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82)
2023(3303)
2022(2677)
2021(2665)
2020(2077)
2019(4700)
2018(4563)
2017(8036)
2016(4214)
2015(4738)
2014(4731)
2013(4266)
2012(4053)
2011(3753)
2010(4060)
2009(3894)
2008(3972)
2007(3612)
2006(3276)
2005(3129)
作者
(11992)
(10167)
(9935)
(9486)
(6564)
(4849)
(4395)
(4012)
(3800)
(3466)
(3461)
(3394)
(3310)
(3284)
(3134)
(3057)
(2885)
(2881)
(2830)
(2771)
(2718)
(2447)
(2400)
(2361)
(2352)
(2209)
(2155)
(2099)
(2028)
(2018)
学科
(18531)
经济(18494)
(10369)
管理(9425)
(9304)
企业(9304)
(9300)
方法(6235)
理论(5957)
中国(5800)
教育(5444)
(4414)
业经(4125)
数学(4004)
数学方法(3939)
经济学(3844)
(3635)
(3632)
(3326)
金融(3326)
思想(3047)
农业(2915)
(2901)
银行(2893)
(2856)
(2813)
政治(2717)
(2611)
贸易(2608)
(2576)
机构
大学(68402)
学院(64057)
(26799)
经济(26271)
研究(23423)
管理(22548)
理学(19064)
理学院(18813)
管理学(18492)
管理学院(18363)
中国(16667)
(14825)
科学(13715)
(13220)
(11404)
(10853)
师范(10780)
财经(10581)
研究所(10402)
中心(9886)
(9665)
北京(9614)
经济学(9594)
(9452)
师范大学(9004)
(8413)
经济学院(8314)
(8110)
财经大学(8020)
业大(7445)
基金
项目(39257)
科学(30860)
研究(30563)
基金(28717)
(25780)
国家(25056)
科学基金(20584)
社会(20149)
社会科(18824)
社会科学(18817)
教育(14552)
基金项目(14244)
(14135)
编号(12258)
(12173)
自然(11799)
成果(11724)
自然科(11482)
自然科学(11476)
资助(11392)
自然科学基金(11285)
重点(9137)
(9085)
国家社会(8618)
课题(8572)
(8237)
(8146)
(8090)
教育部(8090)
大学(8088)
期刊
(32629)
经济(32629)
研究(22265)
中国(13985)
教育(11902)
学报(11577)
(10555)
科学(9950)
管理(9133)
大学(8890)
学学(7981)
(7777)
财经(6231)
(5495)
农业(5246)
图书(5146)
经济研究(5062)
技术(4689)
(4353)
金融(4353)
问题(3978)
(3879)
书馆(3851)
图书馆(3851)
经济学(3709)
世界(3664)
业经(3603)
社会(3468)
(3204)
(3154)
共检索到1023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敏俐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则,它源于最初的食品献祭,来自于自然,是人的生存需要,所依据的是天理和人情,是道与义的统一,故礼与义二者相辅相成,这也是礼之价值所在,是人类社会重新回归“大同世界”的基本途径。它是先秦儒家对“礼”的认识的最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以此文为纲,可以深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礼学思想及其精髓,也为当下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超  
上古教民,乐教为本。因乐声变化多、感人深且易,其效最捷。《礼记·乐记》集儒家乐论大成,汲取了汉以前音乐思想的精华。《乐记》由"心物交感"解乐之所由生;声、音、乐三者由微而著,各与情融,与心通,解乐之构成。孔子有言"成于乐",《乐记》以"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将"成于乐"之"成"具体化。《乐记》阐明:敦和之乐与礼相济,情理交融,涵养人之相亲相敬;敦和之乐以仁为本,将乐的本质与人的仁者之心自然贯通。敦和之乐立于礼、依于仁,则势必达于"诚",收内尽其性、外与物谐之功。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淑平  
《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妙语集萃,语言精练,其中许多经典语句已转化为成语。《礼记》中的成语虽在其篇目中分布不均,但其数量可观,《礼记》中蕴藏的礼文化通过成语这一特殊载体得以延续至今。通过《礼记》中这些体现礼文化的成语,我们既能了解先人对礼的认识,以及先人在生活中对礼的践行,也能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丰富精神生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朝旭  
先秦时期的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教是与乐教配套进行的,并以政教合一的体制为保障,使礼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和强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艾红玲  陈戍国  
荒礼是我国古代社会礼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先秦时期已多有举行。据史料记载,先秦荒礼大致有祷神、变礼、减缮减用以及提供财物赒补等几种表现形式。在灾荒之年举行荒礼,不仅可以起到安抚民心、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同时也有效地节省了财物,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因此,先秦以后,荒礼仍被社会各阶层所重视。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琴  
