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90)
2023(2812)
2022(2204)
2021(2432)
2020(1870)
2019(4384)
2018(4421)
2017(6457)
2016(4709)
2015(5336)
2014(5522)
2013(4638)
2012(4273)
2011(4132)
2010(4334)
2009(3645)
2008(3519)
2007(3244)
2006(2988)
2005(2873)
作者
(10071)
(8295)
(8182)
(8147)
(5337)
(4072)
(3948)
(3479)
(3158)
(3093)
(2859)
(2770)
(2737)
(2724)
(2672)
(2642)
(2626)
(2541)
(2492)
(2484)
(2483)
(2187)
(2058)
(2050)
(1952)
(1927)
(1909)
(1809)
(1767)
(1758)
学科
教育(18427)
中国(9012)
(8088)
经济(8079)
(8032)
理论(6940)
管理(6494)
教学(5927)
(5028)
(4724)
企业(4724)
思想(3516)
(3389)
政治(3368)
发展(3307)
研究(3261)
(3225)
方法(3188)
(3185)
改革(3134)
高等(3031)
思想政治(2824)
政治教育(2824)
治教(2824)
德育(2804)
教育改革(2773)
学法(2745)
教学法(2745)
经济学(2735)
学校(2565)
机构
大学(60680)
学院(54319)
教育(25891)
研究(21971)
(19275)
师范(19210)
师范大学(16172)
(14459)
管理(14013)
(12937)
经济(12386)
科学(12227)
理学(11855)
理学院(11606)
管理学(11235)
管理学院(11102)
职业(10776)
(10569)
北京(10218)
技术(10159)
教育学(10047)
研究所(9658)
(9520)
中国(9413)
中心(8531)
(7622)
教育学院(7386)
职业技术(7375)
(7305)
(6601)
基金
项目(31330)
研究(30433)
科学(26113)
教育(23688)
基金(19161)
社会(16252)
成果(15713)
(15488)
编号(15406)
国家(15168)
社会科(14958)
社会科学(14956)
课题(14053)
(13486)
(13285)
(12507)
科学基金(12309)
规划(10255)
项目编号(9388)
基金项目(9077)
(9016)
(9010)
教育部(8602)
研究成果(8582)
(8565)
重点(8555)
年度(8072)
(7888)
(7777)
(7747)
期刊
教育(44501)
研究(27038)
中国(20988)
(14736)
经济(14736)
职业(10558)
技术(8312)
学报(7198)
技术教育(6910)
职业技术(6910)
职业技术教育(6910)
大学(6544)
科学(5735)
(5276)
高等(4969)
管理(4691)
成人(4681)
成人教育(4681)
(4535)
论坛(4535)
高等教育(4358)
学学(4198)
图书(4169)
(4026)
(3794)
发展(3613)
(3613)
职教(3597)
比较(3416)
书馆(3147)
共检索到925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教育者的心灵诗学》一书基于对教育技术化时代的专业主义、行为主义教师教育理论的反思,针对苏格拉底的“谁是懂得人性和具有心灵美德的教育者”这一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问题进行哲学探寻,通过对教育者心灵完整性的理论化建构,探寻了教育者自我塑造的精神实践,诠释了教育者的心性品质和心灵美德,描绘了教育者的心灵气象和精神气质,建构了教育者的理智德性、情感德性、伦理德性、技艺德性同构互成的教育美德,提出了教育者心性秩序主体化建构的心灵诗学和生命美学,从而回答了“谁是技术时代的真正的教育者”这一教育的本原性问题。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朱丽  
通过内容分析和批判话语分析,发现在中国的大众话语中正在形成关于芬兰教育的双重"神话":一是对芬兰教育现状的神化,即所呈现的只是其与中国教育完全相反的一面,是完美无瑕的、理想的;二是对国际教育借鉴手段的神化,将芬兰路径视为能帮助其他国家摆脱教育困境的新路径。借助互文性,还发现中国的"芬兰教育神话"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芬兰教育部门和OECD的官方话语。"神话"盛行的背后,不仅是国内大众不满于教育现状的集体情绪表达、对远方乌托邦的浪漫诗意幻想,也是芬兰官方积极推进的品牌打造,还是教育全球化与产业化浪潮下的政治及经济力量推动的。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顾瑾  
古典诗学原则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成份,是中华民族重要而又富有魅力的精神文化。它的诸多范畴以及重境界、重性情、重风骨、重体悟、重涵泳、重生成等基本精神,完全可以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且,与今天教育界通过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有许多内在契合点。这样一种古代与当代的契合,是文化的契合、资源的契合、发展的契合,所以,值得我们充分重视,尝试去操作实施。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吴松  
文章从哲学的意义上 ,探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认为教师的社会形象应当是“执掌明灯者”。继之 ,从教育的真理性上阐述任何教育家都只是亲近真理过程中的普通人 ,必须具有谦和、批判精神。最后从学校教育扼杀学生个性的弊端论述中 ,呼唤优秀的大学 ;优秀的大学应具有创新的教育 ,以担当起选拔精英的责任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文学  
