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1)
- 2023(421)
- 2022(381)
- 2021(433)
- 2020(323)
- 2019(798)
- 2018(693)
- 2017(1207)
- 2016(783)
- 2015(875)
- 2014(830)
- 2013(919)
- 2012(850)
- 2011(787)
- 2010(781)
- 2009(734)
- 2008(653)
- 2007(523)
- 2006(456)
- 2005(383)
- 学科
- 济(2611)
- 经济(2609)
- 地方(1881)
- 农(1583)
- 农业(1108)
- 业(1013)
- 学(1000)
- 地方经济(752)
- 管理(721)
- 茶(689)
- 业经(619)
- 中国(617)
- 方法(604)
- 数学(551)
- 数学方法(549)
- 农业经济(519)
- 城市(496)
- 环境(398)
- 生态(370)
- 财(363)
- 虫(345)
- 土地(343)
- 资源(333)
- 企(328)
- 企业(328)
- 及其(322)
- 事业(315)
- 物(305)
- 害(297)
- 贸(288)
- 机构
- 学院(10363)
- 大学(9355)
- 南(5502)
- 研究(4698)
- 农(4388)
- 科学(4378)
- 农业(3538)
- 省(3508)
- 业大(3172)
- 所(2978)
- 研究所(2852)
- 湖(2670)
- 中国(2596)
- 济(2553)
- 经济(2446)
- 湖南(2437)
- 农业大学(2318)
- 管理(2220)
- 中心(2142)
- 河(2110)
- 室(2099)
- 林业(1968)
- 实验(1963)
- 实验室(1911)
- 技术(1842)
- 科学院(1822)
- 重点(1808)
- 河南(1763)
- 业(1736)
- 云(1734)
共检索到161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桂玲
日本遣唐使将佛教从中国带回日本后,也将源自于中国的饮茶之风,带回了日本上流社会。在禅宗的影响下,早期日本茶道表现出鲜明的贵族化倾向。这直接促成了日本茶道独特文化内涵的形成。当佛教的正统地位被神道教取代之后,日本茶道得以从佛教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文化样式。
关键词:
禅宗 日本 茶道 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平章 陈明斌
2012年起,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8省区成立"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盟。万里茶道繁荣于16世纪至20世纪初,自福建武夷山,途径8省区和蒙古国,抵达俄罗斯,全长1.3万公里,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另一条连通亚欧大陆的国际商贸通道。其中,湖北鹤峰县境内的宜红茶古道尚存330多公里,沿途遍布古土司遗址、古茶庄原址、
关键词:
万里茶道 鹤峰县 宜红茶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晓婷
本文从"心""境"关系来探讨中国茶道美学的境界问题。基于"心境互依"而实现的"心境互渗",是审美境界之所以生成的一般特征,具有审美发生学上的普遍意义。"境况"是现场实况,而"境界"的现起则是对于"境况"的超越性转换。"境因心起"或"心能转境"是以"心境互渗"为基本条件而生成的审美境界。"心"是境界得以建构的"灵源",是主体心灵在当下境况之下所实现出来的心灵场域,因此一切"境界"皆为"意境",是自身之"心意"与"意义"得以呈现的基本形态。"心不起境"或"心境双泯"是无言之境,蕴含对于生命与存在之究竟实相的终极体悟,是究竟的生命境界,也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
茶道 境况 境界 审美 心境互渗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曾刚 赵雪芹
[目的/意义]基于知识元研究视角探索知识抽取与组织方法,提高万里茶道数字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方法/过程]构建知识元语义描述模型,基于该模型实现万里茶道知识抽取,并利用深度学习实现对知识语义层面的细粒度组织。[结果/结论]实现对细粒度、多维关联知识的揭示与展示,推动万里茶道历史人文资源的活化和保护。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倪玉平 崔思朋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通道,北方草原丝绸之路是其中的一条重要线路。有清一代,茶叶是中国出口俄国的大宗商品之一种,在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上的经济往来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清代,以茶叶贸易为核心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万里茶道。万里茶道也成为此时期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发展的新阶段,极大地推动了清代中国与俄国等周边国家及地区之间的交流互动。时至今日,在国家发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万里茶道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永生 李永宠 刘伟
丝绸之路自开辟以后半通半停,奥斯曼帝国兴起后彻底中断;欧洲商人的"地理大发现"从南、西、北三个方向到达东方的同时,山西商人开辟"万里茶道"到达西方,说明晋商"万里茶道"与开创精神的重要世界地位。通过"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建设中蒙俄文化廊道,依托国际大通道,开展经贸文化旅游交流,展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翼",对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在山西未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万里茶道” 世界遗产 丝绸之路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雪芹 李天娥
