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6)
- 2023(1382)
- 2022(1314)
- 2021(1479)
- 2020(1111)
- 2019(2945)
- 2018(2616)
- 2017(3588)
- 2016(2005)
- 2015(2475)
- 2014(2369)
- 2013(2381)
- 2012(2442)
- 2011(2349)
- 2010(2247)
- 2009(2214)
- 2008(2139)
- 2007(1429)
- 2006(1323)
- 2005(1372)
- 学科
- 济(7447)
- 经济(7443)
- 中国(4223)
- 业(3224)
- 管理(3167)
- 学(2728)
- 方法(2461)
- 农(2433)
- 数学(2163)
- 数学方法(2137)
- 企(2042)
- 企业(2042)
- 贸(2012)
- 贸易(2011)
- 易(1968)
- 和(1775)
- 出(1764)
- 财(1626)
- 农业(1614)
- 教育(1517)
- 地方(1497)
- 融(1408)
- 金融(1408)
- 理论(1377)
- 研究(1364)
- 世界(1281)
- 制(1250)
- 业经(1216)
- 问题(1209)
- 发(1099)
- 机构
- 大学(27602)
- 学院(25155)
- 研究(14212)
- 中国(11118)
- 济(10686)
- 经济(10495)
- 科学(8434)
- 管理(7929)
- 所(7827)
- 研究所(7120)
- 京(6709)
- 中心(6375)
- 理学(6258)
- 理学院(6095)
- 管理学(5983)
- 管理学院(5906)
- 农(5849)
- 范(5082)
- 师范(5034)
- 院(4886)
- 财(4837)
- 农业(4586)
- 北京(4531)
- 部(4481)
- 师范大学(4304)
- 科学院(4301)
- 教育(3987)
- 江(3987)
- 业大(3723)
- 研究院(3698)
共检索到545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燕婷
《词学季刊》是20世纪30年代影响最大的词学研究专刊,其专辟女子词录专栏,先后发表23位民国女词人的作品。该专栏有效推进女性词从私人化领域向公共空间传播。专栏作者通过师承关系、他人推荐或书信请益、寄送作品等方式与当时词坛的词家产生广泛联系,彼此互动助益其作品在专栏发表。《词学季刊》的词坛消息栏目也成为女词人词集介绍或发行的有效传播窗口。《词学季刊》以女子词录专栏为主,词坛消息专栏为辅,成为20世纪30年代民国女性词向社会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和平台。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忠民
中国近代企业最初发生于自19世纪70年代的洋务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内部管理很大程度上还是官僚衙门式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民营企业逐渐兴起,但是直到20世纪前20年,即使是在荣家企业这样规模极大的近代企业,以及诸如长江航运这样的近代新兴运输行业中,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落后的工头制、包工制式的管理模式。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世界科学管理理论的推动下,随着国内近代职业经理阶层的逐渐形成,以及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公司搁浅、倒闭事例的时有发生,科学管理对于公司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近代中国的公司企业,特别是在诸如上海这样的工商业大都市的公司企业中,逐渐开始兴起崇尚和推行以科学管...
关键词:
企业 科学管理 近代上海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盛邦和
"本位"就是"本来的地位"的意思。"本位文化"运动就是恢复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地位的运动。中国近现代有过中体西用思想、国粹思想、国学思想、复古思想等,都是"本位文化"思想在不同时代形式上的变化。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黄擎 孟瑞
源自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批评"问世后颇受西方学术界关注,数据库Scopus及书籍词频统计器(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提供的数据显示,"关键词批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激发了为数不少的"关键词写作"和"关键词研究"。"关键词批评"也在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领域得以传承与发展,既延续了雷蒙·威廉斯紧密联系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解析"关键词"生成演变的理路,又在文学批评实践层面出现了新变与推进。"关键词批评"相关著述多注重运用历史语义学方法解析"关键词"的生成演变,彰显词语之间的关联性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克祥
20世纪 30年代 ,尤其是 1 932— 1 934年农业恐慌期间 ,农村土地买卖和地权流向出现了新的特点 :由以往地价持续上涨、买卖兴旺一变而为地价惨跌、买卖淡静 ,土地由供不应求一变而为虚假过剩。隐藏在这一切背后的是广大自耕农加速贫困化。土地买卖中原有的地权多向流动消失 ,变成由中小土地所有者向大地主、城市地主的单向流动。自耕农、半自耕农占地零细化和无地化的程度愈加严重 ,中小地主也普遍衰败 ,大地主、城市地主则急剧膨胀 ,全国地权恶性集中。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克祥
中国地域辽阔 ,地区间差异悬殊 ,地权分配状况及其变化 ,十分复杂 ,由于受传统和不同因素的影响 ,从全国范围看 ,地权的集中与分散 ,往往同时并存或交替出现。但 2 0世纪 3 0年代 ,集中却是地权分配的一般形态。其基本趋势和特征是 ,自耕农加速破产和无地化 ,中小地主没落 ,大地主膨胀 ,地权恶性集中。本文在综合整理大量调查统计基础上所作的 2 0世纪 3 0年代地权阶级分配数量估计显示 :南北之间地权分配的差异缩小 ,地主富农占地比重上升 ,占全国人口 1 1 8%的地主富农垄断了 61 7%的土地 ,而占人口 66%的贫雇农只有 1 7 2 %的土地 ,仅相当应得土地的 1 4...
