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60)
- 2023(3742)
- 2022(3056)
- 2021(3074)
- 2020(2537)
- 2019(6019)
- 2018(5696)
- 2017(10496)
- 2016(5478)
- 2015(6517)
- 2014(6112)
- 2013(6315)
- 2012(6023)
- 2011(5744)
- 2010(5426)
- 2009(5134)
- 2008(4997)
- 2007(4207)
- 2006(3713)
- 2005(3423)
- 学科
- 济(27830)
- 经济(27807)
- 方法(12741)
- 数学(12066)
- 数学方法(12025)
- 管理(11308)
- 中国(11092)
- 业(10436)
- 贸(8468)
- 贸易(8463)
- 易(8391)
- 企(6718)
- 企业(6718)
- 农(6491)
- 学(5548)
- 关系(5122)
- 出(4978)
- 制(4755)
- 财(4601)
- 银(4496)
- 银行(4494)
- 行(4439)
- 环境(4364)
- 融(4247)
- 金融(4247)
- 发(4139)
- 出口(4134)
- 出口贸易(4134)
- 口(4134)
- 农业(4061)
- 机构
- 大学(85282)
- 学院(81121)
- 济(46069)
- 经济(45680)
- 研究(37038)
- 中国(29642)
- 管理(28833)
- 理学(24686)
- 理学院(24365)
- 管理学(24145)
- 管理学院(23987)
- 科学(20112)
- 京(19959)
- 所(18745)
- 财(17838)
- 研究所(17397)
- 经济学(16334)
- 中心(15009)
- 财经(14805)
- 经济学院(14763)
- 北京(14003)
- 院(13970)
- 经(13933)
- 农(12645)
- 科学院(11736)
- 财经大学(11344)
- 业大(11232)
- 研究院(10783)
- 研究中心(10728)
- 范(10100)
- 基金
- 项目(55798)
- 科学(44698)
- 基金(44015)
- 家(40128)
- 研究(40052)
- 国家(39925)
- 科学基金(32735)
- 社会(28249)
- 社会科(26976)
- 社会科学(26971)
- 基金项目(22277)
- 自然(19781)
- 自然科(19331)
- 自然科学(19325)
- 资助(19051)
- 自然科学基金(19039)
- 教育(17264)
- 省(16650)
- 中国(15961)
- 划(15865)
- 部(14244)
- 国家社会(13660)
- 编号(13156)
- 重点(13126)
- 教育部(12384)
- 发(12319)
- 重大(11249)
- 人文(10952)
- 科研(10939)
- 大学(10867)
共检索到1255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云
这是一部是森林病理学家谌谟美编著、2002年由太平洋蘑菇研究及教育中心(非盈利组织)赞助出版的英文科研著作(个别附有中文)。在469页的书中,作者收录、编辑了30篇多发表于1979—2002的论文及摘要。文章包括北美和东亚白松疱锈病区系的研究;西方锈瘤物种形成及遗传群体的致病性变异的理论;阿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全 张星耀 梁军 严东辉 刘振宇
森林病理学是一门应用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研究森林植物病害的发生机制与防控技术的自然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建于19世纪80年代前后,随后的100多年来,森林病理学已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受当代生命学科整体飞速发展的推动和人类社会全球一体化战略背景的影响,当代森林病理学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森林病理学的研究目标兼顾国家经济利益和国家生态安全,具体研究对象包括寡元单纯系统、多元单纯系统和多元复杂系统,研究尺度跨越基因、细胞、组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到景观的各个尺度并展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全球一体化研究,研究方法则更加侧重多学科的交叉技术体系,防控策略也不断呈现出新的主题和与自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世荣 徐德应 王兵
本文从生产力与环境关系角度,比较分析了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地理分布特征,阐述了层的生产力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种生产力与群落结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净生产力,地上部年凋落量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凋落物现存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森林生产力的地理分布与环境水热条件密切相关;森林生物量无明显的地理规律性变化,但多物种复杂结构的成熟天然林生物量较高;层的生产力随环境条件产生相互排斥或补充各异变化;种的生产力反映了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群落的结构特征。
关键词:
中国森林 现实生产力 地理分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梅卿
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首次召开“全国森林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市场对策研讨会”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全国森林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市场对策研讨会”于1995年6月20至22日在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召开,会议目的是为了促进森林微生物开发利用事业的发展,促进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志强 张星耀 肖文发 梁军 张兆欣
