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02)
2023(9370)
2022(8350)
2021(7978)
2020(6568)
2019(15469)
2018(15497)
2017(30026)
2016(16290)
2015(18413)
2014(18495)
2013(18183)
2012(16556)
2011(14911)
2010(14691)
2009(13304)
2008(12909)
2007(10963)
2006(9454)
2005(8150)
作者
(46686)
(38561)
(38311)
(36439)
(24740)
(18520)
(17349)
(15318)
(14673)
(13644)
(13317)
(12798)
(12086)
(12060)
(11895)
(11627)
(11488)
(11481)
(10987)
(10790)
(9520)
(9376)
(9220)
(8756)
(8602)
(8532)
(8496)
(8426)
(7720)
(7604)
学科
(64724)
经济(64646)
管理(46849)
(44028)
(37984)
企业(37984)
方法(32195)
数学(27046)
数学方法(26737)
(16009)
(15982)
中国(15598)
(15135)
业经(14766)
理论(13180)
地方(12628)
(11586)
(10867)
贸易(10863)
农业(10792)
(10508)
技术(10192)
环境(10139)
(10003)
教育(9974)
(9887)
财务(9829)
财务管理(9812)
企业财务(9316)
(9218)
机构
大学(233689)
学院(230291)
管理(95820)
(87880)
经济(85853)
理学(84151)
理学院(83244)
管理学(81840)
管理学院(81443)
研究(73613)
中国(52367)
(49708)
科学(47357)
(38946)
(36236)
业大(34917)
(34122)
研究所(33442)
中心(32584)
财经(32154)
(31321)
北京(31304)
(31275)
师范(31016)
(29264)
(26923)
农业(26805)
(26183)
经济学(25713)
师范大学(25307)
基金
项目(163631)
科学(128229)
研究(120657)
基金(118304)
(102428)
国家(101574)
科学基金(87563)
社会(74293)
社会科(70244)
社会科学(70226)
基金项目(63769)
(63608)
自然(57678)
自然科(56278)
自然科学(56266)
自然科学基金(55236)
教育(55080)
(53610)
编号(49984)
资助(48569)
成果(40447)
重点(36108)
(35854)
(34151)
(34007)
课题(33679)
创新(31555)
科研(31272)
项目编号(31245)
教育部(30826)
期刊
(93022)
经济(93022)
研究(66814)
中国(38100)
学报(36743)
科学(33943)
管理(33903)
(30371)
(27933)
大学(27588)
教育(27363)
学学(25792)
农业(21782)
技术(19472)
(15279)
金融(15279)
业经(15152)
财经(15150)
经济研究(14354)
图书(14186)
(12765)
理论(12459)
问题(12138)
科技(11813)
实践(11681)
(11681)
技术经济(10982)
情报(10741)
现代(10608)
(10549)
共检索到3193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晓玉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辩证地看待社会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新哲学的诞生,即唯物史观的形成。分工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论题。文章以分工思想的理论来源为依据,深入发掘马恩分工理论的发展历程,从而得出分工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丁春华  
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解读不同于唯心史观的关键在于对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等的定位、理解不同。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理解的变化,《形态》形成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则;基于对人的生存需要的考察,《形态》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物质实践基础;基于人的未来发展考察,《形态》提出了共产主义是改变现实的运动。可以说,人学思想是唯物史观的灵魂。考察唯物史观中人学理论的内容及其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健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标志性著作。它酝酿于1845年春,成书于1846年5月。当时,工人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对工人运动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其中"真正的社会主义"和施蒂纳的无政府主义对德国工人运动的危害更为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①34,于是这部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就应运而生。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阳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重要文本为依据解读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梳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并阐述内容及其意义。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周伟婷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了约三分之二的篇幅来批判施蒂纳,施蒂纳的"我(唯一者)"使马克思进一步明确了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是"现实的个体";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也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乃至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划清界限提供了理论先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施蒂纳对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文本解读分析马克思对施蒂纳"我(唯一者)"的批判,为全面科学地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思  孟飞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重要的理论文本,第一次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生产为逻辑起点揭示社会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规律,被学术界公认为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针对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不断完善的制度要求,应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和基本遵循,着眼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理论来研究如何优化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红杰  
实践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实践唯物史观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针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制度完善要求,着重研究制约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化解机制、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具体路径、更好实现公有产权的途径和机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以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功能耦合等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上成为统一的整体。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兰英  王彦淳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对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为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做出的前期论证,其目的在于阐明意识形态从“批判性”到“建设性”的进位实现路径。基于对马克思的意志、阶级意志、等级意志、资本意志和人民意志系列范畴的考察,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建设向度,即共产主义理想所向和社会主义建设所为,在基本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共产党领导下,显现为实现人民意志集中和思想观念解放的根本指向。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吴文  李森  
作为教学的基本元素,课堂教学权力是一个歧义较多、问题突出的概念。对教育社会学和各意识形态流派课堂教学权力理解的梳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权力。教育社会学理论为我们分析课堂教学权力提供了分析理据,而对各意识形态流派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洞察课程争论、历史话语、政策变革等因素如何对形成不同课堂教学权力理解施加的影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常晓薇  
目前学界关于大学生道德意志培育的研究多是从大学生道德意志的上位概念——意志或意志力入手,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基于情感、意志、动机和兴趣等非理性因素在道德养成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德育实践有所裨益。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曹廷求  
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于银行业风险来源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关注。作为德国最大也是全球顶级的银行机构,德意志银行根据战略的变化及时调整了治理结构。该战略调整对当前我国银行业亦有所启示。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熊玲  吴琼  
民族地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对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意义重大。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相对滞后的经济发展、多样性的文化差异、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等因素对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为此,以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为理论基础,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引领多样性民族文化、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视大众媒体宣传,是加强当前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石鸥  赵长林  
科学教科书的话语结构其实隐喻着“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意识形态的问题,只是科学教科书的意识形态功能相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讲,更加隐蔽。科学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其教科书的编制与话语选择必然反映着它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传统科学教科书中宣扬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实证主义的、归纳主义的、机械还原论的意识,这不利于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
[期刊] 求索  [作者] 孟宪平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维昭  
"红学"有学术与意识形态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虽互有关联,但有各自的特点。意识形态阐释是《红楼梦》意义呈现的基本方式,但它必须以尊重《红楼梦》的整体性结构为前提,否则就会走向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化包括政治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娱乐主义意识形态、乡愿意识形态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