新诗哲学精神的理想愈来愈倾向于探究这个世界背后的神秘,追求宇宙真理。这与传统诗学的"诗言志"、"诗言情"的人间表达区别开来,表现了新诗现代性的最核心要素。在理论上,王国维最先提出这一诗歌理想,以为诗歌与哲学一样,目的是求真理——天下万世之真理。这是现代诗学发生的最核心标志。王国维的首倡之功功不可没。"诗界革命"不曾涉及哲学。李震先生认为《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诗学现代转型的开端与标志,是中国现代诗学的真正起点。但《摩罗诗力说》作为诗学著作,哲学性并不是它突出的特色,也不是最根本的要素。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付昌玲  
文化研究以跨学科为方法论基础,在研究方向上实现了三重转向,分别是文化工业、文化社会学和文化政治学的转向。这三重转向最终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基本面貌,但也使得文化研究远离了文学文本,给当前文论带来危机。在文化研究转向的理论背景下,我们需要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读,恢复文学文本所具有的诗性,回归文学文本的诗学构建,在文化研究和文本研究之间寻找交叉的缝隙,重建文本诗学。这对纠正当前由文化研究所带来的诸种文论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桂芹  
竟陵派以“厚”作为诗学审美理想。文章讨论了“厚”的审美内涵,以及“厚”和“灵”、“学”之间的关系,并且认为“厚”是竟陵派用来医治公安末流和自己诗病的药方。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小东  
女性的自我觉醒首先在文学中得到张扬。中国百年文学中,大量女作家涌现和大量妇女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文学关注,大量两性关系的乡村化都市化和欲望化的多重叙述与多元描写,女性从肉体哲学到灵魂鞭笞,从“拷红”到“审男”乃至于阿Q与吴妈的原初欲念都一一在这种差异中显示着文学的诗学表达,显示着两性文学关系中的深度差异,正在成为文学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云德  
"气"作为中国诗学的基本范畴,从客体方面,启示着一种生命生成的宇宙精神,从主体方面,表现为充满生命动感的人格基质。而它最终的诗学意义,在于超越主客对立,以整体的人格结构,化合宇宙生命,昭示中国诗学的整体精神。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许琳瑶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作为与传统诗词截然不同的现代诗歌类别,新诗的历史、流派和理论体系,都有着相当高的研究价值。尽管到了当代,诗歌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然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胡启雯  
王昶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学者,师从沈德潜,是清代格调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清代格调派副将。他在诗文方面颇有成就,其《湖海诗传》所选诗歌可与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相承接。《蒲褐山房诗话》是其诗集中为诗人写的小传的集合,反映了他的诗学思想。概而述之,他的诗学思想大致包括诗歌内容要有风雅之旨,语言要清新典雅,意境要高远恬淡几个方面。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屠青松  
《宋诗百一钞》版本至少有16种。它以"原本忠爱,温柔敦厚"为选诗宗旨,在题材上强调宋诗的伦理价值和盛世气息,在诗史叙述上具有扬"初"抑"晚"等倾向。这是清代宋诗选本庙堂化的产物,也是乾隆时期盛世文化的反映。沈德潜格调学亦深刻影响了《宋诗百一钞》,选诗主近唐远宋,但另一方面,编者又对宋诗体派流变保持了较大的尊重。《宋诗百一钞》的理学气息并不浓厚,认为它选诗依从理学标准的看法并不准确。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思梦  黄晓丹  
清代嘉道年间著名才女汪端所编纂《明三十家诗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女性作家编纂的男性诗歌总集,诗选中所蕴含的评诗标准,体现了汪端独有的诗学思想。研究诗选的编选动机对于把握清人对明代诗坛的看法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围绕汪端《明三十家诗选》中所蕴含的清真为旨、知人论世、以诗存人诗学思想展开研究,深入论述汪端乃至清代文人对明代诗坛的看法,进一步完善清人编选明诗的体系框架,并将其投射于清代女性文学研究之中。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金生鈜  
教育者的自我治理是塑造自身教育品质的行动。自我治理对自我施加变革的权能,把自己转化为伦理性的教育主体。教育者的自我关心、自爱和自我赋值是自我治理不可或缺的方式。教育者的自我治理建立在自我关心的基础上,自我关心是照料心性秩序、获得自我的伦理之美的方式,是心灵之善的实践。教育者的自爱,是获得自身统一与真诚性的方式,是唤醒教育良知的反思性治理。教育者的自我赋值塑造自己主体价值和教育行动的价值,是对自我进行价值治理的行动。教育者的自我认识、自我治理、自我塑造、自我赋值、自我教育在实践中是统一的,教育者的自我治理是教育者建构教育关系、发出教育行动、创造教育价值不可或缺的构成性条件。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传庆  
严修,近代著名教育家,人称"南开校父"。其教育活动广为人知,而诗歌创作一直被忽视,实则严修是近代天津诗歌代表人物,在近代诗坛享有一席之地。严修的诗歌创作高峰出现在晚年,其主持城南诗社时期的诗歌与域外纪游诗最为引人注意。作为清廷官员,严修在辛亥以后的创作,罕见遗民之思,而是充满了对国家与生民的忧虑,其诗歌反映了北洋乱世文人的特殊心态。严修的欧美纪游诗关注异邦进步文明,反思中华之落后,反映了一位传统知识分子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就诗学旨趣而言,严修明显受到了桐城诗派及张之洞诗论的影响,并在实际创作中吸纳平实通俗之语,形成了自然活泼又不乏韵味的诗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