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51)
- 2023(13598)
- 2022(11460)
- 2021(10724)
- 2020(8866)
- 2019(19650)
- 2018(19428)
- 2017(36017)
- 2016(19353)
- 2015(21821)
- 2014(21550)
- 2013(20497)
- 2012(18718)
- 2011(17047)
- 2010(17201)
- 2009(16269)
- 2008(15849)
- 2007(14340)
- 2006(12649)
- 2005(11680)
- 学科
- 济(72838)
- 经济(72715)
- 管理(58626)
- 业(55132)
- 企(46022)
- 企业(46022)
- 方法(26889)
- 中国(26342)
- 数学(22820)
- 数学方法(22586)
- 农(22222)
- 财(20972)
- 制(20937)
- 业经(17610)
- 贸(16477)
- 贸易(16464)
- 易(16165)
- 银(15239)
- 银行(15219)
- 体(14986)
- 行(14684)
- 农业(13961)
- 融(13955)
- 金融(13947)
- 学(13901)
- 技术(13239)
- 地方(12582)
- 划(12258)
- 策(12030)
- 务(11937)
- 机构
- 大学(269119)
- 学院(269110)
- 济(115819)
- 经济(113507)
- 管理(99922)
- 研究(97329)
- 理学(84723)
- 理学院(83785)
- 管理学(82516)
- 管理学院(81988)
- 中国(75746)
- 京(57616)
- 财(55844)
- 科学(54896)
- 所(47985)
- 中心(43493)
- 财经(43377)
- 研究所(43184)
- 农(41112)
- 江(40668)
- 经(39477)
- 北京(36705)
- 经济学(36529)
- 院(35324)
- 业大(35153)
- 范(35083)
- 师范(34729)
- 经济学院(32670)
- 财经大学(32123)
- 农业(31894)
- 基金
- 项目(175937)
- 科学(139933)
- 研究(134085)
- 基金(128421)
- 家(112144)
- 国家(110889)
- 科学基金(94401)
- 社会(86954)
- 社会科(82452)
- 社会科学(82438)
- 省(66887)
- 基金项目(66032)
- 教育(61767)
- 自然(57313)
- 划(56949)
- 自然科(55996)
- 自然科学(55977)
- 自然科学基金(54996)
- 编号(54161)
- 资助(52140)
- 成果(45793)
- 部(40353)
- 重点(40090)
- 课题(38755)
- 发(38565)
- 制(37828)
- 创(37728)
- 国家社会(37055)
- 创新(35386)
- 教育部(35165)
共检索到4231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知干
<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全球范围内产业分工格局均发生深刻改变,美国实施“脱钩断链”“小院高墙”遏制中国“竞赢中国”图谋不减,产业链区域化布局趋势强化。如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一个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时代课题,也是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难题,是需要学术界深入研究、有重大意义的真命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洋 李哲 韩军徽
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中国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支撑和必然要求。其中,构建和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本文认为,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进一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需要把握以下重点:在基本内涵上,理解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是同时抓住“举国”这个原内核和“新型”这个新内核,正确认识两个内核的关系;在适用范围上,运用新型举国体制的前提是提出需求明确、仅靠市场竞争难以突破的战略科技任务,并注意适用范围的动态演化性;在构建思路上,要围绕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系统化思维推进相关改革,强化中央层面的决策指挥体系,完善技术攻关组织管理体系,建立适配新型举国体制的政策体系;在推进实施上,应根据事项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当前重点。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 新型举国体制 科技自立自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尹西明 陈劲 贾宝余
新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抓手。本文立足新发展阶段,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视角出发,结合国家创新系统观和整合式创新理论,探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概念内涵、突出特征和分类,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理论基础、战略与三大主要路径,为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科学决策参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密 胡可欣 丁明磊
新时期全球竞争格局出现了重大转变,中国崛起的趋势与外部遏制压力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探讨中美科技博弈背景下美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特征与趋势,对中国谋划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总路线图、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了大国博弈与国家使命双重导向下的中美科技发展形势,提出美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建立全球绝对领先优势为总目标,并分解为战略安全、技术安全、国防安全、产业安全四个子目标,进而协同政治引导力量、科技研发力量、军工战备力量、企业实施力量四大力量,在场景变化、技术预见、国家实验室改革、人才组织、军民融合、产业载体、数字转型等方面呈现最新发展趋势。本文从提高主动应对、构建技术预见系统、优化国家实验室管理和运行体系、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增强产业自主可控、发挥领军型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数字经济支撑等角度进行总结,为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启示。
关键词: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发展趋势 科技自立自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方炜 唐路路 孙泽华 邵婧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国家发展的创新体制,新型举国体制是攻克核心技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法宝。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选择需要核心技术支撑的大飞机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战略优势、市场优势和组织优势为核心出发点,基于扎根理论构建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模型,继而采用熵的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关键因素的作用机理,最终完善有利于核心技术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新型举国体制下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助力。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于喆 张铭慎 郑腾飞
