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48)
- 2023(7732)
- 2022(6904)
- 2021(6518)
- 2020(5597)
- 2019(13255)
- 2018(13348)
- 2017(25467)
- 2016(14273)
- 2015(16633)
- 2014(17152)
- 2013(16945)
- 2012(16005)
- 2011(14390)
- 2010(14521)
- 2009(13291)
- 2008(13503)
- 2007(12440)
- 2006(10453)
- 2005(9327)
- 学科
- 济(56472)
- 经济(56416)
- 管理(36028)
- 业(34157)
- 企(27448)
- 企业(27448)
- 方法(26737)
- 数学(22584)
- 数学方法(22348)
- 农(17231)
- 中国(14368)
- 财(14286)
- 地方(14180)
- 学(13021)
- 业经(12236)
- 农业(11426)
- 理论(10967)
- 贸(10743)
- 贸易(10739)
- 制(10463)
- 和(10421)
- 易(10339)
- 教育(8848)
- 务(8819)
- 财务(8797)
- 财务管理(8760)
- 企业财务(8092)
- 环境(7990)
- 银(7948)
- 银行(7921)
- 机构
- 学院(203621)
- 大学(202368)
- 济(75921)
- 经济(73870)
- 管理(72894)
- 研究(65871)
- 理学(61867)
- 理学院(61041)
- 管理学(59842)
- 管理学院(59438)
- 中国(50384)
- 京(43722)
- 科学(43026)
- 农(36772)
- 财(36081)
- 所(34327)
- 江(33669)
- 中心(31940)
- 业大(31341)
- 研究所(30965)
- 范(29782)
- 师范(29496)
- 农业(29107)
- 财经(28262)
- 北京(27375)
- 州(26976)
- 经(25249)
- 技术(23750)
- 师范大学(23454)
- 院(23297)
- 基金
- 项目(128967)
- 科学(98377)
- 研究(96689)
- 基金(88599)
- 家(76382)
- 国家(75630)
- 科学基金(63288)
- 社会(57037)
- 社会科(53614)
- 社会科学(53594)
- 省(53099)
- 基金项目(47847)
- 教育(45607)
- 划(43902)
- 编号(42645)
- 自然(40626)
- 自然科(39547)
- 自然科学(39535)
- 自然科学基金(38801)
- 资助(36041)
- 成果(35730)
- 课题(29555)
- 重点(28996)
- 发(28355)
- 部(27857)
- 创(26328)
- 项目编号(24995)
- 大学(24837)
- 科研(24804)
- 性(24682)
共检索到3059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朱天发 吴艾玲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蕴涵着佛教精神,佛教中的"色空"理论、禅宗思想均对全书的内容、结构、思想产生了影响。原文中有大量具有象征意义、蕴含着佛教哲学思想的佛教文化用语。文章通过分析霍克思《红楼梦》英译本中佛教文化用语的翻译方法及翻译策略,探讨佛教文化对中华古典文学的影响,以及英语世界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解读与接受。
关键词:
《红楼梦》 佛教文化用语 翻译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奚向男
霍克斯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一生翻译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翻译的《红楼梦》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是《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第一个全译本,也是认可度最高的译本。文章对《红楼梦》霍译本中习语的翻译进行分析,总结其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希望为以后的习语翻译,甚至文化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琼
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典籍,其英译本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从典籍文化翻译的视角,重点考察美国译者Francis ross carpenter的《茶经》英译本中关于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效果,并对译者英译过程中准确再现原语负载的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的得与失进行综合评价,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译介和传播。
关键词:
《茶经》 文化内涵 翻译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尹丕安 梅钰鑫
生态翻译学是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生态视角,来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纵观和审视。它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翻译学说,是一种自足的、独立的理论体系。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活动视为一个由译境、译本和译者构成的翻译生态共同体,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一个活的有机的生态整体。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文学作品的英译研究对于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及写作风格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对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发扬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生态 翻译 老残游记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渠天花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社会学核心概念之一,反映了翻译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思路。文章以《边城》戴乃迭英译本为例,从戴乃迭的文化资本视角出发,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对文本选择、翻译思想及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影响,阐释译者的文化资本和其翻译活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
文化资本 译者主体性 戴乃迭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晨晨 郭书法
葛浩文夫妇翻译的《玉米》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适度移情,反映出译者在作者、原文读者及译文读者之间的调解作用。文章以移情在语言学中的概念为基础,分析语言移情与翻译的关系,试图采用以认知识解为基础的文本细读及双语对比方法对毕飞宇《玉米》及其英译本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不同移情识解方式对译文表情力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认知翻译 语言移情 表情力 《玉米》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尚巾斌 唐家扬
文章以《赤壁赋》3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层面比较了各译本对社会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以及语言文化缺省的补偿程度,总结了汉语典籍英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总体原则:译者应深刻理解和把握原语与目标语文化内涵;典籍英译意在传播文化,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补偿并不意味着要消除文化异质性;译者要本着“不增不减”的翻译补偿原则,在准确传达原语信息的同时尽量保留原语文本中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文化缺省 典籍英译 翻译补偿 《赤壁赋》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怡清
