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91)
- 2023(6592)
- 2022(5272)
- 2021(4880)
- 2020(3907)
- 2019(8924)
- 2018(8636)
- 2017(16195)
- 2016(8164)
- 2015(9583)
- 2014(9346)
- 2013(9633)
- 2012(9450)
- 2011(9119)
- 2010(8978)
- 2009(8540)
- 2008(8234)
- 2007(7107)
- 2006(6715)
- 2005(6324)
- 学科
- 济(66289)
- 经济(66246)
- 方法(20886)
- 管理(20456)
- 数学(19293)
- 数学方法(19247)
- 中国(17214)
- 业(16531)
- 地方(15462)
- 地方经济(12024)
- 企(11467)
- 企业(11467)
- 贸(11022)
- 贸易(11015)
- 农(10860)
- 易(10731)
- 业经(10045)
- 学(9755)
- 环境(8536)
- 制(8339)
- 融(8176)
- 金融(8176)
- 财(7893)
- 发(7892)
- 关系(7730)
- 银(7515)
- 银行(7515)
- 行(7420)
- 农业(7313)
- 经济学(7152)
- 机构
- 大学(136591)
- 学院(132991)
- 济(79263)
- 经济(78310)
- 研究(56425)
- 管理(47079)
- 中国(43987)
- 理学(39893)
- 理学院(39408)
- 管理学(39084)
- 管理学院(38819)
- 财(31948)
- 京(29072)
- 经济学(28162)
- 科学(28146)
- 所(27882)
- 财经(25877)
- 研究所(25172)
- 经济学院(25167)
- 经(23768)
- 中心(23061)
- 院(19633)
- 北京(19427)
- 财经大学(19187)
- 科学院(17862)
- 江(17666)
- 社会(17158)
- 范(16547)
- 农(16483)
- 师范(16472)
- 基金
- 项目(82018)
- 科学(66431)
- 基金(64109)
- 研究(61628)
- 家(55436)
- 国家(55079)
- 科学基金(46695)
- 社会(45457)
- 社会科(43367)
- 社会科学(43359)
- 基金项目(32267)
- 资助(26825)
- 省(26636)
- 教育(26604)
- 自然(25893)
- 自然科(25300)
- 自然科学(25293)
- 自然科学基金(24887)
- 划(23353)
- 国家社会(21338)
- 编号(21283)
- 中国(21021)
- 部(20649)
- 发(19621)
- 重点(18742)
- 教育部(18434)
- 济(18418)
- 经济(18278)
- 成果(17932)
- 人文(17234)
共检索到2156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田旺杰
中央财经大学兰日旭著《经济强国之路:中国经济地位变迁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的最终成果。全书由序言、正文和结语组成;正文分为"德治"维系经贸交往圈、边缘化、自我重塑和重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策略选择等四章。中国在中外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核心到边缘、再逐步恢复的过程。19世纪初以前,凭借"官办"企业的产品体系、"大国效应"所致的较多赋税收入、"泛行政化"的市场体系等条件,形成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仁伟 刘华 陈达凯 张幼文 施岳群 杨洁勉 俞新天 周敏凯 诸大建 孙海鸣 陈宪 潘英丽 石良平 连平 金润奎 夏立平 章念驰 周锦尉 黄仁伟 于蕾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近期出版了《2003中国国际地位报告》和《强国之路论丛》(首辑5本)。2003年4月18日该所借新书首发之际组织了学术研讨会。会上国际问题专家们就中国国际地位与经济强国之路发表了诸多重要的意见。本刊现集中发表,供读者参考。(因时间原因,发言记录未经本人审阅。)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彭凯翔
本文分四个方面综述了近年中国经济史之计量研究:第一,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GDP的估计;第二,对发展模式的争论和相关检验;第三,关于市场制度及其效率的讨论与量化研究;第四,对国家能力、社会控制与外生冲击等问题的反思及其因果性检验。这些研究深化了对"马尔萨斯陷阱"、"斯密增长"等经典命题的认识,也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国家、市场、家族、文化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曹玉书 楼东玮
本文在分析和分解各地区及三次产业资源误置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在传统的增长核算框架内引入错配系数的方法,重新测算了我国在资源误置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并将除去资源错配因素后的实际技术进步分解为结构变迁效应和净增长效应,得到了资源错配、结构变迁和经济转型间的关系。研究还发现:要素流动障碍和资源误置因素的存在不仅影响经济短期的产出总量及其产出比例,也影响经济的长期产出组合方式(生产前沿面),我们若消除所有错配年份的错配因素,则在这些年份中,可使我国GDP增长率平均每年提高0.90个百分点。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夏小林 孙安琴
中国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发展方面的进程既定格局,均受到国内、国际背景的规定。迄今为止,以1992年为主要界线,经济特区经历了两种有显著差异的发展背景。 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既有突进,也有局限性。90年代国内、国际背景的加速演进,汇聚成了经济特区面临大挑战的场景,改变了其在全国的综合性的优越位势。经济特区需要在国内各区域之间相对平等的、多元化的进取格局中,实事求是地选择新的发展立足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完成阶段性的转变,实现新的跃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范建鏋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伍贻康 杨逢珉
