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6)
2023(1385)
2022(1167)
2021(1109)
2020(839)
2019(1710)
2018(1755)
2017(2986)
2016(1692)
2015(1768)
2014(1697)
2013(1635)
2012(1433)
2011(1367)
2010(1519)
2009(1391)
2008(1365)
2007(1249)
2006(1216)
2005(1070)
作者
(5351)
(4487)
(4456)
(4240)
(2731)
(2187)
(1949)
(1677)
(1677)
(1650)
(1536)
(1488)
(1431)
(1405)
(1378)
(1363)
(1262)
(1247)
(1244)
(1226)
(1206)
(1084)
(1048)
(1009)
(1007)
(1000)
(978)
(931)
(895)
(892)
学科
环境(6665)
(6377)
经济(6375)
管理(6020)
生态(4886)
(3419)
资源(2965)
(2804)
(2638)
(2491)
规划(2447)
环境规划(2420)
地方(2394)
(2265)
(2020)
(1997)
企业(1997)
(1976)
区域(1975)
区域环境(1859)
方法(1725)
业经(1714)
农业(1676)
中国(1424)
理论(1274)
地方经济(1264)
发展(1234)
生态学(1233)
(1228)
数学(1159)
机构
学院(25025)
大学(24323)
研究(10196)
(8656)
管理(8509)
经济(8439)
科学(7500)
理学(7385)
理学院(7269)
管理学(7092)
管理学院(7068)
中国(6897)
(5496)
(5306)
研究所(5041)
(4967)
业大(4505)
中心(4332)
(4277)
师范(4251)
(3935)
(3890)
农业(3705)
环境(3656)
北京(3595)
科学院(3532)
师范大学(3477)
(3398)
资源(3325)
(3153)
基金
项目(19156)
科学(15045)
基金(13742)
研究(13492)
(12616)
国家(12529)
科学基金(10335)
社会(8818)
社会科(8331)
社会科学(8328)
(7696)
基金项目(7527)
(6749)
自然(6672)
自然科(6380)
自然科学(6379)
自然科学基金(6236)
教育(5275)
资助(4959)
编号(4782)
重点(4753)
(4659)
生态(4295)
计划(3826)
国家社会(3785)
(3740)
(3705)
发展(3600)
科技(3574)
科研(3541)
期刊
(11789)
经济(11789)
研究(5757)
学报(5241)
科学(4826)
中国(4510)
(4416)
大学(3686)
学学(3553)
资源(3381)
农业(3228)
生态(3132)
管理(2423)
业经(2270)
林业(2244)
(2022)
教育(1933)
(1878)
科技(1742)
(1695)
问题(1436)
环境(1412)
业大(1331)
(1294)
社会(1260)
财经(1200)
社会科(1148)
社会科学(1148)
(1141)
经济研究(1131)
共检索到350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马云飞  
通过对《老人与海》中老人海上捕鱼生活的回顾及反思的具体分析,指出生态批评的提出与后续推进必须考虑人的正当需求,忽视人的发展谈生态批评是伪生态的表现,同时指出《老人与海》仅体现生态批评的前奏。作品中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揭示仅是处于生存危机前期的人类反思,即生态批评视野下的人必须学会尊重其他物种的发展需求,努力与它们友好相处。从老人的情况看,他的反思并没有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改进提供更大空间,仍执着于人类利益的满足与实现。但《老人与海》预示了生态批评的到来,就此而论,它同样不失一部伟大的作品。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玉健  
马克思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个层面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剖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论"不可或缺的内容。当代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岩佐茂,依据马克思的基本思想,针对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环境危机的加剧,对环境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在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战略的当下,我们以岩佐茂的生态伦理观为切入点,对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进行新的阐释,不仅有利于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扩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而且引导国人不断提高环境道德水平,增强保护环境意识,改善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冯俏彬  贾康  
本文在详考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基础教育、基本医疗服务、廉租房等属于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我们将其冠名为权益-伦理型公共产品。在此基础上,借鉴布坎南等人认识中的合理要素,提出了扩展的公共产品定义并进行了相应的理论阐释,进而讨论了权益—伦理型公共产品内在要求的每隔一段时间重新界定边界的民主化、法治化机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韩跃红  常锡光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三生教育"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整合性是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原则。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兰昊  
<正>在国际贸易中,如何既充分运用资本,使之促进贸易经济繁荣,又将资本纳入人类道德和法律的轨道,使资本成为推动和保障贸易发展的积极力量,是当前值得关注的现实议题。余达淮教授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的《资本伦理学》从全球视野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科学把握资本的伦理规范诉求,
关键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姜方炳  
