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52)
- 2023(11058)
- 2022(9135)
- 2021(8217)
- 2020(6734)
- 2019(14693)
- 2018(14537)
- 2017(26879)
- 2016(13991)
- 2015(15146)
- 2014(14771)
- 2013(14445)
- 2012(13723)
- 2011(12637)
- 2010(12946)
- 2009(11947)
- 2008(11691)
- 2007(10859)
- 2006(9615)
- 2005(8455)
- 学科
- 济(77078)
- 经济(77030)
- 管理(46110)
- 业(40175)
- 企(34323)
- 企业(34323)
- 方法(23360)
- 地方(21614)
- 数学(19756)
- 数学方法(19589)
- 中国(18880)
- 技术(16565)
- 业经(16072)
- 农(15487)
- 学(15367)
- 地方经济(14006)
- 环境(13755)
- 财(13011)
- 技术管理(11954)
- 制(11558)
- 融(11003)
- 金融(11003)
- 农业(10684)
- 银(10499)
- 银行(10484)
- 和(10232)
- 行(10180)
- 理论(10155)
- 划(10131)
- 发(9374)
- 机构
- 学院(201061)
- 大学(199179)
- 济(92165)
- 经济(90414)
- 管理(75648)
- 研究(73034)
- 理学(64437)
- 理学院(63680)
- 管理学(62697)
- 管理学院(62298)
- 中国(54484)
- 科学(42637)
- 京(41267)
- 财(40366)
- 所(35972)
- 中心(32555)
- 研究所(32443)
- 江(31684)
- 财经(31639)
- 农(29441)
- 经济学(29391)
- 经(28667)
- 业大(26846)
- 院(26675)
- 北京(26160)
- 范(26144)
- 经济学院(25971)
- 师范(25899)
- 州(25218)
- 财经大学(23391)
- 基金
- 项目(133022)
- 科学(106496)
- 研究(99105)
- 基金(96266)
- 家(83775)
- 国家(83086)
- 科学基金(71968)
- 社会(66301)
- 社会科(62904)
- 社会科学(62889)
- 省(53910)
- 基金项目(50733)
- 教育(44686)
- 划(44118)
- 自然(44078)
- 自然科(43031)
- 自然科学(43020)
- 自然科学基金(42293)
- 编号(37571)
- 资助(37457)
- 创(33292)
- 发(30747)
- 重点(30579)
- 成果(30289)
- 创新(30218)
- 部(28610)
- 课题(28035)
- 国家社会(28020)
- 性(25293)
- 发展(25277)
共检索到3170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筝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哈肯的"协同学理论"对于经济发展的助推是成果斐然的,李繁荣教授所著的《经济协同论》即是从这一立场出发,梳理了西方当代发展理念及其演变过程,以及协同学理论如何在经济学中运用,并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发展理念及其历程进行了总结,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这五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现今发展趋势,进而指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应然方向。其中,作者对协同学应用的揭示,既是作者创新性研究的致力所在,也是贯穿新发展理念的重大理论发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丹枫
生态经济与政府管理间存在相互需求的关系,中国生态危机内在要求政府创新管理。创新要遵循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生态经济和市场规律,要遵循明晰责、权、利,提升效能的原则;要注重专业化方式、程序化方式、伦理化方式的结合。基于生态管理制度严重缺失,应建立健全与生态经济相适应的制度规范,即生态经济市场与政府的衔接与互通机制、对生态经济管理主体的激励与监督机制、对生态经济管理行为的规划与执行机制。
关键词:
生态经济 创新管理 原则与方式 制度规范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冰
本文应用协同论的基本原理对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演化进行了解释,并从协同、自组织、序参量等角度入手提出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演化的建议。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动力系统 协同论 序参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孝德
编者按从时代高度看,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是历史的必然。处在历史十字路口的当代中国,如果继续工业化之路将遭受多重障碍:一是保护既得利益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障碍;二是地球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极限的障碍;三是工业文明病与中国走社会主义要求相矛盾。相反,如果选择走向生态文明之路,不仅会化解走工业化之路遇到的障碍,还会为中国走向伟大复兴创造新机遇。具体而言,一是生态文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新内容、新空间和新方向;二是生态文明之路,也是中国承诺和平崛起必须走的文明之路;三是生态文明为中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欢 卢泓宇
文章利用2005—2020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加快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但会妨碍邻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2)现阶段的政府干预无法达到预期的正向效果,无论是直接效应、间接效应还是总效应都显著为负,表明政府行为难以为本地区或邻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3)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尽管不利于提高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但对邻近地区而言仍可以发挥正向作用,并且总效应为正,总体来说,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利大于弊;(4)对外开放以及城镇化仍然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表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还可以持续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而城镇化进程也会改善人均生存环境,提高生态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谷缙 程钰 任建兰
在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寻踪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6—2015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二者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逐步落后于科技创新能力;(2)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协调度由低中度协调向高度协调转变,耦合度空间格局演变与协调度空间格局演变趋势相似,高值区域由东部沿海向长江中下游流域扩散,低值区域集中在西部边疆地区;(3)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波动性,二者水平越低支撑其协调发展的稳定性越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 周侃 孙威 陈东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的相互作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地球表层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在支撑国家科学决策、促进国土有序开发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人文—经济地理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地理学重视机理和过程研究而可能导致学科微观分化和人文化倾向的偏差,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对综合学科支撑体系建设的要求,阐释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的综合价值,并对因素与机制、界面及过程、功能与结构、尺度及转换等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基本范畴进行了再认识。本文还重点讨论了基于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和生产—分配—消费立体系统的空间均衡模型,阐述了面向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探讨了地域功能成因理论与识别技术,以及将面状的功能地域纳入空间结构理论框架的学术创新要点。最后,结合近年来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与区域发展基础理论与方法方面的主要进展,针对学科相互替代所带来的挑战,提出坚持思想性和学术性并举、计算机方法与实验方法兼备、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交叉研究创新与经典路径依赖相融的学科发展路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锁成 李泽红 石广义 李宇 李岱
