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6)
- 2023(903)
- 2022(723)
- 2021(713)
- 2020(636)
- 2019(1346)
- 2018(1379)
- 2017(2537)
- 2016(1382)
- 2015(1593)
- 2014(1425)
- 2013(1345)
- 2012(1402)
- 2011(1221)
- 2010(1262)
- 2009(1272)
- 2008(1270)
- 2007(1070)
- 2006(928)
- 2005(825)
- 学科
- 业(4665)
- 管理(4376)
- 企(4326)
- 企业(4326)
- 济(3738)
- 经济(3732)
- 财(2420)
- 务(2168)
- 财务(2166)
- 财务管理(2163)
- 企业财务(2120)
- 学(2014)
- 方法(1939)
- 法(1892)
- 草(1758)
- 数学(1699)
- 土地(1689)
- 数学方法(1688)
- 制(1417)
- 体(1234)
- 问题(1161)
- 体制(1096)
- 农(996)
- 人事(842)
- 人事管理(842)
- 业经(783)
- 公司(774)
- 原(716)
- 草原(716)
- 农业(702)
- 机构
- 大学(19909)
- 学院(19718)
- 研究(6629)
- 管理(6477)
- 济(5938)
- 经济(5801)
- 理学(5593)
- 理学院(5522)
- 管理学(5397)
- 管理学院(5368)
- 农(5356)
- 中国(5046)
- 科学(4949)
- 农业(4280)
- 业大(4049)
- 京(4035)
- 所(3804)
- 财(3398)
- 研究所(3396)
- 中心(3006)
- 江(2954)
- 农业大学(2825)
- 财经(2767)
- 省(2667)
- 北京(2625)
- 州(2589)
- 经(2505)
- 业(2392)
- 范(2369)
- 师范(2307)
共检索到283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骆正言
民法典人格权立法不仅是民法学界的事情,也与宪法学有关。因为宪法是整个法律体系的价值基础,人格权最早又是从宪法规范衍生出来,民法典人格权规范的设定要符合宪法的精神。从宪法视角看人格权立法可以发现,近现代的"人格权"概念与古罗马时期表示人的主体资格的"人格"概念没有实质联系。人格权是个人自由建构、自由维持和自由展现其人格(或个性)的权利,是在人性尊严(人格尊严)之下,和平等权并列,并作为宪法列举的特别人格权之补充的概括权利。从宪法视角看《民法典》人格权立法,在姓名权方面,应将姓名登记和变更规范列入行政立法的范围;在肖像权方面,应将肖像制作权纳入肖像权的范畴,并将公众人物作为肖像权的抗辩事由;在名誉权方面,应将内在名誉(或名誉情感)列为名誉权的保护对象,并把对抗性言论作为名誉权的抗辩事由;在隐私权方面,应注意给予个人最核心的私密领域以绝对保护,并为隐私侵权设定相应的抗辩事由;而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也应在兼顾大数据经济的前提下,要求信息收集者对个人信息进行匿名化处理。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秦彪 杜明强
人格权立法实践与人格权立法争论出现不同程度的"耦合",尤其是《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几乎完全继受人格权立法争论正方的观点,这使我国人格权立法实践存在诸多问题。人格权制度独立成编会严重扰乱民法典的逻辑体系,也会潜在地破坏民法典的稳定性,更会否定人格权的自然属性,还会限制人格权制度的发展。"民法总则"与"侵权责任编"的人格权保护模式符合民法典的编纂规律,"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相结合的立法模式"遵循人格权的演变规律,也与我国的国情相契合,承认人格权的自然性符合"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也与世界人权运动的精神相契合。
关键词:
人格权立法 理论争论 实践评论 立法建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曹相见
人格权法定存在两种不同语境:一是立足于人格权类型、边界的明确,二是着眼于人格权的权利基础。人格权法定的肯定论多强调前者,否定论则主要从后者出发。事实上,人格权的基础既非民法赋予,也不是来源于宪法:宪法规范存在多种类型,人之尊严、人权不是宪法权利,而是实证权利的价值基础,其与民事权利仍然泾渭分明。从立法技术上看,人格权法定既有可能也有必要。民法、宪法对人格权采取了不同的类型技术,标准在于个人受义务主体侵害的可能性;民法人格权与宪法人格权均具有开放结构,但新生民事权利仅对宪法权利具有类型联想意义。在人格权类型和边界的界定上,"民法典(草案)"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仍应作出相应修改。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姚辉 叶翔
《民法通则》第102条作为中国民法荣誉权民事立法之肇端,实际是出于对前苏联民法的错误继受。通过对罗马法、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的成文法典和民法理论的检索可见,并不存在独立于名誉权(right to reputation)的所谓荣誉权(right to honour)规则。就我国民法中独树一帜的荣誉权规范及学说,结合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中的相关规范设计以及荣誉权纠纷实践的分析可见,荣誉利益可被逐层剥离且分别归属于行政法、个人信息保护、名誉权和财产权等理论的规制范畴。当下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中的相关荣誉权条文会造成既有的民事权利体系的龃龉以及跨越公私法界限的暧昧,在考虑民法的功能、立法稳定性、受众预期和社会影响的情况下应予以修改并严格地限制适用。
关键词:
荣誉 荣誉权 名誉权 民法典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红
《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专门立法,是在《民法典》人格权编之个人信息保护规范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而来,二者协力共同构筑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体系。《民法典》人格权编确立了个人信息民事权益的基本框架,《个人信息保护法》在个人信息的性质、定义、类型、处理原则、处理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等方面发展了《民法典》的规定,更具有可操作性。《个人信息保护法》在《民法典》人格权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规定了个人信息的国家保护义务,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建构了全面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在法律适用上,《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民法典》存在前者优先适用以及二者协同适用两种情况。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练军
主持人语:民法典编纂中应否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此乃当下我国法学界的一大学术热点。人格权独立成编纷争不休之根源,在于对人格权性质存在认知上的分歧。人格权到底是何种性质的权利,民法学界素来诸说并立、各执一词。而关于人格权的性质,宪法学界并无争议,已然形成基本权利属性之通说。既然如此,那就人格权展开宪法学与民法学的对话,无疑大有裨益。毕竟,我国宪法上的人格尊严条款,
关键词:
