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26)
2023(2063)
2022(1796)
2021(1616)
2020(1413)
2019(3122)
2018(3018)
2017(5473)
2016(3235)
2015(3655)
2014(3466)
2013(3540)
2012(3480)
2011(3230)
2010(3198)
2009(2991)
2008(2894)
2007(2682)
2006(2480)
2005(2290)
作者
(13368)
(11112)
(10964)
(10308)
(7018)
(5508)
(4856)
(4509)
(4350)
(4023)
(3948)
(3849)
(3751)
(3731)
(3686)
(3507)
(3451)
(3427)
(3321)
(3288)
(3073)
(2989)
(2758)
(2579)
(2570)
(2545)
(2487)
(2468)
(2391)
(2387)
学科
(10287)
经济(10268)
管理(6689)
(6169)
(5272)
(4957)
企业(4957)
方法(4557)
数学(3889)
数学方法(3805)
中国(3025)
(2967)
(2624)
(2264)
业经(2055)
及其(1997)
(1985)
贸易(1984)
(1931)
(1912)
(1903)
玉米(1885)
农业(1865)
理论(1780)
地方(1731)
(1730)
玉蜀黍(1726)
(1726)
蜀黍(1726)
(1711)
机构
大学(49042)
学院(47220)
研究(24144)
科学(18985)
(18075)
中国(16930)
(15528)
经济(15140)
(15102)
农业(14740)
研究所(14079)
业大(13509)
管理(12802)
(12588)
理学(10660)
理学院(10434)
(10205)
管理学(10006)
管理学院(9958)
中心(9649)
(9508)
(9437)
农业大学(9289)
实验(8782)
(8506)
实验室(8345)
北京(8334)
科学院(8171)
(8161)
重点(7945)
基金
项目(35030)
(25844)
国家(25684)
科学(25086)
基金(24468)
科学基金(18859)
研究(18558)
自然(15299)
自然科(14904)
自然科学(14893)
自然科学基金(14641)
(13803)
(13024)
基金项目(12480)
资助(10961)
科技(10074)
计划(10003)
社会(9631)
重点(8973)
社会科(8966)
社会科学(8961)
教育(8179)
专项(7781)
(7697)
科研(7692)
(7221)
(7069)
(6935)
(6909)
创新(6609)
期刊
学报(18156)
(17651)
经济(17651)
(16173)
科学(14249)
研究(13755)
大学(12559)
学学(12138)
中国(12132)
农业(10819)
林业(6799)
(6207)
业大(6145)
管理(5781)
(5055)
教育(4542)
农业大学(4539)
(3819)
(3797)
金融(3797)
中国农业(3484)
科技(3420)
自然(3156)
经济研究(3081)
技术(3014)
(2855)
自然科(2800)
自然科学(2800)
财经(2747)
科技大(2674)
共检索到768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强  
关键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凤路  刘鑫  张怡明  李少昆  谢瑞芝  修文雯  牛兴奎  
试验于2009-2010年在吉林省中国农科院公主岭试验站进行。以耐密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采用2种密度(52 500株/hm2(LD)和82 500株/hm2(HD)),2个施氮水平(150 kg/hm2(LF)和300 kg/hm2(HF))研究了传统耕作方式和深松(40 cm)对玉米生长发育和根系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玉米的生长发育与密度、施氮水平以及耕作方式均有密切关系。在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下,深松处理比传统耕作在植株总干物量、根系和籽粒产量等方面均有有利作用。深松有利于打破犁底层,根系在0~40 cm的分布明显优化。本研究阐明了在传统耕作条件下适度深耕增加产量的生理基础,并对高产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传友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群辉  张庆  王应学  何翔  杨佩文  赵德柱  倪明  朱红业  
【目的】研究深松耕对红壤坡地土层特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云南红壤坡地土壤深松耕的深度和耕作措施,为红壤坡地合理耕层构建提供依据。【方法】实验设置常规旋耕20 cm(CK),免耕耕深0 cm(S0),深松耕30 cm(S30)和深松耕40 cm(S40)等4个不同的耕深处理,种植方式为直播玉米,冬季休闲,田间管理和施肥方式一致。【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处理S0、处理S30和处理S40第1年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生物学产量均显著增加,增产率分别为11.66%、14.69%和5.07%;第2年玉米产量增产率分别为3.22%、22.03%和14.14%,生物学产量增产率为-1.81%、15.61%和5.27%;第3年玉米产量增产率分别为28.71%、22.00%和5.69%,生物学产量增产率为16.86%、14.86%和3.76%。0~20 cm土层处理,S0土壤容重3年平均降幅2.83%,土壤紧实度增加33.20%,土壤含水量降低5.73%;处理S30降低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降幅分别为3.88%和3.95%,土壤含水量增加5.44%;处理S40土壤容重降低0.52%,土壤紧实度增加7.70%。