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59)
- 2023(11164)
- 2022(9788)
- 2021(9063)
- 2020(7574)
- 2019(17479)
- 2018(17428)
- 2017(33876)
- 2016(18194)
- 2015(20641)
- 2014(20720)
- 2013(20704)
- 2012(19140)
- 2011(17421)
- 2010(17376)
- 2009(15981)
- 2008(15119)
- 2007(13106)
- 2006(11676)
- 2005(10220)
- 学科
- 济(93996)
- 经济(93914)
- 管理(52025)
- 业(46709)
- 企(38515)
- 企业(38515)
- 方法(37071)
- 数学(32270)
- 数学方法(31968)
- 地方(21898)
- 农(20191)
- 中国(19654)
- 学(19189)
- 业经(18177)
- 财(16641)
- 地方经济(14054)
- 农业(13666)
- 和(13135)
- 环境(12968)
- 贸(12643)
- 理论(12640)
- 贸易(12634)
- 制(12456)
- 易(12142)
- 技术(10939)
- 融(10713)
- 金融(10711)
- 划(10532)
- 银(10197)
- 银行(10165)
- 机构
- 大学(267906)
- 学院(265720)
- 济(114364)
- 经济(112065)
- 管理(107180)
- 理学(93304)
- 研究(92561)
- 理学院(92282)
- 管理学(90825)
- 管理学院(90361)
- 中国(66896)
- 京(56966)
- 科学(56938)
- 财(47790)
- 所(46728)
- 研究所(42764)
- 农(42060)
- 中心(40317)
- 业大(39652)
- 财经(39026)
- 江(37342)
- 北京(36096)
- 经(35450)
- 范(34782)
- 师范(34509)
- 经济学(34376)
- 院(33235)
- 农业(32948)
- 经济学院(30653)
- 州(30365)
- 基金
- 项目(182577)
- 科学(143281)
- 研究(133821)
- 基金(132545)
- 家(115331)
- 国家(114404)
- 科学基金(97956)
- 社会(84526)
- 社会科(80106)
- 社会科学(80083)
- 基金项目(70923)
- 省(70421)
- 自然(63508)
- 自然科(61942)
- 自然科学(61930)
- 自然科学基金(60805)
- 教育(59907)
- 划(59134)
- 资助(54670)
- 编号(54356)
- 成果(43594)
- 重点(40424)
- 部(40106)
- 发(39461)
- 创(37331)
- 课题(36835)
- 创新(34824)
- 科研(34550)
- 国家社会(34538)
- 教育部(34389)
- 期刊
- 济(130052)
- 经济(130052)
- 研究(81704)
- 中国(45853)
- 学报(40848)
- 管理(39685)
- 科学(38599)
- 农(38281)
- 财(34065)
- 大学(30788)
- 学学(29095)
- 农业(27435)
- 教育(25864)
- 技术(23326)
- 经济研究(21047)
- 融(20070)
- 金融(20070)
- 业经(19344)
- 财经(19254)
- 问题(16588)
- 经(16444)
- 技术经济(14733)
- 理论(13794)
- 图书(13692)
- 业(13517)
- 科技(12549)
- 现代(12528)
- 实践(12486)
- 践(12486)
- 世界(12008)
共检索到3877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志斌
东南大学历史学系李昕升副教授《明清以来美洲粮食作物经济地理研究》一书于202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玉米、番薯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新史料、新视野,宏观分析美洲粮食作物在中国本土化的全貌,微观透视不同作物在不同地区变迁个案,重点关注作物的分布及变迁、时空差异和变化驱动力,探讨人与自然的复杂互动,揭示作物生命史和人类生命史关系,是一部关联农业史、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史的全国性经济地理专著。该书共八章,可分为四大部分。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娟娟 路昕蕾
以2003—2022年四大主粮生产消费数据为实证基础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粮食安全水平持续上升,从结构安全的单一支撑已经转变为供给、经济、结构和生态安全共同支撑粮食安全的格局,但是四大主粮的安全水平依次为稻谷>玉米>小麦>大豆。此外,粮食作物安全与数字经济发展在区域和作物维度上均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为验证相关性,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以粮食安全和四大主粮为被解释变量,在4部门范围内确定控制变量,并以数字产业化为替换变量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但对四大主粮安全水平的赋能程度不同,大豆安全主要依靠有为政府保障,稻谷安全以有为政府主导带动有效市场发挥作用来保障,小麦和玉米的安全则以有效市场为主导保障。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粮食安全的负相关性,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将更多地肩负粮食安全重任。通过重视粮食作物安全水平差异、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制定差异化保障措施和加大数字技术在粮食全流程中的应用,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将进入质量并进轨道。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粮食安全 主粮 结构安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少锋
本文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 ) 1 990年以来经济效益的变动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以期为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立新 秦富 白人朴
本文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法并结合成本分析进行综合比较 ,定性定量地研究我国大豆、小麦、水稻、玉米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 ,并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立军 褚庆全 胡志全 吴永常
本文结合农业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以基于GIS的中国耕作制度分区为基础,系统分析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作物生产的区域变化,为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农业区域布局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即各主要粮食作物的区域变化趋势为:水稻主要产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和华南区,虽然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而且在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分别占各区总播种面积的60%—70%,作为首要产区的长江中下游区的区位生产系数有所下降,东南区和华南区的区位系数呈上升趋势;小麦主产区黄淮海区和西北区在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50%左右,尤其黄淮海区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区...
