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5)
- 2023(595)
- 2022(458)
- 2021(442)
- 2020(337)
- 2019(606)
- 2018(517)
- 2017(661)
- 2016(275)
- 2015(287)
- 2014(268)
- 2013(300)
- 2012(255)
- 2011(216)
- 2010(214)
- 2009(182)
- 2008(153)
- 2007(125)
- 2006(114)
- 2005(117)
- 学科
- 济(1455)
- 经济(1453)
- 管理(1077)
- 业经(902)
- 业(845)
- 企(790)
- 企业(790)
- 信息(756)
- 产业(745)
- 总论(725)
- 信息产业(723)
- 中国(559)
- 教学(469)
- 理论(388)
- 计算(313)
- 财(304)
- 算机(303)
- 计算机(303)
- 学(296)
- 技术(290)
- 机化(284)
- 计算机化(284)
- 化(273)
- 和(266)
- 教育(263)
- 方法(246)
- 制(237)
- 农(227)
- 务(219)
- 财务(219)
- 机构
- 大学(5123)
- 学院(4916)
- 研究(2174)
- 管理(2018)
- 济(1860)
- 经济(1808)
- 理学(1708)
- 理学院(1679)
- 管理学(1661)
- 管理学院(1641)
- 中国(1520)
- 京(1215)
- 科学(1140)
- 所(1009)
- 中心(945)
- 研究所(929)
- 范(877)
- 师范(867)
- 院(849)
- 北京(848)
- 财(812)
- 教育(786)
- 师范大学(764)
- 技术(755)
- 研究院(702)
- 信息(678)
- 江(636)
- 财经(602)
- 研究中心(571)
- 经(558)
共检索到81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余胜泉
近几年,随着微电子学及互联网的跨越式发展,运算、存储能力大幅度的提升助力了人工智能的腾飞;大数据技术的突破与广泛应用驱动了人工智能的实质进步。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已成为热议话题。本文介绍了人工智能的三大学派及其典型案例,论述了人类该以何种态度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势态,并具体阐述了人工智能教师在未来可能承担的十二个角色:可自动出题和自动批阅作业的助教、学习障碍自动诊断与反馈的分析师、问题解决能力测评的素质提升教练、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与改进的辅导员、体质健康监测与提升的保健医生、反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班主任、个性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陈良华 贺小雨 赵榕
数字智能技术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而以信息表达为特征的现代会计,无论所处的实践环境还是会计实践本身都在经历深刻的变化。数字智能技术会改变会计本质和边界吗?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1)界定了数字智能技术内涵和外延,并探究其对会计实践的影响;(2)回顾并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和观点;(3)厘清了数字智能技术下未来会计发展的三组关系,分析了会计本质的两类错误观点,并探讨了数字智能技术是否影响会计本质与边界。最后展望了数字智能技术下会计未来发展的趋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顾小清 郝祥军
人工智能再次崛起,凭借智能算法获得了自我学习能力,使得机器对知识从“人工植入”式被动接受,演变为类人的知识建构,将知识创造从有限条件拓展到无限可能。人工智能对知识生产的介入也进一步拉陡了知识的增速斜率。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知识传承活动,面对人工智能重塑知识观的现实,必须及时做出思考与回应。未来的教育将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强化人区别于机器的独特智能,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技术增能教育、技术赋能教育及技术重塑教育三个途径,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转化为教育变革的内生变量,推动教育的深化改革。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定权 李帅 董昊南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作为新型内容生产工具,正冲击着现有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秩序。论文借用后视镜隐喻,指出AIGC是专业生成内容(PGC)、用户生成内容(UGC)“逆转”而来,并梳理出内容生成行业的法律法规。为了适应强人工智能时代,国家构建的数据治理法律框架和相关法规是国家技术治理的重要工具,是社会掌控技术发展、坚持价值引领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后视镜 技术哲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锐
当人类在黑暗之中苦苦摸索时,电力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当智能电网即将问世时,电能又会为寰宇创造更多的福音。作为继互联网之后又一张可能覆盖全球的网络,智能电网带给人们的是追梦般的神奇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沈致隆 霍华德·加德纳
2006年4月14日下午,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教育心理学名著《多元智能》一书的中文译者沈致隆,应邀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学术会议中心发表演讲,题为《多元智能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传播过程和受到的欢迎》(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inContemporary China)。演讲会由霍华德·加德纳亲自主持并向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美国、日本、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听众介绍了演讲者。演讲结束后,加德纳登台做了点评,并即兴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随后和沈致隆一起回答了听众的提问...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董希淼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每一次技术与产业革命都给生产力带来深刻变革,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改变社会关系,进而影响人们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近年来,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拉开序幕,5G、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正在引领社会生产实现跳跃式变革,快速提升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工业革命与“金融革命”相互促进,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国民财富积累,不断改变未来的工作方式和就业前景。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张缨斌 吴若乔 何雨轩 林楠 陈永池 胡小勇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席卷全球,引发热议。在此背景下,美国教育部教育科技办公室2023年5月发布《人工智能与教学的未来:见解与提议》报告,认为人工智能在改善自适应学习、教学流程、教师专业发展、形成性评估等方面有巨大潜能,倡导教学回路以人为中心,把研发重点放在解决情境感知、安全、可解释度、可信度等问题,提议教育人工智能的设计应遵循现代学习理论,呼吁教育领导者制定针对性指导方针和保障措施。本文基于该报告,提出我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启示:提高人工智能对教育情境的感知能力和对多样化学习的适应性,构建“人在回路”的教育人工智能生态,探索高阶能力培养体系。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Ekkehardt Ernst Rossana Merola Daniel Samaan
