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34)
- 2023(10383)
- 2022(8309)
- 2021(7516)
- 2020(6548)
- 2019(14228)
- 2018(13868)
- 2017(27288)
- 2016(14217)
- 2015(15544)
- 2014(15205)
- 2013(15271)
- 2012(13678)
- 2011(11878)
- 2010(12415)
- 2009(12407)
- 2008(11950)
- 2007(11217)
- 2006(9989)
- 2005(9332)
- 学科
- 业(78525)
- 企(72460)
- 企业(72460)
- 济(63437)
- 经济(63250)
- 管理(58039)
- 业经(27892)
- 方法(27045)
- 融(26975)
- 金融(26974)
- 银(25315)
- 银行(25303)
- 财(25274)
- 行(24492)
- 中国(23071)
- 农(22990)
- 务(20442)
- 财务(20427)
- 财务管理(20409)
- 制(19567)
- 企业财务(19305)
- 数学(19171)
- 数学方法(19036)
- 农业(17213)
- 技术(15548)
- 策(14403)
- 理论(14114)
- 体(13354)
- 企业经济(12317)
- 划(12288)
- 机构
- 学院(202956)
- 大学(195561)
- 济(91110)
- 经济(89418)
- 管理(85061)
- 理学(71309)
- 理学院(70751)
- 管理学(69999)
- 管理学院(69623)
- 中国(58915)
- 研究(58328)
- 财(48006)
- 京(39514)
- 财经(37347)
- 经(33761)
- 江(32034)
- 农(31683)
- 科学(30236)
- 中心(29924)
- 经济学(28088)
- 所(27967)
- 财经大学(27614)
- 州(25789)
- 经济学院(25455)
- 业大(25343)
- 商学(25343)
- 商学院(25141)
- 北京(24914)
- 农业(24593)
- 研究所(24380)
- 基金
- 项目(123571)
- 科学(99523)
- 研究(94616)
- 基金(91816)
- 家(76856)
- 国家(76035)
- 科学基金(68377)
- 社会(64848)
- 社会科(60635)
- 社会科学(60613)
- 省(49100)
- 基金项目(48088)
- 自然(41883)
- 教育(41493)
- 自然科(41004)
- 自然科学(40992)
- 自然科学基金(40368)
- 划(38838)
- 编号(37686)
- 资助(37274)
- 业(31928)
- 创(29804)
- 成果(29635)
- 部(27776)
- 重点(26933)
- 创新(26886)
- 制(26837)
- 发(26677)
- 国家社会(26626)
- 性(25423)
共检索到3226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汪伟 张少辉
劳动保护制度对于企业投融资决策有重要影响,但鲜有文献聚焦于中国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这一特殊现象进行研究。本文基于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社会保险法》实施这一外生冲击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及其背后的机制。结果表明:(1)《社会保险法》的实施明显抑制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短贷长投”倾向,降低了其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2)《社会保险法》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减少了企业自由现金流,企业通过增加现金持有和减少固定资产投资来应对流动性风险,同时,《社会保险法》的实施还降低了企业委托代理成本,延长了债务期限,从而缓解了投融资期限错配;(3)《社会保险法》实施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抑制作用在“短贷长投”更严重、融资约束更强和管理层激励水平更高的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濛 吴昊旻
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效应。本文基于产业政策的宏观视角,以2007—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剖析产业政策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政策有助于缓解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且在非国有企业、小规模企业中其效果更为显著;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产业政策通过发挥行业竞争效应、财政激励效应以及信贷配给效应降低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上述结果在考虑内生性等问题后仍然保持稳健。本文的研究为全面理解投融资期限结构变化提供了新视角,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亦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建新 钞康健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当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和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时代背景下,其能否缓解民营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不仅关乎着民营企业能否做强做大,更影响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逆向混改”视角,以2009—2020年我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国有资本参股对民营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显著降低了民营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且这一作用在国有资本参与度高、地方层级国有资本参股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大时更为明显。机制检验的结果显示,国有资本参股通过发挥“资源效应”和“监督治理效应”缓解民营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本文的研究为民营企业如何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来完善其投融资行为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政策启示。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楠 谢雁翔 王雷 金振
本文以金融改革试验区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交错双重差分法评估其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改革试验区政策能够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改善短贷长投,上述影响在金融发展水平高、市场化程度好的地区更显著。丰富权益融资、压缩融资成本及补充长期信贷是其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政策有助于企业提升经营绩效,降低财务风险。金融改革试验区阶段性政策评估可为后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何青 琚望静 庄朋涛