除了传统"黜奢崇俭"的消费观外,先秦儒家思想中还有不少对消费问题的精彩论述和探讨:注重发展生产,提高人民消费生活水平;早期的生态消费思想;对消费合宜性问题的探讨;对消费欲望的精彩论述等。即使从现代消费理论来看,也不失为真知灼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丽丽  王凌皓  
先秦儒家主张在人际交往中以友辅仁、以文会友,这是一种立足于个人成长进步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人际交往观,为当今确立新型的人际交往观,进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思维借鉴。同时主张师生之间以爱相济、以道相随、教学相长,这是一种着眼于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友爱相助的和谐师生观,为当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贯彻教师教育新理念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参考。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刘金波  
内容庞杂、作者众多、版本不同、解读各异的先秦典章制度及儒家思想汇编《礼记》,经过其漫长的成书及文献整理、流传、研究后,不仅成为一部积累起来多科性的学术史,也成为反映我国秦汉以前社会现实的一部社会生活史。在其文献研究上,较多地进行了对《礼记》的整体注释与校勘、对《礼记》礼制的综合研究、对《礼记》版本的文献研究和对《礼记》一书所涉及的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的阐发。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徐新  
孔子开创的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主导形态,其消费伦理思想独树一帜。对这一道德文化资源的分析和阐述,包括了"道德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模式"两个方面。在"道德价值观念"方面,儒家主张尚俭去奢;在"消费行为模式"方面,则是依礼而行。儒家消费伦理思想,为社会消费生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价值指导,对于今天建立新型的消费伦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孙德玉  许露  
儒家的"比德"是艺术性地师法自然,它以具体事物的某些特点描绘人类抽象的精神品格,使人从天地万物中获得启迪、受到熏陶,其实质就是寄情万物,皆以养德,发现人生的意义。先秦儒家"比德"思想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教育意涵相当深远:既奠定了先秦儒家厚德的文化基础,又增加了对自然的审美情趣,更凸显了全面完善的君子人格之美。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丽丽  王凌皓  
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强调"德政礼教",形成了别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人学思想体系。孔孟荀关于人本的哲学定位,不仅奠定了其教育人文取向的思想根基,教而育且的为可以能德性治和国必、德要育性为;关首于的理教想育人思格想的提论供述了,理既论建前构提了;中关国于古人代性理的想解人析格,论的证范了型其,道又为德教育活动确立了培养目标,成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孙引  
不久前上海有一位中国经济思想史学者到新加坡去访问讲学,新加坡的一位政府官员在接见时谈到该国这十几年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信仰中国儒家思想,并用以指导国家的建设,而不盲从西方的经济理论。从这段介绍中,值得我们思考几个问题:1、中国儒家思想及其经济思想是怎样的?2、它为什么能有如此深远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深入去研究先秦儒家的经济思想。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光顺  
历来易家释《蒙》卦,重在阐其"人文化成"的"启蒙"思想,而略其"为学知止"的"敬畏"情怀。《蒙》卦"为学知止"与"人文化成"思想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不可偏废的两翼,其中蕴藏着求道以诚、审问勤学的为学理念;知险避险、知礼守礼、知天敬天的知止精神;发蒙启蒙、化生化成、警戒祸患的人文思想。《蒙》卦的"知止"思想尤其重要,它包含着先民关于从必然过渡到自由的认识论,规范社会以确立人伦法则的道德论,领悟天道以敬畏神圣的天道论三个层次,是从为学到化成的转折点。先儒阐释《蒙》卦的核心精神,在于说明人如能在自然、伦理、天道层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曾晓梅  毛远明  
阮元校《十三经注疏》,于《礼记正义》大量采用南宋卫湜《礼记集说》的材料,由于版本的判定和使用犯了重要错误,使得大量校勘记条目与卫湜《礼记集说》原文事实不符,所采材料不可靠。通过对卫湜《礼记集说》版本源流的清理,比勘宋郡斋本、明影钞宋本、清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本各版本,发现阮元所用《礼记集说》的版本非宋本,而是经过重大改动的通志堂经解本。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陆敏珍  
黄震在学问上的博醇,他对朱学的继承、修正大略已成为目前学界的共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共识事实上形成的时间相对较晚。给黄震冠以朱学门人的标签,对于梳理其学术的脉络、清厘其思想的畛域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思想的复杂性很难以一种概括和类型化的方式来说明。黄震在礼学与礼书的主张与去取上,与朱熹表现出较大的不同,在礼理交互的思想背景下,如果依然执着于朱学门人的立场,用朱学传人这一标签来解读黄震,这一看似可靠的、清晰的捷径事实上简化了人们对黄震的认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