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16)
2023(3388)
2022(2726)
2021(2430)
2020(1902)
2019(4528)
2018(4158)
2017(7497)
2016(3600)
2015(3692)
2014(3530)
2013(3765)
2012(3544)
2011(3530)
2010(3770)
2009(3704)
2008(3606)
2007(3487)
2006(3286)
2005(2641)
作者
(10615)
(9214)
(8725)
(8514)
(5590)
(4371)
(3989)
(3448)
(3391)
(3268)
(3030)
(2983)
(2953)
(2755)
(2709)
(2651)
(2584)
(2495)
(2481)
(2366)
(2256)
(2218)
(2218)
(2151)
(2037)
(2014)
(1964)
(1916)
(1886)
(1777)
学科
(20444)
经济(20426)
(19854)
农业(13310)
(11056)
业经(7732)
地方(6431)
农业经济(6288)
管理(5703)
中国(5463)
(4895)
(4578)
发展(4549)
(4545)
方法(4379)
(4345)
农村(4324)
(3864)
企业(3864)
建设(3816)
数学(3775)
收入(3682)
数学方法(3681)
(3639)
土地(3397)
工作(3343)
分配(3292)
经济建设(3194)
(3189)
及其(3181)
机构
学院(54860)
大学(53082)
(23004)
经济(22427)
研究(20347)
管理(19406)
理学(16526)
理学院(16306)
管理学(15950)
中国(15942)
管理学院(15825)
(14784)
(11238)
科学(11227)
农业(10150)
(10142)
中心(9818)
(9683)
(9174)
业大(8873)
研究所(8652)
(8650)
师范(8599)
财经(7605)
(7440)
(7248)
经济学(6956)
(6918)
(6827)
北京(6792)
基金
项目(35548)
研究(28292)
科学(28276)
基金(25714)
(21782)
国家(21505)
社会(19408)
科学基金(18469)
社会科(18099)
社会科学(18096)
(14578)
基金项目(13387)
教育(12119)
编号(12098)
(11261)
成果(10309)
自然(10073)
(10065)
自然科(9850)
自然科学(9848)
自然科学基金(9640)
资助(9596)
(8843)
(8722)
课题(8431)
国家社会(8085)
重点(7884)
(7669)
(7491)
发展(7446)
期刊
(33828)
经济(33828)
(20889)
研究(17107)
中国(14755)
农业(13272)
业经(8950)
科学(8886)
学报(8814)
大学(7685)
(7329)
金融(7329)
学学(7149)
农业经济(6841)
(6785)
教育(6434)
农村(6422)
(6422)
管理(6176)
(4631)
问题(4314)
社会(4295)
经济研究(4262)
农村经济(4256)
(4069)
技术(4043)
社会科(3888)
社会科学(3888)
财经(3499)
经济问题(3366)
共检索到904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兴  
~~
关键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昭中  
<正>~~
关键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毛寒  
~~
关键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田瑶  
~~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于解放  
~~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魏超杰  
~~
关键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必亮  
本文在对温州一个村庄的标会情况进行了比较详尽调查的基础上 ,将村庄共同体理论和信任理论与该村的非正式金融发展现实相结合 ,初步地建立了“村庄信任”这样一个全新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框架。借助这一分析框架 ,文章认为 :(1 )标会将自由竞标过程与程序、竞争性利率决定、自愿性合作、大众参与、信任等因素实现了有机结合 ,是一种很有效率、活力与竞争力的非正式金融制度安排。 (2 )因为村庄共同体与区域性文化等因素对标会行为的嵌入 (embeddedness) ,小规模、社区性标会在现实运作过程中的风险很小。 (3 )政府在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的同时 ,应该允许各种非正式金融的存在与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易文彬  