[目的/意义]数字技术为人文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念,推动了人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而可借助数字技术探索如何开发人文领域中的档案资源,使其发挥历史、文化、经济价值。[方法/过程]首先,分析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领域本体优势;然后,在现有成熟本体模型基础之上结合万里茶道档案资源特征,设计可扩展的万里茶道档案领域本体模型,并利用Protégé软件进行本体可视化构建;最后,以芭蕉茶厂部分数字档案资源为例进行实例验证。[结果/结论]将本体构建应用于万里茶道档案资源的知识组织,能够实现档案资源的关联组织与可视化呈现,进而促进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雅红
自"万里茶道"倡议提出以来,中蒙两国交往水平不断提升,促使双边农牧业贸易合作持续深入。然而,受现实因素影响,当前中蒙农牧业贸易存在深度合作欠缺、农牧技术附加值低、物流运输周期长等问题。由此,为进一步加深双方农牧业合作力度,中蒙需增进长期政治互信,夯实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农牧产业集群,发展中蒙生态农牧业;联通陆空运输通道枢纽,打造农牧速检通道;借力"大通关"模式,加快数字化口岸转型建设;推进农牧业供给侧改革,深化农牧技术合作优势。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舒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清代兴起的一条从中国内地到欧洲腹地的万里国际茶叶商道。这条茶道以山西商人为主,其兴起伴随着广阔的市场需求、雄厚的资本和高额利润。入清后,随着中俄《恰克图界约》的签订,中俄通商由恰克图边境贸易,逐渐发展到深入俄境。在中俄贸易活动中,山西商人以市场为主导,实施产购运销一条龙,以质量为前提打造商品品牌,金融机构票号与经营机构茶庄相结合,商业竞争中重视地方习俗以取得先机、以人力股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将万里茶道的贸易推向繁荣。但是随着清朝国运衰落和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在经营活动中挤压华商,万里茶道最终走向了衰落。尽管如此,清代万里茶道在连接欧亚大陆人文交流、推动中俄蒙经济发展和促进城镇兴起的历史,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清代 万里茶道 《恰克图界约》 山西商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佑赫 周开艳 熊智
从云南松毛虫肠道中分离筛选得到28株产纤维素酶的菌株。经生理生化试验观察和16S rRNA序列比对分析,初步鉴定这些产酶菌株属于肠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克雷伯氏杆菌属和约克氏菌属。同时筛选出一株产酶能力较高的菌株DK4,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对该菌株产酶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其酶反应的最适温度是35℃,最适pH值7.0,连续发酵70 h左右时纤维素酶活达到最高值19.24 U/mL。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叶乃兴 刘金英 郑德勇 赵峰 王芳 袁弟顺
以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等适制白茶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了茶树嫩梢鲜样的茶身和茸毛、白茶的茶身和茸毛的生化成分.结果表明:嫩梢鲜样茶身的儿茶素总量和咖啡碱含量高于茸毛;白茶茶身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酚氨比,儿茶素总量及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茸毛,儿茶素总量、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茸毛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及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等组分含量显著高于茶身.可见,茶树嫩梢的茸毛具有高氨基酸含量和低酚氨比特性,对白茶风味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陶源 邓朝佐
宛田红花油茶为母本,毛瓣金花茶为父本的杂交子一代,其花色、叶、小枝均显中间性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盛忠雷 王晓庆 彭萍 赵丰华 姚学坤 毛迎新 胡翔 林强
应用茶毛虫、茶细蛾性引诱剂在重庆、云南、河南、湖北等省茶区进行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分别对茶毛虫(♂)、茶细蛾(♂)具有较强的引诱活性。通过在重庆和河南的茶园调查显示,使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后,茶毛虫幼虫数量平均下降79.81%、76.83%;在重庆地区,第2、3代茶细蛾每平方米幼虫比空白对照区平均下降了98.67%。性引诱剂的应用,减少了靶标害虫的田间落卵量以及后代幼虫的数量,防治效果明显。
关键词:
茶毛虫 茶细蛾 性诱剂 防治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