1929年,梁漱溟作了一个关于"铁钩"与"豆腐"的比喻,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国民政府强力嵌入乡村而陷入治理"内卷化"的困境,为我们探究"一统体制之下乡村社会何以有效治理"问题,提供了诸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基于此,本文在"有效性-合法性"的分析框架下,建构了"乡贤(绅)之治"的四种理想型分类图式,即乡贤之治的善治化(高合法性-高有效性)、乡贤之治的形式化(高合法性-低有效性)、乡贤之治的失序化(低合法性-低有效性)、乡贤之治的灰黑化(低合法性-高有效性)。据此分类图式,在政治话语从"革命"向"改革"的历史流变中,深入考察"乡贤之治"的行动伦理及其演化,可以获得一种关于乡村治理的规律性认识:乡村社会有效治理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存在名义上的"乡贤",而在于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之间是否形成有效的利益沟通和平衡机制。这也意味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再造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中间层",特别是要注重乡缘力量的现代转化,积极培育"新乡贤"等社会力量,从而发挥其独特而重要的资源链接和沟通协调作用。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胡岳岷  岳惠志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条件下,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也必须走市场化之路。没有农业的市场化,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民的财富增长就不可能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就根本不可能。农业的市场需求约束将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波动,因此,研究和开拓农村市场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窦立春  
何谓生态公民?生态公民何以蕴含伦理精神、何种伦理精神以及如何培育这样的伦理精神?这些问题试图从深层回答生态公民如何从知到行、知行合一,以及如何实现知、情、意、行之贯通等现实难题。从伦理学视角观之,这种使生态公民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且知行合一的动力就是伦理精神。伦理学维度中的"精神"指向"良知","伦理精神"是指"具有普遍性的良知"。生态公民以生态共同体之和谐、稳定、美丽为出发点彰显了人类的"普遍性良知"与"共有之善",共善—幸福—和谐是其精神追求,集体记忆—主体觉醒—学会伦理地思考是培育生态公民精神的根本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窦立春  
生态公民身份的伦理认同本质上是公民如何意识到与自然的共生性,由此形成对生态共同体的理解、坚守、认同和回归,进而将其内化为个体观念和行为依据,养成一种内生型德性品质和生态自觉精神。生态公民的德性实现过程就是公民对生态共同体及其理念的内化和分享过程,其首要德性是关爱,关爱不仅可以实现全球伦理的生态共享,还能唤醒主体的道德良知,表现为自觉的伦理行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振亚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纬度达到生态实现,其开发需要遵循一定的生态伦理原则,这是沿海生态系统自然价值、自然权利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基于现代生态人类中心论理论的纬度,沿海生态开发应该遵循如下伦理原则:遵循自然、尊重沿海生命的伦理原则;善待自然,反对沿海环境法西斯主义的伦理原则;以人为本,生态利用天然资源,确保沿海物种优先的伦理原则;节约、保护沿海自然资源,树立绿色生态开发的伦理原则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宋言奇  
生态城市理念是一种综合环境观的阐释,从空间角度论,它是城市环境观与区域环境观的有机结合;从时间角度论,它是城市历史环境观与现实环境观的有机结合;从功能角度论,它是城市经济环境观、社会环境观与生态环境观的有机结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麦茹  
孔子的经济思想富含大量生态因子,因顺时节以时生产、节俭消费和以相对合理的分配政策来保证各阶层的和谐相处并维持社会生产的可持续进行等思想都是这种生态因子的具体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内圣外王、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逻辑思想是支撑着这一特色的两大根基,孔子的这种思想为身处生态困境的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迪。
[期刊] 改革  [作者] 沈辉  李宁  
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大关键性问题。生态产品是需要通过投入人类劳动及物质资源生产的最终产品或服务,具有整体性、公共性、外部性、时空可变性特征。生态产品价值可通过价值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外部性理论等来阐释,其构成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政策保障、资金支持、交易价格、补偿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应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交易市场、企业、提供者、受益者等参与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赵麦茹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内圣外王、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逻辑思路,敬畏自然的宗教文化是支撑着孟子经济思想的三大根基。在这三大根基的共同作用下,孟子的经济思想富含了大量的生态因子,这一特色在其生产观、消费观、赋税观和分配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孟子之思想为身处生态困境的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迪。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清荣  
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的命运和出路,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现实问题。对于儒家伦理如何实现现代转型,如何能够真正融入现实生活,理论界见仁见智。我们为此专门组织了一组笔谈,以期促进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