人格权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练军
《人格权编草案》"四审稿"第990条第1款,作为一个法律定义条款并不合适。在形式上,它并未达到法律定义的逻辑形式要求。在内容上,它尚未揭示被定义项即人格权的规约内涵。人格权不仅仅是一项民事权利,更是一种受宪法保护的基本人权。人格权的公私二元权利属性,决定了民事立法不宜"单方面"地为之下定义。域外国家民法典制定的历史经验也表明,一旦在法典中以法律定义的形式界定人格权,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因为以捍卫人格尊严为旨趣的人格权,理应是一个开放结构的特定权利类型。再完美的人格权立法定义,都将是束缚司法者救济人格权的枷锁。在定义人格权问题上,立法者不能不三思而行。
关键词:
人格权 定义 民法典 宪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国锋
判例法是一种法律,判例只是提炼形成判例法的原材料。中国具有建立涉外民商事判例法制度的需求基础、哲学基础、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涉外民商事判例法地位的确立应放置在我们现有的法律架构中,以成文法作为第一法源,判例法作为第二法源,使严格规则主义与法官自由裁量相结合。
关键词:
涉外民商事 判例法 制度 民法典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杨立新
我国现行婚姻家庭制度是脱离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基础、落后于时代的亲属法。在改革开放已经40年的今天,编纂民法典的婚姻家庭编,为改革我国亲属法提供了机会。《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三审稿)》在现行婚姻家庭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多的改进,但是还存在较多问题,没有全面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对《婚姻家庭编草案》的进一步修改中,应当统一立法思想,确定民法典尤其是亲属法是私法、是权利法,而不是管理法,建立完整、科学的亲属制度,给人民行使身份权利以更多的选择,实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关键词:
民法典 婚姻家庭编 亲属法 改革 权利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肖楚钢
商誉权规范具有相当的时代价值与实践需求。商誉权的独特性表现在主体和客体的特殊性,商誉权的客体是商誉利益,包含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二者不是简单的正相关。立法机关应当准许商誉权发生限制性让与,意思自治原则要求商誉权的限制性让与具备足够的开放性。民商合一下的民法总则能够明确商誉权主体范围,涵括商事主体,实现民法典对商誉权主体的周延调整;人格权编应规定商誉权的权利内容,商誉权排他性权能以商誉维护权为典型,商誉权利用性权能主要包括商誉保有权、商誉调整权、商誉转让权、商誉继承权;商誉侵权通常应采过错责任原则,损害赔偿的统一救济规则应根据主体和客体的特殊属性,参考我国司法实务与国外判例的经验总结。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陶镕 富新梅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中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宪法在经济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多方面的属性与功能。首先,宪法规定了基本经济原则和政策,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指导。其次,宪法保障公民经济权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洪霞
发展权是人得以要求在社会生活中挖掘自身潜力、不断提高其智识水平和应对复杂情势之能力的权利。发展权是基本人权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内涵丰富的权利,发展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发展权、经济发展权和文化发展权等内容。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对就业权、财产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发展权利的保护。当前,就失地农民而言,宪法对发展权之保护并没有得到落实,失地农民存在就业权、迁徙自由权的和社会保障权的缺失的状况。为使宪法对失地农民之发展权的保护得到落实,我国即应当建立起宪法实施机制和完善发展的司法保护机制。
关键词:
失地农民 发展权 宪法保护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向华威
首先,分析、识别工程款债权转让过程中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司法管辖、转让合同效力、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等方面。然后,针对债务人和债权受让人提出应对工程款债权转让的建议和风险规避措施,以此确保债权转让合法有效。
关键词:
工程款债权 优先受偿权 债权转让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于凤瑞 耿卓
研究目的:体系化解释《民法典》地役权规范,剖析营业限制条款发生设立地役权法律效果应具备的条件,规制营业地役权产生的过度限制竞争问题,以优化营商环境。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设立营业地役权需符合地役权基本构成,并区分限制的类型进行效力校验。为规制营业地役权产生的过度限制竞争后果,应从行权效果上判断是否构成权利滥用;当地役权设立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则适用《反垄断法》分步骤判断是否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研究结论:《民法典》地役权规范的解释适用需要重视类型化思维与商事思维,实现静态规范与动态治理的均衡。
关键词:
营业地役权 营业限制 权利滥用 营商环境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高海
《民法典》中土地承包经营权上的土地经营权与基于所有权产生的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经营权的性质均存在债权一元论、物债二分论、物权一元论等论争。本文综合运用文义、体系、目的等解释方法,对两类土地经营权的性质和担保依次进行再解读。土地承包经营权上土地经营权宜以五年为界物债二分,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经营权宜以登记为界物债二分。但是,《民法典》第339条中分置次级用益物权的出租与入股宜分别缩限解读为转包与股份合作。流转期限五年以上土地经营权的物权设立及其抵押应采取登记对抗主义;流转期限五年以下土地经营权宜以再流转收益质押并采取登记对抗主义;已登记的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经营权的物权设立及其抵押应采取登记生效主义,未登记的不能用于担保。允许承包方自设土地经营权融资担保,亦应允许集体自设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经营权抵押。《民法典》中两类土地经营权的规定,推进了更具中国元素的物权理论与物权制度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民法典 三权分置 土地经营权 登记效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