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7)
2023(363)
2022(341)
2021(379)
2020(241)
2019(562)
2018(515)
2017(731)
2016(413)
2015(480)
2014(457)
2013(447)
2012(475)
2011(440)
2010(451)
2009(421)
2008(446)
2007(346)
2006(334)
2005(367)
作者
(1203)
(1055)
(1049)
(1031)
(666)
(523)
(433)
(424)
(409)
(372)
(346)
(345)
(345)
(338)
(328)
(319)
(309)
(296)
(292)
(289)
(283)
(275)
(255)
(247)
(224)
(221)
(220)
(220)
(213)
(213)
学科
(1496)
经济(1491)
中国(867)
(713)
管理(619)
(590)
教育(532)
(510)
(440)
企业(440)
方法(430)
理论(364)
(363)
(346)
数学(335)
数学方法(326)
(310)
地方(298)
(280)
(273)
金融(273)
研究(239)
业经(238)
(235)
(234)
银行(233)
农业(229)
经济史(223)
(213)
(213)
机构
大学(6871)
学院(6092)
研究(2883)
(1983)
中国(1940)
经济(1896)
科学(1759)
(1576)
(1567)
管理(1454)
研究所(1423)
(1410)
师范(1401)
师范大学(1217)
理学(1214)
理学院(1184)
教育(1137)
管理学(1120)
(1114)
管理学院(1109)
中心(1096)
北京(1074)
(1042)
(941)
(894)
研究院(865)
财经(825)
社会(808)
(771)
科学院(753)
基金
项目(3713)
科学(2781)
研究(2735)
基金(2677)
(2324)
国家(2301)
科学基金(1781)
社会(1751)
社会科(1621)
社会科学(1621)
教育(1307)
基金项目(1223)
(1158)
(1152)
成果(1147)
资助(1099)
编号(1074)
自然(1003)
自然科(984)
自然科学(983)
自然科学基金(966)
(859)
中国(851)
课题(816)
重点(777)
(758)
国家社会(727)
(724)
教育部(719)
大学(712)
期刊
研究(2858)
(2740)
经济(2740)
中国(1826)
学报(1645)
教育(1534)
大学(1277)
科学(1205)
学学(1050)
(914)
(868)
图书(697)
(642)
社会(614)
农业(613)
书馆(597)
图书馆(597)
管理(568)
财经(498)
(479)
金融(479)
社会科(462)
社会科学(462)
(442)
经济研究(411)
史研究(409)
经济史(409)
(403)
城市(400)
(399)
共检索到107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小龙  
科举是《明实录》书写的重要内容之一。实录文本中的科举呈现出多样史相,比如皇帝是科举运行的主角、一些重要科举史事的缺失、科举是历史人物书写不厌其烦的素材。这些史相与史实之间存在着某些距离与关联,究其原因则主要是实录实际编修群体的科举出身构成情况使然。实录实际编修群体出身科举者超过84.38%,科举的洗礼促使他们在修史过程中努力凸显"吾皇"的英明伟大,践行了儒家伦理思想、尤其是忠君思想;魂牵梦萦的科举情结则是他们笔下科举荣耀图景的重要驱动力。此外,政治态势也影响着史官们对科举的历史书写。要之,《明实录》书写的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骆扬  
传统的观点认为春秋笔法是孔子设立褒贬的标准,是一种历史书写主观意识的体现。然而《春秋》的书写中本就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反映客观历史的,即曾经发生过的史事;二是反映主观意识的,即书写者的主观判断。历史文本是主体(书写者)与所记录客观对象(史事)结合的产物,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春秋》对史事的记录是经过判断的结果。而史官(孔子)的判断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史实的认定,即客观史事首先要经过史官主观的分析与决断,是书写者所认定的客观真实,但其认定的事实受礼法传统的影响,要理解他们对客观真实的认识不应超越那个时代的意义体系;二是史官的书写规则,即把经过分析认定的事实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这也在长期的历史传统中客体化为春秋笔法,是那个时代历史观念的一种客观体现,在史官传统及主体间的相互认同中不断得以固化和加强,是历史真实赖以存在的条件。在《春秋》的书写中,史官并非不注重历史记录的客观真实性,但他们试图通过凸显自身主体性的方式更好地展示心中的历史之真。这种主观意识来源并受限于客观存在的历史传统,其背后体现了时代的客观合理性。所以,春秋笔法是一种书写客观历史之真的特殊总结。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育荣   沈昭林  
道南学派是程朱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朱熹编纂《二程外书》率先使用“吾道南矣”对杨时进行刻画,在程朱理学权威确立后,形成杨时传罗从彦,再传李侗,终传朱熹的典范叙事。道南话语最初作为朱熹对学术师承的追溯,是其建构出的道统之传;程朱后学秉持朱子学立场,以认可道南学派对道统的传承为前提,将学术师承转化为道统谱系,赋予其卫道护统意义。伴随士人民间化的扩展与儒学道统之争的激化,道南学派也被学者缔造为地域文化的代表,从承洛启闽的学术桥梁演变为闽学开山。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朋  
历史解释不仅是史学理论的中心问题,也是课程史书写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澄清历史哲学中关于历史解释的争论,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史中的历史解释问题。为了能够具体分析课程史中的历史解释问题,本文选取了两本经典的课程史著作为分析案例,以此为基础,探讨课程史研究是如何运用假设与解释框架、如何处理历史的真实与逻辑一致性的关系以及在历史事件的关联中如何进行历史解释等问题,以期对怎样通过历史解释呈现课程史的意义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江凌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胡志刚  
哲学史书写的目的是变化发展的。早期西方哲学史与最初的中国哲学史的书写都具有某种哲人史的色彩,相比其他书写范式,更有现场感和志载的情怀。作为普遍问题的哲学史框架尽管是源于西方的,但毕竟是普遍的,"西方框架遮蔽中国哲人思想"的原因需要得到澄清。框架遮蔽传主是中西哲学史书写都遇到的问题,因而主要问题并不在于框架是西方的,而在于哲学史框架相对具体内容具有根本性。真正的系统研究是重新激活传主的思想。同情的研究和系统的研究,在终极上是一致的。笼统地区别中国底和西方底哲学史是不够的和"概括过度的",需要进一步追求"传主底哲学史",即表现出传主思想精髓、重新激活传主思想的哲学史;这需要某种程度向"哲人史"的复归和高水平的"原生态的哲学史研究",突破"哲学史中理论重要、是谁的理论并不重要"的成见。传主底中国哲学史,自然地就是中国底哲学史。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谢欢  