如何约束和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关乎中国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已有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投融资环境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本文借助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作用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数字化转型显著地缓解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有助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但不同类型的数字化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缓解作用有显著差异,实践应用层面的数字化成果抑制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效应最强烈,底层技术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效应并不明显。数字化转型之所以能有效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一是在信贷结构方面,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企业长期信贷可得性,缓解企业长期融资约束;二是机构投资者类型方面,数字化转型能够增进长期机构投资者持股,有效发挥其治理效应,促使企业合理安排投融资期限结构。此外,数字化转型还可以引导长期资金更多地流向民营企业、内部管控成本高以及运营效率低的企业,从而助力企业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本研究拓宽了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思路,对于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以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朝才 李天舒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离不开人才支撑,人才发展又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基础,因而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实施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07—2016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该法实施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法实施能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水平,且这种正向影响长期显著。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该法实施对非国有企业、高新技术行业、社会保险实际缴费率低、初创期和成熟期的企业创新促进作用更强。机制分析结果显示,该法实施强化了对企业社会保险缴费的监管和对劳动力雇佣的保护,劳动力成本随之上升,企业有动机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抵御利润下降的风险,进而可以激励企业使用相对价格较低的资本要素替代劳动力,“倒逼”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的研究丰富了评估该法的实施效果领域的文献,对引导企业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完善社会保险激励补偿机制方面提供了参考。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周阔 曲植 陶云清
本文利用2007—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2011年《社会保险法》实施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劳动保护对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保险法》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企业金融资产投资水平。机制检验表明,《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加剧了企业的融资约束,企业出于预防动机通过增持短期金融资产以补足流动性。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国有企业和所处地区税收征管力度强的企业,《社会保险法》实施对其持有金融资产的诱导作用更为显著。经济后果分析发现,企业出于预防性储蓄目的从事的金融资产投资,并未兼顾金融资产投资效率。本文认为在实施劳动保护措施的同时,应当注意警惕企业过度配置金融资产,提高决策能力。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周阔 曲植 陶云清
本文利用2007—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2011年《社会保险法》实施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劳动保护对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保险法》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企业金融资产投资水平。机制检验表明,《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加剧了企业的融资约束,企业出于预防动机通过增持短期金融资产以补足流动性。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国有企业和所处地区税收征管力度强的企业,《社会保险法》实施对其持有金融资产的诱导作用更为显著。经济后果分析发现,企业出于预防性储蓄目的从事的金融资产投资,并未兼顾金融资产投资效率。本文认为在实施劳动保护措施的同时,应当注意警惕企业过度配置金融资产,提高决策能力。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熊家财 杨来峰
以地方设立城市商业银行为准自然实验,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城商行为代表的地方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方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短贷长投程度,相比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地方金融发展对非国企和中小企业短贷长投的缓解作用更为显著。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地方金融发展通过增加企业信贷可得性、降低贷款担保要求、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抑制企业的短贷长投。进一步分析表明,地方金融发展所缓解的短贷长投有助于提升企业业绩、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困境成本。