)
- 经济学院(23746)
- 北京(23684)
- 江(23183)
- 范(22181)
- 师范(22002)
- 院(21791)
- 财经大学(20576)
- 业大(20118)
- 农业(18554)
- 基金
- 项目(107224)
- 科学(85504)
- 研究(82086)
- 基金(79415)
- 家(69053)
- 国家(68539)
- 科学基金(58340)
- 社会(55003)
- 社会科(52152)
- 社会科学(52139)
- 基金项目(40816)
- 省(38409)
- 教育(37937)
- 自然(34232)
- 自然科(33497)
- 自然科学(33490)
- 划(33265)
- 自然科学基金(32939)
- 资助(32525)
- 编号(32427)
- 成果(27145)
- 部(25354)
- 重点(24583)
- 国家社会(24364)
- 发(24193)
- 中国(23594)
- 课题(23033)
- 创(22553)
- 教育部(22268)
- 创新(21235)
共检索到2558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孔祥利 侍萱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精力的经典杰作,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在这部恢弘著作中,马克思揭示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共性特征,包括机器大生产与工业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科技进步、商品流通与市场化、人口转移与城市化、生产国际化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等。同时,马克思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其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对物质主义的崇拜、资本积累的趋势以及暴力掠夺的实质。《资本论》作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同宗同源,其中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追求是一脉相承。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具体表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凸显了人的现代化新内涵,坚持了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主题,提供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韩文龙 谢璐
现代性作为现时代的核心议题而引发热议。《资本论》虽未直接述及"现代性",但却隐含着对现代性问题的间接批判性分析。《资本论》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入径、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根基、以资本和形而上学为核心内容展开了对现代性的批判。同时,马克思所阐释的三种社会发展状态也预示着现代性的历史与未来。可以说,《资本论》即一部现代性的"诊断说明书",其中蕴含着的现代性批判对当代中国的现代性转型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资本论》 资本主义 现代性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孙志艳
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不仅要实现“物的现代化”,更要实现“人的现代化”。马克思的《资本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切实方案。这需要深入挖掘和利用资本创新潜能,使其促进生产力发展以“做大蛋糕”,从而实现“物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驾驭资本创新,规避和克服以“资本为中心”的消极作用;创新国家,消灭私有制;解放雇佣劳动,实现工人阶级的共享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三个“主体”地位: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两个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主体地位,更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创新发展这一主体地位以“分好蛋糕”,确保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马小飞 马俊峰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那些渴望依靠自身力量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在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上,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何爱平 徐艳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提出并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并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是我们党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关键所在。《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巨著,呈现出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和时代性的理论品格,这是其作为方法论而非教条的深刻体现,也是其具有强大解释力、思维力、指导力和创新力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来源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是对中国道路科学内涵的高度凝练,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和现代化的时代主题,不仅承继了《资本论》的理论品格,还将中国道路的独特价值寓于其中,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引领理论创新立足具体实践、运用科学方法、把握本质属性、直面时代问题,从而进一步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姜英华 叶泽樱
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和起统摄作用的逻辑形式,资本逻辑的神秘性和形而上学的抽象同一性背后隐藏的是人的存在境遇和人与人的真正关系。《资本论》通过对商品、劳动、货币等经济范畴和资本逻辑的历史考察和辩证分析,揭示了人的异化关系,批判了人的存在样态,为"现实的历史"的变革指明了道路,为诊断和反思现代性提供了存在论解释,从这一意义上说,《资本论》是关于"如何超越现实"的新的存在论。
关键词:
存在 资本 现实的历史 《资本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海娜 罗玉辉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在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键之举在于科学驾驭资本,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审思与超越,进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代化之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的审思与超越可以通过“过去—现在—未来”的脉络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西方现代化资本逻辑的根源及自我扬弃”中探寻资本的奥秘,包括“资本一般”与“资本特殊”“资本文明面”与“资本消极面”、资本的“过去式”与资本的“未来式”;其次,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运用“资本”的实践,即“节制资本—运用资本—驾驭资本”的三大历史阶段,提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必须打破“西方化=现代化”迷思,全面正确认识资本特性并科学驾驭资本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最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驾驭资本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俊明