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资源经济学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资源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相关研究团队及全国主要资源科学研究团队的科研实践为例,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资源经济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已有学术贡献,对资源经济学的学科价值进行了再认识,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我国资源经济学学术创新的主要方向。资源经济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已有学术贡献主要包括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资源承载力研究、资源安全研究、资源流动研究、资源循环利用与循环经济研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世界资源经济研究等7个领域。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成 吴传清
测度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转型效率和生态文明建设质量,把脉二者协同效应,对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具有实践指导作用。在全国视野下,基于2011~2017年省级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测度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转型效率,运用熵权法-Topsis评价模型测度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转型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中下游地区呈梯度递增空间格局,省际差异显著;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上中下游地区呈"V"型空间格局,省际差异较小;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工业绿色转型效率与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协同系数普遍较低,且呈加剧趋势,主要原因是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工业绿色转型。建议地方政府提高对工业绿色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视程度,着力扭转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工业绿色转型的发展态势。特别要加大国土空间和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力度,推动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农业和工业生态化发展,普及生态文化,完善生态安全治理体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寰 王若楠 肖义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离不开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基于城市群视域,采用熵权法、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Tobit模型等方法,从多维度视角探讨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85个城市科技创新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呈平稳上升趋势,生态效率水平呈降-升-降-升的“W”型变动趋势。科技创新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波动上升趋势,且三大城市群空间差异性明显,呈现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空间分布格局;(2)整体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且多数城市表现为低低集聚,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呈显著的“东高西低”型空间集聚特征,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空间集聚特征不显著;(3)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产业结构对整体耦合协调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加大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重视区域发展异质性、引进培育创新人才以及积极开展对外开放交流等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靳强 郑庆昌
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创新协同度。结果表明,2006—2015年生态环境有序度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历程,而科技创新则保持持续上升趋势; 2007—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创新协同度呈波动上升态势,2015年已达良好协同水平,2009年后生态环境有序度开始低于科技创新有序度,是制约生态创新协同度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子系统。采用加权灰色关联模型计算显示,湿地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高技术产业投资额、技术市场成交额、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等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创新协同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唐柳 俞乔 鲜荣生
本文认为,经济发展方式需通过由"资源型发展"向"资本型发展"的"初级转变"和由"资本型发展"向"创新型发展"的"高级转变"两阶段转变培育各阶段的核心要素,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体系下,创新型发展阶段的主导要素及核心要素才可能有效培育及壮大,经济才能实现发展方式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 两级转变 核心要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樊杰 周侃 陈东
党的十八大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与发展机遇。经济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国土空间格局成因与演变规律,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了前瞻性的科学基础和科技支撑。文章结合近年来中科院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团队围绕国土开发的学术创新与应用实践,重点讨论了基于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和生产—分配—消费立体系统的区域发展均衡模型,阐释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自然对人文作用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基于地域功能成因理论与识别方法尝试开展的综合地理区划,以及纳入面状形态完善点—轴系统理论和利用三种功能空间比例关系表达空间结构。研究与实践表明,从应用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在解决科学问题中推动学科建设及提升支撑应用需求的能力,是比较合理的学科发展方式。未来,按照十八大在国土空间格局中提出的"均衡、开发强度、空间结构、功能区、格局"等主题词,持续发展经济地理学,发挥经济地理学对国家战略决策的科技引领作用和支撑作用,实现学科建设的新跨越。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金晓斌 张庶
土地整治作为当前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土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平台,日益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到2020年,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不低于5500万亩,全国累计整治的国土面积将超过5%。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土地整治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和景观受损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乔永平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从理念、目标、任务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还需要充分发挥协同机制的作用,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得以推进,而这需要首先厘清系统的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系统是由众多子系统及要素构成的,包括三个子系统,分别为主体系统、客体系统和动力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又由不同的要素构成。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协同机制 要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