关键词:
土地阶级分配 地权分散 恶性集中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管汉晖
本文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中的中国经济进行历史回顾和经济理论分析,并与西方主要金本位国家进行比较,力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的研究发现,有两个因素在大萧条时期的中国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是银本位,一个是竞争性的银行体系。银本位使中国经济萧条的进程迥然不同于西方金本位国家;不同于西方国家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度过大萧条,中国由于特殊的银行体系,货币供给始终没有减少,银行危机也没有普遍发生,这是中国经济在整个大萧条中表现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
大萧条 宏观经济 银本位 银行体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吴冬梅 杨林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教育,深受民族主义的影响。崔载阳是这一时期民族主义教育大潮中较早对民族中心教育进行研究的学者。从对民族中心的小学课程研究开始,到民族中心教育一般理论的提出,直至民族中心教育哲学的形成,崔载阳构建了系统的民族中心教育理论。这一理论以"协进"的中国民族文化为基础,以涂尔干、杜威的学说为方法论,具有浓厚的理性民族主义色彩;在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上,呈现出一种民族主义为目的、自由主义为手段的和谐。这种理论建构方式,也体现了力图化解中西二元冲突的思想。
关键词:
崔载阳 民族中心教育 协进 理性民族主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侯云霞
农村问题是民族复兴的基本问题。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出现了多个改造农村,以期实现民族复兴的探索实践活动。由于存在对社会认知多方面的分歧,他们在权利表现、内容表现和形式表现等方面产生了众多的差异性表现。
关键词:
农村改造 差异性 表现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倩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英国农业面临农产品价格下跌、市场滞胀以及农耕地区损失严重的问题。政府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转而用进口限制、农业补贴以及市场规范等措施对农业进行国家干预。虽然受若干因素的影响,这些举措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危机。但是从长远来看,改革使英国农业政策从自由主义转向国家干预,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由市场条件下的国家干预农业政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英国 农业改革 国家干预 世界经济危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隋福民 韩锋
本文以"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基尼系数的计算和比较,探讨了保定11个村的土地(主要指耕地)占有关系在1930—1946年间的变化。我们发现:保定11个村的土地不平等程度还是较大的,尽管从1930年到1946年基尼系数都是降低的,即土地占有呈现了"分散化"趋势。而且,从时间上看,这种"分散化"趋势主要发生在后一阶段,即1936—1946年间。把11个村的结论推广到保定地区的农村,其结论是类似的。另外,我们发现,村与村之间在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上也有一定差别。
关键词:
保定 地权 分散化 基尼系数 农村调查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周石峰
城乡关系乃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永恒主题。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中国爆发经济危机,城乡关系问题更加凸显。各派学者围绕农村复兴路径与城乡本末问题,展开广泛的思想论争。保守主义者主张以农村为本,自由主义者强调以城市为重,而马克思主义者则认定革命是解放农村和终结城乡剥削关系的先决条件。近代知识精英城乡关系上的歧异主张,本质上关涉中国现代化路径的具体选择,而究竟如何最终消解城乡二元对立,依然是挑战人类智慧的世界性难题。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盛邦和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出现"社会性质大论战"。结果以下理论成为中国现代思想的主流:中国历史社会虽显示某些"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点,然而与世界多数国家同样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各阶段,近代以来,则显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曾凤婵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美国高等教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减少,学生选择发生变化,高校收入大幅下降。为缓解经济萧条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教育拨款、学生资助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日益蔓延。因此,系统总结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和措施,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经济危机 高等教育 教育政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都市去"与"回乡村去"成为背道而驰的两大社会现象,"乡村破产"和"都市膨胀"为知识分子所广泛关注和焦虑。由此,"建设新都市"和"改造旧乡村"成为解决城乡关系危机的两条路径,并在当时形成两股强劲的思潮。是"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还是"发展乡村以救济都市"抑或是"都市与乡村相互调和",知识分子都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当今城乡发展须打破"二元对立"格局,建立"文化共同体",促进城乡关系协调融合发展。
关键词:
都市建设 乡村改造 城乡关系 文化共同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