农村家庭养老存在共居和独居两种基本形式,而共居又可以分为融合性共居、隔离式共居、流动性共居三种情况。影响农村养老形式的基本因素是居住距离、儿子个数、老年人劳动能力、婆媳关系等。该文对个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情况总体态势良好,并出现了一些诸如女儿参与、隔代亲等积极因素,需要加以引导和鼓励。为了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当前急需建设社区养老作为补充,以实现老有所养所乐的目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杰翔  朱健刚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城市中产阶层出于各种原因进入乡村,带来了乡村的“士绅化”现象。本文以华南地区的T村为例,考察发生在乡村的以教育为主导的“士绅化”现象。研究发现:对“好的教育”的重新认知,使得城市中产家庭进入乡村追寻另类教育模式,他们将自己称作“新村民”,并通过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双重生产在乡村形成了一个对内有归属感、对外有边界感的教育士绅化社区。与一般认为的乡村士绅化会促进乡村振兴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教育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原有社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区隔和张力,即使部分行动者试图促进“新村民”和当地原住居民的融合,但这种融合也只是短暂的。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农民社区的融合仍需要有组织的制度化建设,才能使外来的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群体成为虽不是传统社会的“乡绅”,却能发挥传统“乡绅”功能的积极“新村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杰翔  朱健刚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城市中产阶层出于各种原因进入乡村,带来了乡村的“士绅化”现象。本文以华南地区的T村为例,考察发生在乡村的以教育为主导的“士绅化”现象。研究发现:对“好的教育”的重新认知,使得城市中产家庭进入乡村追寻另类教育模式,他们将自己称作“新村民”,并通过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双重生产在乡村形成了一个对内有归属感、对外有边界感的教育士绅化社区。与一般认为的乡村士绅化会促进乡村振兴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教育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原有社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区隔和张力,即使部分行动者试图促进“新村民”和当地原住居民的融合,但这种融合也只是短暂的。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农民社区的融合仍需要有组织的制度化建设,才能使外来的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群体成为虽不是传统社会的“乡绅”,却能发挥传统“乡绅”功能的积极“新村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军奎  
作为事实上的"社会单位",村庄是探讨农村发展与治理问题的理想"单元"。村庄个案的剖析表明,农村人口流动伴随着巨大的代价付出,包括村庄秩序面临失衡挑战、村庄发展动力丧失、村庄悲剧事件增多等等。代价视角下的问题分析表明,农村村庄治理亟需作出三个层面的反思:从治理对象层面看,治理实践中需要格外重视村庄的价值,在发展思维和认知上树立起"村庄本位"思想;从治理主体层面看,村庄治理举措要建立在尊重并调动农民的主体性基础之上,不能把农民仅仅视为需要改变和发展的客体,将其置于被动的承受者位置;从治理目标层面看,村庄治理的目标设定与政策设计需要将重心置于文化之上,超脱单纯的经济物质取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苑鹏  
本文以作者长期进行跟踪调查的东部地区某发达村庄20余年的经济变迁为切入点,应用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对工业化进程中发达村庄经济发展轨迹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炼工业化进程中发达村庄经济发展的一般性经验,同时探讨发达村庄经济的未来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发挥发达村庄集体的组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将是一条有效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汪杰贵  
村庄治理现代化体系由村庄治理价值、村庄治理制度、村庄治理模式、村庄治理主体、村庄治理行为、村庄治理能力和村庄治理绩效等七个部分组成。村庄治理现代化目标实现关键在于突破村庄治理系统困境。而村庄治理系统困境可细分为村庄治理价值滞后、村庄治理制度不完善、村庄治理模式复杂化、村庄治理主体一元化、村庄治理行为不当、村庄治理能力不强和村庄治理绩效低下等七个方面。村庄治理现代化路径可细化为七个方面:重构村庄治理价值、完善村庄治理制度、改进村庄多元治理模式、实现村庄治理主体多元化、实现村庄治理行为科学化、提升村庄治理能力、提高村庄治理绩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开  魏成  
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追溯珠江三角洲一个村庄在过去约30年的土地变化过程。在市场化转型和乡村城市化的总体背景下,以土地资本化的视角,从个体(家庭)-村集体-企业的关系角度,探讨该社区土地变化及空间演变的深层机制,力求解析农村土地在由资源转为资产继而转为资本的变化过程对于乡村发展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孙文中  
利用对闽西关村农民三次环境维权的实地调查资料,本文展现了其发展历程和演绎逻辑。农民的环境维权抗争,是抗争各主体进行利益博弈的动态过程,是在转型期由政治权力结构、村庄秩序变更、价值明念转变和理性行为增加共同塑造的。在这一过程中,农民深受传统文化和市场理性因素的双重影响,为实现自身的利益,通常采取制度外的利益表达渠道进行环境维权,且维权策略具有多元性、权宜性和实用性特点,而农民的弱者身份注定了其雏权行动的预期目的只能得到部分实现。这将不利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