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46)
- 2023(3592)
- 2022(2872)
- 2021(2649)
- 2020(2164)
- 2019(4994)
- 2018(4880)
- 2017(8890)
- 2016(4965)
- 2015(5652)
- 2014(5679)
- 2013(5468)
- 2012(5274)
- 2011(5009)
- 2010(5239)
- 2009(5032)
- 2008(5470)
- 2007(4794)
- 2006(4312)
- 2005(4014)
- 学科
- 济(21501)
- 经济(21464)
- 管理(15059)
- 业(13967)
- 企(13029)
- 企业(13029)
- 方法(9473)
- 学(8560)
- 理论(6847)
- 数学(6722)
- 数学方法(6588)
- 业经(5587)
- 财(5534)
- 中国(5148)
- 农(4719)
- 教育(4520)
- 和(4386)
- 务(3824)
- 财务(3821)
- 财务管理(3815)
- 企业财务(3658)
- 制(3611)
- 贸(3292)
- 贸易(3292)
- 农业(3267)
- 融(3240)
- 金融(3237)
- 策(3151)
- 易(3148)
- 银(3113)
- 机构
- 大学(85628)
- 学院(82456)
- 济(30607)
- 经济(29920)
- 研究(29365)
- 管理(28848)
- 理学(25170)
- 理学院(24804)
- 管理学(24234)
- 管理学院(24089)
- 中国(20503)
- 科学(19240)
- 京(18466)
- 所(15513)
- 财(15317)
- 研究所(14374)
- 农(13699)
- 范(13597)
- 师范(13467)
- 江(12650)
- 财经(12447)
- 业大(11855)
- 中心(11776)
- 北京(11519)
- 经(11267)
- 师范大学(11108)
- 农业(10862)
- 院(10327)
- 经济学(10076)
- 州(9864)
- 基金
- 项目(52962)
- 科学(41922)
- 基金(39134)
- 研究(37958)
- 家(34852)
- 国家(34559)
- 科学基金(28943)
- 社会(24351)
- 社会科(22817)
- 社会科学(22810)
- 基金项目(20239)
- 省(19732)
- 自然(18882)
- 自然科(18415)
- 自然科学(18405)
- 教育(18248)
- 自然科学基金(18102)
- 划(17598)
- 资助(15693)
- 编号(14975)
- 成果(13648)
- 重点(12655)
- 部(12089)
- 发(10939)
- 创(10835)
- 课题(10780)
- 教育部(10318)
- 国家社会(10147)
- 科研(10120)
- 创新(10010)
共检索到1208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丁春华
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解读不同于唯心史观的关键在于对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等的定位、理解不同。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理解的变化,《形态》形成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则;基于对人的生存需要的考察,《形态》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物质实践基础;基于人的未来发展考察,《形态》提出了共产主义是改变现实的运动。可以说,人学思想是唯物史观的灵魂。考察唯物史观中人学理论的内容及其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
人本身 人的本质 人的需要 人的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阳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重要文本为依据解读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梳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并阐述内容及其意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晓玉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辩证地看待社会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新哲学的诞生,即唯物史观的形成。分工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论题。文章以分工思想的理论来源为依据,深入发掘马恩分工理论的发展历程,从而得出分工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分工理论 现实意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健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标志性著作。它酝酿于1845年春,成书于1846年5月。当时,工人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对工人运动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其中"真正的社会主义"和施蒂纳的无政府主义对德国工人运动的危害更为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①34,于是这部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就应运而生。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思 孟飞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重要的理论文本,第一次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生产为逻辑起点揭示社会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规律,被学术界公认为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针对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不断完善的制度要求,应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和基本遵循,着眼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理论来研究如何优化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周伟婷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了约三分之二的篇幅来批判施蒂纳,施蒂纳的"我(唯一者)"使马克思进一步明确了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是"现实的个体";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也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乃至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划清界限提供了理论先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施蒂纳对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文本解读分析马克思对施蒂纳"我(唯一者)"的批判,为全面科学地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马克思 施蒂纳 批判 唯一者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红杰
实践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实践唯物史观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针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制度完善要求,着重研究制约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化解机制、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具体路径、更好实现公有产权的途径和机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以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功能耦合等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上成为统一的整体。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红梅
恩格斯晚年在批判资产阶级批评家和党内"青年派"思想家对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关系的歪曲和攻击的同时,充分论证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政治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恩格斯晚年的意识形态理论对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它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中应当注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效互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与社会政策的协调性。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兰英 王彦淳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对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为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做出的前期论证,其目的在于阐明意识形态从“批判性”到“建设性”的进位实现路径。基于对马克思的意志、阶级意志、等级意志、资本意志和人民意志系列范畴的考察,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建设向度,即共产主义理想所向和社会主义建设所为,在基本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共产党领导下,显现为实现人民意志集中和思想观念解放的根本指向。
关键词:
马克思 意识形态 人民意志 共产党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刘秀华
价值秩序是社会健康发展的软实力。如何面对由于社会利益分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以及西方社会思潮影响而带来的社会价值秩序重塑的风险,是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一大文化价值难题。本文试图论述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对新时代社会价值秩序重塑的功能,并由此出发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价值秩序重塑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凝聚中国人心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来源。
关键词:
社会意识形态 新时代 价值秩序 重塑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人骏 赵海月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梅格纳德·德赛尝试用"市场动力"理论来回答全球化趋势下资本主义的极限和社会的转型问题。在德赛看来,自由是市场发展的动力,市场是社会存在的动力,全球化趋势下的自由市场是社会转型的动力。尽管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没有摆脱资本主义自然永恒性的认识视阈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基于全球化视角对资本主义市场的剖析,具有独到之处。其对市场发展动力的理解,对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全球化 市场动力 社会转型 市场经济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屈炳祥
消费是消费者的一种经济行为 ,在不同的社会状态下具有不同的性质。消费者不论在何种状态下 ,都有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根据这些权利 ,消费者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多种选择。这种行为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不仅有一些共同的因素 ,还有一些特殊的因素 ,因此 ,消费者行为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历史发展条件下 ,除了有一般规律外 ,也会有一些较特殊的规律。消费者行为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尊重消费者行为固有的客观性与规律性 ,解决好消费领域里的诸种问题 ,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 ,促进经济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袁鑫 王巧玲
文章从先秦时期教师的资质、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师的修养和能力等方面入手,以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荀子等儒、道、墨家重要教育家的理论为依据,论述了先秦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精华,并重点论述这一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在当代的人文教育、科学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人格教育以及直觉领悟能力与思辨能力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先秦时期 教师专业发展 当代价值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长军
在权利与利益再配置的改革深化过程中,打破了公有制经济大一统的局面,财产问题自然成为人们探讨的理论热点。因此,研究马克思财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梳理出以权利本位下的马克思财产理论体系,自然对化解社会风险、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财产 马克思 财产理论 权利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其庆
马克思没有提出过完整、系统的危机理论,但是他对危机理论是十分重视的。马克思一直有系统研究危机理论的计划,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特点、发生机制,危机对工人阶级的影响,经济危机与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已经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只不过散见在他的许多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的一些政论文章中还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作了大量实证研究。把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加以梳理并系统化,同时结合当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实际材料发掘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 危机理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