20~40 cm土层,处理S0土壤容重降低3.41%,土壤紧实度增加7.54%,土壤含水量增加6.21%;处理S30土壤容重降低9.23%,土壤紧实度降低20.27%,土壤含水量增加13.80%;处理S40土壤容重降低8.79%,土壤紧实度降低15.38%,土壤含水量增加7.99%。40~60 cm土层,处理S0土壤容重降低3.17%,土壤紧实度增加35.53%,土壤含水量增加2.86%;处理S30土壤容重降低1.48%,土壤紧实度增加21.93%,土壤含水量增加3.00%;处理S40土壤容重降低4.86%,土壤紧实度降低2.84%,土壤含水量增加7.84%。【结论】深松耕30 cm对山原红壤坡地玉米的产量有促进作用,为较适宜的耕作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胡恒宇  李增嘉  宁堂原  王瑜  田慎重  仲惟磊  张总正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常规尿素与控释尿素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灌浆速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不施氮为对照,设置耕作方式为主区(旋茬处理和旋茬后再深松处理);品种为副主区(郑单958和登海3号);尿素类型为副区(常规尿素和控释尿素,用量均为225 kg N.hm-2)。【结果】相同耕作方式、施氮水平和品种条件下,与常规尿素相比,控释尿素处理0—100 cm土层含水量在玉米小喇叭口期较高,而收获期较低,实现了土壤水分的时空高效利用;控释尿素处理的玉米籽粒灌浆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深松可显著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与郑单958相比,登海3号有较高的籽粒灌...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传友  
为了改善北京地区农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增加作物产量,针对长期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造成土壤板结层加厚,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问题,采取单因素二水平试验方法,进行了免耕和深松2种技术模式对土壤理化属性及作物生长特性和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免耕相比深松后土壤容重在0~30cm耕层可降低0.08~0.123g·cm-3,;深松夏玉米产量达到7542kg·hm-2,增产13.60%。说明可以通过土壤深松作业来消除因多年免耕出现的土壤板结问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曾令海  
松树DNA的分离和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曾令海(广东林业科学研究所广州510520)CDanaNelson(ForestMoieculorGeneticsLob.Gulfport,USA)关键词DNA,RF,LPDNA分析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起步...
关键词: DNA,RF,L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花晓梅  刘国龙  张效林  余良富  曾平生  黄冬青  
根据苗木根系分泌物能促进菌根真菌萌发和生长的原理,结合我国林业育苗的特点,提出了松树幼苗截根与人工接种菌根真菌结合的育苗方式。结果表明,截根菌根化育苗在促进根系发育和菌根形成,加速苗木生长,提高苗木生物量、苗木质量和产苗量等方面都有显著优势,苗木的侧根数、侧根总长、苗木菌根化率、吸收根菌根化率、苗高、地径、鲜重、干重分别提高20.0%~960.0%、56.2%~389.5%、0.0%~400.0%、56.2%~1792.0%、22.3%~179.3%、31.2%~253.8%、33.3%~918.2%和21.8%~740.0%,苗木成活率和Ⅰ级苗分别提高9.0%~22.1%和49.3%~15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永宏  张永  邵雪梅  尹志勇  张津  
本文基于2010年采自大别山地区黄山松、油松树轮资料分别建立了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利用相关函数检验了年表与附近的麻城气象站1959-2009年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之间关系,旨在探讨黄山松、油松树轮宽度的气候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平均敏感度、标准差、信噪比等统计量黄山松年表均高于油松年表,表明黄山松年表较油松年表包含更多的气候信息,具有更高的树轮气候学研究价值。黄山松径向生长主要受当年2-7月平均气温限制,任何月份及月份组合降水量对黄山松径向生长的限制作用均不显著;油松径向生长主要受当年5-6月降水总量限制,任何月份及月份组合气温对油松径向生长的限制作用均不显著。研究表明,在中国亚热带暖湿地区,气候要素的年际变化亦可对部分树种径向生长具有较强的限制作用,树木年轮宽度的变化对气候具有指示意义。研究结果将进一步弥补中国亚热带暖湿地区树轮宽度年表的不足,为树轮气候重建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董静曦  郭辉军  赵元藩  李鹏  孙安平  
应用已经公布的第6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对我国的采脂松树资源和松脂贮量进行估测分析,探索一条有效实用科学的松脂储量计算方法和途径,提出按"连清"数据中可采脂龄级计算采脂松树资源,用可采脂径级统计的株数进行松脂贮量估测的方法。通过计算,得出全国目前可采脂松树资源为316.65万hm2,松脂贮量为162.5万t.a-1。论证分析我国各省(市)区松脂资源的分布和存贮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延峰  蔡浩  张帆  李元喜  