许渊冲在耄耋之年英译《论语》,充分展示其翻译风格:仿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尽显译者的精神追求,传神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出仕与退隐或入世与出世之间的人生选择和通权达变的精神气度。试以《论语》书名和开篇第一章译文选析":Thus Spoke the Master"创新《论语》英译名,为英译本"正名";"君子"译作intelligentleman,展示孔子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智"的推崇;运用"省译法"翻译"学而时习之",巧妙化解理解差异,传神表达"知行合一";intelligentleman(君子)表现君子的儒雅,careless(不在意)描绘君子的狂放不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士"的精神,这是许渊冲推崇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睿智的知识分子形象;译文known or unknown对仗工整呈现"音美"。
关键词:
《论语》 名 意美 新意 君子 妙理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许豪
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给翻译研究的启示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要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然而要实现译文文本的意义,译者对译语读者期待视野的重构也同样重要,这在典籍英译中尤为突出。重构读者的期待视野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信息补充,产生的信息即为副文本。文章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从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两个角度出发,结合副文本理论和深度翻译,探索典籍英译文本意义实现的模式,并结合黄继忠《论语》英译本,验证接受美学与副文本理论、深度翻译方法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周蔷 吴雅丽 吴慧
陌生化理论对于文学典籍翻译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在典籍翻译过程中,翻译审美客体的异域性和杂合性能够保留源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并将此差异与平行文本的诗学特征杂合,通过延长审美接受者的关注时间来创造新奇的审美感受,产生陌生化效果。《道德经》是近代西方翻译界传播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古代典籍之一,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圣贤通透的思想智慧与超前的世界观。对于西方学者来说,该翻译选目与其语言文化本身具有"陌生感"。以亚瑟·威利的《道德经》英译本为例,分别从翻译选材、翻译修辞两大层面探讨了译者在英译过程中使用的陌生化翻译策略,并指出陌生化翻译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新奇的审美享受,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作品的文学性,这对中国文化思想的海外传播无疑是有利的。
关键词:
《道德经》 英译 陌生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周蔷 吴雅丽 吴慧
陌生化理论对于文学典籍翻译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在典籍翻译过程中,翻译审美客体的异域性和杂合性能够保留源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并将此差异与平行文本的诗学特征杂合,通过延长审美接受者的关注时间来创造新奇的审美感受,产生陌生化效果。《道德经》是近代西方翻译界传播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古代典籍之一,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圣贤通透的思想智慧与超前的世界观。对于西方学者来说,该翻译选目与其语言文化本身具有"陌生感"。以亚瑟·威利的《道德经》英译本为例,分别从翻译选材、翻译修辞两大层面探讨了译者在英译过程中使用的陌生化翻译策略,并指出陌生化翻译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新奇的审美享受,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作品的文学性,这对中国文化思想的海外传播无疑是有利的。
关键词:
《道德经》 英译 陌生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潘依婷 黄娜 杨嘉珈
中国古诗文历久弥新,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文章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中蕴含深厚政治、文化内涵的古诗文作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翻译学的“尚生、摄生、转生和化生”四生论,探索文本、译者、翻译生态环境的协调共生,精准传递习近平总书记时代性政治思想,融通中外话语构建。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任东升 郎希萌
巴金的小说《家》沙博理英译本是目前唯一英译本,已出版近60年,然而近年才出现对该译本的研究。目前已有的四个视角的研究均有其优点和不足。结合《家》沙博理英译本出版的时代和沙博理的"制度化译者"身份,可采用译本研究与译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创新性、深入性、综合性的研究。沙博理对《家》的英译及其研究,是巴金作品对外传播研究的一部分,也是巴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家 沙博理 译者研究 译本研究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鄢婧莉 王红
针对英国汉学家格雷厄姆(A.C.Graham)提出的汉籍英译只能由母语为英语的译者"译入",而不能由母语为汉语的译者"译出"这一观点,我们给予了实证性的反驳。我们选取了理雅各,辜鸿铭,威利,赖波和夏玉和翻译的《论语》的4个译本,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上分析了这4个译者的文体特征和翻译策略和并对其进行了对比解读。最后得出结论:中外译者翻译风格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丰富了对汉语典籍的阐释。
关键词:
典籍 《论语》 词汇 句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论苏轼诗词英译本的诗性特征——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介主体模式探索——以麦家《解密》英译本传播为个案
基于诗歌翻译“三美论”的《葬花吟》两英译本评析
《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密不可分之微观探析——力证结束于常州运河畔毗陵驿的全书是曹雪芹原著
清末民初文言译本的语言研究价值——以林纾的文言翻译文本为例
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以《文化沧浪宜人居》英译为例
文化框架理论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英译——以“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的热词英译为例
跨国石油企业的本土化用工策略探析——以A石油企业为例
法律术语的英译问题探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为例
中国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英译版的对比分析——以华为与中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