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1)
- 2023(1707)
- 2022(1526)
- 2021(1366)
- 2020(1282)
- 2019(3150)
- 2018(2994)
- 2017(5743)
- 2016(2836)
- 2015(2879)
- 2014(2634)
- 2013(2797)
- 2012(2596)
- 2011(2446)
- 2010(2611)
- 2009(2392)
- 2008(2316)
- 2007(2038)
- 2006(1990)
- 2005(1974)
- 学科
- 济(13881)
- 经济(13871)
- 管理(6383)
- 业(5703)
- 企(4633)
- 企业(4633)
- 方法(4073)
- 中国(3882)
- 数学(3284)
- 关系(3274)
- 数学方法(3185)
- 农(3162)
- 学(3144)
- 地方(3038)
- 财(2642)
- 经济关系(2579)
- 对外(2490)
- 业经(2346)
- 贸(2342)
- 贸易(2338)
- 制(2333)
- 外经(2330)
- 理论(2314)
- 对外经济(2313)
- 易(2127)
- 农业(1980)
- 融(1949)
- 金融(1949)
- 体(1811)
- 策(1780)
- 机构
- 大学(39087)
- 学院(36637)
- 济(16643)
- 经济(16348)
- 研究(16005)
- 管理(12874)
- 中国(11948)
- 理学(10685)
- 理学院(10542)
- 管理学(10241)
- 管理学院(10154)
- 京(8976)
- 科学(8749)
- 所(8347)
- 财(8193)
- 研究所(7372)
- 农(6845)
- 中心(6657)
- 江(6388)
- 财经(5993)
- 北京(5965)
- 院(5863)
- 范(5560)
- 师范(5518)
- 经(5452)
- 农业(5181)
- 经济学(5115)
- 业大(5109)
- 省(4961)
- 州(4877)
共检索到674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范家骧
美国经济学家玛乔里·谢泼德·特纳撰写的《琼·罗宾逊与两个剑桥之争》一书,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琼·罗宾逊教授逝世后曾执教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圣迭戈州立大学等校经济系的M.S.特纳教授,撰写并出版了名为《琼·罗宾逊和美国人》的一本著作,描述了琼·罗宾逊一生的学术生涯。这可以说是有关她的第一本传记。该书由人民大学吴易风教授由美国返国时带回,交由胡希宁、范重庆等同志译成中文。中译本出书时,为了突出琼·罗宾逊逊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论战,改名为《琼·罗宾逊与两个剑桥之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涤源 王诚
二、两个剑桥的“资本论争” (一)两个剑桥面对凯恩斯的一致与分歧 “两个剑桥之争”开始于“资本论争”。这个“资本”是指生产函数中所表示的存在于实际生产过程的实物资本,而不是指货币资本或人力资本。早在1953年,琼·罗宾逊就发表了“生产函数与资本理论”一文,对新古典主义的生产函数及其资本概念提出了质疑。但是直至1956年,罗伯特·索洛才在其“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一文中,站在维护新古典主义的立场上对罗宾逊的质疑作了回答。同年,罗宾逊也出版了《资本积累论》一书,提出了新剑桥学派的分配论、积累论和增长论,并且进一步批评了新古典主义的增长论。此后,两个剑桥派的主要成员及其支持者逐步卷入了这场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涤源 王诚
在本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凯恩斯主义两个支派内部,也可以说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发生了规模宏大、旷日持久,以英格兰剑桥大学和美国新英格兰剑桥地区为基地,横跨欧美澳亚四大洲的一场关于如何发展经济学,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大论战,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界所称的“两个剑桥之争”。这场论战的挑战者是英国的新剑桥学派,主要代表是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尼古拉斯·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但以卷入这场论战而站在这一学派立场的经济学家来看,还有英国的伊特韦尔、克莱格尔、纳提、斯蒂德曼,美国的内尔、戴维逊、哈里斯、温特劳布、明斯基,意大利的盖莱格南尼、斯巴芬塔,澳大利亚的哈考特、阿西玛科卜洛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涤源 王诚
四、政策主张的分歧 (一)政策目标分歧 理论内容的分歧导致了两个剑桥派在政策主张上也展开了论争。由于新剑桥学派的政策观点比较简单粗略,而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观点比较系统化,加上论争焦点集中于美国的经济政策及其效果上。因此两个剑桥派在政策主张上的分歧主要表现为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批评上。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夏锦清
从"两个剑桥之争"的文献来看,新剑桥学派指出了新古典理论的巨大缺陷,新古典学派在承认缺陷之后,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其对新剑桥学派的斯拉法价值理论保持了"刻意沉默"。事实上,新古典学派并没有对斯拉法体系不予理睬,他们在对自身理论进行辩护的同时,对斯拉法价值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责难。以施弗尔德和扎贝里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学者,不仅回应了新古典学派的指摘,而且利用经验数据深化了对新古典学派生产理论的批判。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维德 邱晖