当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变革浪潮使人们更加担心失业和不平等将日益加剧。本文讨论了造成这些恐慌的基本原因,强调了人工智能的特殊性,并将以前的自动化和自动化浪潮与当前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进步进行了比较。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发展中国家,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大幅度降低资本成本,激发生产力提高的潜力,进而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巨大的机会。同时,如果要广泛分享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带来的益处,就需要解决进一步加剧的不平等的风险。因此,技能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是必要的,但仅靠技能政策解决上述风险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创新数字经济监管形式,以防止市场的进一步集中,确保对数据和隐私提供适当的保护,通过整合使用利润共享、(数字)资本税、减少工作时间等政策措施使社会能够共享生产力增长的红利。本文认为,如果政策决策者和社会各方参与者能够将这些新技术的特性加以考虑的话,我们应当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持有适度乐观的态度。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失业 不平等 生产率增长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宋晓 王淑华 张新成
人工智能(AI)参与服务打破了传统接待业中以顾客-员工互动为中心的价值共创过程,重塑了服务接触过程。关于AI与接待业的价值共创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对较为零散,尚未形成清晰的理论体系。鉴于此,文章整合已有文献,首先明确了AI的类型及其在价值共创中的角色;其次,从技术、顾客、关系、情境4个方面系统归纳了影响顾客采用AI服务的因素;再次,提出了AI参与价值共创的特点,并基于价值共创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梳理了AI参与服务的价值表现和价值共毁产生的原因、后果及价值恢复的方法。最后,建立了价值共创-价值无创造-价值共毁-价值恢复的整合框架,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相关研究结论有助于对AI的作用进行全面认识,以便推动AI在接待业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和该领域持续深入的研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周世军 赵丹丹
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深度融合和推动下,人工智能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对就业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人类独立工作的空间将会大大压缩,"人机合作"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就业趋势。从比较优势角度来看,这种方式最能发挥各自特长,且相互赋能。人机合作具有互补性、创造性和溢出性等特征,且人机合作的"双向赋能"将会破解"缺失的中间地带",不仅能弥补机器模仿人类思维能力的不足,而且还会增强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人工智能重塑就业,就是重构机器和人的新型伙伴关系,实现机器和人的融合发展。未来,人和机器可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推动人机合作向更高阶段迈进,产生前所未有的生产变革,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就业 人机合作 双向赋能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武建鑫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宣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变革之于现代大学的强烈诉求,而且是一次反思教育、重塑教学和再定义大学的良好契机。麻省理工学院在系统审视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基础上,秉承"重塑自身以塑造未来"的发展理念,启动了能够引领智能时代的"MIT方案"。整个方案涵盖苏世民计算学院的建立、人才培养理念的变革、智能技术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企业、政府的联合研究策略,充分体现了计算思维、相互塑造、引领未来的内在逻辑。虽然方案的实施过程仍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但方案所体现的"结构再造"理念足以引领未来高等教育的变革,而这正是世界一流大学在人工智能时代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关键词:
人工智能 MIT方案 大学模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何茂昌
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入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的变革改变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人工智能与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融合虽刚起步但发展迅速,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教学模式、技术平台等方面都有了一定基础,但还存在教学平台供需错位、教学设计不尽合理、教学效果仍需提高、意识形态风险等问题。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抓住人工智能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生动化的优势,应对教育规范性降低、主体性弱化、智能化素养欠缺等挑战,通过构建任务引导交互式智慧教学平台、优化思政课内容供给、提升思政课教师智能化素养和规范人工智能的应用来提高融入的效果。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职 思政课 教学改革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嵩 黄经南 王存颂 周俊兆
人工智能引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快速改变着人、城市、技术的关系,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城市或智慧城市将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空间。按照城市未来学“认知、预测、创造”的研究框架,讨论了当前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预测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未来人与城市空间交互的新特征,包括地理学第一定律被延伸、城市空间布局取向分散化扁平化、城市功能更加复合有机、追求个性化的人本思想更加强烈等内容。最后,从规划思维方式、规划行业标准、空间规划对象三个方面提出了面向未来城市空间的规划应对策略。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城市未来学 智慧城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