《资本论》有两大紧密联系的任务:对客观对象的理论再现和科学批判。在终篇,这两大任务均既臻于完成,又终于完美统一。科学批判与全面再现具体结合,通过批判在表面的联系内兜圈子的"三位一体公式"而接近社会表象,由此在终篇阐明内在的理论规定在外化过程中如何表现,而实现整体理论再现的创新。同样地,终篇的科学批判还导致《资本论》各种基本理论的创新。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建荣
随着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成为当下现代化发展的时代境遇和研究视域。作为世界历史的“资本”阐释,《资本论》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世界历史的逻辑起点、内在动力、拓展空间和发展界限,并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揭示中发生世界观转变、对社会历史现实进程的总体考察中实现方法论变革以及在对资本逻辑造成人的消极发展的无情批判中提出价值观展望,最终达成了对世界历史之谜的解答。这一解答对于如何在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时代任务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推进世界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屈炳祥
科学的批判精神是《资本论》的一种固有本质属性,这是由它的创作者马克思本人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所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其总的立论基础,而且还渗透在它的各个方面,使《资本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具体范畴、基本原理、逻辑结构各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因而,辩证法所具有的那种"批判的和革命的"品质就成了《资本论》及马克思主义整个政治经济学的一种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它的"下册",它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具有同一个基因与同一个本质。今天研究《资本论》的科学批判精神,正好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续接红色基因,传承革命品质,起到强根固本的作用。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志民 曹永栋
本文试图回到经典文本,运用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原因的理论批判凯恩斯《通论》中经济危机原因的理论,证明凯恩斯经济危机原因理论前提的三条基本心理规律是错误的,因而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原因的解释是错误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内在矛盾不断发酵的客观结果,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正确认知。
关键词:
凯恩斯 经济危机 《资本论》 批判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桑朝阳
《21世纪资本论》的核心逻辑和结论为r> g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根源。国内学者在对这一结论的研究中往往忽视了对其理论前提和论证逻辑的追问和证明,外部批判有余而内部批判不足。皮凯蒂所谓r> g引起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资本主义核心矛盾只有在"资本家不消费,工人不储蓄"的"古典假定"条件下才能成立。资本主义两大定律的公理与西方主流经济增长模型本质上是一致的,但皮凯蒂却将其建立在各种假设条件下的特殊性普遍化了。本文通过严格的数学推理证明不是r> g,而是r/g和K/Ys的关系共同决定了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变化。"皮凯蒂现象"表明目前中国政治经济学批判方式方法亟待完善。
关键词:
皮凯蒂 资本主义两大定律 收入差距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史玲
《资本论》既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光辉成就,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革命友谊的历史见证。从《资本论》发表到恩格斯逝世的二十九年间,资产阶级学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在应用方法、引文规范、理论原创、逻辑体系、理论通俗化等五个方面对《资本论》进行误读、歪曲甚至诋毁。为了捍卫《资本论》的革命性、科学性、创新性、完备性和人民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相继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各种误读和歪曲展开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论》五重误读的批判,为当前科学把握《资本论》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资本论》 误读 批判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许光伟
《资本论》文本的一个突出的特质是表达行动内涵。《资本论》中的行动理论在意蕴与模式上和标准的社会学理论相比,特质规定是丰富的阶级实践工作内涵。这种研究具象出"实践态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之类似但内涵逻辑殊异的是哈贝马斯努力建构的"交往行动的理论"。后者和经济学上的新制度主义理论废墟相类似,其带来了哲学上的"科斯问题":试图从行动图型上抹掉"生产关系—交往关系"的构造。这是对行动与理论统一关系的严重背离。在具体理论构建上:哈贝马斯的问题还在于过多强调了交往和其他行为模式的差别,而较少注意它们的结合和统一;与之相反,通过运用"整体范畴",各种行为模式在《资本论》中艺术地结成一体。因此,是否追循"行动如...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涛
唯物史观关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本质规定,要求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生态困境的剖析必须透过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与恶化的表象,看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作用,进而坚持“生产方式”的研究视角。由此,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现代化生态困境的内在联系时,既要看到生产力的巨幅跃升为人类改造与征服自然所提供的前提条件,也不能忽视以资本为主导的异化生产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恶化过程中所造成的必然影响。这种植根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现代化生态困境,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通过自身调适克服的,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恰恰表现为它的自然维度。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立足于“两山理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秉持系统的生态治理观将生态法治与生态德治有机结合,破解了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协同共进“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历史性难题,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生态超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