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57)
- 2023(7600)
- 2022(6374)
- 2021(5700)
- 2020(4953)
- 2019(11363)
- 2018(11506)
- 2017(22824)
- 2016(12065)
- 2015(14104)
- 2014(14216)
- 2013(13783)
- 2012(12387)
- 2011(11289)
- 2010(11863)
- 2009(11127)
- 2008(10472)
- 2007(9506)
- 2006(8829)
- 2005(8019)
- 学科
- 济(76653)
- 经济(76605)
- 管理(34369)
- 业(30781)
- 方法(28590)
- 数学(26139)
- 数学方法(25343)
- 企(24262)
- 企业(24262)
- 中国(18796)
- 地方(18571)
- 农(14341)
- 业经(13605)
- 地方经济(12547)
- 学(12373)
- 财(11493)
- 农业(10429)
- 理论(10403)
- 发(9003)
- 环境(8651)
- 制(8426)
- 和(8291)
- 产业(7964)
- 信息(7955)
- 经济学(7939)
- 贸(7685)
- 贸易(7678)
- 融(7508)
- 金融(7507)
- 易(7328)
- 机构
- 学院(180764)
- 大学(179201)
- 济(84522)
- 经济(82990)
- 管理(70395)
- 研究(60656)
- 理学(60304)
- 理学院(59675)
- 管理学(58338)
- 管理学院(57989)
- 中国(44923)
- 京(37042)
- 财(35275)
- 科学(34811)
- 所(30173)
- 财经(28431)
- 经济学(27513)
- 中心(27328)
- 江(27257)
- 研究所(27134)
- 经(25651)
- 经济学院(24321)
- 农(23982)
- 北京(23552)
- 业大(23266)
- 范(22979)
- 师范(22805)
- 州(21541)
- 院(21190)
- 财经大学(20778)
- 基金
- 项目(115872)
- 科学(92055)
- 研究(85159)
- 基金(84529)
- 家(72556)
- 国家(72005)
- 科学基金(62822)
- 社会(56243)
- 社会科(53358)
- 社会科学(53344)
- 省(45721)
- 基金项目(43588)
- 教育(39744)
- 自然(39273)
- 自然科(38443)
- 自然科学(38436)
- 自然科学基金(37727)
- 划(37474)
- 资助(36147)
- 编号(34990)
- 成果(28553)
- 重点(25857)
- 发(25606)
- 部(25066)
- 课题(23918)
- 国家社会(23614)
- 创(23270)
- 教育部(22171)
- 大学(22068)
- 人文(21964)
共检索到2759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袁桓
本文所论的经济数学模型是指湖南省科委下达湖南财经学院与湖南省劳动厅的科研课题《湖南省城镇劳动力就业宏观管理研究》中提出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应用,效果良好.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就模型给城镇劳动力就业提供出的一些重要信息进行阐述,以便为有关领导部门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参考,也为有关研究人员,提供劳动力就业研究的一些数量依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明珍
信息传输的数学模型陈明珍差异和传递是信息的两个本质特征。差异是系统的运动和由此产生的系统状态转换的反映,这种差异只有在信息被传递、吸收后才能显示出来。信息的传递则是信息存在的必要条件,它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保证。信息由信源发出,被...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实
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李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是按照两个改革战略向前推进的,一是在传统的计划体制部门中逐步地引入市场机制,使其逐渐地转化为市场引导型的经济部门,这一战略的主要表现是在转变国有企业运行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龙春涛 宋香荣
文章使用2010—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分位数回归分析城镇化推进、劳动力质量提高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化和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增长水平较高的地区要高于较低的地区,两者的交互项在经济增长水平中等的地区具有负向影响。从控制变量来看,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增长水平较高的地区要高于较低的地区,政府干预和贸易依存度在经济增长水平较高的地区的负向影响较强,而城乡收入差距在经济增长水平较低的地区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较强。进一步地,利用中介效应检验得出城镇化通过提升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越兰 罗瑞强