景观病理学是以植物病理学和森林病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空间和时间分析原理和方法而形成的新的交叉学科。景观病理学能够帮助明辨立地因素、植被空间格局的变化对树木感病性和病害流行方式的影响;并且有助于明确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病原快速进化和变异、树木对这种变化的滞后效应。同时,景观病理学的研究有助于预测病原的扩散速率及其对空间格局的影响,有助于规划土地持续利用方式、制定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治理的决策。本文诠释景观病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对景观病理学研究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评述,并提出景观病理学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风平
中国森林文化与西方浓厚的树木神学色彩不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人文色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朴素唯物辩证法和实用价值观渗入人们的世界观,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以多种形式融进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及社会生活,以不同的精神文明体现在林业科技进步和产品革新中。中国森林文化是结构完整、发育成熟且不断再生、繁衍的森林文化。
关键词:
中国 森林文化 特色认识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兰思仁 戴永务 沈必胜
在全面回顾中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三十年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总结归纳出中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三十年发展的五条基本经验:思想观念是"总开关",政府主导、加强领导是森林旅游发展的关键,市场需求是森林旅游发展的原动力,广筹资金、创新机制是森林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资源保护是森林旅游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森林公园 森林旅游 三十年 基本经验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韦新良 刘永富
森林景观分类由森林景观组、森林景观型和林分景观3级单位构成。浙江省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森林景观共可分为9个森林景观组和40余个森林景观型。各类森林景观均有不同的景观特征和地理分布。
关键词:
森林植物 景观 类型 特征,分布 浙江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红敬 候智恒 陈辈乐 陈湘粦
从 1998年 5目至 2 0 0 1年 10月 ,在海南岛森林溪流中实际采集到 4 0种淡水鱼 ,分别隶属于 5目 15科34属 ,分属五个区系复合体 ,其中热带平原鱼类复合体有 2 3种 ,占 5 7 5 % ,中印山区鱼类区系复合体 10种 ,占 2 5 % ,分布于昌化江水系 2 3种 ,万泉河水系 2 9种 ,南渡江水系 2 0种 ,分别占总数的 5 7 5 %、 72 5 %、 5 0 %。
关键词:
海南岛 淡水鱼类 溪流 区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湘桃,薛生国
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湖南森林资源 ,本文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根据森林资源的自然环境、地理分布 ,从经济地理角度出发 ,研究探讨了湖南省森林资源的地理特征和各林区林木生产的发展方向 ,以期为湖南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森林资源 地理特征 发展方向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曹明兰 李亚东 樊昌晋 高绍伟
森林小班是准确标示到图上的基本区划单位,是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和经营管理的基本单位。在森林地图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由于数据来源、采集方式、采集批次及林地类型的不同,采用分层的方式存储数据。而在实际制图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森林小班进行跨图层统一编号。传统森林小班编号工作人工参与度高,存在主观性强、效率低,易出现错误、漏号、重号等现象。为提高森林小班编号的效率和准确率,基于ArcGIS Model Builder设计了可嵌入在ArcGIS Desktop运行的符合ESRI空间建模标准的通用模型,实现了在不破坏原图层属性和几何结构情况下跨图层森林小班自动编号功能,解决了南北延伸较长和面积相差较大的小班编号在视觉上的跳跃问题、岛洞型小班的编号重复问题。通过案例数据测试,效果良好,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避免了森林小班编号过程中产生错误、漏号、重号现象,即准确、快捷、高效,还节省大量时间和人力投入,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效率提升更明显,有着良好的推广意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丽 温小荣 汪求来 叶金盛
