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54)
- 2023(9771)
- 2022(8220)
- 2021(7326)
- 2020(5860)
- 2019(13353)
- 2018(13167)
- 2017(25273)
- 2016(13153)
- 2015(14162)
- 2014(14180)
- 2013(14373)
- 2012(13849)
- 2011(12939)
- 2010(13438)
- 2009(12469)
- 2008(12057)
- 2007(10833)
- 2006(10163)
- 2005(9638)
- 学科
- 济(82917)
- 经济(82862)
- 管理(30911)
- 业(28034)
- 地方(25640)
- 方法(23348)
- 中国(22439)
- 企(19609)
- 企业(19609)
- 数学(19571)
- 数学方法(19427)
- 农(18204)
- 贸(17695)
- 贸易(17683)
- 易(17113)
- 业经(16780)
- 地方经济(15653)
- 学(13341)
- 农业(12813)
- 出(12119)
- 发(12098)
- 财(11940)
- 融(11610)
- 金融(11610)
- 制(11053)
- 银(10774)
- 银行(10764)
- 环境(10752)
- 行(10619)
- 产业(9515)
- 机构
- 学院(194827)
- 大学(192056)
- 济(93701)
- 经济(91970)
- 研究(75726)
- 管理(68073)
- 中国(58266)
- 理学(56341)
- 理学院(55596)
- 管理学(54801)
- 管理学院(54417)
- 科学(43152)
- 京(41878)
- 财(41013)
- 所(38555)
- 研究所(34353)
- 中心(33037)
- 财经(31406)
- 江(31370)
- 经济学(30616)
- 农(29682)
- 经(28287)
- 范(28239)
- 师范(27979)
- 北京(27512)
- 经济学院(27232)
- 院(27094)
- 州(25066)
- 业大(23798)
- 科学院(23068)
- 基金
- 项目(118470)
- 科学(93044)
- 研究(89579)
- 基金(84439)
- 家(72524)
- 国家(71893)
- 科学基金(60945)
- 社会(59848)
- 社会科(56942)
- 社会科学(56934)
- 省(47158)
- 基金项目(43942)
- 教育(39070)
- 划(38151)
- 资助(35418)
- 自然(35162)
- 编号(34888)
- 自然科(34259)
- 自然科学(34252)
- 自然科学基金(33610)
- 发(33335)
- 成果(28433)
- 发展(27778)
- 展(27335)
- 重点(26765)
- 课题(25644)
- 部(25634)
- 国家社会(25487)
- 创(23962)
- 创新(22550)
- 期刊
- 济(119478)
- 经济(119478)
- 研究(66845)
- 中国(44223)
- 财(29445)
- 农(28701)
- 管理(27662)
- 学报(25631)
- 科学(25572)
- 融(21929)
- 金融(21929)
- 经济研究(20590)
- 大学(20062)
- 农业(19812)
- 教育(19698)
- 业经(18842)
- 学学(18840)
- 技术(18055)
- 财经(16238)
- 问题(15798)
- 贸(14349)
- 经(14279)
- 国际(12822)
- 世界(11927)
- 技术经济(11221)
- 商业(10370)
- 业(10333)
- 统计(10013)
- 经济问题(9787)
- 刊(9510)
共检索到3251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生延超 李倩 许玲玲
加强法制建设,提升供给水平,是实现旅游经济长足发展的重要方式。文章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08—2019年全国284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法律制度建设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旅游法》出台对人均旅游收入和人均旅游次数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对人均旅游收入的正向促进作用在资源禀赋较高、市场化程度较低、法治环境较好、腐败程度较低的城市更显著,对人均旅游次数的促进作用在资源禀赋较低、市场化程度较高、法治环境较好、腐败程度较低的城市更显著。文章通过进一步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法律制度建设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逻辑是调整旅游业整体供给水平。具体表现为:《旅游法》出台通过保障劳动者各项权益,吸纳要素形成劳动力的规模效应;提高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企业的聚集效应;赋予地方政府旅游发展规划权,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正外部性,进而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但总的来看,《旅游法》出台对旅游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重在增加人均旅游次数而非提升人均旅游收入,表明法制建设主要是通过刺激需求端,优化供给端,形成供给端和需求端响应机制进而推动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文章为更好地运用法律制度实现“依法治旅”和“依法兴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支持。
关键词:
旅游法 供给水平 双重差分 旅游经济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胡抚生
2013年4月《旅游法》正式出台,对旅游价格监管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很多方面较以往的价格管理政策有更大突破。通过剖析《旅游法》中关于旅游价格监管的重点,深入分析旅游价格监管的新思路,并提出了贯彻落实旅游价格监管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旅游法》 旅游价格 价格监管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春凤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其中出现的问题催生了旅游法的出台。旅游法梳理了旅游市场中的各类法律关系,通过明确各方权责并对旅游者进行立法倾斜保护,健全了有序的市场规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旅游法的贯彻实施中,还需加快完善实施细则,依法加强监管职能并健全相关的处罚机制。
关键词:
旅游法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白续辉 陈惠珍
文章从国际法角度出发,以历史的眼光梳理了国际旅游法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国际旅游法治领域国际习惯法与国际条约法并存的基本现状,对国际旅游法近年来的最新发展动态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并对中国提出初步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闫敏
投入—产出法是1936年美国经济学家W列昂惕夫提出的一种经济分析方法①。7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陆续使用该方法对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些岛国、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旅游经济问题进行了分析②,总结出了该方法在旅游研究中的优点和缺陷③等等。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公式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玉松
8月27日,《旅游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旅游业界欢欣鼓舞。笔者从事旅游法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自然也对旅游法的正式出台满怀期待。旅游法在起草之初,社会各界在该法的定位上曾经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它应当是旅游产业促进法,也有人认为它应当是旅游合同法,还有人认为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静 张佳会