室内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行为,以及两种赤眼蜂在单独和竞争情况下的寄生及其子代蜂受寄主卵龄的影响。结果发现:松毛虫赤眼蜂完成1次寄生所需时间显著短于玉米螟赤眼蜂,而产卵次数占总寄生次数的比例(40.16%)显著低于玉米螟赤眼蜂(66.26%)。单独寄生时,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子代雌蜂数和子代蜂存活无显著影响,但对松毛虫赤眼蜂具有显著影响,且死亡蜂数量随卵龄增大而增多。在竞争情况下,两种赤眼蜂子代总雌蜂数均增加;寄生6h和36h玉米螟卵产出的子代蜂显著小于单独寄生时的子代蜂;寄生12h卵的子代蜂死亡数(21头)显著高于寄生其他龄期的卵,但在其他卵龄间无显著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强小嫚  张凯  米兆荣  刘战东  王万宁  孙景生  
【目的】研究黄淮海平原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不同深松时机交互不同灌水次数对作物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黄淮海地区土壤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秋深松+冬小麦2水(QS-2)、秋深松+冬小麦3水(QS-3)、夏深松+冬小麦2水(XS-2)、夏深松+冬小麦3水(XS-3)、对照(CK)共5个处理,研究深松与灌水次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物理性质、植株生长发育、产量、总产出值及水分生产效率等的影响。【结果】深松和灌水次数对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土壤储水量、总产出值、水分生产效率均有不同程度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QS-2、XS-2、XS-3处理均显著降低深松后第1年土壤耕层(0—40 cm)及深松后第2年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深松各处理均显著降低第1年土壤紧实度,对第2年土壤紧实度影响效果不明显;秋深松后第2年QS-2处理的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平均土壤储水量较CK显著增加18.14%,QS-3处理次之,夏深松后第2年XS-2、XS-3处理分别较CK显著提高24.7%、25.6%;秋深松能显著提高当季冬小麦生长发育,QS-2、QS-3处理地上生物量分别较CK增加了19.29%、27.06%,第2年QS-2和QS-3处理地上生物量较CK均有所提高,差异不显著,秋深松对第2年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效果减弱,夏深松第2年XS-2和XS-3处理的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均较对照显著提高,夏深松能显著促进后茬冬小麦生长发育;QS-2处理对2年冬小麦-夏玉米总产出值和水分生产效率均显著提高,第1年总产出值和水分生产效率分别较CK提高27.21%、23.51%,第2年分别提高19.54%、18.84%,夏深松显著提高第2年冬小麦-夏玉米总产出值及水分生产效率,XS-2处理分别提高18.50%、17.65%,XS-3处理分别提高19.57%、15.35%。【结论】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连作采用冬小麦播前秋深松耕作方式,冬小麦全生育期灌水2次,有利于降低农田土壤容重、降低土壤紧实度、提高土壤储水效果、显著提高深松周期内冬小麦-夏玉米总产出值及水分生产效率。建议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平水年和丰水年(夏玉米季降雨充沛),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采用秋深松+冬小麦灌2水耕作模式,实现高产与高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玉柱  李龙  周琴  郭娜  邢邯  江海东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配置下的间作玉米生长与产量形成,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设置玉米行距40 cm、玉米/大豆距离60 cm的窄行距间作处理(Im1),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的窄行距稍宽处理(Im2)两种不同间作方式,以玉米宽、窄行单作(m1)和玉米常规普通种植(m2)处理为对照,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大豆田间配置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效应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Im1、Im2)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左元梅  李晓林  张福锁  曹一平  王运华  
采用土培-水培联合体系培养方法研究了混作对玉米铁载体的分泌和花生铁营养的影响。向营养液中供给难溶性的氢氧化铁后,在不同的时间内测定加入氢氧化铁后混作玉米铁载体的分泌数量和花生新叶中活性铁的含量。结果表明,在6~15d中,混作玉米铁载体的分泌量高于单作玉米;花生新叶活性铁含量在加入难溶性氢氧化铁后第3d时,单作、混作花生新叶活性铁含量无明显的差异,而至第9d、第15d时,单作花生活性铁含量低于混作花生。混作玉米铁载体分泌数量的增加和改善花生铁营养基本保持同步的事实,揭示了花生铁营养状况得到了改善的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