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01)
2023(5148)
2022(4204)
2021(3581)
2020(3003)
2019(6487)
2018(6376)
2017(12578)
2016(6608)
2015(7629)
2014(7753)
2013(7812)
2012(7651)
2011(7128)
2010(7682)
2009(7311)
2008(7001)
2007(6512)
2006(6054)
2005(5798)
作者
(19635)
(16689)
(16422)
(16024)
(10643)
(7730)
(7481)
(6323)
(6287)
(6055)
(5972)
(5378)
(5339)
(5333)
(5214)
(5067)
(4909)
(4827)
(4816)
(4456)
(4373)
(3987)
(3961)
(3874)
(3866)
(3814)
(3477)
(3444)
(3417)
(3219)
学科
(55462)
经济(55425)
管理(20239)
(16739)
方法(15406)
地方(15043)
数学(13957)
数学方法(13870)
(13198)
企业(13198)
中国(12122)
地方经济(11735)
(9388)
业经(8722)
(8372)
(7862)
(7853)
经济学(6824)
(6643)
金融(6643)
(6578)
环境(6145)
(5940)
银行(5938)
农业(5825)
(5724)
产业(5347)
(5341)
(5084)
(5058)
机构
大学(106264)
学院(106164)
(58578)
经济(57613)
研究(39107)
管理(37422)
中国(31845)
理学(31144)
理学院(30786)
管理学(30366)
管理学院(30151)
(26419)
(21581)
财经(20482)
经济学(20003)
科学(19817)
(19577)
(18445)
经济学院(17656)
中心(17446)
研究所(17016)
(16875)
财经大学(14866)
北京(14133)
(13651)
(13051)
(12947)
(12655)
师范(12582)
社会(12047)
基金
项目(60637)
科学(48064)
研究(46064)
基金(45150)
(37860)
国家(37581)
社会(32911)
科学基金(32342)
社会科(31278)
社会科学(31270)
基金项目(22851)
(22733)
教育(19997)
资助(18896)
(18139)
自然(17807)
编号(17388)
自然科(17353)
自然科学(17348)
自然科学基金(17052)
成果(14954)
国家社会(14487)
(14270)
(13885)
(13784)
经济(13757)
重点(13451)
人文(12489)
教育部(12479)
发展(12478)
期刊
(74243)
经济(74243)
研究(39119)
中国(22229)
(21553)
管理(15858)
(14976)
金融(14976)
经济研究(13116)
学报(12851)
(12446)
科学(12274)
财经(12009)
大学(10708)
(10539)
学学(10313)
问题(9252)
业经(9193)
技术(9186)
农业(7763)
技术经济(7222)
(7112)
教育(7057)
统计(6940)
世界(6585)
国际(6471)
经济问题(6005)
(5860)
经济管理(5800)
决策(5513)
共检索到1793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静  
狭义的平等就业权是指公民不受歧视地获得劳动机会的权利。平等就业权从本质上说属于私权利,因而应该具有权利救济程序。《就业促进法》实现了平等就业权由虚置的宪法权利向具体权利的转变。但《劳动法》以及现行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制度与该原则不匹配,形成对该救济权的限制。因此应该通过扩大劳动法和行政诉讼法的适用范围,同时改革我国传统诉权理论,确立利益主义诉权原则,建立公益诉讼制度,以实现对平等就业权的司法救济。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汪进元  汪新胜  
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就业促进法》,标志着我国公民就业权的平等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本文以我国农民工就业权的平等保护为题,具体介绍了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依据,明确地指出了实施《就业促进法》存在的各种障碍,最后提出了完善农民工就业权之平等保护的种种设想。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全兴  
就业形势严峻的要害近些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是《就业促进法》出台的重大背景因素。然而,对就业形势严峻的认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曹俊金  
平等就业权是公民人格权和劳动权的重要内容,但平等就业权司法救济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权利保障举步维艰。通过对平等就业权案件进行实证考察,我国应当结合《就业促进法》的执行情况和司法实践,从新增"平等就业权纠纷"民事案由、完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和就业歧视责任体系、明确就业歧视的含义与范围、扩大平等就业权的主体等方面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加强平等就业执法工作,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胡德巧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经过多年酝酿和各方努力,已于2007年8月30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就业促进法》的公布和实施,意义重大,其赋有新意的内容特点显著,针对性和操作性强,为促进经济与就业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全兴  侯玲玲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本波  
《就业促进法》填补了我国就业立法的空白,对于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意义。各地在就业促进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也遇到的一些问题。影响《就业促进法》实施效果的因素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政策支持第三章公平就业第四章就业服务和管理第五章职业教育和培训第六章就业援助第七章监督检查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缪宁  
《循环经济促进法》作为循环经济的基本法,确立了循环经济的规划制度、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等多项循环经济的基本制度。本文对其中的主要制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同时,阐述了建立水电气阶梯收费制度及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的具体构想。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斯人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就业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就业既是国事,更是家事。张家儿子找工作,李家女儿刚失业,常常成为街谈巷议中的热门话题。草案广征各方高见,深得人心,相信会得到社会公众的热烈响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胜蓝   王鹏程   马慧   刘晓玲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就业的主力军。本文利用《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形成的准自然实验,考察其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使用新三板企业年报与“企查查”平台构建一个衡量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新数据集。基于这个新数据集的双重差分检验结果显示,《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加强政府信用体系建设能够使企业劳动雇佣提高约3.85%。商业信用供给减少是《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提高企业劳动雇佣的主要作用机制。当营商环境较差、外部融资可获得性较低以及客户议价能力较强时,《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促进企业提高劳动雇佣的效应更强。本文还发现《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能够促进地区层面的就业增长。本文揭示了政府信用体系建设通过缓解中小企业流动性约束以促进就业的机理,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定就业和改善民生福祉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为做好《就业促进法》的宣传工作,帮助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及社会各界深刻把握立法精神及重点内容,劳动保障部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宣传提纲》。现本刊予以全文刊登。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赵德勇  
司法救济是反对就业歧视、保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最后屏障。司法救济程序大致可以分为案件受理、案件审理、案件裁判并执行等环节。针对案件受理,应从解释论角度对《就业促进法》第六十二条中的"劳动者"做扩张性解释,以扩大司法救济的保护范围;从立法论角度,应建立专门机构以推动公益诉讼。针对案件审理,未来立法应明确就业歧视的内涵,以便于法院审慎判断;举证分配方面则应适度加重被告举证责任。针对案件裁判,应建立较为全面的法律责任体系,尤其是完善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和建立缔约过失制度。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汪强  于鹏飞  
我国《宪法》第42条第2款不是权利条款,而是《宪法》就业政策条款,它有着四方面的功能。我国《宪法》就业政策条款在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均通过一定方式实现对公民劳动权的保障,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就业政策密切相关的劳动权,它在《宪法》上的性质,首先是生存权与自由权的延伸,更是一种现代《宪法》下的社会权,社会权是超越公法属性与私法属性的权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代杰  
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环境资源法的不足,国家应当为生态文明立法。生态文明立法应当是宏观指导法、政策框架法、引导促进法和补白创新法。生态文明立法应以"生态文明促进法"命名。生态文明促进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融入原则、生态善治原则、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原则。生态文明促进法的重点制度包括绿色GDP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低碳发展促进制度、污染集中治理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