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在如何解读凯恩斯的经济思想这项工作上产生了重大分歧,并导致了著名的两个剑桥之争。两个剑桥之争涉及广泛的经济领域,但对于解读凯恩斯认识和处理时间的方法却是一个最为核心的争论。通过强调预期的作用来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凯恩斯驳斥正统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新古典综合派则试图将凯恩斯的理论重新纳入一般的均衡轨道。新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的做法是从根本上曲解了凯恩斯的原意,从均衡观走向了历史观正是凯恩斯革命的真正精髓所在。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宋春艳 周晓梅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结合问题是“两个剑桥之争”中的一条基本线索。新古典经济学派和后凯恩斯学派在这一问题上各抒己见,后凯恩斯学派强调积累的核心地位,将投资率作为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共同纽带,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微观—宏观经济学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茂林
马克思和罗宾逊的分配理论范式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从本质和总体上来看,两者有本质和深刻的区别。两种分配理论范式在立论基础、研究方法论、解决分配问题的途径上产生一系列的观点分歧,甚至是相反的结论。罗宾逊的分配理论以要素分配论为基础,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我们要以马克思所揭示的按劳分配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结合现阶段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提供的实现条件和途径,推动按劳分配的合理有效的实现。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洁 李志能
毗邻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硅谷创造了 2 0世纪高科技园区的奇迹 ,而同样位于世界一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旁边的剑桥高科技园区 ,其发展速度则远远落后于硅谷。本文拟探讨硅谷成功和剑桥落后的原因 ,并指出创建一个富有活力的高科技园区并不能仅仅将各种必需要素简单加和 ,而是需要合理的机制
关键词:
高科技园区 产业体系 风险投资体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永华 赵学增
由张问敏等编辑、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大论战》一书,是在《经济研究》副刊《经济研究资料》《文摘篇》的基础上汇集而成的。这部书站在经济理论的前沿,记录了近几年中国经济学界的论战,展示了艰难而雄壮的改革开放历程,该书具有以下新特点。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萍
美国依赖于科技进步,借助于工业革命,在约70年的时间走完了老牌资本主义英国120年所走的路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已取得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霸主地位。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爱屏
国家干预论(国家干涉主义)抑或自由经营论(经济自由主义)、计划抑或市场,这是各个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各类经济学家长期争论不已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对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一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傅殷才教授和颜鹏飞教授的学术专著《自由经营还是国家干预——西方两大经济思潮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正是他们长期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成果,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把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置于宏大的动态的历史背景中,深入系统地考察西方这两大基本思潮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并揭示其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这是本书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曾国平 王韧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全球化所导致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反全球化运动的诉求焦点,并被称为是一种“全球化陷阱”。对这一现象,学术界主要是从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角度来加以解释的,而本文通过对传统罗宾逊模型的改进和动态分析后发现,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本身并没有扩大各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必然性,80年代末以来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收入分配模式自身的变化,即它是各国罗宾逊曲线动态迁移的结果,而这一迁移的根源在于西方价值观念的主导和传播;因此,世界各国摆脱“全球化陷阱”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本国罗宾逊曲线的良性迁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检贵
70年代中期 ,罗宾逊在二元经济框架下 ,用“一个仅含极少假设条件且非常简单的模型”证明倒U现象已经成为了一条经济法则。本文认为罗宾逊的这个著名结论存在两大疑问 :第一 ,罗宾逊认为城乡收入差距与工业化进程无关的假设很可能是错误的 ;第二 ,即使罗宾逊所做的假设是正确的 ,那么 ,发展与分配之间也存在三种可能的关系 ,即随着工业化的推进 ,收入分配有可能持续恶化 ,也可能持续好转或出现倒U走势 ;而不是罗宾逊所坚持的“只可能出现倒U规律”一种趋势。
关键词:
收入分配 经济发展 倒U曲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贾保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