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756)
- 2023(2425)
- 2022(2117)
- 2021(1892)
- 2020(1546)
- 2019(3504)
- 2018(3401)
- 2017(6138)
- 2016(3372)
- 2015(3674)
- 2014(3753)
- 2013(3866)
- 2012(3576)
- 2011(3462)
- 2010(3470)
- 2009(3344)
- 2008(3419)
- 2007(2856)
- 2006(2447)
- 2005(2469)
- 学科
- 济(11852)
- 经济(11835)
- 管理(10286)
- 业(9589)
- 企(9430)
- 企业(9430)
- 学(4938)
- 方法(4252)
- 财(4249)
- 中国(4021)
- 理论(3943)
- 业经(3246)
- 务(3222)
- 财务(3212)
- 财务管理(3211)
- 教育(3160)
- 企业财务(3089)
- 和(3007)
- 数学(2621)
- 数学方法(2563)
- 制(2210)
- 策(2098)
- 农(2043)
- 融(2018)
- 金融(2018)
- 划(1976)
- 贸(1843)
- 贸易(1841)
- 银(1822)
- 银行(1805)
- 机构
- 大学(51341)
- 学院(48581)
- 研究(18669)
- 济(17701)
- 管理(17647)
- 经济(17261)
- 理学(15236)
- 理学院(14969)
- 管理学(14729)
- 管理学院(14627)
- 中国(12956)
- 京(11357)
- 科学(11354)
- 所(9781)
- 财(9056)
- 研究所(8880)
- 范(8552)
- 师范(8496)
- 江(7629)
- 北京(7529)
- 中心(7515)
- 师范大学(7145)
- 农(7084)
- 财经(7035)
- 院(6722)
- 经(6466)
- 教育(6421)
- 业大(6199)
- 州(5839)
- 农业(5530)
- 基金
- 项目(30748)
- 科学(24116)
- 研究(23064)
- 基金(22188)
- 家(19594)
- 国家(19399)
- 科学基金(16226)
- 社会(14565)
- 社会科(13674)
- 社会科学(13670)
- 基金项目(11312)
- 省(11199)
- 教育(11138)
- 自然(10394)
- 划(10172)
- 自然科(10114)
- 自然科学(10109)
- 自然科学基金(9939)
- 编号(9632)
- 成果(8766)
- 资助(8613)
- 部(7119)
- 重点(7017)
- 课题(6629)
- 创(6510)
- 项目编号(6458)
- 发(6293)
- 教育部(6195)
- 性(6151)
- 国家社会(5924)
共检索到782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志清
《尚书大传》作为《尚书》的首部经说,十分重视古礼、古乐的传述,尤以古乐叙述最为丰富且独特,更因有些内容不见于《尚书》和先秦其他经书、子书而具有特殊的古史文献价值。巡狩贡乐、陈诗观风、迎时气之乐是其所述古乐较具价值的部分,它们既有口传历史和逸《礼》的来源,也有伏氏一派在古史描述中吸纳的儒家礼乐观念和制度设计,同时还包括伏生学派所在齐地文化的影响。朴素的自然认知、古老的祭祀观念以及理性的政治文明,形成其古乐叙述不同文化形态相混融的特点。礼乐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尚书大传》中的古乐叙述,可以帮助我们寻绎早期国家礼乐文明的影迹,也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特征。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邵毅平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可以说是中国史学传统的开端。但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尚书》,却已远非它诞生时的原貌,甚至也远非中古时人所看到的模样。在《尚书》三千余年的流传史上,由于种种的天灾人祸,《尚书》的面貌曾经发生过几次巨大的变化,而古今文问题又是其中最纠缠难解的死结。本文综合学者们的各种研究,对它们作了一番清理和介绍。
关键词:
《尚书》 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邵妍
张钧衡《尚书注疏校勘记》系以永乐本对校阮本而成。我们逐条检对阮元《校勘记》可以发现,张钧衡《校勘记》参考了阮元《校勘记》,也校出了更多阮元未校出的错误。尽管张钧衡《校勘记》存在抽校、漏校、误断等问题,但其所列的每一条校记,对于认识阮本的校勘质量和使用阮元《校勘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有开拓意义的新成果,在《尚书注疏》校勘史上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
永乐本 张钧衡 《尚书注疏校勘记》 价值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朱岩
朝鲜《尚书》学文献中有一类文献与朝鲜实学关系紧密,该类文献包括朴世堂、李衡祥、李瀷、魏伯珪、黄胤锡、朴趾源、洪大荣、丁若镛等学者的著述40余种,是朝鲜《尚书》研究者融合实学与《书》学,突破性理学束缚走向新维度的特色文献。实学《尚书》学文献的价值在于可以使朝鲜儒学、实学和考据学的研究走向纵深。
关键词:
实学 《尚书》 文献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焦杰 刘薇