【目的】探索基于地理编码的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为森林碳储量长周期空间变化分析提供方法参考。【方法】基于紫金山1987、2002和2019年3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结合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并利用地理编码的固定网格对32年来紫金山的森林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在时间维度上,1987、2002和2019年研究区森林碳储量分别为62 541.1、81 703.0和106 281.8 t,32年来净增加43 740.7 t,年平均增加1 325.5 t;阔叶类乔木林的碳储量占森林碳储量的62.1%、73.0%、81.7%,明显大于针叶类乔木林和针阔混交类乔木林。1987和2002年期间,中龄林和成熟林的碳储量之和占乔木林碳储量的76.4%、60.4%;2019年,成熟林及过熟林碳储量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59.5%。2)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森林碳储量均呈现由南到北逐渐增大的空间分布特征。中碳储量和高碳储量分布区域占比从1987年的45.1%提升到2002年的53.9%,到2019年的60.3%。研究区中稳定性、中高稳定性和高稳定性区占总面积的71.1%,森林碳储量的总体稳定性区域占比较高。3)在时空维度上森林经营作用,针对区域森林碳储量长周期空间变化分析困难和森林经营明确空间位置精度低的问题,论文研究提出的方法,既能对比相同空间位置长时间序列森林碳储量的分布特征,又能对比分析其具体明确空间位置固碳增碳的森林经营效果,也便于查询监督;能为林长制网格化长周期管理提供支撑以及区域森林碳汇经营精准提升提供技术支撑。【结论】利用地理编码的固定网格及变异系数指数对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为今后紫金山的森林碳储量持续监测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本站位于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虾蚣塘,江西省的南端,龙南县境内,南接粤北山区。约为24°33′N,114°27′E,海拔580m。1979年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成立,由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代管,于1980年选择本站所在地进行南方山区天然林的定位研究,1981年建站。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结束后,本站归属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86年秋。在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工作会议上本站被确定为院级野外台站并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委员会九连山森林生态研究站,2000年因中国科学院内部研究所整合而改属地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可
我国森林立法史显示,生态化和公益化是森林法的大势所趋。在新的森林法的修改中,健全森林生态系统是其主要方向,实现林业的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林业的市场化与公益化等方面的结合是其主要方面。在探索林业新模式时,创新林业经营方式要以可持续发展和依法治林等原则作为指导。参7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卫格冉 李明泽 全迎 王斌 刘建阳 明烺
【目的】构建地理加权随机森林(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andom forest,GWRF)模型估算森林碳储量以解决区域尺度范围内森林碳储量估算精度不高的问题,对科学经营管理森林、推动碳循环和碳汇相关研究、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以黑龙江省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和Landsat8-OLI影像,采用普通最小二乘(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以及地理加权随机森林模型分别构建不同林型及总体(不分林型)的森林碳储量估测模型,比较是否区分林分类型时,不同模型预测精度之间的差异,实现对研究区森林碳储量的精准反演。【结果】1)各个模型在区分林型时的预测精度均高于总体(不分林型)情况,以GWRF模型精度最优,其中针叶林精度最高(R2=0.58,RMSE=15.97 t/hm2);阔叶林次之(R2=0.46,RMSE=17.66 t/hm2);针阔混交林随后(R2=0.45,RMSE=19.51 t/hm2);总体(不分林型)最低(R2=0.40,RMSE=20.22 t/hm2)。2)4种模型的检验精度GWRF>RF>GWR>OLS。与OLS相比,GWRF在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总体(不分林型)中提升的ΔR2分别为0.15、0.09、0.16和0.04;降低的ΔRMSE分别为2.09、1.35、3.47和0.89 t/hm2;与RF相比,GWRF提升的ΔR2分别为针叶林0.14、阔叶林0.06、针阔混交林0.04、总体(不分林型)0.02;降低的ΔRMSE分别为针叶林1.95 t/hm2、阔叶林0.86 t/hm2、针阔混交林0.67 t/hm2、总体(不分林型)0.29 t/hm2。3)研究区森林碳储量密度最高预测值为77.08 t/hm2,最低值为5.24 t/hm2,平均值为41.07 t/hm2,总量为552.04 Tg;从空间上看,森林碳储量高值分布在小兴安岭东南部、张广财岭等地区,呈现斑状不均匀性分布。【结论】相比于其他3种模型,GWRF作为局部模型,考虑到空间异质性,在区域尺度范围内估测森林碳储量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区分林分类型能提高预测精度,在今后对森林生物量或碳储量的研究中,应考虑区分林分类型建模。本研究的模型和方法有一定适应性,可为森林资源的快速和精准监测提供方法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