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同斌 刘文龙 付婷婷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研究中国社保征管制度改革与要素收入份额变动之间的关系,对于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2011年《社会保险法》的实施为切入点,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社保征管力度加强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增强社保征管力度显著提高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原因在于社保和薪酬福利增进产生的“收入效应”十分显著,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要素“替代效应”不显著。在此基础上,《社会保险法》实施和社保征收机构变更叠加引起的社保征管力度“加码”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显著增强,降低企业社保费率也有助于充分发挥社保“严征管”在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中的推动效应。通过合理评估社保征管制度改革产生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及厘清其作用机理,能够为精准提升社保征管效率和有效缩小收入差距提供新的现实证据。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飞 黄瑾 罗靓溪
社会保险缴费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机制。2011年7月颁布的《社会保险法》增加了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使企业面临更高的用工成本和更低的自由现金流水平,迫使其在财务压力和投资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并调整投资决策。基于2007—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发现,社会保险缴费增加提高了企业劳动力雇佣成本,减少企业可支配现金流,降低企业投资水平;但同时也促使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审慎投资决策,进而提升企业的投资效率。在竞争度较高的行业、注册地在东部以及融资约束程度较高时这种效应更为显著,原因在于这些企业更加敏锐地感受到社会保险缴费增加带来的财务压力。因此,社会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响企业投资行为来达到资源分配和经济调控的目的。在此制度背景下,中国要持续推动减税降费改革措施,有针对性地实施补助政策,以鼓励企业稳定投资,提高投资效率;同时还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防范企业过度金融化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超 唐杰
抵押物缺乏和信息不对称是引致我国众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成因。专利权质押融资使得中小企业有效运用专利设定担保物权和解决信息不对称,缓解资金压力。本文通过设计信贷配给模型发现,在信用贷款条件下由于风险-收益不对称产生信贷市场逆向选择现象,从而出现信贷配给;质押物在信贷市场上对逆向选择起到了抑制作用,且质押物的属性信息降低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在缓解信贷配给上呈现重要作用。基于上述推论,本文运用欧拉方程投资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出质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以及专利权质押的融资效应及信号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出质中小企业存在融资约束,专利权质押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专利特征信息在质押融资过程中发挥积极信号作用。上述结论为我们理解专利权质押融资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提供客观证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许红梅 李春涛
本文利用2011年《社会保险法》实施的政策冲击所造成的准自然实验情境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劳动保护对上市公司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保护加强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违约风险显著提升了约1.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劳动保护影响企业违约风险的渠道,发现劳动保护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性负债水平,并最终提高了违约风险。此外,在国有企业、融资约束水平较高、信息披露水平较低和创新水平较低的企业,劳动保护对企业违约风险的影响更加显著。本文拓展了劳动保护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为评价《社会保险法》的政策后果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本研究可为"新冠"疫情期间政府制定政策减免企业社保支出提供参考。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谢漾 洪正
城市群发展背景下金融资源向中心城市集聚,但中小企业大量向外围城市迁移,中小企业融资面临“地理困境”。本文通过构建新经济地理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运用空间计量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城市群金融集聚整体上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2)城市群内部的中心城市金融集聚对外围企业融资影响呈“正U形”,即欠发达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金融集聚会虹吸外围企业金融资源从而抑制外围企业融资,发达城市群会向外围企业辐射金融资源从而促进融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已跨过U形的拐点,长江中游、成渝等6个城市群正在经历拐点;(3)外围低技术中小企业较易遭受中心城市的金融虹吸作用,高技术企业则受到金融辐射作用;(4)大型银行对企业融资的辐射半径(300公里)大于小型银行(100公里),该距离随着企业技术提升而增加。因此,应加快城市群发展,发挥城市群中心城市金融辐射作用,积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支持发达城市群大型银行跨区域经营,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关键词:
城市群 金融集聚 中小企业融资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何威风 吴玉宇
企业社保投入是劳动经济学和资本市场研究中十分受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较少有研究考察社保投入对企业信息披露的影响。本文以2011年《社会保险法》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企业社保投入对管理层业绩预告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保险法》的实施提高了管理层业绩预告质量。机制研究表明,社保投入通过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和降低盈利不确定性来提高管理层业绩预告质量。此外,当企业创新水平和股权集中度存在差异时,社保投入对管理层业绩预告质量的影响有所差异;企业所在地市场化程度和职工维权环境也会显著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