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2)
2023(2049)
2022(1545)
2021(1732)
2020(1248)
2019(3070)
2018(3144)
2017(4010)
2016(3561)
2015(4146)
2014(4397)
2013(3421)
2012(3183)
2011(3172)
2010(3429)
2009(2640)
2008(2475)
2007(2430)
2006(2321)
2005(2246)
作者
(6659)
(5414)
(5346)
(5281)
(3454)
(2633)
(2619)
(2391)
(2132)
(2056)
(1926)
(1915)
(1907)
(1729)
(1678)
(1676)
(1668)
(1650)
(1646)
(1644)
(1571)
(1472)
(1465)
(1341)
(1269)
(1267)
(1244)
(1234)
(1176)
(1176)
学科
教育(18917)
中国(8524)
理论(5577)
教学(5496)
(3538)
思想(3379)
(3262)
改革(3229)
政治(3204)
(3148)
发展(3119)
高等(3097)
思想政治(3073)
政治教育(3073)
治教(3073)
德育(3041)
(2997)
学校(2965)
研究(2892)
教育改革(2868)
管理(2606)
学法(2493)
教学法(2493)
(2279)
教育学(2259)
计算(2214)
学理(2210)
学理论(2210)
算机(2207)
计算机(2207)
机构
大学(41348)
学院(35627)
教育(26857)
(18029)
师范(18006)
研究(16990)
师范大学(15268)
(11011)
职业(10481)
教育学(10460)
科学(9318)
技术(8941)
(8252)
北京(8170)
教育学院(7640)
研究所(7525)
(7299)
职业技术(7123)
中心(6094)
(6051)
管理(5884)
技术学院(5810)
教育科(5594)
教育科学(5556)
(5467)
中国(5060)
研究院(5025)
(4983)
理学(4897)
京师(4786)
基金
研究(22842)
教育(20685)
项目(19218)
科学(16775)
成果(13541)
课题(12823)
编号(12561)
(11409)
社会(10926)
(10343)
社会科(9954)
社会科学(9953)
基金(9602)
(9143)
规划(8889)
(8193)
年度(7558)
研究成果(7550)
项目编号(7300)
(7200)
国家(6947)
(6861)
(6559)
(6530)
阶段(6514)
(6480)
教育部(6404)
(6368)
重点(6231)
阶段性(5978)
期刊
教育(46398)
研究(23746)
中国(18928)
职业(11163)
技术(8141)
技术教育(7489)
职业技术(7489)
职业技术教育(7489)
(5839)
经济(5839)
高等(5140)
成人(4673)
成人教育(4673)
高等教育(4585)
(4202)
论坛(4202)
(4047)
大学(4030)
发展(3893)
(3893)
职教(3716)
比较(3547)
学报(3408)
教研(2932)
高教(2932)
科学(2847)
远程(2184)
远程教育(2184)
(2183)
图书(2106)
共检索到678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大学之道”与道德教育的文化原理●樊浩一、道德教育是一个文化过程道德教育是当今中国社会更是中国教育的重大课题,也是重大难题。从逻辑上说,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不外两个方面:“教什么”与“怎么教”。“教什么”是教育的内容问题,即以什么样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教...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庞学光  
戚万学博士所著《活动道德教育论》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道德教育哲学著作。全书分四大部分,前后环环相扣,极富逻辑力量。作者首先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了历史的、现实的反省和批评(第一部分),继而提出“建立一种新的道德哲学”——主体性道德哲学(第二部分),接着又对“活动道德教育”的理论合理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作者系统地阐述了“活动道德教育的基本原理”(第四部分)。通观全书作者不仅在整体上有一个合乎逻辑的严密的思路,而且观点明确而新颖,语言流畅而优美。在中外教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檀传宝  
历史条件的变化决定着中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 ,应有一个与 1978年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相联系的重点转移。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无论我们如何定义德育 ,道德教育都是学校德育和教育的根本。奠基在道德教育基础之上的学校德育、学校教育是中国大陆改进基础教育品质 ,迎接 2 1世纪必将出现的新的开放、新的挑战的必然抉择。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谭维智  
针对儒家的仁义道德教育,老庄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减法原理。他们认为,道德境界是不可以通过教来达到的:人们不能像传授自然知识那样,通过传授道德知识让一个人变得道德;在道德教育上,知识的积累是无效的,儒家的道德教育不仅没有使人变得更道德,反而造成了道德的进一步堕落。符合自然的道德教育,应该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即通过减损知识进而减损人的欲望,清除文明对于人的心灵的污染,复现人的素朴本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丁道勇  霍雨佳  李子建  
现代文明的兴起伴随着自然观的转变。"人类中心"的自然观,对古老的"人向自然学习"的态度是排斥的。因此,尽管现代学校教育有一些与自然事物相关的教育活动,但往往都是对自然的误用,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生态"的眼光帮助我们重新看待自然事物。学习生态主题的过程,也是向自然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相处规则的过程,这成为一种道德教育的备选模式。文章基于一项全国范围的项目研究经验,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些实务建议。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郑富兴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同一性危机”。这种危机缘于道德教育中的工具理性。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理论基础。笔者就学科教学、道德教育的说服法,运用该理论讨论了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如何以交往理性代替工具理性,进而提出整合性教学观、作为话语过程的说服法,以解决学校道德教育的“同一性危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唐汉卫  
多元文化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一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应对这些挑战,迫切需要学校道德教育进行必要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意识,明确文化立场,提升文化厚度,彰显文化特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韩丽颖  
21世纪以来,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发展逐渐从"理论牵引"转向了"实践驱动",对新品格教育的质疑和批评日渐激烈,对道德发展的非理性因素更趋关注,更加注重道德教育的问题导向、项目拉动、分类施策,形成三条发展进路。第一条进路是从道德认知到情感能力培养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实践饱受质疑,道德教育立足点从道德认知转向情感培养,兴起了侧重学生情感发展的"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第二条进路是从消极惩罚到积极行为支持的发展,将道德教育的着力点从结果式消极惩罚转向预防式的积极行为支持,侧重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正向的行为习惯,兴起了"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项目"。第三条进路是从个体道德到社会关系修复的发展,将道德教育的落脚点从单纯的个体道德养成转向了社会关系修复,注重在司法范畴之外寻求教育干预之道,兴起了"恢复性司法项目"。这三条进路拓展了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空间和实践边界,助推解决现阶段美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不足和缺陷。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曹坤明  
中原崛起是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包括社会、文化、道德、生态等方面综合竞争力的全面崛起。学校道德教育有助于提升青少年道德素质,进而提高河南人民的整体素质。应当通过选择合适的道德教育内容,创新道德教育方法与途径等措施来提高道德教育实效,增强河南省的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原崛起。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朱国仁  
民主主义社会是杜威理想的社会 ,他把教育视为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重要工具。他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包括 :培养民主主义社会的公民品格是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是社会生活与人性发展的统一 ;理想的学校道德教育途径是现实生活、教法和课程三位一体。杜威的学校道德教育思想尽管形成于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 ,存在着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但其中仍不乏积极的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晓静  朱小蔓  
道德是有理性相伴随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理性认知与选择的基础上,我们正是对人、物、事及其关系有所认知才形成特定的态度和情感,并采取相应的行为。知识是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以知识教学为基础。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沈嘉祺  
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当事人"情境与"旁观者"情境的交叉与混淆给道德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明确它们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虚拟情境中的"不在场"与"不真实"向道德教育发出了警示,虚拟情境下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假设,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旁观者情境是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意识对象化的主要情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