[目的 /意义]相较于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学界对于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的梳理略显不够,通过梳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为新时代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与书写提供历史借鉴。[研究设计/方法 ]以20世纪以来出版的姚名达著《中国目录学史》、王重民著《中国目录学史论丛》、吕绍虞著《中国目录学史稿》、倪士毅著《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乔好勤著《中国目录学史》、余庆蓉著《中国目录学思想史》以及柯平著《中国目录学史》7本通论性目录学史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研读、分析与比较,借以梳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史的书写路径。[结论 /发现]20世纪以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呈现出如下特点:(1)历史学、图书馆学学者是中国目录学史书写的两大核心主体;(2)线性进化史观逐渐成为中国目录学史书写的主流史观;(3)书写的焦点由“以目录为中心”到“目录与人并重”。[创新/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展望:(1)明确“目录学史”的内涵;(2)明确“以西释中”还是“以中释中”;(3)明确中国目录学史的中心是“人”;(4)探索多体裁的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形式;(5)拓展中国目录学史的关注视域。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肖鹏  
由于史料留存的独特性、研究层次的基础性以及对图书馆实践的启发性,在图书馆史的研究中,图书馆机构史应当得到特别的重视。图书馆机构史的书写,应当遵循“内外兼顾,由外到内,自内而外”的基本原则。图书馆机构史的书写工作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强调留史意识的史料汇编,强调叙事意识的史事编撰,强调问题意识的机构史研究。它们在基本特点、主要形式和书写要点上虽各有不同,但都应从“图书馆学立场”出发,致力于“致用为上”的书写目标。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郑若玲  
观照科举与自考这两种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关系的考试制度 ,可以使我们鉴古知今。古代科举是其创立之前数千年各朝探索人才选拔机制的结果 ,这一结果对当代自考的创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科举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则为自考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借鉴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郝艳华  张琳  
本文认为《明实录研究》未能将现存的吴廷燮写本《明实录》作为一个重要的版本加以研究是一个明显的失误。吴廷燮写本《明实录》是抄本《明实录》中卷帙较完整的一部,多数抄自内阁明清档案,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郝艳华  张琳  
本文认为《明实录研究》未能将现存的吴廷燮写本《明实录》作为一个重要的版本加以研究是一个明显的失误。吴廷燮写本《明实录》是抄本《明实录》中卷帙较完整的一部,多数抄自内阁明清档案,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胡晨光  
《武林藏书录》长期被视为丁申的个人著作,然而该书稿本的发现,却充分说明此书是丁申、丁丙兄弟二人接力修撰增订的成果。在增订补辑该书的过程中,丁氏兄弟不仅增加条目、充实内容,而且注重改进撰述方式、区分类别。经过比对《武林藏书录》稿本和刊本,可以发现丁申和丁丙着意推进杭州藏书肇始,丰实杭州藏书内涵,推阐杭州藏书精蕴,加之其书对杭州文化世家的重点刻画和对杭州文化兴衰的着重摹写,对杭州社会现状和社会风气的揭露批评,充分揭示出丁氏兄弟寄寓在杭州藏书史书写中的地域意识、文化情结与现实关怀。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达万吉  
在突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教育史蕴藉着与多学科共同论证“中华民族”叙事、共同构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使命。现有民族教育史书写方案中的“中华民族”叙事包含中国教育史中的中华“一体”叙事、族别教育史和区域民族教育史中的“多元”中华叙事,以及民族教育通史中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叙事。这三种叙事取向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学科视野下叙述“中华民族”的不同侧重面,同时也蕴含共同的自觉意识和价值关怀,即如何在历史书写中建构“中华民族”。迈向“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民族教育史书写,应以中华多民族教育史观更新价值信念,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构概念工具,通过多学科协力拓展知识视野,努力在各民族教育历史中再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有机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供给学术智慧。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关思雨  
[目的/意义]学界对图书馆学史基本问题的认识具有历史性,目前对“古代校雠学”与“中国图书馆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停留在经验性的认可,有必要在逻辑上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书写“中国图书馆学史”可能的突破方向。[研究设计/方法]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四方面打破“古代校雠学”与“中国图书馆学”之间的学科壁垒。[结论/发现]在本体论层面论证“古代校雠学”与“中国图书馆学”之间具有互包性的交叉关系;在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层面论证“古代校雠学”与“现代图书馆学”之间客观存在实践上的连续性,“古代校雠学”的部分观念具有广泛的价值共性。并在“古代校雠学”具有图书馆学合法性的基础上,提出书写“中国图书馆学史”的突破方向,论证“知识论”是古今图书馆学的同源本体、一致认识、共同价值和系统方法。[创新/价值]本研究在逻辑上论证了“古代校雠学”的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图书馆学”之间的承续性,并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层面论证“知识论”作为图书馆学的本质贯通古今图书馆学学科史的可行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