通过建立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下求职者的受教育行为。在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不同求职者能力类型之间相差越小,高潜质求职者越倾向选择比完全信息均衡条件下更高的教育水平。结果导致了市场上求职者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并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过度教育的趋向。根据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增加专用性投资,实行培训生制度,改变求职方向等一系列措施来改进市场效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洪银萍 楼敏
就业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时刻关注的问题 ,也是经济学界理论研究的源泉。就业问题的本质是劳动力供需的研究 ,本文仿照人口研究 ,引进转移概率 ,建立了一个基于劳动力年龄分类和行业分类的劳动力就业分布的动态演化模型 ,具体研究劳动力在行业间的转移规律 ,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展开定量分析研究。
关键词:
就业 转移概率 行业分类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管晓明 杨金亮
劳动力技能的高低是影响其工资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从劳动力技能角度对劳动力进行分组,推导出决定不同类别劳动力份额的技术和制度方面的因素,并将基尼系数用上述诸因素来表示,便得到基尼系数因素分解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中国城镇劳动力收入差距进行因素分析,结论认为不同技能劳动力份额及工资差异与基尼系数正相关,失业救济金等转移支付和人均收入水平与基尼系数负相关。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龚刚 Willi Semmler
真实经济周期(RBC)模型通常以市场出清的一般均衡为其理论框架。这使我们无法有效的将这一跨时期的动态优化模型应用于现实的经济环境,因为现实的世界里普遍存在着各种非均衡的状况。本文将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分离开来,从而允许非均衡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利用美国的数据,我们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更好的解释劳动力市场的波动及消费和就业间的关系,同时说明该模型在数据的拟和上比标准RBC模型更好。
关键词: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 非均衡 随机动态规划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范如国
本文分析了效率工资的索洛模型和Shapiro-Stiglitz模型存在的局限性,认为由于工资合约具有非完备性特点,通过工资合约对员工进行完全激励是困难的;基于重复博弈理论构建了同时考虑内外部劳动力市场要求的效率工资模型,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企业和员工在效率工资博弈过程中的行为和策略,阐述了效率工资的经济效用,尤其是具有的"事前激励"和"事后激励"两种效率价值;揭示了该模型比均衡效率工资模型具有的更为丰富的经济内涵,认为效率工资需要与其他激励机制相互补充才能实现其激励目的。
关键词:
效率工资 博弈 劳动力市场 经济效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文义 杨继国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有完整的劳动力供求理论,也称劳动力市场理论。然而,这一科学的理论却没有可视化的图形分析,这是马克思劳动力供求理论相比于现代经济学劳动供求理论的不足之处。本文在明确区分劳动和劳动力的不同概念、劳动供求与劳动力供求的不同内涵以及工资及其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力供求曲线模型。
[期刊] 改革
[作者]
罗楚亮 李实
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初次就业搜寻时间对随后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失业与收入)具有一定的影响。初次就业搜寻时间越来越长;本人的人力资本特征、是否高考以及父母身份对于初次就业搜寻时间都有显著的影响。尽管初次就业搜寻时间延长将导致就业者接受不稳定的就业机会,对工资收入也在较长时期中具有负效应,但其再就业概率在上升,失业持续时间有所缩短。
关键词:
初次就业搜寻时间 新增劳动力 失业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许光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是实践观指导下的科学的抽象分析法。劳动价值论的实质是唯物史观方法论的不断转化和科学运用,具体化形式是哲学思维分析与数学模型分析的统一,从而构成经济本质分析与经济运行分析统一的基础。具体而言,价值创造及运行对应了微观层面的价值(经济)本质分析和价值(经济)运行分析的统一,价值决定及其运行对应了宏观层面的价值(经济)本质分析和价值(经济)运行分析的统一。在当前,劳动价值论的数学模型分析需要更加广义化和应用化,以增强实际运用价值。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武爱
通过分析比较完全理性、有限理性的各自特点,提出了新的理性的公式化定义,并建立了理性选择的数学模型。本文认为理性是人的自然属性,自然理性的理论包容性、现象解释能力与完全理性、有限理性相比较更为突出,自然理性的数学模型有望成为一个关于理性的基础模型。从关于理性概念的形式化研究这一点,本文可以看作是对奥曼的“公开问题”的一个公开回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