关键词:
粮食作物 区域布局 区位生产系数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瑞法 冷燕
本文在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成本统计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作物的生产函数模型,同时估计这些作物相应投入要素间的替代弹性,并以此为依据,探讨未来我国粮食作物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生产要素 投入产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彬 陈柳 高艳琼 兰晶
为了解我国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基础研究现状及我国在世界所处的位置变化,基于文献计量视角,对过去15年间(2002—2016)在生物学和农业科学高质量学术期刊上,刊载的水稻、玉米和小麦论文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从所使用文献计量指标来看,通过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和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我国水稻和小麦基础研究,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开始领跑全球。玉米基础研究,中国科学家表现出强劲发展势头,部分优秀科学家已经走在了国际竞争最前沿。相信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基础研究很快将能全面引领全球,为保障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来存
粮食保险属于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风险区划是全面推进粮食保险的一项先期准备工作。本文认为,产量变化能够测度自然风险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并从这一新的视角建立了粮食安全自然风险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系统聚类法、K-均值聚类法和模糊聚类法对我国粮食生产进行了省级保险风险区划划分,并以Fisher判别法、Bayes判别法和逐步判别法进行了回判验证。
关键词:
粮食作物 农业保险 风险区划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璐 武功文 张焱 吴春梅
利用效用理论的无差异曲线研究方法,基于云南南部山区陆稻改良技术推广的农户调查,分析陆稻改良技术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结构以及农户粮食消费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云南南部山区陆稻增产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释放了玉米作为饲料粮的生产空间,加深了粮食的市场化消费程度,经济发展步入初级小康阶段。但是,粮食消费偏好显示陆稻作为口粮消费的收入效应高于替代效应,反映出云南南部山区在与市场接轨中的政策效力不足或者发展方式滞后。因此,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经济发展不仅需要依托科技,更需要结合粮食消费需求加强市场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展
根据原中央粮食部1980年2月关于粮食系统院校计划统计专业、财务会计专业设置《经济地理》的教学计划要求,1981年11月湖北、广西、河南等四省粮校合编了一本《粮食经济地理》试用教材;1983年9月南京粮食经济学院也编了一本《中国粮食地理》试用教材。从内容上看都比较丰富,题目也都比较新颖,但从科学性质上来看,两者都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进一步开展经济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特提出个人的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颖 葛颜祥 刘爱华 梁勇
本文以粮食作物的碳汇生态功能为前提,探讨如何在我国建立粮食作物的生态补偿机制,从补偿原则、补偿主体和补偿方式等方面对补偿机制进行探讨。以山东省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为例,通过对粮食作物的碳源/汇进行计算来探求碳汇功能生态补偿的标准,以期构建粮食作物的碳汇功能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粮食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粮食作物 碳源 碳汇 生态补偿 机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晁娜娜 崔宇彤 逯婷 杨汭华
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提高生产效率和保障农户切身利益的重要手段,金融素养则是影响农户参保行为的重要因素。基于金融素养对粮食作物保险参与影响的理论分析,利用中国农业大学2021年“中国农村普惠金融调查”数据,结合中国农村粮食种植户的实际特征,从金融知识和金融能力两个方面构建金融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Probit、Tobit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探究金融素养对粮食作物保险参与决策和程度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种植户的金融素养水平整体不高,均值为21.746分,且不同群体金融素养水平存在差异。受访者中83.2%购买了农业保险,其金融素养水平均值为22.552分。金融素养水平显著正向影响粮食作物保险参与决策和参与程度,表现为金融素养越高的农户越有可能参与粮食作物保险并提高保费支出。进一步探究金融知识和金融能力的不同影响效应表明,金融知识显著正向影响粮食作物保险参与程度;金融能力对粮食作物保险参与决策呈正向影响,而对参与程度呈负向影响。因此,为有效提高粮食种植户金融素养水平,充分发挥农业保险支农作用,应强化金融宣传教育,注重差异化素养提升,加强金融安全教育,丰富农业保险产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程杰 武拉平
本文利用H-P滤波法和B-P滤波法测定了1949—2006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波动周期,并与粮食总体的波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水稻的波动周期与粮食总体波动周期最为一致,小麦和玉米差异相对较大;小麦的波动周期与粮食总体波动周期关联度最小;而玉米的波动幅度最大。水稻是调整粮食波动最直接、明确的手段;小麦则具有"反周期"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滑粮食波动;而玉米的稳定将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粮食波动特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蔡保忠 曾福生
农业基础设施被视为推进"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载体,研究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不同粮食作物产出的差异效应,有利于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产出影响的理论分析,以三大主粮作物的主产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FGLS等计量方法,分析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农田水利、农业电力、农村交通等三类主要基础设施对三大主粮作物的产出效应差异。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农业基础设施对水稻与小麦两种作物产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052 3和0.110 8;农业基础设施对玉米作物产出则不明显。细分农业基础设施的类型来看,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与玉米两种作物产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673 4和0.288 0;农业电力设施对小麦产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066 0。因此,提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要向水稻与小麦主产区域倾斜;要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水稻和玉米主产区域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小麦主产区域加强农业电力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