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都是史学研究必须利用的最基本的文献。由于来源不同,对历史事件的记载也有所不同。以唐代妇女史资料为例,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关于唐代妇女尤其是姬侍婢妾群体的记载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叙述差异的出现与文本来源和记录者有关,也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所载妇女群体所属的社会分层有关,同时也与她们个体的生活经历和际遇有关。目前的妇女史研究,史料单一和研究手法单一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研究的内容大多停留于复原而难以进入更深更广的层次,尚需要从整合史料和研究手法方面多下功夫。而从整个历史学研究来看,这种现象并不孤立。为了促进历史研究的科学性,采用多元的研究手法、综合多种资源,多方位多角度、客观全面地呈现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是非常必要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丽
正如“文学回忆录”书系主编向继东在丛书总序中所言:“让作家自己说话,说自己的话,尽可能为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史料。换一种说法,这套书也可以叫做‘百年个人文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的《叶兆言文学回忆录》作为“文学回忆录”书系之一种,叶兆言在文学回忆中写尽了他对于文学的反思及其创作道路上对人生、社会和历史诸问题的思考,为研究叶兆言的学者提供了新的一手资料与视角。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孟捷
斯密的交换价值理论,迄今一直是持不同理论背景的经济思想史家诠释的难点;其困难在于斯密的有关交换价值的各种规定,尽管彼此矛盾,却又处于一种有机的相互联系之中,而这种联系又不曾为斯密本人所意识到。《国富论》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以生产性劳动和资本积累学说为核心、以交换价值理论为基础的内在体系,虽然这个体系还是以一种不自觉的方式表述出来的,但却是这部著作的最后成果。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亚飞 柯政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这个概念可以通过两种叙述方式来理解。目前大部分还是以一种"非教材"的叙述方式来理解课程资源,这尽管是有意义的,但也存在很大不足。另外一种更好的叙述方式就是从课程意识的角度来解释课程资源,这不仅符合新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而且也有利于提升课程资源这个概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课程资源 叙述 非教材化 课程意识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丹
《活动变人形》总体上采用了叙述人外视角,另外还穿插了限知视角和内视角,各个视角转换灵活,充分发挥了各视角的优势,反映了叙述者观察世界的角度,并且不停的视角转换还产生了复调的美学效果,使得文章内蕴更加丰富。
关键词:
《活动变人形》 叙述视角 视角转换 复调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许世静 F.麦克尔·康纳利
在教育改革中,教师发展是重中之重,包括教师教育和政策制定官员在内的各层教育改革者几乎总是以课程改革作为教师发展的起点,他们把改革的焦点放在为教师设定的新知识和技能上。本文将教师知识和为教师设定的知识加以区别,阐述教育改革环境中的教师发展,解释以叙述探究进行对教师知识和教师发展的研究,并对以叙述方法来探究教师教育和发展提出一组建议。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尹荣方
古文《尚书·胤征》与征战无关,《胤征》叙事关乎历法修正,关乎仪式舞蹈;《胤征》之"征",不能读为征战之"征",而是正历之"正";"胤"与"羿"发音近似,胤即羿,"胤征"与"后羿射日"内涵一致;"胤征"与"后羿射日"是同一传说的分化;被视作"历史"的"胤征羲和"与被看成神话的"后羿射日",都源于《山海经》,反映的都是上古先民测天修历的实践。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修成
最初的"典"体生成于殷人的贡典制度,主要是书写对祖先神灵的祝告之辞和先王先妣的祀谱和庙号。周人将礼乐法度上升到了"典"的神圣地位,并将先王先公有教益和借鉴意义的话语也称之为"典"。而《尧典》是春秋时人出于制度的焦虑,为王者未来的实践行为建构的一部理想性的行政法典,体现出了迥异于商周其它"典"体的叙事性文体特征。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方波
金融支持双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语境下表现为金融资本的空间拓展问题,因此本文基于马克思的经典资本循环理论,结合已有的资本空间化研究成果,构建了兼具理论抽象力和解释力的双循环下金融资本空间化分析框架,它不仅包括金融资本从介入实体经济循环到形成独立运行的虚拟经济循环,而且包括从内循环到外循环的纬度扩张,由此形成金融资本空间化的叙述逻辑。在此基础上从历史视角揭示了金融资本过度空间化在双循环中产生的经济失衡,即它在内循环中表现为挤压实体经济循环和虚拟经济自我膨胀形成金融风险,在外循环中强化贸易失衡、增加金融投资和实体投资的脆弱性以及压缩宏观经济政策空间。因此有必要从重构金融资本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的发展空间以及构建金融资本内外循环中的空间平衡机制两个方面入手,以期将金融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积极发挥金融资本在双循环中的支撑功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