英、美、德、日、韩等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各显特色 ,中国必须借鉴其经验 ,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厦门大学专门史(中国经济史)是(原)国家教委确定的重点学科之一,也是全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点,现已成为联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共三个博士点的科研与教学实体。经过几代学者的艰辛探索、多种学科的相互渗透,形成了社会史与经济史紧密结合的中国经济...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连英祺 杨宏伟
当我们在研究如何通过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和引导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时 ,我们实际上已经承认了两个假设 :第一 ,技术的变迁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正关联性 ;第二 ,技术的变迁受到制度性因素的激励和制约。直观上和宏观经济数据分析都可以证明这两个假设是正确的 ,然而遗憾的是 ,一直以来 ,没有人对此给予历史的追溯 ,因此这两个假设尚未经历过经济史的检验。这与现阶段对技术创新的功利性研究有关 ,研究者认为技术创新是现代的事 ,主体是企业 ,因此历史中的技术创新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这种研究的现实性很强 ,但从研究的逻辑来讲 ,是残缺的 ,从研究的基础讲 ,是不牢固的。 1 981年 ,诺思发表了《...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制度 技术变迁 社会变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豆建民
选择与创新——从过渡经济看中国经济思想的变迁豆建民50年前,曾有人提出要构建“中国经济学”;①50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学”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这决非偶然。中国经济学如何发展?经济学中是否会有一个中国学派?对于此类问题的回答迫使我们将...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厉以宁
改革要深化,发展要再接再盾,改革和发展都不可半途而废,否则可能前功尽弃。十八届三中全会之际,厉以宁教授畅谈中国即将推进的新一轮改革,本书是他酝酿已久,在赴中国各地实地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亲自撰写而成,是他关亍中国经济现实问题的最新代表作。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志强 陈泽珅
本文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1986—2013年中国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以及两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二者都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在长期,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仍能进一步增强;脉冲响应分析发现技术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制度冲击的影响衰退更快。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翼 何有良
笔者应用偏离-份额法(SSA)将要素重置效率从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研究了1978年~2008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要素重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利用分行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别对1990年~2008年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迁的要素配置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要素重置效应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时间的变动呈现出三阶段的变化趋势;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变迁过程中,轻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要素重置效应更为明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婧 朱承亮 安立仁
低碳转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本文构建了一个能同时包含"稳增长"、"低能耗"、"低排放"多元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基于1985—2010年全国27个省份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DF的ML生产率指数和增长核算法,对我国经济低碳转型绩效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不考虑环境因素会高估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对我国低碳转型绩效做出较为乐观判断;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且受制度因素水平效应影响,考察期内GTFP增长率呈现"先升后降再平稳"的时间趋势特征;GTFP是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之一,考察期内我国经济低碳转型绩效明显,受边际转型成本影响近年来有趋缓回落趋势,我国仍属于资本和能源双重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低碳转型绩效地区差异明显,部分欠发达省份也表现出了较高的转型绩效,但这种地区差距具有相对稳定性,仅在两次危机期间表现出了较大波动。暂且撇开关于低碳模式"阴谋论"还是"双赢论"争论对错不说,在本文中我们确实捕捉到了我国低碳转型绩效明显的信息。综合来看,我国经济低碳转型任重而道远,但艰难与希望并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