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重构科技创新领域的治理机制,是攻克"卡脖子"等科技难关、实现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举措。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既要提升市场增进能力,以弹性的方式满足不断增长的创新发展需求,又要提升控制动员能力,以创新的方式获得跨域解决方案,并实现效率的优化和竞争能力的提升。围绕建立组织更灵活、协调更顺畅、管理更高效、决策更科学的体系架构这一主线,按照"建构—协调—管理—评估"流程式逻辑,对组织模式、协调模式、管理流程和评价标准做出适当改变,推动广泛的网络接入、普遍的资源共享、快速可测量的评估标准,实现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安全性的增强,适应不断快速变化的外在环境。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发展模式 新型举国体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闫瑞峰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方面,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在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下的协同创新理论基础上,寻求实现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强度和效度的双突破,并在资源配置主体关系、科技创新目标特征、科技创新组织方式以及科技创新成果面向等方面呈现新特征。在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实践应用围绕资源配置主体的公私关系理论形成三大模式,分别为以美国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计划为代表的国家全面主导模式,以欧洲伽利略计划为代表的公私合营模式,以及以日本和美国半导体产业竞争为代表的公私联盟模式。运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具有必需的前置性条件,即科技攻关目标具有公共性、必要性、紧迫性,既有体制机制不能有效满足科技创新任务所需的资源配置要求,并在适用范围和应用场景上符合特定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必须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明晰科技创新的任务目标,科学运用政府与市场高效协同的复合创新机制,以及探索建立数字化科研范式。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举国体制 体制机制 实践路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新宁 裴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应对百年大变局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看,科技自立自强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技自立自强具有一系列原创性贡献。我们应着力解决科技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把握推进科技创新的基本要点,提升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能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翔 王宇琳 张明喜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命任务的重大制度安排,厘清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多元投资主体关系对于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创新基础上,归纳不同实践场景下多元投资主体的基本格局,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拓扑结构、中心性、核心边缘分析和密度分析手段,对多元投资主体的网络结构、网络中心度以及网络的整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能充分调动市场与社会力量,各投资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等流动加快,各投资主体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期刊] 求索
[作者]
杜传忠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之义,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有利于有效集中创新资源,提升创新组织效率;有利于形成对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关的坚强意志和强大凝聚力;有利于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精准性。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有效发挥政府和市场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需要多管齐下:构建以国家创新平台为核心、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多元创新体系;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形成更加完善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结合起来。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 科技创新 新型举国体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雷小苗
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是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现代科技强国的战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既传承了传统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内核,又在力量、方式、导向三方面有所不同,增加了多元化的"市场力量"和可统筹的"外部力量";"政府主导"转向"政策引导";"产品导向"转向"商品导向"。科技新型举国体制遵循的理论逻辑是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更好发挥;举国体制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创新实践中普遍存在但模式各异。发挥我国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协同配合;治理体系与创新体系双轮驱动;体制改革与模式转型同步推进;国际合作与自立自强相互促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哲 苏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力保障。作为市场机制下的公共治理方式,与以往的举国体制相比,新型举国体制面临着从行政配置资源为主到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从产品导向到商品导向,从注重目标实现到目标与效益并重的三大转变。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分析,本文从项目决策机制、项目责任机制、研发组织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预算与成本控制机制、绩效评价机制、进入与退出机制、政策激励等方面提出了实施举国体制应关注的制度框架。
关键词:
新型举国体制 科技创新 机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曙光 王丹莉
中美贸易战启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高端制造业发展。本文从经济史视角,系统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工业化阶段相关假说",即中国工业化进程和科技进步进程中的体制选择。受制于中国工业化的阶段,在工业化启动时期、工业化加速时期、工业化巅峰时期与完成时期这长达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家工业化的体制选择有重大区别,出现一种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渐变的历史大趋势。本文系统论述了传统举国体制的基本特征,进而深入探讨了未来在市场经济和开放条件下实施的举国体制转型,并根据对全球典型模式的借鉴,对促进科技进步的金融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国家战略与财政制度、人才培育制度等进行了具体分析。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建民 钟雨芮 陈杨 李海丽 陶小龙
战略企业家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战略企业家既是企业家发展边界的突破,也是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未来指向。基于企业家理论及我国优秀企业家、优秀企业的实践基础,从角色期待视角对中国情境下战略企业家的内涵进行创新性界定,刻画战略企业家的典型特征,探讨战略企业家与一般企业家的异同,整体上形成对战略企业家的新认知。在此基础上,剖析战略企业家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的战略人才价值和创新人才价值,发现战略企业家通过涓滴效应、同群效应、桥梁效应在企业、产业链、创新联合体等场域发挥重要作用。系统回答了战略企业家“是谁—有何价值—如何发挥价值”的问题,研究成果可为新时代战略企业家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胡勇军 张新培
对近20年中国一流大学研发投入分析发现,举国体制下大学研发投入的运行处于三重张力关系下:一是规模上,存在投入增长周期性与科学研究长期性的冲突;二是结构上,存在大学知识生产“应然”与“实然”的错位;三是绩效上,存在研发投入当期性与产出滞后性的矛盾。基于多重制度逻辑视角探究其内在逻辑,这三重张力关系是控制性多层行政逻辑、市场逻辑和学术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议适当弱化控制性多层行政主导的制度惯性,强化大学知识创新的战略地位,兼顾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式研究,以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研发投入的平衡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