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是衡量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从旅游经济效应的作用分析入手,了解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推动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区域整体经济水平提升的基本前提。旅游业对于增加当地收入、创造外汇、增加税收、增加就业均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能带动旅游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主要受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消费能力、企业和区域经济运行关联程度、产业政策等因素影响,此外,我国相应制度的演进和优化对于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也构成了重要的影响。为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平稳发展,要确立旅游业
关键词:
旅游经济效应 区域旅游 经济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春鲜
本文借用标准差分析2000~2006年新疆15个地州的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水平;利用聚类分析和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新疆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并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度和旅游经济水平指标,对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形成、演化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2000~2006年新疆旅游资源优势与旅游经济水平大致呈正相关关系,旅游资源禀赋差异是旅游经济水平空间差异化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期,旅游资源优势与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大致呈负相关关系,增长速度的空间差异性是旅游经济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对核心区的旅游增长分析认为,旅游经济核心区增长已经由资源驱动型转向资本驱动型。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瑞
历经三十年酝酿和三次审议,即将于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从法律层面围绕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要关系和核心问题做出了全面规定。本文结合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从促进旅游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了《旅游法》出台的背景、意义及其预期重点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旅游法》实施后旅游各行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旅游法》 旅游产业 升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魏翔
数字革命正在引致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变化,旅游业是参与这些变化的主要产业之一。伴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快速进展,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势不可挡。在这样的宏观框架下,旅游业从以往的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不可逆转。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和无形价值,对数字经济十分敏感。数字化转型正在彻底改变旅游的行业边界和生产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因此,数字旅游不只是一种技术应用,还是旅游资源价值寻求模式质变的重要载体。不过,数字经济和旅游发展模式之间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的研究还显得相对匮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良民 张广花
文章分析了河南旅游业营销的现状以及在面临西部大开发及加入WTO后旅游业营销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策略;结合政府和市场在旅游业营销与旅游经济发展中所应承担的角色,提出了河南旅游业营销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旅游业 营销策略 旅游经济 河南省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瑞明 李林 亢延锟 赵勇
旅游经济被认为是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绿色”驱动力,为了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常常通过“景点评选”来向外界展示地区的风景名胜。这些评选活动是否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借助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评选的“准自然实验”,本文首次利用2002—2015年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了景点评选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地区景点被评选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后,并未显著带动旅游经济指标的提升。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评选之所以未能取得预想效果,是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萍 李陇堂 夏四友 高秀云
文章运用DEA模型、熵权TOPSIS法、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2005年、2010年、2015年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效率、经济发展水平及两者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旅游综合效率平均值介于0.426~0.513之间,呈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旅游效率空间差异较大,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2)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稳步上升,区域间差异明显;经济新常态下,2010—2015年的增长幅度小于2005—2010年的增长幅度;在空间上经济综合指数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低水平区数量明显减少,大部分为中西部地区。(3)我国旅游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两者间的协调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敏,李涛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能够减少指标数量,同时尽量保留原指标信息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结合聚类分析对各地旅游经济进行了分类。以统计结果为依据,不仅给出了各地区的综合名次和属类,还得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启示。
关键词:
旅游经济 区域 综合实力 评价 分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凯 李华 贺曲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区域间在旅游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状况也日益凸现。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时空特征及旅游产业基础的现实格局进行分析,揭示出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非极化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控区域差异、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范式框架。
关键词:
旅游经济 发展水平 省际差异 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